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科學家發現海藻病毒或可影響機體的心智能力

2020-12-05 生物谷

2014年1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相比健康個體而言,咽喉存在藻類病毒的個體或許更難以完成智力的鍛鍊,這種病毒名為刺胞蟲小球藻病毒1(ATCV-1,Acanthocystis turfacea Chlorella virus),研究顯示其可以限制小鼠的認知能力。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在92個人類受試對象中有一半個體機體中都存在ATCV-1;當將ATCV-1注射入小鼠機體中後,小鼠很難在迷宮中「導航」也很難注意到周圍的事物。目前研究人員尚不清楚為何病毒可以影響機體的心理功能。Robert Yolken教授說道,我們認為很有必要進行額外的科學研究來揭示環境中常見的感染性製劑對人類健康和認知的影響。

本文中ATCV-1的發現是基於研究者對健康個體的咽喉微生物進行分析研究過程中所鑑別出的,ATCV-1在淡水池塘和小溪中廣泛存在,此前研究者認為該病毒僅能感染藻類,但本文研究卻發現當人們在遊泳過程中誤吞了含有病毒的水就會引發感染。目前研究者並不清楚ATCV-1對個體大腦的影響是持久性的還是短暫性的;研究人員還需要深入的研究來理解該病毒同DNA的作用,及該病毒對人類機體大腦認知的影響。

最後研究者Jordan Josephson指出,正如很多研究一樣,我們發現人類機體中寄居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間存在相互作用,其往往會影響到人類機體的健康,本文研究揭示了人類口腔病毒和多種健康問題(比如認知問題)之間的關聯,後期研究中研究人員將投入更大的精力來揭示本文中發現的ATCV-1影響人類心智能力的機制。(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

Chlorovirus ATCV-1 is part of the human oropharyngeal virom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s in humans and mice

Robert H. Yolkena,1, Lorraine Jones-Brandoa, David D. Duniganb, Geetha Kannanc, Faith Dickersond, Emily Severancea, Sarven Sabunciyana, C. Conover Talbot, Jr.e, Emese Prandovszkya, James R. Gurnonb, Irina V. Agarkovab, Flora Leistera, Kristin L. Gressitta, Ou Chena, Bryan Deubera, Fangrui Mab, Mikhail V. Pletnikovc, and James L. Van Ettenb,1

Chloroviruses (family Phycodnaviridae) are large DNA viruses known to infect certain eukaryotic green algae and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shown to infect humans or to be part of the human virome. We unexpectedly found sequences homologous to the chlorovirus Acanthocystis turfacea chlorella virus 1 (ATCV-1) in a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DNA extracted from human oropharyngeal samples. These samples were obtained by throat swabs of adults without a psychiatric disorder or serious physical illness who were participating in a study that included measures of cognitive functioning. The presence of ATCV-1 DNA was confirmed by quantitative PCR with ATCV-1 DNA being documented in oropharyngeal samples obtained from 40 (43.5%) of 92 individuals. The presence of ATCV-1 DNA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demographic variables but was associated with a modest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performance on cognitive assessments of visual processing and visual motor speed. We further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ATCV-1 in a mouse model. The inoculation of ATCV-1 into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9–11-wk-old mice resulted in a subsequent decrease in performance in several cognitive domains, including ones involving recognition memory and sensory-motor gating. ATCV-1 exposure in mice also resulted in the altered expression of genes within the hippocampus. These genes comprised pathways related to synaptic plasticity, learning, memory formation, and the immune response to viral exposure.

