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76歲,退休公務員。因「發熱、咳嗽20 d,氣促1周」2008 年3月入院。
患者入院前20 d 受涼後出現發熱,體溫波動於37.2~37.8 ℃,伴咳嗽,咯少量黃白黏痰,曾於外院擬「雙下肺炎」予「頭孢拉定,左氧氟沙星,阿奇黴素」等藥物治療後咳嗽咯痰減輕,但仍發熱。1周前出現活動後氣促,並進行性加重。外院胸部CT示:「雙肺間質性炎症」。
既往有「前列腺增生症」史10年,一直服用「保列治」治療。18年前曾行「甲狀腺腫物次全切除術」。有青黴素過敏史。退休前從事電視廣播行業,有放射性物質接觸史。吸菸史:15支/d×40年。
入院體格檢查:T 37.5 ℃,P 112次/min,R 20 次/min,BP 152/67 mmHg, 脈氧飽和度(SpO2 )91%(吸氧2 L/min)。神志清晰,唇稍發紺。雙肺呼吸音減弱,雙下肺可聞及吸氣相溼囉音,以左下肺顯著。入院初步診斷:①肺部感染?②Ⅰ型呼吸衰竭。
診治經過:入院後血常規示,白細胞22.38×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0.86。紅細胞沉降率105 mm/h,C反應蛋白(CRP)129.2 g/L,類風溼因子47 µ/mL,肝腎功能正常。動脈血氣分析(吸氧2L/min):PH 7.45 l,PaCO2 32.2 mmHg,PaCO2 60.15 mmHg,HCO3- 22.0 mmol/L。5次痰塗片找抗酸桿菌、3 次痰塗片找真菌、2次痰細菌培養和真菌培養等均陰性。血清隱球菌夾膜抗原乳膠凝集試驗、半乳糖甘露聚糖試驗、1,3-β-D 葡聚糖試驗陰性。血結核分枝桿菌抗體及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抗體陰性。HIV抗體陰性。風溼性疾病相關自身抗體均陰性。
入院胸部高分辨CT(HRCT):雙肺間實質性炎症,左側少量胸腔積液,見圖1 。
圖1 兩肺呈不規則條索、斑點及網格狀影,兩下葉容積縮小,左側少量胸腔積液
予頭孢曲松抗感染治療及糾正低氧血症等對症處理,但患者體溫仍持續升高,呼吸困難較前明顯加重。即行纖支鏡檢查:支氣管腔內未見異常,在X 線引導下經左下葉支氣管行刷檢、肺活檢和肺組織培養。第4天改予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予BIPAP 鼻罩無創通氣以糾正低氧血症,但病情仍進行性加重。第10天轉入ICU,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第14天肺活檢病理示:支氣管黏膜下見少量肺組織,間質組織增生,肺泡間隔增寬,肺泡受壓。
根據以上信息請大家討論:該患者還需進行何種檢查?該患者最可能的診斷是什麼?(診斷正確或分析思路清晰、有理有據者將酌情給予積分獎勵)
========================================================================
肺組織培養真菌學檢查:肺組織培養標本接種於沙保弱培養基上25℃培養,接種5 d 後見數個黑色酵母樣菌落,隆起、球狀、潮溼,接種10 d後菌落融合擴大,稍有氣生菌絲。鏡下見棕色分支分隔菌絲,菌絲側壁及頂端見大量棕色橢圓形孢子聚集成球狀。溫度試驗:37℃生長,42℃不生長。同化硝酸鹽試驗陽性。菌種鑑定為甄氏外瓶黴。藥敏試驗示對兩性黴素B、伏立康唑敏感,對伊曲康唑耐藥。
最終診斷:①肺部暗色絲孢黴病,② Ⅰ型呼吸衰竭。
複查胸部CT 示兩肺間實質感染較前進展,兩側少量胸腔積液,見圖2。
圖2 兩肺斑片狀、片狀實變影明顯增多,兩側少量胸腔積液
遂根據藥敏試驗結果改為兩性黴素B脂質體治療,起始劑量25 mg/d,漸增加至200 mg/d維持,以1mg•kg-1•h-1 的速度靜注。7 d 後患者呼吸困難明顯緩解,肺部溼囉音減少,胸部CT示兩肺實質性感染明顯吸收,見圖3。
圖3 兩肺實變影明顯吸收、較少,以網格狀、磨玻璃密度增高影為主
4 周后拔除氣管插管,5 周后複查胸部CT示兩肺間實質炎症繼續吸收,見圖4。
圖4 兩肺斑片模糊影較前繼續減少
停用兩性黴素B脂質體(累計劑量4.45 g),轉入呼吸科病區繼續治療。考慮抗真菌治療療程未夠,多數文獻推薦伊曲康唑可作為暗色絲孢黴病的一線治療,而真菌的體外藥敏試驗結果與臨床療效未必相符,繼續予伊曲康唑口服液200 mg/次,每天2次維持治療,病情穩定後帶藥出院。10 d後患者咳嗽咯痰及活動後氣促又逐漸加重,再次入院。SpO2為85%(吸氧2L/min),X線胸片示兩肺炎症明顯增多,見圖5 。
圖5 兩肺片狀模糊影明顯增多,融合呈大片狀影,左側少量胸腔積液
再次予兩性黴素B脂質體抗真菌治療,並予BIPAP無創輔助通氣治療,3 d後呼吸困難明顯改善,5周後胸部CT示兩肺間實質炎症明顯吸收,見圖6,停用兩性黴素B脂質體(累計劑量4.5g),改予伏立康唑200 mg/次,每天2次口服,療程滿6個月後停藥。隨訪4年至今無復發。
圖6 兩肺斑片狀模糊影及網狀紋理較少,雙側胸腔積液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