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古都不老,其命維新,昔日的「天下文樞」正加速建設「創新名城」。
2021年1月4日,2021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召開,重磅發布《關於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創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是連續第四年南京市委聚焦創新名城建設發布「一號文件」。
如此開局,傳遞出鮮明的信號——「十四五」時期,南京將聚力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一切資源優先向創新配置,一切力量優先向創新集合,一切政策優先向創新傾斜,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增長方式。
建設創新名城,南京一以貫之。早在2017年年底,南京就提出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即建設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構建一流的創新生態。自此,通過連續三個創新「一號文件」,南京建設創新名城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點燃強引擎。
正因錨定創新,南京收穫不菲。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版全球創新指數中,南京躍升至第21位,在國內上榜的17個創新集群中僅次於深圳、香港、廣州、北京、上海。在2017—2020年這4年的全球創新指數中,南京從第94位、第27位、第25位「四連跳」至第21位。
在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中,南京創新能力居全國第4位,且因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原始創新能力強而被列為全國15個創新策源地城市之一。
圖片來源/新華社
另一組數據足以印證南京以全球為坐標釋放創新「強磁力」的實力。建設創新名城三年來,南京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由2017年的1844家增至2019年的6500多家,三年間增長了3.5倍;獨角獸企業由2018年的2家增加到15家,數量居全國第5位;累計組建新型研發機構超過400家,新增孵化引進科技企業7248家,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110多萬……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創新名城建設的深入推進、創新動能的成長壯大,創新正在成為古都南京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活力和強大韌性的核心支撐。
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給南京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和重大考驗之下,2020年南京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左右,經濟規模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進入全國十強。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打出創新名城建設王牌後,南京逐漸撕掉了「存在感不高」「首位度不高」等標籤。
回顧創新名城建設進程,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總結出四大寶貴經驗:保持定力,創新才能成就城市;用好市場,創新才能富有活力;聚焦產業,創新才能做深做實;優化生態,創新才能行穩致遠。
當前,南京既面臨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疫情影響範圍擴大、全球化進程受阻等重大形勢變化,也面臨著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江蘇自貿區等國家戰略疊加交匯的重要歷史機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支撐。
「5年、10年乃至20年之後,南京拿什麼和其他城市競爭?」2018年南京市委主要領導面向未來發出的「金陵之問」已有明確答案。
作為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南京必須進一步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和戰略性布局,在新的時代坐標中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在補齊創新發展短板的同時將優勢領域做深做透,抓緊時間搶佔創新高地。
展望2035,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國際影響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創新名城的美好願景,將成為南京這座城市的生動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