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量子科技:飛向未來的船與帆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烏魯木齊南山觀測站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 新華社發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了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量子科技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領域,其具體應用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

  當前,量子科技已進入到深化發展、快速突破的新階段,迫切需要多學科的緊密交叉和各項關鍵技術的系統集成。在量子科技領域整合科技資源、集中力量突破,已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廣泛共識。

  今天,量子信息技術正在引領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將深遠地影響人類社會。放眼更久遠的未來,量子科技發展所取得的突破或許將幫助人類實現如今難以企及的夢想。從這個意義上說,量子科技正是帶領我們「飛向未來的船與帆」。

  第一次量子革命 為突破「摩爾定律」做好準備

  量子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普朗克應該算是舊量子力學的祖父。愛因斯坦和玻爾是舊量子力學之父,他們又是新量子力學的祖父。海森堡、薛丁格和狄拉克等則建立了新量子力學——真正有方程去求解的量子力學,從而引發了第一次量子革命。

  量子力學給人類帶來了許多技術革新,核能、電晶體、雷射、核磁共振、高溫超導材料、巨磁阻效應等發現和發明都和它有關。可以說,量子力學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硬體基礎,數學則是軟體基礎,數學和物理結合在一起,奠定了整個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其實,從日常使用的一部手機裡,就可以看到很多與量子力學相關的基礎研究成果。有人統計,共有八項諾貝爾獎成果在手機裡面:半導體器件是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集成電路是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正是有了半導體,才有現代意義上的通用計算機;然後在加速器的數據往全世界傳遞的過程中,催生了網際網路;為了檢驗相對論,人們利用量子力學造出了非常精確的原子鐘,在原子鐘的幫助下,我們可以進行全球衛星導航定位。可以說,第一次量子革命直接催生了現代信息技術。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現代信息技術遇到了兩大挑戰:一是信息安全瓶頸,二是計算能力的不足。

  實現信息的安全傳送,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夢想。人類早在公元前就發明了一些非常聰明的加密算法,此後又不斷設計出更加複雜的密碼,但隨著計算能力的提高,這些加密算法都被破解了。人類究竟能不能構建一種自己破解不了的密碼呢?

  計算能力的提高,可以幫我們破解密碼,同時也刺激我們產生更為巨大的算力需求。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全球數據量呈指數級增長,每兩年翻一番,對計算能力的需求非常巨大。上世紀40年代,一臺計算機重達1噸,每秒運算五千次。而到了2010年,一臺智慧型手機已可每秒鐘運算很多億次,功耗不超過5瓦,計算能力卻相當於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計算能力的總和。

  一般來說,提升計算能力需要通過加強晶片的集成度。但目前,摩爾定律即將逼近極限,估計再過十年,就會達到亞納米尺寸。到那時,電晶體的電路原理將不再適用。怎麼解決信息科技面臨的這些問題?目前的量子力學已經初步為突破信息安全和計算能力的瓶頸做好了準備。

  第二次量子革命 進入主動操縱量子的嶄新時代

  如果說第一次量子革命是人類對量子規律的被動觀測和應用,那麼第二次量子革命則是人類對量子狀態的主動調控和操縱,目前主要發展的應用領域就是量子信息技術。

  第二次量子革命可從1935年算起,到1950年產生了量子糾纏,1972年之後發展出了較好的技術,能夠對一個個量子狀態進行主動操縱,比如可實現單光子的產生、操縱和探測。這個過程其實非常困難。就拿一個15瓦電燈泡來說,它每秒鐘發射出1021個單光子,要從這麼多光子中拿出一個個光子去做信息處理,對實驗技術要求非常高。

  不過,一旦能夠從下往上對微觀粒子進行組裝、操縱,其實就掌握了搭建整個世界每一塊積木的本領。這種進步,相當於從孟德爾通過被動觀察總結出遺傳定律,進步到基因工程主動調控生命形態。

  量子信息技術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量子通信,可實現原理上無條件的安全通信方式;二是量子計算,可提供一種超快的計算能力。

  量子通信的應用之一是量子密鑰分發。它的原理很簡單,根據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單光子不可分割,所以當人們用一個個光子來傳輸密鑰時,就算竊聽存在,也一定會被察覺,那麼我們就丟棄那些存在竊聽的風險密鑰,保留安全密鑰,再加上「一次一密」的保障,加密內容就不可破譯,這是基於物理學原理的無條件安全。

  利用量子糾纏可以把量子態從一個物體傳送到另一個物體上,但原來的信息載體不用傳送過去。比如說,我們在上海有一個微觀體系,它由成千上萬個原子組成。如果上海和北京之間有很多對糾纏原子,就可以把上海的體系和在上海的糾纏原子做一個聯合測量,再把測量結果通過無線電臺發送到北京,北京只需對手中的原子進行操作,就可以把上海的體系重新給製備出來——這就相當於在上海的體系被傳送到了北京一樣,但我們並沒有把在上海的任何一個實體原子送到北京。

