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2020-11-22 光明思想理論網

  【本課主題】

  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主講嘉賓】

  李向勇

  【精彩論述】

  老師:朋友您好!我們今天來共同探討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我們知道,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了鄧小平理論的概念,指出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把它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十五大修改後的黨章。那麼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其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是什麼?現在我們就來探討這些問題。羅晶,你對於鄧小平理論有什麼印象和看法呢?

  學生:「鄧小平理論」這個概念提出來的時候我還很小,但是在我的學習成長過程中,接觸較多的政治理論就是鄧小平理論。我覺得鄧小平理論內容豐富,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改革辯證法思維。可以說通過對鄧小平理論的學習,我更加深刻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理解了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但我還想進一步深刻了解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老師:你這個問題很重要!可以說,我們黨的任何一個創新理論的產生都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正如黨的十九大所說: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鄧小平理論的產生是時代要求和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和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和平與發展逐步成為時代的主題,這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

  其次,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後,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於黨的工作在指導方針上有過嚴重失誤,社會主義事業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左」的錯誤。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鄧小平領導了撥亂反正,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之後,鄧小平通過領導黨深刻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成敗得失,深刻揭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因此,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實踐,是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和現實依據。

  總之,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學生:聽您講了這些,我理解了鄧小平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它是中國共產黨人適應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轉變的產物,是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以及自身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那在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節點呢?

  老師:您這個問題很好。我們學習理論不僅要知道它的主要內容,而且還要了解它形成和發展的歷程。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有五個關鍵節點:

  (1)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這是開闢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宣言書。之後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這一次全會標誌著鄧小平理論開始形成。

  (2)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命題。

  (3)1987年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並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觀點概括為12個方面。這些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標誌著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

  (4)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三個有利於」標準論等,進一步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9個方面,指出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這標誌著鄧小平理論體系完全形成。

  (5)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並把它確定為黨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1999年又載入憲法。這標誌著鄧小平理論的正式命名和確立。

  學生:老師,聽了您的講解,我明白了鄧小平理論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形成,經過黨的十二大和十三大進一步發展,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完全形成理論體系。您剛才也提到黨的十三大和十四大都對當時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概括和總結,關於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我也了解一些,比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等,但並不全面。您能否全面系統地介紹一下呢?

  老師:好!這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問題。黨的十五大提出,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對其主要內容9個方面的概括。我認為其中最主要的理論有四個:

  (1)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鄧小平理論的首要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在科學總結歷史經驗和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的認識是「不完全清楚」的,但不是「完全不清楚」。鄧小平在毛澤東探索的基礎上,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廓清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一些模糊認識,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科學水平。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犯錯誤,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因此,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基礎上,明確指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階階段,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歷史階段,我們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這是鄧小平和黨對當代中國基本國情的科學判斷,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的認識,從而使我們的決策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

  (3)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鄧小平強調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對外開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應該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後。這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根本動力,創造了必要的外部條件。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針對長期以來,人們把社會主義等同於計劃經濟,資本主義等同於市場經濟的僵化認識,鄧小平提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建立市場經濟。這就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視為社會基本制度範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們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找到了一種新的實現形式,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了強大活力。

  其他五個方面的理論我們就不再做進一步的闡釋。

  總之,鄧小平理論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文化、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個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

  學生:聽了您的介紹,我進一步了解了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說,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那麼它有什麼樣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呢?

  老師: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它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之所以說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原因在於:一是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二是它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三是它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徵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準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四是以它為開端,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二,它是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科學指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一系列重大轉變,使我國實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主義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大臺階,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

  第三,它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儘管現在的國際國內形勢和鄧小平當年有了很大變化與不同,但鄧小平理論所蘊含的主要思想、基本觀點和方法論等沒有過時,仍然具有現實的和長遠的指導意義。我們必須長期堅持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

  學生:謝謝老師!

  老師:好的,我們今天的討論就到這裡!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和啟發。謝謝!

