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最大型的研究表明,在數學平均成績上,成績最優和成績最差的人中男性居多,而處於中間位置的則多為女性。這一研究結果也解釋了1894年由亨利·哈維洛克·艾利斯提出的"男性更大變異假設"。
男性和女性是否存在先天上的資質差異?目前沒有證據支持這一觀點。令科學家們確信的是,男性和女性在從小的撫養過程中,他們所接受的休閒娛樂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男女理科思維上的差異。
男性似乎存在一種認知上的可靠優勢,即心理旋轉的空間技能。——《我們的腦子夠用嗎?》
男孩比女孩更喜歡運動和視頻遊戲,他們孩時的一些玩具也不同,例如男孩更愛玩可以運動的汽車玩具、需要調動空間思維的魔方玩具、樂高玩具等等,這些玩具幫助男孩訓練了他們的理科思維。
2019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斯克和馬雲關於人工智慧的對話引爆了網絡輿論。一個杭州師專畢業的文科生與一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工科生對於100年後的AI(人工智慧)的不同看法,背後是文科思維和理科思維的不同。
馬雲改變了我們的消費方式,而馬斯克可能會改變人類今後的生活方式。縱觀人類發展的幾千年的歷史,哪一次社會的進步,不是依靠科技的進步呢?
擁有理科思維的孩子,能夠更輕鬆地學習數理化。
理科思維是可以通過日常的刻意訓練得到提升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做家長的,該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的理科思維呢?專家認為越早越好。孩子小的時候對一切都是好奇的,他渴望知道為什麼彩虹只在少數情況下能出現,他想知道為什麼自己走的時候月亮也跟著自己走……
我的女兒可可今年4歲,正值喜歡問"為什麼"的年紀,我最近入手的一套《每天3分鐘學會數理化:366個故事培養孩子的理科思維》(以下簡稱《每天3分鐘學會數理化》),感覺非常適合4-12歲的兒童。
這套書是由日本的小森榮治主編的,他是歷任日本文部科學省、縣立教育中心、民間教育研究團體等的委員、講師,在日本全國推廣快樂理科教育。
這套書的設計很用心,作者特意將366個科學故事按照每個月,每一天分好,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讀完一個故事就有一個知識積累的感受,當完成全部故事之後,會非常有成就感。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套書究竟好不好吧。
366個故事,內容涉及地理、物理、化學、科學,緊扣《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主要知識點。內容涵蓋物質的作用(能量)、物體的性質(粒子)、生命、地球4大主題,以及水、空氣、動物、人體、光、聲音、地球、太陽系等30個細分領域,圖文結合,涵蓋面廣,讓孩子在很短的時間內領略數理化乃至理科知識的博大精深,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比如昨天我女兒問我的"轟隆隆的雷聲,究竟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就在這套書中7月19日的故事裡找到了答案。
作者不僅懂數理化,而且懂孩子心。從這套書的目錄可以看出,作者有多會"撩"。"西瓜和蜜瓜不算是水果?"、"如果人被吸入黑洞,會發生什麼?"、"人體內存在可再生的臟器!"、"哭的時候為什麼會流鼻涕?"……這些標題一看就能吸引孩子的好奇心。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數理化知識的世界裡,可是我們卻習以為常。但孩子是具有好奇心的,而且一旦好奇心被激發,他們就會求知若渴。用更有趣的方式解釋科學知識,是最能讓孩子接受,且明顯增加孩子知識面和培養孩子理科思維的方式。
全套書共4冊,一本書為一個季度需要學習的知識。每一本又將知識點分為:地球、物體的性質、物質的作用和生命四大版塊。每一天的故事裡,有標題、閱讀日期、知識講解、要點標註、還有課後小測驗。
這個完全是教科書式的編排,能夠幫助小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前幾天剛讀完一本《高分讀書法:成績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這本書就專門講解如何通過閱讀,提高孩子學習成績。有這樣一類孩子,既不笨,也不是專注力差,也足夠努力,可就是學習成績上不去。究其原因,就是孩子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他的努力都用錯了方向,所以結果當然不好。
所以這套《每天3分鐘學好數理化》才讓我覺得作者非常擅長教學。
(一) 每一頁標註閱讀日期,而且是三個,這就無形中告訴孩子,讀書不是只讀一遍就可以學會的,必須要溫故而知新。
(二) 每個知識點中的重點被彩色和字體大一號的方式標記,讓孩子知道這個是知識點的概括和總結。
(三) 要點被藍色框線標記,並用感嘆號提醒,幫助孩子梳理和記憶該故事的重點內容。
(四) 每頁底端的小測驗用來讓孩子記住容易考試的考點。
以上二、三、四點加起來就是一個思維導圖,孩子自己做起讀書筆記來也很容易了。
這就是這本書的精妙之處,不僅講知識,還告訴孩子怎麼學知識、記憶知識。那些很努力可還是提高不了學習成績的孩,就是因為不會讀書,才導致付出了辛苦,卻得到很少的回報。
所以這套書孩子讀完,也無形中學會了怎樣讀書,讓他把這套學習方法用在其他教科書和課外圖書上,他一定會有很大收穫。
現在的孩子,學英語都已經從3歲就開始了。因為研究表明3-6歲孩子的第二語言學習能力非常快,而且發音更準。3-6歲做英語啟蒙,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英語語言思維能力和語感,這個對今後進入小學正式學習英語是非常有幫助的。
同樣,理科思維也要趁早培養。就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吧,我上初三的外甥女,現在感到學物理非常吃力,地理知識點也總是記不住。我回憶她從小的學習過程,發現她在小學階段和學齡前幾乎沒有涉獵任何理科方面的書籍。所以她的理科思維的欠缺在初中的時候就顯現出問題來了。
我一直和身邊的媽媽們強調,書要趁早讀,學習習慣要趁早養成。因為孩子一旦進入小學高年級,進入初中,學習壓力就大了。有的學生連完成基本的作業都耗費了大量精力,哪還有時間去看課外書籍?抓住3-12歲這個黃金期,讓孩子閱讀儘可能多的、知識面廣泛一些的書籍,對他的學習絕對是大有裨益的。
就拿這套《每天3分鐘學會數理化》來說,全書300多個知識點,涉及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掌握了這些知識點,孩子學習起難懂的理科科目,就會更有自信,也會更有興趣。而且這些故事能幫孩子構建數理化知識體系,培養科學素養和理科思維。今後孩子再看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就會用理科思維去進行分析和解釋,妥妥的學霸一枚。
把孩子的大腦比喻成一臺電腦的話,我們給孩子看的書,就是錄入進去的數據,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或者再次遇到相關的知識點時,大腦就會調取之前的錄入的數據,很快將知識點聯繫起來。理科思維就是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好的教輔書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需要幫助學生們建立一個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就做到了傳道授業解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