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Se超導薄膜研究獲新成果

2020-11-25 科學網

    圖1:(a-c) 外延於石墨烯襯底上β-FeSe超導薄膜的STM形貌圖。多餘的Se原子誘導出「啞鈴」狀缺陷和單向的電子雙聚體結構。(d和e) β-FeSe和孿晶界的結構示意圖。

    圖2:(a-b) 孿晶界附近的STM形貌像。(c) 孿晶界附近歸一化dI/dV譜。(d-e)零偏壓(d)和對應相干峰位置能量(e)下的微分電導譜。

圖3:超導能隙(Δ)和零偏壓電導(ZBC)隨孿晶界距離的變化關係。

圖4:(a-b) 同一區域的STM形貌像(a)和ZBC圖像(b)。(c) 孿晶界和磁通位置的示意圖,表明磁通多被釘扎在孿晶界上。

孿晶界作為一種晶體缺陷,對超導材料的性質以及技術應用如超導轉變寬度和臨界電流等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很多傳統超導體中,孿晶界附近的超導轉變溫度會略有提高。由於較短的相干長度和較強的各向異性使得缺陷對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性質的影響很大,如YBCO的孿晶界能夠釘扎磁通,由此使臨界電流提高。對鐵基超導材料而言,最近研究發現,同一種材料如Ba(Fe1-xCox)2As2的孿晶界對超導電性的影響出現了相互矛盾的結果。

 

SQUID以及其它磁探測成像技術的空間解析度一般在幾百納米的範圍,而磁通釘扎可能只發生在幾個納米的尺度(與相干長度接近)裡。因此,單從現有的磁成像技術來確定一個磁通被釘扎在孿晶界處或者孿晶界附近是非常困難的。掃描隧道顯微鏡/譜技術可以同時對孿晶界和磁通在相干長度的尺度上成像,它可以在提高100倍的解析度的基礎上來研究孿晶界對超導電性的影響。

 

近兩年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實驗室馬旭村研究員與清華大學物理系薛其坤院士在β-FeSe超導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長和超導電性研究方面已開展了深入的研究【Phys. Rev. B 84, 020503 (2011);Science 332, 1410 (2011)】。最近,他們又與哈佛大學的Jennifer E. Hoffman教授合作,利用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譜對FeSe超導薄膜中孿晶界附近的超導電性進行了原位的詳細研究。

 

他們發現,(1)通過引入Se雜質,在FeSe表面觀察到由Se替代Fe原子位置產生的「啞鈴」狀缺陷(圖1中μ和ν),同時這些缺陷在更大尺度上(~4.4 nm)打破了晶體的四重對稱性形成電子雙聚體(electronic dimer)(黃色虛線)。通過研究這些電子雙聚體的不同取向,確定了FeSe超導薄膜中的孿晶界。(2)隨著向孿晶界靠近,超導能隙逐漸減小,超導相干峰逐漸減弱(圖2和圖3)。在孿晶界處的超導能隙(1.6meV)比沒有孿晶界出現的區域的能隙(2.2meV)縮減了25%,證明了孿晶界在超導相干長度尺度內抑制了FeSe薄膜的超導電性。(3)磁通優先被釘扎在孿晶界處(圖4)。以上結果表明,FeSe薄膜中的孿晶界結構局域削弱了超導電性。

 

考慮到STM形貌像總顯示出孿晶界區域總高於周圍FeSe薄膜,並參考高壓下單晶FeSe材料的結構及超導特性變化的研究(如壓力會導致hse降低、自旋漲落增強和Tc增加等),研究人員推測孿晶界處FeSe原胞中Se相對於Fe平面的高度(hse)存在局部的增加,這會扭曲FeSe4四面體結構和削弱電子配對所藉助的(π, π)自旋漲落。這是導致孿晶界處超導特性局域削弱的主要可能的原因。

 

這些結果對理解鐵基超導化合物中硫族/氮族元素高度在庫珀對形成中所扮演的作用有重要意義。

 

