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設計」(Universal Design)這一概念由誕生至今不過短短40年,但其應用已遍布各個領域,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全設計」以用戶為中心,通過對物體進行物理修改以適應人的需求。而這一設計方法可以追溯到早期社會,當時人們使用諸如動物骨頭之類的材料來製作工具,從而實現自身目的。
紐約「翻轉之橋」(Upside Down Bridge),以下潛形式連接社區從而增強城市連通性。
上世紀下半葉是「全設計」發展的開端。二戰後,大量傷殘者回到家園,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權利問題在歐美國家引起廣泛關注。同時,諸如婦女、美國黑人、印第安人等團體的民權運動也推動了「全設計」的發展與完善,各國政府紛紛立法以解決不平等問題。1961年,美國第一部無障礙設計標準出版,由此「全設計」從某種程度上上升了到國家法規的高度來制定和執行。隨著20世紀醫療水平、社會福利的顯著提高,殘疾人等有生理或心理障礙的群體壽命不斷增長,他們的社會、市場需求擴大,因而「全設計」被愈發重視。設計行業在承受壓力的同時也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回應,提出了諸如「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 Design)、「易接近設計」(Accessible Design)等概念,旨在消除產品、建築環境等對殘障人士造成的障礙。巴塞隆納Badalona公園空間中無障礙的交流通線巴塞隆納Badalona公園預製的混凝土模塊彌合了高差
「全設計」這一術語最早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美國建築師羅納德·L·麥斯(Ronald L. Mace)提出。麥斯將其描述為這樣一種概念:所有設計出的產品或環境均美觀且無需特別調整便能適用於不同年齡、性別和能力的人。
比利時林堡雙環型車道,人們能夠近距離欣賞森林的四季美景。之後,設計界普遍認識到設計的目的應是為儘可能多的普通民眾服務。但當時普通民眾所指人群較為狹隘,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並沒有適合使用的產品或設施。美國教授馬克·哈裡森(Marc Harrison)意識到這一問題後將「全設計」的概念進一步完善。
原則1:平等使用(Equitable Use)
即設計對於不同能力水平的人來說都是可用且適用的。
原則2:靈活使用(Flexibility in Use)
指設計應同時適應不同用戶的意願和習慣,例如同時考慮左撇子和右撇子的使用便利性。
原則3:簡單直觀(Simple and Intuitive)
即無論使用者的操作經驗、受教育水平如何,都能較為輕鬆地理解該設計的使用方式。
原則4:信息感知清晰(Perceptible Information)
無論使用環境和用戶的感知水平如何,都能通過視覺反饋、觸覺反饋、語音反饋等方式讓用戶清晰接收信息。
原則5:容錯(Tolerance for Error)
充分考慮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並通過設計正確引導,降低使用錯誤的可能性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原則6:少費力(Low Physical Effort)
在滿足功能的同時儘可能減少用戶在操作過程中的體能消耗。
原則7:尺寸與空間適合使用(Size and Spase for Approach and Use)
指設計能將不同身體尺寸的對象都納入適用人群,創建合適的尺度及空間以便於使用者的操作。
設計領域發展速度極快,理論的變革更是日新月異。上述七條原則雖已過去20多年,但其概括精準的設計理念至今仍是「全設計」的重要標準,也是設計者們工作時至關重要的思考著力點。
毋庸置疑,「全設計」使我們的社會更普遍地被人們使用,它為包容性環境的開發提出了一種可行的方法。「全設計」不僅對個人的生存生活有積極作用,同時也具有良好的社會意義和商業價值。
中道孝宏和渡邊恭設計的充電器保護套,獲得了2018年度IF設計獎。首先,「全設計」所支持的以人為本設計方法既方便用戶使用又尊重用戶的權利和隱私。正如其概念所言——「為所有能力水平的人而設計」,無論是身體健全的普通人、行動不便者,還是個頭矮小的兒童,「全設計」均可使這些使用者受益。
其次,對社會而言人口老齡化是全球許多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在未來幾十年,有能力和精力照顧老年人的人數將大大減少,但生理、心理存在問題或智力存在障礙者的數量正在增加,醫療的進步使得這些人群的壽命也在增長。「全設計」創建包容性的設計解決方案,並提高產品或環境的可用性,使具有各種能力水平的人們能夠獨立生活。
除此之外,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全設計」也創造了巨大商業利益。簡潔清晰的操作能夠帶來良好的第一印象;儘可能多的使用人群象徵著市場佔有率;良好的使用感受則提升了客戶滿意度和保留率,同時也意味著更多潛在客戶和良好的品牌形象。
「全設計」起初是發達國家在公共設施、產品設計上制定出的一些標準,後來進一步在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等方面形成了規範。進入21世紀,一些東亞國家也開始發展自己的「全設計」規範,並孕育出頗為卓越的成果。「全設計」為更廣泛的消費者服務、為可持續發展而助力,它不僅是當下重要的設計理念,更具有永不褪色的前瞻性與長存性。
藝術家鏡頭下的變革,是混亂還是自由?
古人如何通過繪畫表現長生不老?
投資女性藝術家最賺錢?數據告訴你答案!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