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群撞入殲-15發動機起火 飛行員沉著駕機著陸

2020-11-30 中國青年網

  夏季的一天,雨過天晴,特別適合飛行,海軍某艦載戰鬥機團飛行二大隊副大隊長袁偉檢查設備後關閉座艙,他駕駛著殲-15艦載戰鬥機衝向藍天。

  突然,正在直線爬升的戰機撞上一大片黑影,飛機像打航炮一樣「咚咚咚」地震顫起來,此時距離起飛不到1分鐘。

  「嘭」地一聲,機身一震,發動機轉速驟然下降。駕駛艙內,屏幕顯示「危險」,語音報警「左發失火」,「火警」燈閃亮,每一個都在爭奪袁偉的注意力。

  綽號「飛鯊」的殲-15戰機飛歪了,陡然向右傾斜,袁偉操縱駕駛杆以保持平衡。「我撞鳥了!」他向地面的塔臺報告。

  那片黑影竟是上百隻鴿子,有鴿子捲入發動機,一團火球從左側發動機尾噴射出來。

  「壞了。」袁偉想,「一會兒可能要跳傘。」

袁偉駕駛的殲-15艦載戰鬥機著陸後,受損的左發動機燃起了大火。王俊柯/攝

  「你怕嗎」

  「左發失火,左發失火……」機上冷靜、頻繁的提示音響著,通過無線電,塔臺指揮員、該團副團長盧朝輝都聽到了。

  袁偉有點害怕。

  飛機撞鳥一直都是航空業界的夢魘。據測算,當飛機以483公裡的時速飛行時,與體重近0.5公斤的小鳥相撞,能產生8.1噸衝擊力,無異於遭到一枚飛彈的襲擊。

  時速接近400公裡的飛機,此時在不足百米的低空,留給袁偉的反應時間更短,「感覺特別無助」。沒有雲層的遮擋,陽光直直射在他身上,照得他有點冒汗,他只能死死踩著右方向舵。

  「保持好狀態,改平坡度。」盧朝輝的聲音很快通過無線電傳給袁偉,他平靜了一些。

  1985年出生的袁偉已經飛了10年,早已不是那個初次飛行時緊張得渾身發抖的毛頭小子。第一次飛之前,教員問他:「你怕嗎?」當時他生怕按錯一個按鈕或電門,於是老實承認:「怕。」教員卻說:「怕什麼,有我在。」他覺得說這話的教員超帥。

  跳傘手柄就在手邊,但他沒有跳,因為他發現情況沒有糟到失控的地步。「其實那時候跳傘一點毛病沒有,誰也不會責怪他。」他的領導說。

  袁偉關閉左側發動機,作出了本能反應,開始右轉,避開左側山峰。

  「左發失火,左發失火……」提示音還在叫著。

  相當於坐在點燃引信的「超大炸藥包」上,袁偉的右轉給了地面所有人信號:他選擇與「飛鯊」同進退。

  他要拯救這個造價近4億元的「兄弟」。兩年前,為了飛殲-15戰機,他放棄穩定的工作環境,在而立之年來到艦載戰鬥機團。有統計表明,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風險係數是普通飛行員的20倍。他卻說,「要飛就飛最好的飛機。這是很多飛行員的夢想,我們喜歡挑戰。」

  「尾鉤俱樂部」的成員配合

  「極限迎角,極限過載……」語音提醒有了新內容。當時只剩一臺發動機的飛機由於動力不足,速度開始下降,高度也在下降。

  「飛鯊」掠過村莊、河流,綠色的莊稼地裡投射著它清晰的影子。事後從飛機自動錄下的影像裡可以看到,那抹綠越來越深,說明離地面越來越近。

  「要提升高度,只能開右發動機的加力。但此時誰也不知道右發有沒有受損,貿然啟動可能造成動力盡失。」身在塔臺的盧朝輝糾結起來。

  此時,目睹他撞鳥的僚機飛行員艾群跟了上來,為他開了「後眼」。

  「右發未見明顯損傷,無起火拉煙。」艾群冷靜的聲音出現在無線電中,讓袁偉心裡一松,他恢復了冷靜。

  袁偉與該團空射主任艾群是同批次獲得航母資質認證的。被選上飛艦載戰鬥機的飛行員們,至少飛過5個機種、飛過500個小時三代戰鬥機。袁偉他們已經處在飛行員「金字塔」的頂端,因為目前全球現役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不超過2000人。

