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2021-01-08 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等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黃富強團隊與合作者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TaS2)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重新組裝的二硫化鉭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並獲得了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目前,超導材料的最高超導溫度在-100℃以下,成本很高,難以大面積推廣,追求更高溫甚至室溫超導是物理學家們的夢想。 「由於缺乏理論支持,高溫超導的探索步履維艱。」論文第一作者、矽酸鹽所碩士研究生潘傑表示,傳統以弱的電—聲相互作用為前提的BCS理論難以解釋40K以上超導機理,因此需要新理論解釋高溫超導現象。界面超導的發現是近幾年超導領域的一個新亮點。然而,界面調控六方相二硫化鉭(2H-TaS2)的電子結構卻未見報導。

研究團隊通過採用鹼金屬離子插層剝離的方法獲得單層的二硫化鉭納米片,並通過抽濾的方式對其進行組裝,得到重堆疊的二硫化鉭薄膜。薄膜內部層與層之間發生無規則的扭曲,破壞了原先的晶體結構,形成了均質的界面。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堆疊二硫化鉭薄膜的電子比熱係數γ兩倍於塊體的六方相二硫化鉭。

研究團隊採用密度泛函理論對兩種材料的電子結構進行模擬分析,發現重堆疊後的二硫化鉭薄膜因層與層之間存在扭曲,界面處電子的離域化程度增強,由此導致了費米面附近的電子態密度增加,超導特性增強。黃富強表示,這項研究成果豐富了界面超導的研究內容,為完善超導理論,探索更高溫的超導體系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

