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大顯身手,觀察到雙分子層厚的FeSe超導薄膜的邁斯納效應

2021-03-01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

不過,僅僅是確定了能隙大小的改變對於超導的研究是不夠的。對一個材料具有超導特性的判斷依據是要測量到它的零電阻和/或邁斯納效應(完全抗磁性)。然而,對於表面吸附了K原子的FeSe薄膜而言,這種物性測量是很困難的。其原因在於K原子具有非常強的化學活性,使得該薄膜樣品無法脫離超高真空環境,也就無法接受傳統實驗技術手段的物性測量。而這正是劉燦華教授與賈金鋒教授課題組近年來研發的多功能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大顯身手的地方。他們將普通的STM的核心部件進行改造,使其具有普通STM的一切基本功能之外,還能對樣品進行四探針電輸運和雙線圈交流互感的原位測量。換句話說,若是對超導樣品進行測量,普通STM只能獲得樣品的原子排列(如圖b所示,每個亮點就是一個K原子)和超導能隙等結構方面的信息,而STM+還能測到樣品的電輸運和抗磁響應等物理性質,從而獲得超導轉變溫度、穿透深度和超流密度等重要信息。

實驗中,他們對同一塊高質量的雙層FeSe薄膜樣品表面進行了不同覆蓋度K原子的吸附,並對每個K覆蓋度下的FeSe薄膜採集了上述多種實驗數據,從而得到了一系列實驗結果:1,超導轉變溫度隨著K原子覆蓋量的增加呈現先升後降的Dome型變化(圖c),這雖然與眾多非常規超導材料很相似,但卻是在FeSe衍生超導材料當中首次觀察到如此完整而連續的相變行為;2,超導能隙與超導轉變溫度的比值隨著K覆蓋度的增加並不是一個恆定的值(圖d),這意味著超導配對勢無法決定超導轉變溫度的高低;3,超導轉變溫度與超流密度呈現線性的變化關係(圖e),這意味著相剛度是決定轉變溫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教授觀察到雙分子層厚的FeSe超導薄膜的邁斯納效應
    他們利用自行研製的多功能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成功地測量到了雙分子層厚度的FeSe薄膜表面吸附鉀原子之後的抗磁響應,觀察到了鉀原子吸附量對該薄膜超導特性的調控作用,並獲得了各種超導參數(超導能隙、超導轉變溫度和超流密度等)在調控作用下的變化,從而揭示了相剛度而非配對勢是決定FeSe超導層的超導轉變溫度的主要因素。
  • 超導體邁斯納效應簡介
    這是因為磁場會使得超導體表面出現超導電流,該超導電流又反過來在超導體內產生與外磁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磁場,兩個磁場相互抵消,使超導體內形成恆定為零的磁感應強度。因此從外部看起來,就像是超導體排空了體內的磁感線一樣。當把超導材料放在磁鐵上時,只要這個磁體的磁場強度不超過特定極限,超導體便可以懸浮在磁體上方。這是因為邁斯納效應讓磁場發生畸變,產生了一個向上的力。
  • FeSe超導薄膜研究獲新成果
    多餘的Se原子誘導出「啞鈴」狀缺陷和單向的電子雙聚體結構。(d和e) β-FeSe和孿晶界的結構示意圖。掃描隧道顯微鏡/譜技術可以同時對孿晶界和磁通在相干長度的尺度上成像,它可以在提高100倍的解析度的基礎上來研究孿晶界對超導電性的影響。 近兩年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實驗室馬旭村研究員與清華大學物理系薛其坤院士在β-FeSe超導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長和超導電性研究方面已開展了深入的研究【Phys. Rev.
  • 物理所實驗觀察(Li,Fe)OHFeSe超導體與單層FeSe薄膜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周興江研究組,隨後從單層FeSe/SrTiO3超導薄膜的能隙測量上觀察到65K的超導轉變跡象,並發現了其簡單、獨特的電子結構: 不存在布裡淵區中心的空穴型費米面,只具有布裡淵區頂角處的電子型費米面【Nature Communications 3 (2012) 931;Nature Materials
  • 製冷在你身邊系列科普小常識--邁斯納效應
  • 研究觀測到特殊超導材料的量子效應
    一個國際研究組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直接觀測到一種特殊超導材料中令人意外的量子效應,並發現了特定雜質如何摧毀其超導性能。傳統超導材料都需要在很低的溫度下實現,約十年前科研人員發現一種含鐵材料在相對高一些的溫度下也可實現超導,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員的關注。
  • 硫化氫創高溫超導新紀錄
    低溫超導可以使物體懸浮在空中。  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將硫化氫樣品置於極高的壓力下——約150萬個大氣壓(150吉帕斯卡),並冷卻至203開氏度以下,這些樣品便會顯示出超導電性的經典標誌:零電阻和一個被稱為邁斯納效應的現象。當一個超導材料被放置在一個外部磁場中同時材料內部並沒有磁場便發生了邁斯納效應,這一點與普通材料不同。
  • 兼具超導和鐵磁性的材料,因鐵磁性會破壞超導性,但卻真有!
    科學家發現一種兼具超導和鐵磁性的材料,並做出了理論解釋。新理論模型還預測了迄今為止在這類材料中尚未觀察到的效應。在某種程度上,鐵磁性和超導性是兩個對立的趨勢,鐵磁性和超導性似乎不能在一個晶體中共存。的確,超導體能容納零電阻的電流,當放置在磁場中,這種物質會將磁場從它的體積中驅逐出去,這就是所謂的邁斯納效應。相比之下,鐵磁是磁化的,因此攜帶磁場在其體積。因此,一種材料似乎不能同時表現出超導性和鐵磁性。然而,基於銪的化合物現在成為了現在研究焦點,觀察銪的化合物表明可以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超導性。這除了對基礎科學的重要性,這兩種現象在一種材料中共存還為新設備設計提供了有趣的可能性。
