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上堆滿了等待「漂洋過海」的貨櫃。
文/圖 半島全媒體見習記者石冰冰(署名除外)
價格漲了搶不到艙位,搶到艙位卻搶不到箱子,等搶到箱子價格又漲了……在青島經營一家國際貨運代理公司的於先生這樣形容最近的海運市場。
中國港口協會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八大樞紐港口貨櫃吞吐量同比增長11.1%,增速創今年以來新高。其中,外貿增長11.9%,較9月加快3.3個百分點;內貿同比增長9.0%,較9月明顯提速。外貿回溫推動貨櫃運輸需求快速回升,同時進出口檢疫導致物流周轉效率下降,大量貨櫃滯留海外,全球可用貨櫃出現結構性短缺,「歐美箱子太多,中國箱子不夠」的現狀讓包括青島在內的海運市場出現一箱難求、一艙難訂的狀況。
一箱難求,一艙難訂
從事貨代行業14年的於先生,在青島CBD某寫字樓經營著一家國際貨運代理公司,公司主要從事出口貨運代理,國內業務覆蓋山東、河南、天津、上海等地,國外業務觸角延伸至新加坡、杜拜等地。提及近兩個月的工作情況,於先生表示「忙亂了很多」。
「上半年我們基本上是平穩度過的,從10月份開始,工作確實忙亂了很多。我們要給客人解釋為什麼船運價格變動得這麼快,客人接受了我們的價格後,船公司那邊又訂不到艙位,訂到了艙位又預訂不到貨櫃,就算預訂到貨櫃下一次海運又漲價,一遍又一遍,周而復始。」於先生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世界各地港口不能正常運轉,港口缺工、缺車,船運公司缺艙、缺箱現象嚴重,海運價格隨時上漲,作為客戶和海運公司之間的「橋梁」,近期貨運代理工作忙亂了很多。
「艙位、箱子緊缺,海運價格的波動,客戶也都看在眼裡,這個月客戶對我們的工作也理解多了,一般會提前告訴我們未來一個月有多少貨,價格合適就出貨,不合適就不出貨,即便是這樣,我們也要至少提前20天和船運公司訂艙位。」
華航捷運國際貨運代理公司的負責人陳先生正密切關注著系統中的艙位預訂情況,爭分奪秒地為客戶訂艙。相比其他貨運代理公司,陳先生公司的「箱東」業務板塊保證了公司在「缺箱潮」中,能夠基本滿足客戶的貨櫃需求,但是艙位的緊缺,也讓陳先生犯了難。
「現在整個市場就是有貨沒艙位,我們能在系統中看見艙位預訂情況,早在10月25日系統便顯示,11月份發往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這些熱門港口的海運艙位全部訂滿了。」
陳先生告訴記者,公司主營業務為東南亞、中南美航線,由於艙位緊缺,大量貨物正在「排隊等艙」。「因為我們做箱東業務,目前貨櫃是充足的,但是船公司一個航次可能只給我們30個艙位。我們有1000多個運往印度那瓦西瓦港口的貨櫃現在還在等艙位。」艙位的緊缺也削減了公司的訂單量,陳先生坦言,之前公司每個月可能會接到500個貨櫃的訂單,但是因為預訂不到艙位,目前公司每月只能接300個箱子的訂單。
外貿回溫,周轉降效
天風證券認為,中國進出口呈「V」字形走勢。根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3~5月受國內及海外疫情爆發影響,國際貿易疲弱,進出口金額持續負增長,而6月份以來,伴隨國內疫情控制成效顯著、海外復工復產推進,進出口金額改善明顯,兩年來首次連續4個月正增長,且有加速增長態勢。而貨櫃吞吐量與進出口金額走勢一致性高,貨櫃需求底部反彈趨勢明顯。根據交通運輸部數據,2020年下半年開始,全國主要港口貨櫃吞吐量開始正增長。中國港口協會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八大樞紐港口貨櫃吞吐量同比增長11.1%,增速創今年以來新高。
東興證券認為,除了外貿回溫之外,進出口檢疫導致物流周轉效率的大幅下降,大量貨櫃滯留在海外,導致全球可用貨櫃出現結構性短缺,即歐美箱子太多,中國箱子不夠。
需求猛增,價格大漲
「說實話,我做貨代十幾年了,這麼高的價格還真是第一次見。」青島某國際貨運代理公司的張先生說。
「海運業的旺季一般從7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農曆新年。所以價格一般在7月份開始回升,但幅度不是很大,十一假期以後,運價上漲得比較快。」張先生告訴記者,今年情況不同,伴隨貨櫃的緊缺,海運漲價幅度非常高,海運價格普遍漲了兩到三倍。「美西航線之前運輸40英尺貨櫃的價格是1500美元左右,現在大概5000美元。還有比它更貴的航線,比如近洋航線的價格基數低,所以越是近洋的航線價格漲得越多,有的甚至從200美元漲到2000美元,這麼高的價格還訂不到艙位,訂到了艙位也沒有貨櫃。」