相關焦點

  • 龔育之:三次巨變和鄧小平理論的歷史由來
    在黨中央重要文獻中確認這樣一個新概括,有助於人們從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觀察和把握中國20世紀歷史的基本進程,從而更好地認識當前中國正在經歷的巨變的歷史地位和意義,認識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作為這次巨變的領導者和理論旗幟的歷史地位和意義。 這是從非常明顯的歷史事實中自然地得出來的一個概括,是早已存在於人們的腦際,也存在於一些學者的筆下的概括。因此,人們對它並不感到陌生。
  • 林小波: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的幾點思考
    因此,加強對鄧小平理論和生平的研究,始終是我們黨思想理論建設的一項長期的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係。
  •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於近日正式出版發行。從2007年春季新學期開始,全國高校的相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採用這兩本新版教材。
  •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重點選擇題答案與解釋
    鄧小平強調的就是農業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否則就會影響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6.A 可持續發展就是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7.C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培養出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才能真正實現科教興國。貫徹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 怎樣理解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怎樣理解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黨的十五大指出:實踐證明,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問題。
  • 07年10月自考「鄧小平理論」論述題(三)
    21 試述鄧小平理論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關係。  (1)鄧小平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是與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在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中,鄧小平始終堅持和捍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2010年10月自考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
    1.毛澤東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是在( )A.土地革命戰爭時期B.抗日戰爭時期C.解放戰爭時期D.社會主義改造時期2.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根據是 ( )A.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經驗與教訓B.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經驗C.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歷史地位和世界意義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主要由「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兩部分構成。「八個明確」側重從理論層面闡明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十四個堅持」側重從實踐層面回答了「新時代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
  • 鄧小平理論小辭典:三個有利於標準是什麼?
    新華網北京8月20日電 新華社編者按:為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理解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社根據由社科院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專家學者編撰的《鄧小平理論辭典》一書,選擇一些辭條,以名詞解釋的形式陸續播發。
  • 「三個基本」的形成過程和主要內涵
    雖然稱謂不盡相同,但其主要內涵一致。十四大黨章將其統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在這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對十四年來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作一個歷史的回顧,對黨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戰略決策作出鄭重的結論,是非常必要的。」
  • 政府工作報告形成的過程和主要內容
    按照「三定」方案,起草政府工作報告是國務院研究室的主要職責之一。因此,起草組成員以國務院研究室同志為主,邀請有關部門和地方同志參加組成。報告從開始起草,到徵求、吸取各方意見反覆修改,再到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全體會議審議,一般歷時兩三個月,可以說是一個聚民意、集民智、凝民心的過程。
  • 高中歷史:高考必考小專題之中外對比內容
    (西)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秦)與中央的關係: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西)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地方絕對服從中央(秦)官員職責範圍: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對土地的管理權(西)轄區內只行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秦)歷史作用:有利於鞏固當時的統治秩序;但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西)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秦)選官制度的變化
  • 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的四個重大課題
    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要著眼於今天的實踐。鄧小平同志在主持編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時說過一句話:這本書講的都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這反映了鄧小平理論對實踐的依賴性和指導性。因此,今天我們對鄧小平理論的研究,要把重點放在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與我們今天的實踐息息相關的重大理論問題上,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情上,只有這樣,鄧小平理論研究才能不斷深化下去。   鄧小平理論中的思想觀點,大概可以分三種情況。
  • 完整準確地理解鄧小平理論
    並強調「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現在佔整個經濟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一點個體經濟、中外合資合作和外國獨資經濟,「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吸收外資也好,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也好,歸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發展生產力,加強公有制經濟。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佔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 「我們的改革,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又注意不導致兩極分化」,這就是堅持社會主義。
  • 鄧小平理論概論筆記論述題歸納匯總(二)
    第一次革命所要解決的是中國人民同三大敵人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必須採取以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的鬥爭方法。第二次革命所要解決的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具體體制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一種非對抗性的矛盾,因而它不需要採用群眾性大規模階級鬥爭的形式,而是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自覺進行。  3.7、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包括哪些內容?一般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狹義的來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具體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廣義的來說既包含創始人的理論奠基,又包含了繼任者的繼承和發展,具體有蘇聯理論體系、中國理論體系、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要說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 聊一聊21世紀三大PF的成就和歷史地位
    總的來說第四個打擊都很有爭議,但是前三個是所有人都認可的,那我們今天來聊聊前三個的成就和歷史地位。我看球的時間相對較晚,大概06年才開始比較多的看NBA,可能會錯過這三個歷史級的大前鋒的一些巔峰的時刻,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解放軍報:理論武裝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
    抗戰時期,他領導全黨開展延安整風,進行大規模的馬克思主義學習運動,為統一全黨思想、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前後,面對前所未有的偉大歷史轉折,他號召全黨全軍開展新的學習運動。在毛澤東思想哺育下,我們這支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了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繫的新型人民軍隊。
  • 入黨積極分子應接受哪些內容的教育?
    黨組織要對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黨的基本知識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以及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使他們懂得黨的性質、綱領、指導思想、宗旨、任務、組織原則和紀律,懂得黨員的義務和權利,懂得黨在現階段的總任務。幫助他們端正入黨動機,確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