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進展:發現一個新的水稻LRR-Like1蛋白YPD1

2020-11-29 食品夥伴網

  11月17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Rice LRR-Like1Protein YELLOW AND PREMATURE DWARF 1 is Involved in High Light-Induced LeafSenescenc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通過圖位克隆及各種遺傳學分析首次克隆了一個水稻LRR-Like1編碼基因,並揭示了LRR樣蛋白與植物葉綠體降解和衰老的相互關係。

 

  LRR (leucine-rich repeat)是一個由20-30個胺基酸組成的富含亮氨酸的重複序列,包含兩個或多個LRR串聯重複序列的蛋白質和結構域構成LRR超家族,具有多種功能,如細胞粘附和信號傳遞、細胞外基質組裝、血小板聚集、神經元發育、RNA處理、病原菌對宿主細胞的粘附和入侵、植物的抗病性和病原識別等。但LRR樣蛋白與植物葉片衰老的相互關係在植物,尤其是水稻中尚缺乏研究。

 

  前期,作者從EMS突變體庫中發現了兩個苗期黃化,抽穗期早衰的等位突變體,命名為yellow andpremature dwarf 1 (ypd1)。該突變體在強光下會加速細胞死亡和衰老。

 

  圖位克隆結果表明ypd1突變表型是由LOC_Os06g13050上發生的移碼突變引起。RGAP預測LOC_Os06g13050編碼一個過氧化物酶(PAO)家族蛋白。以該基因第一外顯子上的一段序列為靶點,構建的定點突變體並未如預期對水稻表型產生影響,cDNA全長擴增也無法獲得其N端的部分序列,由此研究人員推斷LOC_Os06g13050可能並不是RGAP中預測的PAO家族蛋白。

 

  野生型日本晴中實際擴增獲得的YPD1 cDNA全長序列可以回補ypd1的突變表型。與RGAP的預測相比,實際擴增獲得的cDNA缺乏N端的第一、二外顯子,研究人員對該序列翻譯後發現YPD1編碼的是一個新的蛋白,同源性分析結果表明其可能編碼一個含有CARD 3亞型(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結構域的NLR家族蛋白(NLRC3),該蛋白在動物中被廣泛研究,主要參與動物的免疫反應,但在植物中鮮有報導。將YPD1與不同物種的NLRC3保守結構域進行比對分析,發現其結構與動物和魚類等典型的NLRC3結構有很大不同。YPD1缺乏NLRC3特有的CARD和NBD結構域,只有14個LRR重複結構域,並且包含一個負責葉綠體膜定位的N-末端。為此,研究人員將YPD1重新命名為LRR-Like1(LRRL1)蛋白。

 

  該研究首次闡明了LRR樣蛋白在水稻葉綠體發育和葉片衰老中的作用,高光會進一步加速突變體內葉綠體的降解,進而造成葉片早衰的表型。這些結果為深入理解水稻高光損傷及葉綠體、光合機構穩定性提供了理論支撐。

 

  研究得到浙江高層次人才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陳冬東碩士和德州學院的邱振楠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朱麗研究員、曾大力研究員和錢前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200773/

