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山上傳統建築配上雪景,一種天人合一的東方人文美

2020-12-05 小小旅遊本

最近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組蘭州五泉山上的雪景,瞬間被這組雪景圖驚豔到了,中國傳統建築配上雪景,讓人不由得生出一種天人合一的東方人文美。我們知道五泉山是很著名的旅遊景點,它位於位於蘭州市黃河之南皋蘭山北麓,因有甘露、摸子、掬月、惠、蒙五眼清泉而得名。

冬季的五泉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置身在五泉山的雪景仿佛猶如畫中人一樣,而且加上這座山上有十幾座明清時期的建築,瞬間覺得自己穿越到了明清時期一樣,走在亭廊中,感受古人的智慧,我喜歡大地一片雪白的時刻,因為這時候最寂靜,鳥兒,蟲兒,花兒都已經冬眠了。

值得一提的是,五泉山上還有一個年少有為的將軍的雕像,這位將軍就是霍去病,據悉,這裡每天都有上千人來到雕像下,用手摸雕像底座鐫刻的「霍去病」幾個字,很多遊客表示這樣做,可以祛病消災,只因「去病」二字,這樣的說法就有些不科學了。我想徵戰沙場的霍去病可能不會想到,兩千年後,在甘肅蘭州,有一批批慕名而來的人排著隊要摸他吧。

提起霍去病,很多人都會表示很心疼,因為他死的時候才24歲,英年早逝,他是一個抗擊匈奴的大將軍,能代表他的一句話就是「不滅匈奴,何以為家」。至此匈奴聽到他的名號就聞風喪膽,他從小就擁有非凡的軍事天賦,在18歲的時候就立下戰功封侯。

我發現古人有很多在18歲的時候就已經很厲害了,霍去病18歲戰功封侯;李世民18歲抗擊突厥;王希孟18歲畫下《千裡江山圖》;康熙18歲擒鰲拜平三藩;石達開18歲統率大軍;孫權18歲執掌江東;王勃19歲寫下了滕王閣序;說到這裡,想到我們的18歲在幹什麼了嗎?有的人18歲就離開了家,獨自一個人在外漂泊;有的人18歲在溫暖的校園裡上學讀書。每個人在18歲的時候都在從事著不同的事情,但都是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五泉山與霍去病二者之間還盛傳著這麼一段故事:據悉,霍去病統兵路過五泉山,由於長途行軍跋涉,到達這裡時已是人困馬乏,眾將士口渴難耐,可是附近卻找不到一處水源。接到士卒的稟報後,霍去病鎮靜自若,拿起馬鞭,猛擊山巖五下,霎時有五股清泉汨汨湧出,且水味甘甜,這就是後人所稱道的五泉,而山也就命名為「五泉山」。對於這則故事的真假性也是無從考究的,而且更為驚奇的是你會發現關於五泉山和霍去病故事有很多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有各自的道理,所以,我們也只能像聽故事一樣聽一下就可以了。我們只需要知道霍去病他永遠是我們的英雄。