《中國科學報》 (2017-07-2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成功製備重堆疊的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黃富強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北京大學等合作,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
  • 二硫化鉭超導薄膜研製成功
    本報訊近日,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北京大學等合作,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該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並獲得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
  • 美國發現環境光可改變二硫化鉭材料的折射率 將影響自動駕駛汽車
    蓋世汽車訊 二硫化鉭中的微小晶體會對3D顯示屏、虛擬實境,甚至自動駕駛汽車產生重要影響。據外媒報導,美國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布朗工程學院的工程師Gururaj Naik和研究生Weijian Li表示,此種材料的2D陣列具有獨特的光學特性,可以在環境光以及普通照明條件下對其進行控制。
  • 南京大學製備新穎二維材料—新聞—科學網
    ;(d-g)不同晶向亞原子分辨結構表徵;(h)氧化物鈣鈦礦二維材料中的豐富強關聯二維量子態展望   南京大學聶越峰教授課題組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對非層狀結構的氧化物鈣鈦礦材料進行單原子層精度的生長與轉移,結合王鵬教授課題組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結構分析,成功製備出基於氧化物鈣鈦礦體系的新穎二維材料。
  • 進展|拓撲半金屬WC表面沉積金屬薄膜誘導的界面超導
    長期以來,拓撲超導體因其在Majorana 費米子的研究和拓撲量子器件上的潛在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非常罕見。近年來,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除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之外,利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材料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為實現拓撲超導電性提供了可能的途徑。多數研究組採用摻雜、高壓或通過近鄰效應等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中誘導出可能的拓撲超導。
  • 拓撲半金屬WC表面沉積金屬薄膜誘導的界面超導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拓撲超導體因其在Majorana 費米子的研究和拓撲量子器件上的潛在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非常罕見。近年來,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除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之外,利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材料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為實現拓撲超導電性提供了可能的途徑。
  • 進展|新一代高通量薄膜製備及原位表徵技術研發進展
    材料對於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關鍵材料的研發周期更是直接決定了相關領域的發展進程。隨著科技發展,對材料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材料研發手段也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生產發展的需求。以高溫超導材料為例,超導轉變溫度高的材料往往組分結構十分複雜。
  • 清華高溫超導研究取得突破 發現最薄高溫超導材料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朱賢佳) 據清華新聞網21日報導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以「一個非常薄的超導材料」為題,介紹了由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界面誘導的高溫超導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這標誌著該研究團隊在界面誘導/增強的高溫超導研究上取得突破。該體系是目前已發現的最薄的高溫超導材料。
  • 物理所金屬薄膜材料的量子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凝聚態材料中,材料的很多性質和基本參量取決於電子在費米面附近的分布。因此,量子阱態導致的費米面附近電子態密度的變化會改變這些性質和參量,從而導致材料奇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是最近材料科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問題。    半導體或絕緣體襯底上的金屬薄膜材料是一個理想的一維方勢阱體系。在這種體系中,電子運動被半導體能隙和真空勢壘限制在金屬薄膜對應的勢阱中。
  • 科學網—旋塗新方法可製備高性能電子薄膜
    本報訊 近日,美國密蘇裡科技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了一種製備薄膜的新方法,用這種方法生產的薄膜性能優異,可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
  • FeSe超導薄膜研究獲新成果
    孿晶界作為一種晶體缺陷,對超導材料的性質以及技術應用如超導轉變寬度和臨界電流等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很多傳統超導體中,孿晶界附近的超導轉變溫度會略有提高。由於較短的相干長度和較強的各向異性使得缺陷對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性質的影響很大,如YBCO的孿晶界能夠釘扎磁通,由此使臨界電流提高。
  • 材料從導體轉變為絕緣體的「誘變」因素
    二硫化鉭是一種神秘的材料。根據教科書理論,它應該是一種導電金屬,但在現實世界中,它的作用就像一種絕緣體。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新興物質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對這種材料的結構進行了高解析度的觀察,揭示了它為什麼會表現出這種現象。
  • 最新發現與創新:中國研製出新型超導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中國研製出新型超導材料 2008年03月24日 08:19 來源:科技日報 MgB2(二硼化鎂)薄膜樣品,以及超高上臨界場的碳摻雜MgB2薄膜。
  • 科學網—製備出新型室溫磷光非晶態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憑藉其長壽命的發光、多樣化的設計和方便製備等特點,有望在光電材料和生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銅基超導體導電性與薄厚無關—新聞—科學網
    銅基超導體的超導臨界溫度達到零下139℃。自上世紀90年代,一直保持著常壓條件下超導臨界溫度的記錄。目前已知,銅基超導體具有相似的層狀原子結構,它們的核心結構皆由銅氧面和由其它原子構成的平面經層層交替堆疊而成。銅基超導體的導電特性是否與其結構有關呢?
  • 光電子材料與超導材料,光電子技術應用較廣泛,不局限於信息領域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光電子材料與超導材料的知識。光電子材料與超導材料,光電子技術應用較廣泛,不局限於信息領域,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1960年第一臺實際運行的紅寶石雷射器的出現給人以啟示:總有一天光信號可以代替電信號作為信息交換的公共載體。
  • Nature子刊:實現釐米級疊層二維材料製備及轉角精確控制
    二維材料的維度與界面調控是推動其持續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二維材料層間弱的範德華力相互作用,可以按需將任意的二維材料堆疊在一起,組合成範德華雙層及多層人工材料,從而實現對其物理性能的調製。利用轉角自由度調控,會在人工疊層材料中引發多種有趣的物理行為,例如非常規超導電性、摩爾激子、隧穿電導、非線性光學以及結構超潤滑等。由此,也開啟了轉角電子學的時代。
  • 科學網—錫烯二維晶體薄膜材料問世
    但是由於巨大的材料製備和物理認知上的困難,如何在實驗上製備出錫烯材料,成為當前國際凝聚態物理和材料學領域科研人員努力的焦點。近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錢冬和賈金鋒團隊成功地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製備出錫烯二維晶體薄膜材料。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研究人員精確控制生長條件,發現基底材料上錫原子的生長方式發生了變化,並逐漸形成了層狀的薄膜。
  • 室溫超導:從瞬態到穩態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有外國學者稱,這項成果將幫助材料科學家研發具有更高臨界溫度的超導材料,並最終實現可在室溫下應用、完全無需冷卻的超導材料的夢想。 因為直到現在,超導體都必須用液氮或液氦冷卻到遠低於零度的溫度。如果複雜的冷卻設施不再需要,那超導技術就有了投入日常應用的可能。 只是,那百萬分之幾微秒的超導現象是怎麼觀察到的呢?不少物理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
  • 超薄鋰電池負極材料製備方法
    採用這種方法可不需要後續退火過程而直接用於薄膜電池的陰極材料。3.劉文元等採用射頻磁控濺射技術製備了非晶態和不同取向的多晶LiCoO2薄膜,利用XRD和SEM研究了不同溫度退火後LiCoO2薄膜的結構和形貌。以具有不同結構的LiCoO2薄膜為陰極、含氨磷酸鋰薄膜為電解質以及金屬鋰薄膜為陽極,成功地製備了電化學性能不同的全固態薄膜鋰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