相關焦點

  • PNAS:重大突破!科學家在蝙蝠機體中發現白血病病毒的史前祖先
    本文研究首次發現了確鑿的證據,即δ逆轉錄病毒家族在哺乳動物中有著真實的古代起源,相關研究結果也為闡明這些病毒的特性,以及幫助研究人員深入理解該病毒引發疾病的機制提供了一定線索。更為重要的是,本文研究還能夠被當做一種工具來理解哺乳動物如何通過不斷進化來應對病毒所帶來的威脅,理解該病毒的歷史也能夠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現在和將來人類和動物被該病毒影響的機制;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彎曲翼蝠機體的基因組中鑑別出了δ逆轉錄病毒的殘留物,而且這些序列能夠被整合到一系列遠親的物種中,這就表明該病毒或許起源於2000-4500萬年前。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PNAS:出生前的環境或會影響機體的基因組印記
    2018年1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丹麥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出生前的環境或許會調節機體基因組印記的證據,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他們對此前多項研究中基因組數據的分析以及相關的基因組印記等信息
  • PNAS: 科學家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受體
    儘管經過大量研究,關於致命性的線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細胞受體,至今還沒有找到。這裡,研究人員發現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結構域1(即TIM-1)結合到薩伊伊波拉病毒(EBOV)糖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以及在一些伊波拉病毒很少感染的細胞裡TIM-1的異常表達能夠10到30倍地提高EBOV對它們的感染能力。
  • PNAS:科學家闡明病毒利用宿主細胞中關鍵蛋白進行繁殖的分子機制
    2018年4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病毒有著非常有限的基因,因此其必須利用宿主細胞的細胞器來促進其複製繁殖,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許多病毒能在細胞中進行運輸的特殊宿主蛋白,相關研究或為研究人員後期開發新型廣譜的抗病毒療法提供希望。
  • 研究發現:海藻或能夠提供抗新冠病毒物質
    新華社北京9月23日新媒體專電 據埃菲社波多黎各聖胡安9月15日報導,根據波多黎各大學(UPR)和美國威斯塔研究所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海藻或可提供抗擊新冠病毒的物質
  • PNAS:發現蝙蝠中的一種新型逆轉錄病毒不僅感染蝙蝠細胞,也能感染...
    這一發現對於保護這種標誌性的有袋類動物具有重要意義。他們還發現了逆轉錄病毒家族中的一個新成員,這是第一種發現在蝙蝠體內循環的具有傳染性的逆轉錄病毒。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3日在線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fectious KoRV-related retroviruses circulating in Australian bats」。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抗病毒能力的蛋白分子
    新華社杭州7月28日電(記者朱涵)當病毒入侵,幹擾素是機體捍衛健康所「派出」的最為關鍵的細胞因子。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篩選出一種蛋白分子,它能增強幹擾素的抗病毒效應,從而促進機體對各類病毒的抵抗能力。這項研究於27日發表於《細胞》(Cell)雜誌。
  • PNAS:研究揭示輔助性T細胞如何幫助機體建立免疫記憶
    2019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免疫系統中的殺手T細胞對於對抗病毒感染至關重要。它們中的一部分叫做記憶細胞,一旦感染被控制之後它們就一直存在,旨在對抗下一次相同病毒的再次感染。它們是目前基於T細胞的疫苗和免疫療法的研究熱點。
  • PNAS:揭示跳躍基因在壓力發生時的關鍵角色 或有望幫助機體應對...
    RNA是如何被切斷的,如今研究人員發現,B2和ALU能夠進行自我切斷。直到40年前,人們還認為只有蛋白質能夠製造酶類,也只有酶類才能夠對核酸進行切割,而核酸是構成DNA和RNA的基本元件;1982年,研究人員發現,RNA或許也能夠像酶類一樣發揮作用,這些RNAs被稱為核糖酶(ribozymes),這一發現獲得了198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如今研究人員發現了15類核糖酶,但其大多數都是在細菌和病毒中發現的,比如在人類這樣的哺乳動物中已知的核糖酶很少,而且其功能研究者也知之甚少
  • 我國科學家發現錳離子在機體抵抗病毒感染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973計劃的支持下,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蔣爭凡教授研究組發現,錳離子是細胞內天然免疫激活劑和警報素。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外媒:研究發現「超級海藻」可防珊瑚白化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外媒稱,隨著海洋溫度升高,珊瑚在逐漸減少,因為珊瑚體內的海藻因承受不了高溫而離去。不過,研究人員找到了對海藻進行基因改造的方法,使其可以承受更高的溫度,且能夠繼續與珊瑚保持共生關係。
  • 豬可傳播伊波拉病毒
    本報訊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指出,萊斯頓型伊波拉病毒(RESTV)是一種家畜病原體,它有可能影響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科學家在該研究中發現,實驗室仔豬感染RESTV後會患上嚴重的呼吸道疾病,並從上呼吸道排出病毒。RESTV可以感染人類但不會致病。現在,科學家表達了他們的擔憂,豬可能成為「伊波拉病毒的臨時或放大宿主」。研究人員指出,豬體內RESTV的出現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因為它有可能通過與豬或食物鏈的直接接觸傳染給人類。
  • PNAS:新發現!關閉基因組中「垃圾DNA「的表達或能促進游離幹細胞...
    2020年7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機體中的每個細胞來說都有一個時刻,其都必須決定自己餘生要做的事情;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發現,曾經被認為是「垃圾DNA」的古老病毒基因或許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系列臨床前實驗
  • 巨噬細胞對機體健康到底有多重要?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發表的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巨噬細胞在機體健康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分享給大家!因此清除可預防的炎症有助於實體瘤的免疫耐受。【4】Immunity:我國科學家揭示靶向巨噬細胞中的膽固醇代謝可清除病毒感染doi:10.1016/j.immuni.2019.11.015最近的證據表明膽固醇代謝和先天免疫之間存在關聯。
  • 解讀近期多種病毒感染研究新成果!
    耶魯研究小組最近關注這些蚊子唾液中發現的蛋白質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寨卡傳播。在耶魯大學傳染病科長Erol Fikrig的帶領下,該團隊從被蚊子咬傷的小鼠血液中分離出抗體。他們進行了基因組篩選以鑑定蚊子蛋白質,並測試了蛋白質在細胞培養中以及在受感染的小鼠模型中對寨卡病毒的影響。他們確定了一種蛋白質AgBR1,它加劇了小鼠中的寨卡病毒感染。
  • 蝙蝠身上有許多病毒,為什麼蝙蝠不會死亡?
    科學家發現,讓蝙蝠成為毒蠱而不死的關鍵在於: 蝙蝠抑制炎症的能力[1]。 人類染上病毒後,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第一步反應就是炎症反應,發燒是其典型症狀。雖然炎症反應在適當控制時有助於對抗感染,但也有證據表明它促進了傳染病造成的損傷,也推動了衰老和年齡相關性疾病。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文章中,研究者首次發現,流感病毒能夠粘附在常見呼吸道細菌表面,並且會明顯增強細菌吸附到器官壁上的能力,相比僅感染細菌或流感病毒的小鼠而言,感染細菌-病毒複合體的小鼠往往死亡率較高。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兩種蛋白如何幫助甲型流感病毒顆粒與人類細胞鬥爭,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甲型流感病毒如何宿主機體氣管中的黏膜防禦屏障並引發感染,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開發幹擾甲型流感病毒活性的新型措施。
  • 11種方式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一起來學學吧
    隨著現代生活飛速發展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環境、飲食等都影響著我們機體的健康,當然機體的免疫力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那麼如何有效地增強機體免疫力來抵禦疾病呢?近日來自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就進行了一項特殊的研究,他們發現,對於兒童而言咬手指竟然可以增加免疫力。那麼還有其它什麼方法可以增強我們機體的免疫力嗎?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