我國科學家發現錳離子在機體抵抗病毒感染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1-01-09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在973計劃的支持下,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蔣爭凡教授研究組發現,錳離子是細胞內天然免疫激活劑和警報素。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中,機體通過cGAS-STING信號通路感受DNA病毒的入侵,繼而激活轉錄因子IRF3/7和NF-κB,產生I型幹擾素(IFN)等各種抗病毒細胞因子。另一方面,cGAS-STING信號通路對於抗腫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蔣爭凡教授研究組發現,Mn

2+

可以強烈激活細胞內的cGAS-STING通路,使細胞獲得很強的抗病毒能力。該研究發現,病毒感染引發宿主細胞線粒體膜電位的喪失及細胞器的酸化,導致這些細胞器中的Mn

2+

向細胞質及細胞外釋放;Mn

2+

的釋放與累積使得細胞對細胞質DNA或者DNA病毒的敏感性增加數千倍;當缺少錳元素時,小鼠對DNA病毒的抵抗能力顯著下降。

    該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微量元素可以在機體抵抗感染的天然免疫過程中發揮警報素和激活劑的雙重作用;為錳元素在體內的生理學功能,特別是作為免疫調節劑的功能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揭示了錳元素未來可能在抗感染、抗腫瘤及免疫佐劑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於2018年4月在國際免疫學著名期刊Immunity上發表。