  在渤海邊,他們成立了一個「尾鉤俱樂部」——尾鉤是艦載戰鬥機獨有的,用來在航母上掛阻攔索。

  「檢查右發溫度狀態,開加力。」在艾群報告傳來後,盧朝輝通過指揮系統發出指令。這三名「尾鉤俱樂部」成員此刻緊密配合,綜合三方的信息,袁偉更加確定情況可控,挽救戰機仍有一絲希望。

  「極限迎角,極限過載……」冷靜的告警聲在機艙內反覆響起,飛機隨時可能失速,屏幕上的「危險」提醒頻繁閃爍,飛機的噪音持續著,天空中開始出現白雲。過去袁偉非常喜歡衝上雲霄時的感覺,但此刻,以他的速度飛機都快碰到山頭了。

  左發火苗又冒出,帶出的尾煙陰魂不散地跟著袁偉,而他的戰友跟在尾煙後面。

  幾分鐘內,指揮塔臺做出了一套航程最短、航時最短的安全著陸方案,但在這條航線的延長線上是市區,那裡有近百萬人口,以及最高的著陸成功機會。

  但袁偉提前扭轉了機身,避開市區,向右飛去。

  從飛機的錄像裡可以看到,地面又綠了起來,其間散落著黃色屋頂的村莊。

袁偉登上戰機,準備起飛。鄧露/攝

  起落架放不下

  「左發失火,左發失火……」提示音繼續叫著。

  「起落架無法放下。」村莊附近就是機場候機大廳,袁偉為了避開它們準備提前著陸,但突然發現了這個火燒眉毛的問題。

  聽到袁偉的報告,盧朝輝眉頭皺的更緊。「低空低速狀態提前放起落架,飛機速度受阻力影響肯定變慢,高度也必然下降。但如果不放,留給飛行員後續的處置時間就越少,稍有不慎就是重大傷亡。」

  袁偉此時仍有機會跳傘,並能操縱飛機避開人群,但他仍緊踩右方向舵以保持平衡。「飛機是我身體的一部分,飛行已經融入我的生命。」袁偉事後輕描淡寫地說。

  他與「飛鯊」的不少大事都發生在同一年。2012年,他結婚成家,「飛鯊」成功降落在遼寧艦。2015年,來到艦載戰鬥機團的他與「飛鯊」正式相遇,成了「兄弟」。2016年,他駕駛「飛鯊」成功著艦,通過航母資質認證,同年,他的兒子出生。獲得認證歸來後的捧花照擺在他的書桌上,兒子的照片塞滿手機,與妻子的合影是他的微信頭像,「飛鯊」與家就是他的兩個發動機,一個也不能少。

  「左發失火,左發失火……」冷酷的提示聲不願停歇。塔臺的盧朝輝和僚機上的艾群都能聽到這告警聲。緊盯袁偉向塔臺匯報情況的艾群被這聲音煩透了。

  盧朝輝握緊了拳頭,他盯著一直在自己視線範圍內的「飛鯊」,一遍一遍地與袁偉、艾群以及塔臺各站位交換信息,研判最佳方案。

  而此時的袁偉早恢復了慣常的「冷臉」,驚慌被扔出機外。「這就跟看恐怖片一樣,一個人看害怕,我們3個一起看就不怕了。」艾群事後總結。「能雙機飛就不單機飛」,這是艦載戰鬥機團用4年多改過來的習慣,他們認為這能幫助穩定飛行員的心態,並作出相應提醒。

  無線電裡的聲音幾乎沒有間斷過,陪伴著袁偉——就像最初帶他飛的教員一樣。

  「開加力增速爬高。」

  「由北向南沿跑道通場。」

  「聽令應急放起落架。」

  「調轉航向,由南向北,對頭著陸。」綜合各方信息,盧朝輝發出一連串指令。

  「通場後準備調轉航向由南向北對頭著陸,對正放起落架。」袁偉重複指令,冷靜的聲音在3人間傳遞。

  降落在跑道中心線

  「極限迎角,極限超載,左發失火,左發失火……」不同的危險被交替念出。

  超載著陸是個大問題。

  由於飛機是在起飛階段發生特情,機載的數噸燃油還沒有消耗多少,載重超過飛機降落時的設計極限值近5噸。同時左發起火,導致無法空中放油減重,這意味著袁偉只能超極限載重著陸。

