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9.5萬億救救中國的晶片行業,一個企業自動化工程師的自述:
我是搞電氣自動化的,十幾年來與集成電路,晶片打交道,這輩子在**企業設計研究部門工作,一直幹到2005年退休。我所在的幾百人設計研究部門是萬人企業技術核心,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為了防止技術傳承斷層,單位對國家分配來大批畢業生,都非常重視和培養。我在40歲時就代大學生徒弟,一代一代,宛如良性循環接力棒。畢業的大學生經過實踐,由技術員、助工到工程師,到了中青年就可以獨擋一面骨幹力量了。企業有了人氣,因此延續發展壯大,質量和效益一年上一個臺階。
可是近幾年,自動化人才鏈出現裂縫,中青年工程師一撥一撥或移民,或調離到事業或去當公務員。先是名校的後是一般理工院校,先是研究生後是本科生。這些技術人才,都有六七年工作經驗,並且獲得工程師職稱。從工程技術角度來看,這些中青年現在是當用之材,是足球比賽射球精英,是足球市場轉會會最高的運動員。然而,他們為什麼拿腳投票,前赴後繼,一撥一撥選擇移民或者調離事業單位和公務員?這到底怎麼了?
我私下裡問一辦理手續徒弟,好端端的企業,好端端的專業(電氣自動化),為什麼要離開?這些青年工程師反唇相譏:「師父,你40歲時就代大學生徒弟,可與教授帶研究生相比擬。退休工資3千,而中學教師6千,帶研究生教授7千,公務員的更多。難道你讓我們老了也象你一樣,比機關事業掃衛生的少一多半?」
我被蹌地啞口無言。是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今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待遇低下,作為知識精英和工程技術青年精英離開,這裡有諸多原因,但社會分配不公恐怕是最大的原因。
人類已經告別了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年代,一路高歌猛進,踏入工業革命和科技時代。我們中國發展雖晚,也在享受現代科技文明,享受那些站在智慧巔峰的人類優秀分子、科學家和工程師技術員創造的技術成果。老一輩子工程師技術人員以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用大半生的血汗澆灌出國家的繁榮。他們的貢獻是那些機關事業「萬金油」似的辦事員不可比擬的。上世紀初期,偉大的工程師詹天佑主持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聞名中外。為國家為民族為爭光,其精神載入史冊,在廣大人民心理有著崇高的地位。所以在我們中國,歷來拿工程師都高看一頭。記得我們在念小學時,學校和政府都激勵莘莘學子,刻苦學習,學業有成後,象詹天佑那樣到第一線,到實踐中去,為國家和民族工業振興添磚加瓦。在這種國家意識的指導下,不但一代代的大中院校的學生,還有一批批退伍的軍人,在重新轉崗的時候,響應號召,義無返顧投身到到實踐中去,到基層去。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在大大小小的企業裡,在艱苦的生產第一線,在水裡泥裡的工地上,在寂寞的曠野中「摸爬滾打」,兢兢業業,和廣大企業職工一起,為國家創造財富創造利潤。
說起來,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國家,工程師的收入和地位都與教師、幼師、醫師……相差無幾,甚至高於前者。別說技術落後的國家,就是先進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歐日,對於工程師實行優厚政策和待遇,並以此吸引外國人才。無論大國小國,無論大小企業,大到聯合企業託拉斯,小到一個手工業作坊,凡是思維正常的經理、廠長和老闆,在制定工資分配或分紅的時候,其麾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收入不會少於勤雜工等附屬工人。因為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命脈,科學家和工程師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前進發達的關鍵群體。反過來,將廣大工程師踩在腳下的民族和企業,科技上只配淘汰出局。
可是,在我們國家,十幾年以來,一直實行了「坑爹」的雙軌制。凡是機關、教育和醫務工作者,連同其單位的勤雜工,保育、炊事,清潔、門衛,其養老金和醫療待遇,居然遠遠高於企業工程師,工人,而且差距年復一年愈拉愈大。不僅是養老金高出一大截子,還有各類名目繁多補貼津貼,如生活、水電、物業、通訊、醫療補貼、住房補貼、車輛補貼和這獎那獎的。僅住房和亡故補貼,就是幾十萬之巨。而企業退休工程師,工人和幹部,除了退休金和相關的那點醫療,再什麼都沒有。如此之冰火兩重天,乃人間奇葩。廣大工程師退休金遠遠低於機關事業單位的勤雜人員的現象,只是上述惡浪中比較明顯的浪花之一。這種倒行逆施和不公平,完全可以載入史冊了!