  這本質上是一個量子態傳輸的結果,幾十、幾百個原子的狀態,只要操作得足夠快,就可以在網絡裡傳來傳去,這樣一種操作便構成了量子計算機的基本單元:量子信息在網絡裡可以走來走去之後,就可利用量子疊加來進行量子信息的處理,這就是量子計算機。利用這種特質,可以設計一些相關的算法,實現快速分解大數、快速求解線性方程組等,如果製造出來,就可應用於破解經典密碼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領域。

  量子保密通信 「絕對安全」信息傳輸漸行漸近

  量子通信的發展目標是要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安全的信息傳輸,發展路線是通過光纖實現城域的量子通信網絡、通過中繼實現城際的量子網絡、通過衛星中轉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

  在量子通信這一領域,中國科學家有很多重要的貢獻。比如,清華大學段路明教授在量子中繼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在光纖城域網絡領域,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也有很好的工作。

  基於可信中繼技術,中科大量子通信團隊在2007年首次把光纖量子通信的安全距離拓展到100公裡。2008年,我們建設了一個小型網絡,2012年又建成了規模化的量子通信網絡,並投入了永久使用。最後,我們逐步把這些區域網連起來,變成了現在的「京滬幹線」。將來,量子中繼可能是最終解決遠距離量子通信問題的路徑之一。

  以目前的技術,要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需要衛星的中轉。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和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聯合團隊,研製成功了國際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並於2016年8月成功發射。目前,衛星已在軌運行四年多,狀態和性能依然良好。

  「墨子號」有三大科學實驗任務。一是星地間量子密鑰分發,即在1200公裡的距離上,目前每秒可點對點發送十萬個安全密鑰,這比相同距離的光纖傳輸速率提高了20個數量級。二是實現了德令哈到烏魯木齊、德令哈到麗江之間,相距約1200公裡的量子糾纏分發。三是實現了上千公裡的量子隱形傳態。這些工作在2017年完成後,「墨子號」就實現了天地之間的量子通信,再加上「京滬幹線」所實現的千公裡級光纖城際量子通信網絡,共同構成了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雛形——這是國際上量子信息領域兩個標誌性事件之一。

  在「墨子號」成功實施之後約一年,歐盟啟動了量子旗艦計劃,而美國則啟動國家量子行動計劃,量子信息在全球開始熱起來了。

  量子計算的未來 破解經典計算機解決不了的問題

  量子計算發展的第一階段是量子優越性,這已由谷歌公司於2019年10月實現,即針對某些特殊問題,造出一臺比目前超級計算機算得更快的量子計算機,大概需要約50個比特。這也是量子信息技術的兩大標誌性事件之一。

  該系統名字叫作「懸鈴木」,約能操縱53個超導量子比特。它需要200秒算完的任務,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頂點」超級計算機大概需要算一萬年左右。

  第二階段,科學家希望能夠操縱四五百個量子比特,以構造一種專用的量子模擬機,針對一些複雜物理系統,比如高溫超導機制、新材料設計等目前超級計算機算不了的問題,用量子模擬機來進行運算,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

  二三十年後,人類也許能造出一臺可編程的通用量子計算機。這需要通過各種體系來開展相關工作,比如清華大學薛其坤教授所研究的拓撲量子計算、段路明教授從事的離子阱量子計算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工作外,目前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第一是光量子計算,今年大概能夠實現50個光子相干操縱,也能夠達到量子優越性,我們採用了與谷歌不同的技術途徑。第二,在超導量子計算方面,希望在今年年底,能做到60個左右的量子比特。第三,希望量子計算能真正用來解決一些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中很重要、但用經典計算機解決不了的問題,目前已有比較好的進展。

  展望未來,在量子通信方面,我們希望能夠在外太空搭建一個非常精準的光鍾,這個光鐘的穩定度大概可以達到10萬億年誤差不超過1秒鐘——再結合廣域量子通信技術,就可以提供一種引力波探測的新途徑。

  我們也希望,將來可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拉格朗日點放一個量子糾纏光源的載荷,如果未來還可在月球上放一個基站,那就可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間開展光秒量級距離的、有觀測者參與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的檢驗。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相關焦點