  • 常溫超導是天方夜譚?德國科學家獲突破:超導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
    然而,要想實現電流的零阻力傳輸,目前必須在極端低溫條件下才能實現,應用成本高昂且難度大,零攝氏度以上的超導更是「天方夜譚」。不過近日,德國科學家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的成果,引發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長久以來,世界上許多實驗室專注於這一課題的研究,科學家們不斷提出高溫超導的新主張,但這些想法都未能通過可重複性測試。
  • 研究進展:兼具超導和鐵磁性的材料
    然而,基於銪的化合物現在成為了現在研究焦點,觀察銪的化合物表明可以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超導性。物理學家Vitaly Ginzburg在1956年預測,電磁機制包括屏蔽邁斯納電流。如上所述,外部磁場不會穿透超導體的本體。為了補償本體中的外場,屏蔽電流沿超導體表面流動。這些流的產生使能量增加。當外場大於某一臨界值時,屏蔽電流所增加的能量超過冷凝能量。
  • 中國科學家發現防曬霜中的有機分子,-150度低溫下現超導特性
    近日,有機分子超導領域再傳新突破:一種通常用於防曬霜的有機分子,在零下150攝氏度(123開爾文)和常壓條件下,呈現超導態。這個溫度相較於之前的有機分子超導臨界溫度記錄高了將近100攝氏度,並與陶瓷材料的最高超導臨界溫度相仿。如果這個發現被最終確認,那麼有機分子超導將成為研究熱點,科學家會試圖製造出超導臨界溫度更高的材料。
  • 二維晶態超導體系中發現第二類伊辛超導和反常金屬態
    所謂泡利極限,是指在常規超導體中通過自旋效應破壞超導庫珀對所需的磁場。北京大學王健研究組和合作者在前期工作中,首次報導了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生長的宏觀面積的單層NbSe2薄膜中的伊辛超導電性(Nano Lett. 17, 6802 (2017))以及超薄晶態鉛膜中界面誘導的伊辛超導電性(Phys. Rev.
  • 科學家在二維晶態超導體系中發現第二類伊辛超導和反常金屬態
    所謂泡利極限,是指在常規超導體中通過自旋效應破壞超導庫珀對所需的磁場。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的王健教授研究組和合作者在前期工作中,首次報導了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生長的宏觀面積的單層NbSe2薄膜中的伊辛超導電性【Nano Lett. 17, 6802 (2017)】以及超薄晶態鉛膜中界面誘導的伊辛超導電性【Phys. Rev. X 8, 021002 (2018)】。
  • 日本東工大成功檢測單層硒化鐵薄膜的高溫超導性能
    高溫超導體分為銅氧化物基和鐵基兩大類,均為層狀晶體結構。以前,這些材料一直作為塊狀單晶製作,但近年來,隨著超高真空環境下的薄膜生長技術取得進步,已經可以在半導體基板上大面積製作超導薄膜。普通的超導體製成薄膜後,轉變溫度會降低。
  • 證明存在常溫超導(室溫超導)材料
    完全抗磁性又稱邁斯納效應,「抗磁性」指在磁場強度低於臨界值的情況下,磁力線無法穿過超導體,超導體內部磁場為零的現象,「完全」指降低溫度達到超導態、施加磁場兩項操作的順序可以顛倒。完全抗磁性的原因是,超導體表面能夠產生一個無損耗的抗磁超導電流,這一電流產生的磁場,抵消了超導體內部的磁場。
  •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團隊首次在分子鐵電薄膜中發現了奇特的「渦旋-反渦旋」 (vortex-antivortex)疇結構。作為一種特殊的拓撲形態,鐵電渦旋疇中自發極化在有限空間內局域成一個閉合通量,使得該區域尤其是疇壁處具有豐富的物理性質,在鐵電超導器件、場效應電晶體、光電探測器和發光二極體等器件上有廣泛的應用。此外,由於渦旋中心能量最低,極化態之間的翻轉更容易,這種疇結構非常適合構築低能耗存儲器。
  • 物理所金屬薄膜材料的量子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半導體或絕緣體襯底上的金屬薄膜材料是一個理想的一維方勢阱體系。在這種體系中,電子運動被半導體能隙和真空勢壘限制在金屬薄膜對應的勢阱中。由於金屬電子的費米波長很短,要觀察到顯著的量子效應,薄膜的厚度就要達到納米尺度且其形貌要有原子級的平整度。但是,對絕大多數金屬/半導體異質結體系來講,由於晶格和原子間成鍵特性的差異,控制性重複性地製備出高質量的薄膜材料是極其困難的。
  • 《自然》最新論文:高壓條件下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著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物理研究論文稱,科研人員報告了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的室溫超導現象,這代表著向長久以來希望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近了一步。
  • 超導材料的重大發現
    1913年他在一篇論文中首次以「超導電性」一詞來表達這現象,把某些物質在冷卻到某一溫度點以下電阻為零的現象稱為超導電性,相應物質稱為超導體。超導現象的發現,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高度重視,並寄予很大期望。但直到1986年以前,已知超導材料的最高臨界溫度只有23.2K,大多數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還要低得多,這樣低的溫度基本上只有液氮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