說到「雙軌制」是貶低工程師是奇葩惡浪,理由如下:從建國到新千年的60多年間,工程師的地位和待遇皆高於教師、幼師和醫師。倒不是他們有什麼特別,因為工程師乃「稀少群體」,況且歷來都有很高的「準入門檻」。
一,當工程師必須有理工大專以上科文憑。
二,到了單位要實習,才能當「技術員」,再過幾年評「助工」。
三,須要十幾年在技術崗位上摸爬滾打,並且需要排隊:待國家有了名額,才有機會,經過難度很大的考核、答辯、外加「外語」考試合格,最後全面審批和篩選……才能當上工程師。工程師其上端是科學家,下端是技術員、工匠和八級制工人。沒有受到高等教育,沒理工科的大學文憑,即使有頭腦、有創造的,也只能當勞模或工匠,一般成不了工程師。
相對而言,從建國到新千年的60多年間,去機關當辦事員與從事教育、醫療工作的,就不是那麼高不可攀,他們那裡沒那麼高的「準入門檻」。更沒有「技術員」和「助工」排隊,沒有經過考核、答辯、「外語」考試,而大多數人是一步到位。除了少數正規院校、醫學、師範學院畢業生到了機關、學校和醫院,還有許許多多初中、小學文憑,甚至社會閒散人員和家婦到了機關、學校和醫院,更不消說遍地開花的幼兒園、託兒所的「幼師」,許多連文盲小腳老太太都能加入其中。
當年有笑話說,「昨天是個養豬的,今天就是大夫和教書的」……他們和她們,充實到機關當了辦事員,上到各種學校講臺上當老師,在大小醫院當上護士醫生,(有人速成培訓)也有許多人留在機關、學校、醫院和附屬小工廠裡從事各類勤雜、保育、炊事,清潔、門衛和工人的。象我這裡這樣的國家單列市,80年代上葉,工程師僅有幾千人。比起沒有「準入門檻」,但動輒幾萬人的教育,醫務、機關辦事員(後來叫公務員)大隊人馬,實在是稀少多了。
請注意,我在這裡絲毫沒有貶低無文憑「補充參加教育醫療工作者」的意思。他們雖然文化低,也付出辛勤勞動,老來享受一定待遇無可厚非。但是問題是不能讓經過「準入門檻考核」的工程師「師門掃地」。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工程師中的許多人憑著大學文憑和職稱,有機會可去機關事業單位的;而許多人沒有去,堅守自己的專業,一輩子紮根在企業裡。更有甚者,他們服從組織調動,從好端端的機關、事業單位轉到生產第一線的企業裡。為什麼?當時大環境比較誠信和公平:改革開放前,遵循「按勞取酬」「同工同酬」憲法,無論工資、醫療還是退休金,沒有機關、事業和企業之分。比如大學畢業工資56元,到任何單位都是56元。同學歷、同工種、同職稱、同崗位的養老金差也差不到那裡去。比如教師、醫生、警察、辦事員和工程師,無論你是在企業還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差不到那裡。
在「按勞取酬」「同工同酬」的大環境下,億萬企業職工和工程師踏踏實實為了國家建設工作服務了幾十年。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某個行政部門違背了「按勞取酬」「同工同酬」憲法原則,蠻橫地出臺並推行了「雙軌制」和政企分開的「魔鬼切割法」:將近九千萬企業職工與公務員、事業單位蠻橫地從體制中切割開來。這邊讓不創造財富的公務員、事業單位不繳納「五險一金」,退休享受高額的養老金;那邊迫使企業職工參加養老退休保險,並且推出「繳費工齡」魔鬼計算公式:這種從空而降的「政企分開」雙軌制是一種「坑爹」政策:此時有大量職工為國家工作三、四十年,他們已經到了年老無力多病時,1993年之前的工齡,大部分劃到「等同繳費工齡」,在那種魔鬼公式計算中,微不足道的「等同繳費工齡」算不了多少養老金。工程師和由於念過大學,工齡都比較短,比那些14、15歲就參加工作的人少8—10年,工齡少退休金肯定少。這些扛起了國家科技的重任的工程師,當牛做馬一輩子,步入暮年老了不能動了,卻沒有應該得到的草料。居住在城市裡的他們,「師門掃地」,除了乞丐和吃低保的,沒有任何一種人比他們更悲慘的。
看看左右同年齡的初中、高中、大學同學,被「退休雙規制」撕裂差別驚人!機關退休工程師的喝高擋酒,事業退休的工程師喝中高擋的酒,企業退休的工程師到處揀酒瓶子賣;機關的逛大超市;事業的逛大商店,企業的專去舊物市場溜達;機關的到歐美旅遊,事業的到東南亞旅遊,企業的騎自行車「驢遊」,買便宜的菜;機關的無病就上醫院,事業的小病大養,企業的有病也不敢去醫院;機關的積極張羅老同學聚會;事業的老同學聚會時必到,企業的總是不參加……
言歸正傳:據有關部門統計,近些年來,有4500萬移民國外。其中有財富移民,有打工移民,有生意移民,而知識精英移民和工程技術精英移民,是最不應該發生,最讓人痛惜的群體。技術強則製造業強,製造業強則國強!據說我國目前總就業人口7.76億人,其中技術工人1.65億,佔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萬人,僅佔就業人口的6%。 「中國製造的前途」需要更多工程師技術工人支撐。但現實情況是,在不少工業企業,普通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境遇不佳,收入低、待遇低、尊榮感低、存在感低,加上在現存的養老金雙軌制下,工人對於退休後待遇的不樂觀預期等因素。使很多不願接力選擇在企業,跳槽離職,移民國外,使得技術傳承出現斷層。在「雙軌制」的今天,有幾個人願意當工人?願到企業當工程師?
媒體還有這樣記錄:「中國的高鐵是國家的名片,但核心的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必須來自於西門子、ABB等國外公司,甚至連螺絲釘都依賴進口;中國的PC產量第一,但電腦的晶片(高端晶片)基本被外國壟斷……」嗚呼!雙軌制將大批的企業工程師和職工貶在下面,什麼科學先進發達,佔領世界技術高峰,痴人說夢而已。
所幸許多有識之士人,不厭其煩地向有關部門和領導呼籲:必須從社保、休假、薪酬、養老等方面充分保障企業職工的權益,讓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和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一樣受到公平待遇,而不是低人一等。
筆者相信,那些把持制定工資分配,待遇分配的人社部門領導,對企業寶貴人才的流失,中青年工程師跳槽離職現象和技術傳承斷層的現實,早已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會有應對策略出臺,不能總是翹著二郎腿,喝著茅臺酒,聽著流行歌曲,對此不屑一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