運輸需求增長,使得多數航線運價走高。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上海出口至美西、美東基本港市場運價分別為每條貨櫃3848美元和4622美元,美西航線運價更是創2009年發布以來新高,相較3月初每條貨櫃價格1361美元上漲了兩倍。數據顯示,10月,上海海運交易所發布的中國出口貨櫃綜合運價指數平均值為1051.77點,較9月平均上漲8.9%;反映即期市場的上海出口貨櫃綜合運價指數平均值為1460.72點,較9月平均上漲6.5%。
由於亞洲對貨櫃的需求強烈,各大船運公司表示還將徵收退關費、擁堵附加費等。赫伯羅特表示,將從12月15日起對退關費進行調整,針對中國出口的貨物徵收附加費。馬士基、地中海海運與法國飛達等表示,對東亞地區,包括中國臺灣在內運往紐西蘭的貨櫃徵收200到300美元的碼頭擁擠附加費。從11月16日開始,達飛還將對從亞洲運往非洲的40英尺的貨櫃,徵收每箱200美元的附加費。
運輸市場需求旺盛帶動航商對於租賃運力需求,據克拉克森統計,9月份,各船型租金均有不同程度上漲,除小部分船型租金增幅在個位數外,多數漲幅在10%以上。其中4400TEU和6800TEU船型租金環比分別上漲17.0%和17.7%,近三個月累積漲幅分別達到129.4%和102.2%。
車間工人正高效有序生產。
全球港口都出現了貨櫃船舶擁堵現象。(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價格大漲,真的是箱子不夠用? 船運公司趁機喊缺、空箱回程時間長或是真正原因
「目前看來,海運市場可能是個巨大的泡沫。」華航捷運國際貨運代理公司的負責人陳先生認為,海運價格已創歷史新高,造成如此高的價格不僅僅是外界所關注的貨櫃出現結構性短缺問題,還有一些人為因素摻雜其中。
陳先生以巴西的運價為例,年初疫情期間,一個40英尺的貨櫃運往巴西的價格是100美元,船期需要30天,租船、租箱、燃油等成本加在一起下來大概是1500美元,這個價格就已經足以讓船運公司虧損,而目前巴西的海運價格已直逼5000美元。「東南亞的運價一般在淡季的時候也就是200多美元,旺季500美元左右,現在2000美元都不是夢,而且2000美元都沒有艙位,訂不上。」
陳先生直言,「船公司供應貨櫃都有大數據統計,對於箱子的需求也是有市場預期的,所以說船公司的手裡就算沒箱,也不至於缺成這樣,這裡面不排除存在船公司趁機喊缺,藉機漲價。另外,一些貨代公司的不專業,沒有給客戶提供合理的匹配,導致貨櫃分配不均衡。」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際貨代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貨櫃運輸之前幾年都不太景氣,一些船公司處於虧損狀態,但眼下海運市場的火爆,讓很多船運公司今年第三季度已經把前兩年虧的錢賺回來了,船公司更加抱團,在價格上堅決不鬆口。
東興證券認為,貨櫃的結構性短缺有望在近期得到緩解,運價長期維持在現有水平並不現實。
申萬宏源認為,隨著回程船舶增加,中國與海外貨櫃庫存不平衡問題會逐步緩解,但空箱回程仍需要時間(歐線單程28~38天)。同時,防疫措施導致的貨櫃船在港口滯留時間變化也會影響空箱流轉的速度。
延伸
全球三成以上冷藏貨櫃在青生產
數月以來,市場上一直存在貨櫃短缺的問題。貨櫃的緊缺,帶動了下遊航運業的火爆,也不斷推動著上遊貨櫃生產企業的「回溫」。
據了解,全球95%的貨櫃產自中國,作為貨櫃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中集集團佔全球市場份額的46%,而全球三成以上的冷藏貨櫃出自位於膠州上合示範區的青島中集冷藏箱製造有限公司。面對貨櫃的火爆需求,目前中集青島冷箱的訂單呈現井噴之勢,標準冷藏箱的訂單已排到明年三月份,車間工作人員正加足馬力,緊張有序地生產。
井噴>>>
訂單排到明年3月份
在青島中集冷藏箱製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記者看到,各生產線上,工人們緊張有序地忙碌著。外側板、內側板、頂板,合箱、噴漆、內裝,從原材料開工到貨櫃整箱下線,再過幾天,這批貨櫃將會被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堆場裡,等待著發往海外。