該成果已被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 Rev. Lett. 109, 137004)上。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的經費支持。(來源: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教授觀察到雙分子層厚的FeSe超導薄膜的邁斯納效應
    最近,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Diamagnetic response of potassium-adsorbed multilayer FeSe film」為題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劉燦華教授與賈金鋒教授研究組在超導薄膜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 物理所實驗觀察(Li,Fe)OHFeSe超導體與單層FeSe薄膜
    鐵基超導體作為繼銅氧化物超導體之後的第二類高溫超導體,其超導機理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要課題。絕大多數鐵基超導體具有位於布裡淵區中心的空穴型費米面和位於布裡淵區頂角的電子型費米面。一種普遍的超導機理(費米面「嵌套」)認為,電子在電子型與空穴型費米面之間的散射,是鐵基超導體中電子配對和超導電性產生的主要原因。
  • STM+大顯身手,觀察到雙分子層厚的FeSe超導薄膜的邁斯納效應
    不過,僅僅是確定了能隙大小的改變對於超導的研究是不夠的。對一個材料具有超導特性的判斷依據是要測量到它的零電阻和/或邁斯納效應(完全抗磁性)。然而,對於表面吸附了K原子的FeSe薄膜而言,這種物性測量是很困難的。其原因在於K原子具有非常強的化學活性,使得該薄膜樣品無法脫離超高真空環境,也就無法接受傳統實驗技術手段的物性測量。
  • 科學網—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黃富強團隊與合作者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TaS2)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重新組裝的二硫化鉭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並獲得了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目前,超導材料的最高超導溫度在-100℃以下,成本很高,難以大面積推廣,追求更高溫甚至室溫超導是物理學家們的夢想。 「由於缺乏理論支持,高溫超導的探索步履維艱。」
  • 拓撲半金屬WC表面沉積金屬薄膜誘導的界面超導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拓撲超導體因其在Majorana 費米子的研究和拓撲量子器件上的潛在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非常罕見。近年來,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除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之外,利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材料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為實現拓撲超導電性提供了可能的途徑。
  • 科學家成功製備重堆疊的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黃富強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北京大學等合作,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
  • 二硫化鉭超導薄膜研製成功
    本報訊近日,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北京大學等合作,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該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並獲得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
  • 中國的這項研究成果,攻克世界級難題,有望開啟物理學新領域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牽頭與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美國布朗大學等相關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完全證實高溫超導納米多孔薄膜中量子金屬態的存在。該成果相關論文《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已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上以「first release(首次發布)」形式刊發。
  • 電子科大科研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為第一作者,熊杰教授為通訊作者,張萬裡教授、李言榮院士為共同作者。這是電子科大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發現是在該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的原創成果,標誌著該校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量子材料以及量子相變是本世紀凝聚態物理與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自高溫超導發現以來,二維量子金屬態的存在及其形成機制是三十多年來國際學術界一直懸而未決的重要物理問題。
  • 高溫超導相變研究的新思路
    除了陽離子摻雜帶來的相變,微弱的氧含量變化也會影響相變過程,這相當於在相圖中引入了一個額外的維度,增加了研究難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金魁研究員團隊採用高分子輔助沉積法製備出高質量的銅氧化物Pr2CuO4±δ(PCO)薄膜,通過調節氧含量,實現了絕緣-超導轉變。
  •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描述超導材料性質數學公式
    ,在超導材料的厚度、溫度和電阻之間滿足一種新的數學關係:材料的超導性與薄膜厚度、臨界溫度和薄膜電阻成比例。這一發現揭示了超導的性質,有望帶來設計更好的超導線路,用在量子計算和超低能耗計算中。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B輯》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利用這一知識,我們能造出比以往更大面積的設備,產量也會顯著提高。」論文第一作者、MIT電子設備研究實驗室博士後亞欽·伊夫裡說,「薄膜讓人們更接近『從超導到絕緣』的轉變。
  • 日本東工大成功檢測單層硒化鐵薄膜的高溫超導性能
    以前,這些材料一直作為塊狀單晶製作,但近年來,隨著超高真空環境下的薄膜生長技術取得進步,已經可以在半導體基板上大面積製作超導薄膜。普通的超導體製成薄膜後,轉變溫度會降低。研究認為,在硒化鐵與基板的界面附近,電子的移動形成了高溫超導。這種原子層薄膜在裸露狀態下從超高真空裝置中拿到空氣中的話立即就會劣化,因此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了研究,即在超高真空中直接調查表面電子狀態的電子光譜法,以及在上面蓋一層保護膜後再拿到空氣中調查電流性質的電導測量法。2015年,中國的研究團隊報告了109開爾文(-164°C)的高溫超導。
  • 科學史上365天——高溫超導研究
    追尋高溫超導的腳步繆勒和柏諾茲的研究進展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高溫超導研究狂潮,受到他們所選擇材料的啟發,新的成果如雪崩式地湧現。目前,對銅基和鐵基氧化物超導機制的研究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學中的前沿課題。在研究銅基和鐵基高溫超導機制中人們發現,過去用電子對解釋的超導機制對於這兩種材料不再適合,它們的超導機製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學中的一個巨大謎團。新老兩種高溫超導材料是否一樣?
  • 近代物理所在超導離子源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研究中獲進展
    近代物理所在超導離子源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研究中獲進展 2019-09-11 近代物理研究所 Nakagawa博士在其大會的總結報告(Conclusion Remarks)中將上述研究成果作為大會亮點進行評述。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強超短雷射研究居國際前列;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腦與認知、動物克隆、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古生物學、海洋科學等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整體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數學機械化、辛幾何算法等方面保持我國特色和優勢。
  • 新型高溫低壓超導材料探索和超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溫低壓超導材料研究領域獲新進展。理論預言指出鈹摻雜的甲烷分子在低壓下是一種金屬並且具有超導電性,基於大量的計算數據揭示了鈹摻雜的甲烷分子的超導電性規律。
  • 李言榮院士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發現量子金屬態
    川報觀察記者 李寰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最新研究論文
  • 復旦專家研究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獲突破
    復旦專家研究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獲突破   中新社上海2月10日電 (記者 鄒瑞玥)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性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了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仇志軍與劉冉科研團隊的一項成果,他們在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性能穩定性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六年打磨 聯創光電超導研究獲突破
    聯創光電(個股資料操作策略股票診斷)聯創光電(600363)7月1日晚間公告,公司組織研製的兆瓦級超導磁體感應加熱裝置和該裝置用的大口徑高溫超導磁體研發成功。據悉,兆瓦級超導磁體感應加熱裝置採用一套超導磁體系統支持兩個金屬加熱工位的模式,總加熱功率達到 1MW,是目前國際上功率最大、被加熱工件尺寸最大的超導感應加熱裝置,技術和經濟指標先進。
  • 清華高溫超導研究取得突破 發現最薄高溫超導材料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朱賢佳) 據清華新聞網21日報導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以「一個非常薄的超導材料」為題,介紹了由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界面誘導的高溫超導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這標誌著該研究團隊在界面誘導/增強的高溫超導研究上取得突破。該體系是目前已發現的最薄的高溫超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