相關焦點

  • 中國水稻研究所朱麗/錢前克隆到新的水稻LRR-Like1基因
    一波三折,終現「廬山真面目」 :中國水稻研究所朱麗/錢前克隆一個新的水稻LRR-Like1基因責編 | 奕梵LRRin High Light-Induced Leaf Senescence 研究論文,發現了一個新的水稻LRR-Like1蛋白YELLOW AND PREMATURE DWARF 1參與強光誘導的葉片衰老。
  • 科技創新進展:發現水稻P450家族基因調控細胞死亡新機制
    11月15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在The Plant Journa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Disruption of EARLY LESION LEAF 1, encoding a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induces ROS accumulation and celldeath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Increase leaf angle1 (ILA1) 是前期報導的調控次生壁形成的Raf-like MAPKKK蛋白,互作蛋白ILA1 interacting protein4 (IIP4) 是其磷酸化底物,生物學功能未知。
  • 科學家發現G蛋白調控稻米品質和產量分子機制
    但目前高產水稻品種的品質往往相對較差,而優質水稻的產量相對較低。如何解決「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矛盾一直是水稻育種面臨的難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組在水稻優質和高產性狀協同改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從長粒型美國粳稻品種L204中成功分離並克隆了一個控制稻米產量和品質協同提升的重要基因LGY3,該基因編碼一個MIKC型MADS-box家族蛋白OsMADS1。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近20年來的研究表明,水稻粒形和粒重的遺傳基礎十分複雜,不同品種控制粒形的基因不盡相同,大多都由多基因/QTL控制。目前,已檢測到近100個與粒寬相關的QTL分布在水稻的12條染色體上。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 (張光恆等, 2004) 曾在水稻第1、2、3、6、8 和12號染色體上檢測到9個粒寬相關QTL。此後,精細定位和分子克隆的粒寬QTL 逐漸增多。
  • GERMIN-LIKE 2-1調控水稻種子休眠
    種子休眠是植物的一個重要生理過程,能夠防止種子在不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發芽。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首先鑑定出一個在水稻種子盾片(seed scutellum,連接胚和胚乳的部分)中特異高表達的基因GERMIN-LIKE 2-1(OsGLP2-1)。為了明確該基因在種子發育和休眠中的功能,作者首先在水稻中對GLP2-1進行了過表達與RNAi。
  • 【楊代常教授專訪】重組蛋白創新藥物IND申報的中美差異
    於7月7日-9日在上海召開的BioCon 2020生物藥大會特邀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楊代常楊教授接受採訪,搶先透露關於重組蛋白創新藥物研發與申報的經驗分享。國家特聘專家、中國僑聯特聘專家、湖北省特聘專家;武漢首批城市合伙人。國家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
  • 中國在水稻抗飛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或將影響4億畝次水稻
    上遊新聞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近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光存課題組在水稻抗褐飛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項研究從水稻農家品種中鑑定和定位了抗稻飛蝨基因Bph6,並應用圖位克隆法成功分離了該基因。研究發現Bph6編碼一種新的蛋白BPH6,該蛋白與胞泌複合體亞基Exo70E1相互作用,調控水稻細胞的分泌,Bph6能保持水稻細胞壁的穩定,阻礙褐飛蝨取食。Bph6還可以調控水稻的激素信號途徑,上調水稻體內防禦基因的表達,促使植保素含量升高,從而對稻飛蝨產生抗蟲性。研究還發現Bph6基因起源於野生稻,對稻飛蝨具有廣譜抗性,是一個顯性抗飛蝨基因,在雜交水稻育種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貴州大學在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調控分櫱和產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這一研究不僅解析了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在水稻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還為水稻在不同有機氮環境及粳稻高產優質育種實踐中提供可用的基因資源。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
  • 中外4名植物領域院士科學家提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
    (RPTP)」的倡議,旨在通過國際合作,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為水稻的每一個蛋白編碼基因原位融合一個蛋白標籤,該計劃有望將極大地促進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分子機理研究。眾所周知,生物體主要由蛋白行使各項生物學功能,它也是理解所有生物過程的核心,包括產量、品質和抗逆抗病性等重要農藝性狀。但是,蛋白層面的研究進展嚴重滯後,相比於40000個左右已注釋的水稻基因,只有不到1000個基因在蛋白層面被初步解析,兩者的差距巨大。
  • 李家洋/韓斌/朱健康等4院士首次提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
    該文章由中國科學院李家洋院士、韓斌院士和美國科學院朱健康院士、Pamela Ronald院士,四名植物研究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共同署名,提出了一項名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RPTP)」的倡議,旨在通過國際合作,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為水稻的每一個蛋白編碼基因原位融合一個蛋白標籤,該計劃有望將極大地促進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分子機理研究。
  • The Plant Journal|高活性鋅轉運蛋白OsZIP9介導水稻中的鋅吸收
    然而,水稻鋅吸收的分子機制仍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我們報導了ZIP(ZRT,IRT-like protein)家族的一個成員OsZIP9,它與水稻的鋅吸收有關。 在側根的表皮和外皮細胞中均有表達,定位於細胞膜,在缺鋅時誘導表達。
  • 東北師大揭示一種新的轉錄複合體,調控水稻鹽脅迫響應
    Plant Cell | 東北師大徐正一課題組揭示一種新的轉錄複合體,調控水稻鹽脅迫響應責編 | 逸雲土壤鹽漬化是農業發展面臨的巨大阻力,約有8億多公頃的土地受鹽害的影響,大約佔全世界灌溉農業面積的20%。
  • 貴州大學方中明研究組發現胺基酸轉運蛋白可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
    深入研究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有機氮營養中對各種胺基酸的轉運及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能為水稻適應不同氮肥環境並減少無機氮的依賴提供理論支撐。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該研究發現,水稻胺基酸轉運基因OsAAP4的啟動子序列在秈稻和粳稻之間存在差異,在水稻分櫱芽和基部中基因的表達水平與秈稻、粳稻的分櫱和產量呈正相關。啟動子-GUS染色表明,OsAAP4主要在側根、分櫱芽、葉片、葉鞘、莖和穗中表達。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的合作團隊發現, NLR免疫受體RPM1的活性受到其互作蛋白RIN4中的一個脯氨酸殘基的順反構象調控, 而該殘基構象受到肽基脯氨醯異構酶ROC1的調控, 從而揭示了一種新的NLR活性控制模型.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與法國學者合作發現, 擬南芥NLR蛋白ZAR1特異識別野油菜黃單胞菌效應蛋白AvrAC.
  • OsAUX1蛋白可以促進水稻根吸收磷元素
    最近,諾丁漢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水稻生長素輸入載體OsAUX1可以在低磷環境下促進根毛伸長,提高磷吸收效率。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幹擾OsAUX1基因的方法改變水稻根角度以達到增強水稻磷元素吸收效率的目的。X射線顯微CT成像結果顯示,osaux1突變體的根角度發生了變化,導致根首先在磷優先積累的表層土壤中覓食磷元素,然而磷元素的吸收效率並未獲得提升。
  • 一個調控水稻細胞死亡及抗病性的重要因子被中國農大科研人員發現
    中國農業大學彭友良/趙文生團隊發現調控水稻細胞死亡及抗病性的一個重要因子責編 | as a Critical Feedback Regulator for Controlling Cell Death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鑑定並分析了一個水稻類病斑突變體spl-D,揭示了一個富含甘氨酸蛋白OsGRDP1
  • 2018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展現中國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
    原標題:2018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展現中國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 光明圖片   編者按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日前,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在北京發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克隆猴、DNA納米機器人、G值測量……一系列成果在揭示生命奧秘、探索人類重大疾病新的治療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受到了中外科學家的關注和高度評價,既代表了中國基礎科學的重大進展,也充分展示了中國科學家對全球科學發展的貢獻。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國科學家團隊「關於赤黴素信號傳導新機制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一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7日凌晨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並被《科學》雜誌選為本期封面文章(Cover Story)進行重點推薦。
  • 研究揭示VOZ轉錄因子介導的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VOZ)轉錄因子是植物抗病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為創製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