  「尾後左發現在是白色尾煙。」「及時雨」艾群的聲音又在無線電響起。

  這讓看不到尾部的袁偉吃了定心丸,他確定「發動機的火勢暫時得到了控制」,白色尾煙是沒被引燃的油高速霧化形成的。

  熟悉又危險的跑道近在袁偉眼前,幾乎被黑色的輪胎摩擦痕跡劃滿。

  300米、100米、50米……飛機高度越來越低,袁偉收油門、拉杆,努力把飛機改平,減少接地瞬間的撞擊力。

  消防車、救護車等已經在跑道外等著袁偉,包括盧朝輝在內的地面人員都以為少一個發動機的他這次會飛偏。雖然作為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他們被要求著陸時偏離中心線左右不得超過3米——航母跑道寬度只有20多米。

  「飛機落地以後可能衝出跑道,可能輪胎爆破,可能倒扣……」袁偉駕機著陸前在心裡為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做著準備。

  「哧」地一聲,飛機機輪先後接地。他使盡全身力氣踩滿剎車,盡力保持方向。結果,這名海軍目前最年輕的特級飛行員操縱戰機沿著跑道中線穩穩地滑行起來。

  「好樣的!人和機都帶回來了。」盧朝輝不禁在塔臺吼了一嗓子。

  飛機落地後,由於速度減小,尾部又出現火苗,停穩後,火勢逐漸增大,爆炸的風險隨時可能發生。袁偉迅速解開安全帶,抓著機艙邊緣從飛機左側跳了下來——這是相當於兩層樓的高度。

  他落地時沒站穩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後來腫了好幾天,戰友們見到他就問:「你屁股好了沒?」

  沿著一條直線,袁偉拼命跑。把他護送回來的艾群此時超低空飛行通場,飛回藍天。

  遲來的心跳加速

  飛機一落地,消防和機務大隊等地面人員快速湧向「飛鯊」——身上染著鳥血的它從腹部到地面都著了火。

  袁偉回頭看到的這一幕永生難忘。

  消防員向著火部位噴射乾粉滅火劑和水,該團一名機械師在飛機附近急得上躥下跳,向消防車大喊,「噴左發,別噴右發!」

  在飛機下面近身滅火,很多人被噴成了「雪人」,有人因吸入了太多乾粉趴在地上嘔吐。

  看了那麼多有關飛行員的電影,袁偉終於有一次像男主角一樣帥氣的連人帶機送回地面,但他開心不起來。

  恐懼代替冷靜包圍了袁偉:這麼多戰友圍過去,已經撞鳥失火近12分鐘的「飛鯊」會不會突然爆炸,「那豈不是帶回來了災難?」過去快1個月後,話不多的他說到這件事還會紅眼眶。

  救護人員很快找到了焦灼的袁偉,他要求確定戰友們平安再走,結果被叫上了救護車。在救護車上,他的心跳開始加快,達到了每分鐘120次,而人的正常心跳不超過每分鐘100次,這時他才發現右腳崴了,左腳的大腳趾指甲快掉了。

