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蒸饅頭時,有的是水燒開入鍋,有的是冷水入鍋,哪種方法好呢?為什麼?
饅頭作為北方人的主食,可以說一日三餐都離不開,也許一頓不吃都不行。平時也在外面去買,有空了有些人還會喜歡自己蒸。覺得自己蒸製的吃著安全放心,要想自己把饅頭蒸好,那可是有一定的學問的。特別饅頭是用冷水上鍋蒸還是開水蒸製,是非常重要的,弄錯了,蒸出的饅頭又幹又硬又不不好吃。
蒸饅頭的原理
將裝有醒發好饅頭胚的蒸籠置於蒸鍋加熱上氣,加熱就是水變成水汽和水蒸氣的過程。因為空氣也是有重量的,熱的空氣密度小,會在籠屜內逐層上升。當上升至頂層後由於上層有蒸籠蓋這種低溫物質,會是水蒸氣液化,放出大量的熱量。籠屜內熱量往上「走」,體積增大,密度減少,推動冷氣向下移動。蒸氣在凝結過程中,由氣態變成了液態,也就是液化。液化放熱,從而使上層籠屜饅頭先熟。蒸製的過程,是蒸籠利用水蒸氣熱量散熱於籠屜內,以達到所有籠屜饅頭全部熟化的目的。
饅頭用冷水還是用開水蒸要具體對待
【1】發酵好的饅頭用開水蒸,沒有發酵的要用冷水
饅頭揉製成胚後,為了是饅頭蓬鬆必須要二次醒發。醒發好的饅頭要用開水蒸製,因為發酵好的饅頭再不需要胚子「長大」,就會是饅頭達到鬆軟的目的。用了開水,上氣快,熱氣及時,就會完全保證把饅頭蒸熟。如果用冷水蒸發酵好的饅頭,饅頭在溫度和水汽的作用下,饅頭會塌臥或皸裂。
要是還沒有充分發酵的饅頭,最好還是用冷水蒸。因為冷水在加熱過程中,溫度會逐漸上升,等到燒開水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期間,有利於饅頭胚的進一步發酵。也防止蒸出乾癟、發皺和發硬的饅頭。
【2】用老面發麵蒸饅頭必須要用開水
在北方的農村人蒸饅頭都用老面「種子」(即上次蒸饅頭留下的麵團拌入麵粉中和面發酵)。這種老面在保存過程中往往同時有乳酸菌的存在。發麵時間越長就會有獨特的酸味出現,因此在揉制饅頭胚之前要加適量的純鹼來中和。當使用了合適的純鹼揉好了饅頭,也是要醒胚的。
饅頭胚揉好後,要經過一定的時間二次醒發,讓生饅頭內部產生一點氣體,這樣在加熱蒸饅頭時這些氣體會因為熱脹冷縮而急速膨脹,而是饅頭變得暄軟起來。
當饅頭胚體積增大,用手軟軟試拍,有彈性,即可上鍋用開水蒸製。如果用了冷水,待蒸鍋裡水燒開了,醒發好的饅頭胚不但會變形,而且「跑鹼」(饅頭胚內的鹼自然流失),蒸出的饅頭會發酸。
看似簡單平常的饅頭,真要自己蒸,還是有竅門的。蒸饅頭用冷水還是開水,要不同情況具體對待,多嘗試,才會蒸出暄軟好吃的饅頭。
(作者:西方遊龍,本文由「我掌管著我的青春」創作)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讚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