喜歡小編的文章的話,歡迎點擊上方關注百家號小小旅遊本,小編每天會為大家分享一些有關旅遊方面的消息。謝謝你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比如,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言中就反對把中國傳統科學視為失敗的典型,認為它保存著「內在而未誕生的最充分意義上的科學」。   董光璧認為,人類世界所作出的這種價值選擇,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歷史轉折時代的傳統回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將會重新獲得其生命力。
  • 從江本勝博士的水試驗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正確!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天人合一,由此展現的意境之美,是一切嚮往美好生活的人,值得一生用心去追求和努力的。當我們還在討論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即物質是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時,早在二三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哲人,特別是老子與莊子,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蘊含著對世界極具真知灼見的理解。即是世界本是一體,人我萬物一如。皆在道的一體中。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
  • 名城四合坊|四合院建築的傳統文化蘊涵
    傳統的磚木結構建築限制了建築個體的發展和內部空間的擴展,但卻營造了發達的群體空間,而這高超的群體空間藝術正是四合院精華所在。作為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個重要類型,四合院凝聚了中華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創造才能,形象地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陰陽和合——四合院的哲理觀四合院所反映的哲理觀,首推陰陽、五行、八卦思想。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文化接下來再深入的談談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陰陽五行,與天象有著密切的聯繫眾所周知,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毀了很多的古籍,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上,其實是有斷層的,在秦之後的古籍,大多從人文的角度來解釋陰陽、五行,而民間則經常將其神秘化。從人文角度講述的五行,大多在講其如何應用,而沒有描述其所以然;而民間的五行,多是神奇的,神秘的。
  • 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 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其運用的思想資源,主要來自前輩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穆詮釋的天人合一宇宙觀。從某個角度看,這一宇宙觀可謂正是「生態文明」概念(我認為,這可謂是一種替代西方悲觀主義「人類世」概念的東方樂觀主義「後工業時代」主張)的基礎。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天人合一」是古代關於天人關係思考出的一種典型模型。「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那時的天承載的是神靈的意志。所以在很多原始部落中,負責祭祀上蒼的巫師有極大的權力,因為神靈就是天,而巫就是師就是神靈的代言人。換言之,巫師就是聯繫「天」和「人」的唯一紐帶。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我國古代有句名言,「天人合一」,漢朝董仲舒就說過「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朱熹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天人無二理」,這個「理」對於我們自己的思想與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情,這個整個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的精神。
  • 榫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世人在感嘆日本精妙的設計時卻不知所謂的「河合繼手」 這便是中國的榫卯早在幾千年前已是古代工匠的必備技能,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與我們人體的結構存在著的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如大自然中有河流,人體中有血液;大自然中有森林,人體中有毛髮;大自然會颳風,人體有呼吸;大自然會下雨,人體會出汗等等。這些有什麼用途呢?它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影響也很大,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需要釐清的概念之一。我來談幾點淺見,拋磚引玉。1,我覺得不必要把它歸於「唯心」或「唯物」。因為「雙唯論」只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工具。工具嘛,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人不能被工具困住了。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反觀現實,我們的一些傳統文化觀念,是和某些西方國家所倡導和奉行的「利己主義」、「強者為王」的叢林法則,迥然相異的。這也正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恆久魅力之所在。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詠雪詩的五層境界,最高:天人合一
    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語言,是文學上的明珠。寫進詩句的景物,被賦予了生命和情感,彷佛都變得與眾不同。雪,是詩人最鍾愛的題材之一。冬天到了,盼望著下雪。料峭寒冬,萬物凋敝,唯有一場雪,才能擾動詩人的心緒,平添無數的遐思。然而,詠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雪只有一種顏色:白;只有一種感覺:冷。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即每一個個體中,都包含周邊的整體信息;而整體環境,反過來是個體的衍射。比如時下的全息照相技術。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張地球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地球的影像。
  • 金科匠造 傳習東方 溯源山水 揭秘龍裡東方的美學轉譯!
    (金科·龍裡東方一期規劃圖)生活哲學曾提及「美是生活」,金科·龍裡東方以生活美學為核心,旨在於天地之間,再造東方盛境,一磚一瓦,一石一木,以精工與匠心傳承東方建築美學。建築之於城市,恰如一個個記憶的坐標,讓空間成為精神的容器,關注本土文化的追尋現。 如何將自然景觀以人文屬性的形式表達,在空間層面上與城市印象進行呼應,金科·龍裡東方,將對貴陽城市文化的理解與中國傳統風範完美融合,呈現在國學藝術館之中。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宇宙意識做為一種能量,轉換為宇宙信息,指揮宇宙各個大小系統、子系統,按宇宙意識有組織地運轉。指揮人體各器官活動的是人的意識。人的意識也是暗能量,它同樣將意識轉換成指令信息,再通過神經系統傳遞至人體各器官,令其各司其職。這種暗能量與宇宙暗能量同屬宇宙系統,並息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