相關焦點

  • 生命科學學院蔣爭凡課題組發現錳離子是細胞內的天然免疫激活劑和...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中,機體通過cGAS-STING信號通路感受DNA病毒的入侵,繼而激活轉錄因子IRF3/7和NF-κB,產生I型幹擾素(IFN)等各種抗病毒細胞因子。另一方面,cGAS-STING信號通路對於抗腫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 Immunity | 北大蔣爭凡課題組發現錳離子是細胞內的天然免疫激活劑和警報素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中,機體通過cGAS-STING信號通路感受DNA病毒的入侵,繼而激活轉錄因子IRF3/7和NF-κB,產生I型幹擾素(IFN)等各種抗病毒細胞因子。另一方面, cGAS-STING信號通路對於抗腫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 揭示錳離子在腫瘤免疫中的關鍵作用及 「錳免療法」巨大應用前景
    近期一系列的研究發現,腫瘤組織中(旁)Mφ和DC內感受胞質DNA的cGAS-STING通路可以被腫瘤細胞來源的DNA激活,促進這些抗原遞呈細胞的成熟,進而將腫瘤特異性抗原遞呈給T細胞,對於復甦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許多科研機構和製藥公司紛紛投入巨資,尋找cGAS-STING通路的激動劑。
  • 錳離子(Mn2+)在腫瘤免疫中的關鍵作用及「錳免療法」在臨床中的巨大應用前景
    近期一系列的研究發現,腫瘤組織中(旁)Mφ和DC內感受胞質DNA的cGAS-STING通路可以被腫瘤細胞來源的DNA激活,促進這些抗原遞呈細胞的成熟,進而將腫瘤特異性抗原遞呈給T細胞,對於復甦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許多科研機構和製藥公司紛紛投入巨資,尋找cGAS-STING通路的激動劑。
  • Nature:在抵抗HIV等病毒感染中,鹼基拼寫次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基因和很多病毒的基因存在的一種關鍵的相似性---一種拼寫遺傳密碼的方式---可能讓病毒逃避我們的細胞防禦。領導這項研究的洛克菲勒大學教授Paul Bieniasz說,這項研究在開始時是為了理解病毒基因組如何影響HIV(導致獲得性免疫缺乏症候群的病毒,俗稱愛滋病病毒)的感染能力。
  • :揭示錳元素/錳離子在腫瘤免疫中的關鍵作用及「錳免療法」在臨床中的巨大應用前景
    近期一系列研究發現,樹突狀細胞等抗原遞呈細胞內cGAS-STING通路的激活對於復甦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許多科研機構和製藥公司紛紛投入巨資,尋找cGAS-STING通路的激動劑。然而目前已知的這些激動劑大多製備複雜,成本高昂,而且無法有效進入細胞,因此治療效果不理想。
  • 細胞「門神」抵抗病毒感染調控機理揭示
    對機體抗病毒機理的深刻認識是抵抗病毒感染,應對重大疫情防控的關鍵所在。記者24日獲悉,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李濤博士和張學敏院士團隊成功發現細胞「門神」——環鳥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重要調控機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細胞》)日前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時間:2019-02-23 11:2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抗病毒免疫突破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北京2月22日電(金歆、莊穎娜)日前,我國科學家在機體抗病毒機理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兩種蛋白如何幫助甲型流感病毒顆粒與人類細胞鬥爭,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甲型流感病毒如何宿主機體氣管中的黏膜防禦屏障並引發感染,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開發幹擾甲型流感病毒活性的新型措施。
  •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和人類一樣,植物感染病毒也會生病。植物病毒引發的病害是威脅農業生產的第二大病害,作物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後果,輕則減產、重則絕收。  那麼,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抵禦威脅作物的大部分病毒,進而保障糧食穩產?  我國科學家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 解讀近期多種病毒感染研究新成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Mak博士及其團隊證實免疫細胞能夠產生對抗感染的大腦化學物。這首個功能驗證的發現解決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難題。Mak博士解釋道,在感染過程中,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合成乙醯膽鹼。在大腦中,乙醯膽鹼作為神經遞質起作用並控制學習和記憶。在免疫系統中,合成這種經典的大腦化學物的T細胞能夠逃離血液循環並在組織中採取行動對抗感染。
  • 乳鐵蛋白或在病毒感染人體時發揮作用—新聞—科學網
    乳鐵蛋白是轉鐵蛋白家族中的一種鐵結合糖蛋白,存在於免疫細胞中,具有免疫調節、抗菌、抗病毒、促進鐵吸收等功能。
  • 感染HPV有助抵禦皮膚癌 病毒中也有抗癌「友軍」
    只不過這一次,「友軍」是病毒。美國著名的麻省總醫院腫瘤免疫中心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幫助人類抗衡癌症的「神隊友」。在近期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的一篇文章中,他們表示,發現一些低風險的人乳頭瘤病毒(HPV)在間接保護人們免受皮膚癌的侵害。研究者介紹:「這是首次在實驗模型和人體中發現,常見病毒可能對健康有益,並且這種益處與癌症防護有關。」
  • Nat Immunol:嚴重的病毒感染或會「壓垮」機體的免疫細胞
    2020年9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墨爾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識別出了一種特殊機制,其或會導致機體免疫系統對嚴重病毒感染的反應出現功能惡化的現象,比如HIV或COVID-19等。
  • 神奇的一氧化氮,中瑞科學家發現一氧化氮對冠狀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
    病毒學研究同時證實,一氧化氮對非典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這兩項研究結果,最近分別發表在國際核心期刊《臨床傳染病》和《國際傳染病》上。 中瑞科學家組成的聯合攻關小組證實,一氧化氮吸入療法不僅能改善普通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的嚴重缺氧問題,而且能夠有效治療非典導致的呼吸窘迫症候群,使病情得到緩解,為治療和恢復贏得了時間。
  • 新華社消息,中瑞科學家發現一氧化氮對冠狀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
    中瑞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一氧化氮吸入療法不僅能改善普通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的嚴重缺氧問題,而且能有效治療非典導致的呼吸窘迫症候群:通過快速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和部分肺部感染症狀,使病情得到緩解,為治療和恢復贏得了時間。進一步的病毒學研究發現,一氧化氮對非典病毒抑制作用明顯:在一氧化氮的保護下,非典病毒感染的細胞的死亡率從90%降到10%。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這項研究首次在小鼠模型上描述了腸道細菌是如何幫助抵禦病毒感染的。研究團隊發現並確定了一組腸道微生物可以觸發免疫細胞釋放排斥病毒的Ⅰ型幹擾素。並進一步鑑定了一種位於細菌外膜的多糖A(PSA)可以開啟機體的免疫保護級聯,而這種分子或將成為增強人類抗病毒免疫的藥物的基礎。
  • 藥抗病毒的作用機制
    許小琴等人(2004)報導,中藥抗病毒活性成分中的黃酮類,多糖及其衍生物,三萜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甘草甜素衍生物)、生物鹼及苷類等,都是阻止病毒顆粒對宿主細胞的吸附過程,而發揮抗病毒作用的。  抑制病毒的複製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甘草對愛滋病病毒有較強的抑制增殖作用,如1毫升感染愛滋病病毒的細胞,加入0.25毫升甘草甜素,或者等劑量靜脈注射,就可使感染愛滋病病毒的細胞全部死亡,且無任何毒副作用。楊海燕等人(2004)報導,中藥中的多酚類物質,可以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質和RNA的合成,同時也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
  • 新冠病毒抑制機體抗氧化應答
    病毒感染往往伴隨炎症的發生,過度的炎症引發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新冠病毒感染也是如此,導致病症危急最直接的原因是免疫系統的紊亂。因此治療COVID-19除了抑制病毒複製,也應重視調節機體炎症反應。
  • PNAS:科學家發現海藻病毒或可影響機體的心智能力
    2014年1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相比健康個體而言,咽喉存在藻類病毒的個體或許更難以完成智力的鍛鍊,這種病毒名為刺胞蟲小球藻病毒1(ATCV-1,Acanthocystis turfacea Chlorella virus),研究顯示其可以限制小鼠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