  而從塔臺下來的盧朝輝,心跳也開始加速,快得不行。

  最終,機務大隊和消防官兵用12分鐘將飛機降溫,撲滅全部暗火。後來,有些人住了四五天醫院。

  得知戰友和「飛鯊」都安全後,一直後怕的袁偉打通了妻子的電話,對這件事隻字未提。

  鴿子、燕子、麻雀、海鷗等鳥類被列入了該團的重點研究對象,他們「提高了對鳥類危害性的認識」,還請了專家,嘗試製訂更高效的驅鳥辦法。

  撞鳥事件沒過去幾天,袁偉又駕駛著「飛鯊」出任務去了,只不過這次,他和戰友們多了一分對鳥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殲-15撞鳥迫降細節:飛行員後怕「戰友圍過來爆炸怎麼辦」
    「嘭」地一聲,機身一震,發動機轉速驟然下降。駕駛艙內,屏幕顯示「危險」,語音報警「左發失火」,「火警」燈閃亮,每一個都在爭奪袁偉的注意力。綽號「飛鯊」的殲-15戰機飛歪了,陡然向右傾斜,袁偉操縱駕駛杆以保持平衡。「我撞鳥了!」他向地面的塔臺報告。
  • 緬懷嶽陽籍殲15飛行員張超,還有這些湖南軍人曾血灑長空
    中校軍銜,一級飛行員,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2016年4月15日,楊鋒執行飛行訓練任務時不幸以身殉職,年僅39歲。生前系空軍上校軍銜,一級飛行員。 2006年11月14日,李劍英在完成訓練任務駕機返航途中,遭遇鴿群撞擊,發動機空中停車。此時,飛機高度194米,跳傘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從鴿群撞擊點到飛機墜毀點2300米跑道延長線的兩側680米範圍內,分布7個自然村,居住著3500口人。
  • 波音737再惹禍,交付雲南航空僅2年新飛機發動機高空熄火,機長沉著應對準點安全落地
    本次航班機長是資深飛行員徐田野,而與之搭班的兩名副駕分別是96年的新手小夥和昆明航空飛行部最年輕的女飛行員,兩名年輕的副駕開始緊張。當日航班由B-1108執飛 好在機長沉著冷靜,完成一系列檢查後,接管飛機駕駛工作
  • 蘇57換裝新一代發動機?殲20就算不用渦扇15也比它強
    而最新傳來的消息表明,俄羅斯的蘇57隱身戰機在換裝新款「產品30」發動機後,預計將會在2025年左右開始大規模換裝俄羅斯空天軍部隊,進入實際量產服役階段。那麼換裝了全新產品30發動機的蘇57,在對比我國的殲20時有無性能優勢,我國的殲20隱身戰機在性能上有可否一戰?答案是殲20就算不用渦扇15也比它強。
  • 殲15飛行員頭盔上寫「SHOOT IT」:中國空軍表明態度
    頭盔時每個飛行員的一種標配,而幾十年前,美軍飛行員間開始流行一種頭盔塗裝文化,有的飛行員會把名字印在頭盔上,而有的飛行員會在自己的頭盔上寫寫畫畫。中國殲-15的一名飛行員也在自己的頭盔上做了一番塗裝,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
  • 恨鐵不成鋼慌神把山撞,記民航十四航校107號機61年撞山事故
    7時左右,除了107號機還在空中盤旋外,其餘五架參與訓練的運-5已經先後安全著陸,此時機場上空的天氣已經非常不好,低雲已經飄到機場上空,完全把機場給「蓋」了起來。107號機在飛過導航臺後,機組發覺他們已經完全看不到機場,機組通過無線電報告地面指揮「07看不見機場」。地面指揮員:「07,現在高度、航向多少?」
  • 殲20飛行員頭盔亮相閱兵:外形科幻、內涵多(圖)
    20首次以3機編隊形式曝光,引來軍迷強烈關注。特別是電視直播畫面中,首次曝光了殲-20的座艙內景,雖然看不到座艙細節以及布局,但是飛行員佩戴的頭盔卻讓人眼前一亮。可以看出,這款外形科幻的頭盔簡潔但絕不簡單。  「這款產品應該屬於殲-20戰鬥機的標配,作為匹配四代機的飛行員頭盔,它應該是一款媲美世界尖端飛行頭盔的先進產品。」一位匿名的軍事評論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中航工業透漏一重要信息,殲20或已換裝渦扇15發動機
    五代機世界上能夠研製出來的國家卻很少了,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這三個國家擁有。這三個五代機的國家分別是美國的F22,俄羅斯的蘇57,咱們中國的殲20和殲31。這三個國家的五代機各具有特色,但是戰鬥力卻非常的強悍。
  • 我國飛機發動機都是進口貨?特級飛行員告訴你內幕
    作為一名有實戰經驗的老飛行員、如今國防大學後裝教研部的教授,他在研究軍事高科技、空軍武器裝備、裝備安全管理方面有著獨到見解。 目前,我國航空發動機國產化佔比及性能究竟達到什麼樣的水平? 主戰機只有少量三代機裝備進口發動機 FWS10航空發動機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先進的航空渦輪風扇發動機,裝在國產殲-11飛機上,經過改型也可以裝在殲-10飛機上。現已大批量生產。成為我國第三代戰鬥機的理想裝置。 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已具備戰鬥機、轟炸機、強擊機、運輸機、教練機等多機種體系化飛機生產能力。