「疫情爆發以後,我們預測今年將會是一個不景氣的年份,但是從三四月份以後廠裡的貨櫃訂單開始慢慢增加,目前確實出現了訂單井噴的情況,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三月份,這種狀態可能還會持續三到六個月。」生產部經理展金新告訴記者,由於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加之去年接的新增訂單不是很多,生產情況較為平穩。自下半年訂單出現「井噴」以後,貨櫃生產勢頭較猛,預計未來訂單可能還會持續上升。
據了解,全世界95%的貨櫃產自中國。全球冷藏箱的市場需求,每年約在10萬個左右,青島中集冷藏箱製造有限公司生產的標準冷藏箱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三到四成。
「從市場來看,目前40英尺的冷藏箱需求量是最大的,訂單也是最多的。因為船運公司也希望多拉快跑,40英尺的貨櫃容量大,並且節約能源。如果我們一年做40000個冷藏箱的話,大約有90%生產的是40英尺的冷藏箱。」
疫情後期,隨著全球貿易恢復,即將到來的「黑五」和聖誕節貨物需求激增。展經理介紹,根據往年經驗,聖誕節會有一個貨物儲備期,貨櫃需求量會更大。「貨櫃緊缺的局面還會維持一段時間,但是具體持續多久,還要根據市場來看,後續會逐漸恢復到理性狀態。」
高效>>>
數位化生產周期縮短一半
海外貨櫃嚴重堵塞,國內貨櫃生產廠快馬加鞭。機器轟鳴,焊花跳動,正是當下外貿回暖的縮影。
在青島中集冷藏箱製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數字大屏詳細記錄著車間每天的訂單生產進度。「紅色數字是當天的計劃產量,藍色數字是目前已經完成的數量,從月初到月末,生產進度一目了然。」生產部拼板班長劉安古告訴記者,以前每班平均生產120個貨櫃,近期隨著訂單的增加,現在每班平均生產貨櫃140個。
雙U型流水線布局,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各類設備,緊鑼密鼓地作業。面對大量增加的激增,工人們提質增效,高效生產。「以前我們生產一塊貨櫃外側板大概需要2分30秒,現在通過提高工作效率,2分20秒左右就能完成一塊外側板的生產。」劉安古表示,流水線工作效率的提升,保證了工人們每天高質高效完成當日生產任務,「雖然工作強度大了,但是效率也顯著提升了。公司每天還有班車接送工人上下班,午飯後也能休息一會,一切工作都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
車間內一派忙碌,車間外標有不同企業logo的貨櫃被整齊地堆放在堆場,工作人員正做著最後的清理,車隊通暢有序地向外運輸。「我們從2012年開始打造數位化精益工廠,貨櫃的生產周期已經從原先的9天提高到現在的4.5天。通過提升工作效率,減少作業人員,挖掘內部潛力,以適應訂單和市場。雖然當前貨櫃訂單增加,但是我們的生產流程更緊湊,製造銜接更緊密,交付周期更短,質量更優。」生產部計劃主任李勇告訴記者,通過數位化監控,工作人員可以實時掌握生產線情況,關注生產進度,全力保障生產。
數據>>>
貨櫃龍頭企業業績顯增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18.9萬家經營企業範圍含「貨櫃」。從行業分布上看,七成以上的貨櫃相關企業分布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另有12%的相關企業分布在批發和零售業,7%分布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從地域分布上看,山東的貨櫃相關企業數量最多,超過3.2萬家,佔全國所有相關企業的17.3%。
貨櫃的緊缺帶動著貨櫃生產製造業的迅速升溫。全球95%的貨櫃產自中國,在貨櫃龍頭企業中,中集集團、中遠海運和新華昌規模靠前。
10月27日,中集集團發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1~9月,中集集團實現營業收入635.92億元,同比上升3.1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及其他權益持有者的淨利潤為6.98億元,同比上升9.62%。
中集集團在互動平臺表示,航運復甦、貨櫃需求復甦對本公司經營有正面影響。今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貨櫃市場量價均有明顯提升,目前公司貨櫃訂單已經排到明年一季度,毛利潤在今年三季度也已經回到正常水平;後續價格走勢受市場需求及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