  • 量子革命:飛向未來的船與帆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了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什麼是量子科技?其科學原理和發展態勢如何?來聽著名量子科技專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談「有關量子的那些事」。什麼是量子?
  • 潘建偉:量子科技或將幫助人類實現如今難以企及的夢想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了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量子科技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領域,其具體應用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當前,量子科技已進入到深化發展、快速突破的新階段,迫切需要多學科的緊密交叉和各項關鍵技術的系統集成。在量子科技領域整合科技資源、集中力量突破,已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廣泛共識。今天,量子信息技術正在引領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將深遠地影響人類社會。
  • 潘建偉院士:「科技報國」是科學家的責任
    原標題:潘建偉 「科技報國」是科學家的責任強調中國人在國內一樣可以做出國際領先的成果;希望建立覆蓋全國的量子通信網絡一場報告,不下10次掌聲,結束後,裡三層外三層的聽眾「圍堵」報告人要籤名。這不是明星的籤售會,而是潘建偉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演講的現場。
  • 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未來量子信息技術將如何發展?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做客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論壇」,作了題為「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的學術報告,對上述問題做出回應。
  • 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
    光明訪名家【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與經典力學相比,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粒子具有量子疊加的特性。如果把量子疊加擴展到多個粒子,就會產生「量子糾纏」現象。科學家在對量子糾纏這一詭異互動展開大量實驗研究的過程中,發展起來了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 結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產生了量子信息這一新興學科。以量子信息為代表的量子科技迅速發展,人類迎來了第二次量子革命。經過學術界多年努力,目前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雷達進入了實用化階段,也有了相關產品,其他的量子技術離產業化和商業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 潘建偉: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未來如何發展?
    量子通信未來的發展,一方面需要擴大量子通信網絡的有效覆蓋範圍,包括實現量子通信網絡和經典通信網絡的無縫銜接、實現可支持千公裡量級的量子中繼、發展下一代可全天時工作的量子衛星網絡等;另一方面,需要在工程化集成與驗證的實踐中推動核心器件的自主研發、相關應用標準的制定和規模化的應用示範。
  • 中國量子計算機喜訊傳來,潘建偉院士功不可沒,中國科技未來可期
    當世界各國開始研究量子計算機時卻遇到了瓶頸。量子計算機面對的是微觀世界,以其計算能力強,計算速度快的優點受到各國科學家的青睞,紛紛躍躍欲試。要知道,倘若成功研發出量子計算機,那麼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科技都會有明顯的突破,也將會大大地增強國際影響力。
  • 潘建偉:量子世界的領跑者
    那年潘建偉考入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牛頓力學將一切歸結為機械運動,既然一切都已註定,那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量子理論以鬼魅般的陣列運行、以實物的形式到達和離開,這太神奇了!從此發現一切變得自然而有意義。」潘建偉說,「量子力學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科學,令人著迷,又催人奮進。如果一個人是處在『成功』和『失敗』的『迭加態』上,那麼個人奮鬥會使得他朝著成功機率較大的狀態演化。」
  • 「量子之父」潘建偉:十年左右量子通信「飛」入千萬家
    量子通信優勢  ◎量子通信每秒可以送五個G。應用作量子計算機,大數據分析時0.01秒就可以算完。  ◎量子保密通信的終端機未來可能降至萬元以下,進入家庭完全有可能,市場廣闊。  ◎量子密鑰具有不可克隆特質,如果密鑰在傳輸過程中遭遇竊聽,收發雙方就會知道。
  • 潘建偉揭示量子計算發展三階段
    2019年,量子在人類科技進步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谷歌實驗證明了「量子優越性」,演示了量子計算具有超越經典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難道說,一場量子驅動的科技革命真的要來了?
  • 潘建偉:未來量子通信可以大幅度提升信息安全水平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陳杰攝  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記者:潘建偉委員您好,2016年8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現在已經將近3年的時間了。請問這段時間我們有哪些新的發現?未來又有哪些新的計劃?
  • 【光明日報】潘建偉:量子世界的「中國耕者」
    一年後,潘建偉便與同事一起在《自然》上發表了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學術論文,這個成果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被美國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和《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進展,併入選《自然》「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此後,潘建偉又先後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量子糾纏交換,三光子、四光子糾纏及其非定域性檢驗,量子糾纏純化等重要實驗。
  • 我國量子計算機研究落後多少?潘建偉拿諾獎與科技領先哪個重要?
    首先,諾貝爾獎更多是個人榮譽,而科技的領先才是國家強大的根本。科技研發的重要性說到這個我就想起,當年國家一窮二白的時候,要不是堅定的不惜一切代價發展兩彈一星,到現在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豈能有今天的國際地位?世界上能讓美國感覺到威脅的國家真不多,一隻手數得過來,中國是其中一個。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日前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論壇」上表示,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潘建偉認為,早期大家的質疑和攻擊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質疑的人可能對量子力學沒有深入的了解。
  • 科技報國築夢未來——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下)
    圖為在中國科技大學量子儲存與量子中繼實驗室裡,潘建偉與團隊成員交流。 (資料圖片)記者程兆攝  冬至將至,合肥的最低溫度已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室裡,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正在為研發新一代量子衛星而緊張地忙碌著。無論在合肥、上海,還是北京,潘建偉院士一直來去匆匆。
  • 量子通信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這樣回應
    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麼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以來,有什麼新的發現?
  • 潘建偉:量子力學和意識產生可能是有關係的
    網易科技訊10月29日消息,在今日舉行的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未來論壇年會上,「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潘建偉就其關注方向在現場做了分享。
  •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2020-11-24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潘建偉小組首次實現量子分解算法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了解到,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楊濤、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休爾量子分解算法,研究成果發表在12月21日出版的美國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RL)上,標誌著我國光學量子計算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十年實現有量子通訊保障的網際網路
    2016年8月16日下午1時40分,我國發射了世界上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同時,我國京滬幹線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絡也正在建設。你可能也關心我國量子通信和量子技術的發展,2016年11月17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大數據論壇上,「墨子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分享了相關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