  • 殲20渦扇15發動機重新設計再等7年?俄專家稱渦扇15將提前「交貨...
    近期,我國航空工業也好消息接連不斷,2017年9月殲-20換裝國產渦扇-10B成功首飛,同年12月,換裝國產渦扇-10B矢量噴管發動機的殲-10D戰機首次試飛成功,這是官方首次公開展示我國矢量技術效果,人們一度認為是我國渦扇15發動機試飛成功。
  • 美軍機一頭扎進居民區!飛行員當場身亡,俄網友卻稱,看看中國人
    這一次事故,美軍可沒有之前事故中的飛行員僥倖,這次事故造成兩名飛行員死亡,現場一片混亂,因為軍機突然砸向民宅,不僅導致民宅被摧毀,同樣受損的還有停靠在民宅附近的多輛汽車,所幸未曾發現這起飛機墜毀事件造成附近居民受傷。數量汽車被損毀。
  • 美國紐約、丹佛兩架客機因故障緊急著陸
    紐約當地時間3月22日上午9點及中午12:15(北京時間3月22日晚10點及3月23日1:15),美國兩架客機不約而同地發生事故並進行了緊急著陸,一架是聯合航空公司的「波音767」客機因為發動機起火而被迫在紐約緊急著陸,另一架是美國航空公司的客機因為輪胎爆裂而在丹佛緊急著陸。幸運的是,在這兩起緊急著陸事件中,都沒有人員傷亡。
  • 殲20飛行員大多是新人?戰術戰法截然不同,老飛行員們無奈退場
    作為我國目前最為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戰機大多配備在最精銳的單位中。但是就目前公開的報導和資料上看,殲-20的飛行員大多是新人,也就是剛從航校畢業的飛行員。這與"最先進的戰機配備經驗老到的飛行員"的傳統觀念有所不同。年輕人們難道在駕駛殲-20上就能比經驗豐富的「老鳥」們更強了嗎?這種配置似乎超出常理。
  • 殲20已換裝新型渦扇-10X發動機,還有必要再等渦扇15嗎?
    目前,殲-20的專屬第四代大推力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也就是渦扇-15尚在研製之中,而殲-20不可能一直等著渦扇-15而不批量生產,畢竟第四代隱身戰機了,很少需要狗鬥,暫時用渦扇-10X還是勉強可以的。   當然了,殲-20的在動力上的目標是高機動和超音速巡航,這樣才能在遇到敵方四代隱身機的時候不落下風
  • 不能總依賴殲15!殲20和殲31上不上艦?還是研發全新艦載五代機?
    而對於中國來說,如果沒有一款強大的五代機坐鎮,還真的會讓西方國家看不起。中國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打造了殲20,作為一款全新的五代機,有著強大的隱身能力和打擊力,可以跟美國、俄羅斯一絕高下。也就是說,中國、俄羅斯、美國這些國家擁有了五代機技術,而其他國家卻還在研發中,顯然會在技術上落後這三個國家。中國海軍方面的實力在不斷提升,因為海軍對於地區安全來說實在是太過於重要了。
  • 殲20戰機大動作曝光!換裝WS15發動機、新型頭盔,已具備夜戰能力
    殲20戰機自從去年被曝光已經交付中國空軍後,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據外媒報導稱,殲20戰機在去年疑似換裝了WS15矢量發動機開始試飛,未來將進入大規模批量生產階段,這一消息也獲得了軍方消息人士的默認。近日,殲20戰機的最新照片曝光,顯示這款戰機已經具備了夜戰能力,飛行員也開始裝備新型作戰頭盔。
  • 國產發動機版本殲-20加入人民空軍序列
    空軍在線1月5日發布的宣傳視頻上,展示了一架裝備了隱身構型WS-10「太行」發動機的殲-20戰機起飛的鏡頭。這架空軍隸屬空軍綜合試驗訓練基地某旅,這是空軍首次證實有裝備國產發動機的殲-20加入空軍部隊序列。 未來,我國製造的殲-20戰機將全部換裝國產發動機,並將加入作戰部隊序列。
  • 殲20B近況曝光,渦扇15發動機成亮點,美媒體:能不能不要那麼低調
    殲-20屬於中方研發的首款五代機,它在2017年服役進入部隊後,標準著中方空軍已經成功邁入到最新五代機研發行列中。截止到目前為止,依舊是除了美國之外,唯一成功研發並服役在部隊的五代機國家。因為這款戰機當時配置俄制AL-31F發動機,所以它出現一來,始終遭遇到外界不少質疑。
  • 飛行員報告:葛文墉回憶試飛法國幻影2000
    對該機的高空性能我們試飛得不多,從試飛的高度10000米增速性能來看,「幻影」2000跨音速、超音速的增速過慢,時間較長,初步看來,該機當時安裝的M53發動機,推力較小,飛機剩餘推力不足。其高空的飛行特性似不如我們的殲-7、殲-8飛機。起飛我們7次試飛的起飛,都是使用發動機加力狀態進行的。
  • 鋸齒狀引人注目,五代機換裝「中國心」,空軍證實國發版殲20入列
    而中國能早於俄羅斯裝備五代機,一直是中國民眾值得驕傲的一項成就,畢竟俄羅斯是傳統航空工業強國。但是在國產五代機殲-20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還存在一項弱點,也是中國戰機一直存在的老毛病,那就是航空發動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