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提醒了我們什麼?什麼樣的體溫最正常健康

2020-11-29 人民網安徽站

  恆定的體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即使體溫發生細小的變化,都會引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而且,體溫裡蘊藏著很多奧秘,就連人體中活躍的疾病細胞,都有自己青睞的溫度。

  體溫,男女老幼有差別

  人的正常體溫為36℃~37℃(腋窩)。日本自然養生專家石原結實博士則提出了更精確的範圍:理想體溫是36.5℃~36.8℃。體溫在24小時內略有波動,凌晨2~6時體溫最低,午後1~6時最高,波動一般不超過1℃。

  恆定的體溫讓我們能夠在不同溫度的環境下生存,但不同人群的體溫略有差異。兒童體溫略高,可達36.8℃~37℃;嬰兒和老人的體溫較低。特別是早產兒,由於體溫調節機制發育還不完善,體溫易受環境影響。女性的平均體溫比男性高約0.3℃,還會隨月經周期而發生變動。正常女性的基礎體溫以排卵日為分界點,呈現前低後高的狀態,也就是「雙相體溫」。排卵前,孕激素少,體溫一般為36.2℃;排卵後,體溫急劇上升,增幅可達0.3℃~0.6℃,使基礎體溫升至36.7℃左右。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發現,貧血的女性體溫較正常血色素的婦女低 0.7℃,產熱量少13%。

  中醫更多從陽氣的角度來闡述體溫:陽氣是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陽氣足則人體各項功能狀態飽滿,陽氣虛則功能狀態低下。陽氣不足的人體溫會偏低一點,一般在35.5~36℃之間。陽氣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也就是常說的天人相應,比如冬天就要講究潛藏陽氣,否則來年容易生病。

  36℃是健康警戒線

  一天中,體溫最低的凌晨時段,往往也是死亡高峰期,哮喘、失眠、抑鬱症患者的早醒,也容易發生在這個時段。下午體溫較高,也是身心狀況最佳的時候,以下幾種體溫奧秘與健康尤其密切。

  36℃~37℃:免疫力最強。石原結實認為,正常的體溫意味著基礎代謝率正常,血液中充滿新鮮氧氣和養分,能提升白細胞的功能,有助於抵抗病毒、細菌的入侵,增強免疫力。有資料顯示,體溫下降1℃,基礎代謝下降12%左右,免疫力會下降30%左右。

  低於36℃:身體出現危險信號。體溫低於36℃時,身體就會顫抖以產生熱能,且伴隨黑眼圈,鼻頭、面色、手掌發紅,嘴唇發紫等症狀。現代女性中,由於壓力增加、不愛鍛鍊、睡眠飲食不規律等因素,畏寒症患者增多。體溫下降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白細胞不能正常工作,免疫力降低,哮喘、肺炎、風溼病等疾病自然會找上門來。

  低於35℃:對老人最致命。體溫降到35℃時,被稱為低體溫症,患者自覺畏寒怕冷、皮膚溼冷、四肢冰涼、不願起床,走路困難,老年人和營養不良者最易出現,秋冬季發生低體溫的老人約佔10%。當老年人的體溫低於35℃超過24小時,容易出現心跳驟停。

  體溫降低至32℃時,寒戰消失並出現昏睡;降至28℃時會出現室顫,最終可致心臟停搏;降至25℃時,患者呈昏迷,反射消失,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應微弱;降至20℃時,心臟將停止跳動。

  手測體溫最佳處是腹部

  體溫出現變化時,人們習慣用手摸摸額頭,看自己是不是在發燒,但其實,腹部才是手感測體溫最佳的位置。中醫認為,腹部是「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用手一摸,如果腹部冰涼,就說明臍下的血液循環不太好。

  要想讓體溫維持正常,保持健康的狀態,不妨試試下面幾招。

  1.室溫維持在20℃。廣西巴馬的年平均氣溫是20℃左右,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崇的長壽之鄉。而最佳睡眠室溫也是20℃左右,24℃以上則睡眠變淺,翻身、蹬被子的次數增多,室溫降到18℃以下,人不容易深度睡眠。

  2.洗個熱水澡。澳大利亞研究發現,在35℃~40℃熱水的浴缸中泡澡,能促進血液循環,使毛孔張開、神經放鬆,有助清潔皮膚,增強新陳代謝,消除疲勞。

  3.經常快步走。人體的「產熱大戶」是肌肉,而下肢的肌肉很豐富,經常快走能鍛鍊下肢肌肉,讓基礎體溫升高使身體充滿活力。建議每天步行一萬步,穿合腳的鞋子及透氣性好的衣物。

相關焦點

  • 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度 正常體溫範圍
    一個健康的人的體溫是趨於比較穩定的,一旦超過或者低於那個穩定的值,那麼體溫就不正常,可能與身體某些健康因素有關,那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度呢?正常體溫範圍是什麼呢?  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
  • 37℃不再是正常體溫?人體的體溫持續降低,到底意味著什麼
    最後通過數據分析:每隔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最後表明:人類正常體溫已不再37℃,而是36℃。但是「下降0.4℃」的說法在我們國內尚無數據說明,國外又研究支持。因為關於人類體溫悄然「下調」的說辭沒有得到科學的定論,所以至今人們依舊採用原有的體溫數據進行評估,高於37.7℃被認為是發燒狀態。但是「健康情況下,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的說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 體溫36度正常嗎 體溫偏低怎麼辦
    身體正常體溫在36—37度左右。但是有的朋友發現,自己的體溫一直在36度甚至更低一點,便會擔心是不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本文詳細的講解了人體體溫的奧秘。體溫36度正常嗎?男女老幼的體溫有什麼差別?要想讓體溫維持正常該怎麼做?相信你看完會有所了解。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一直以來的常識告訴我們,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 37℃正常體溫或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的平均體溫怎麼來的?  說起這個「37 ℃標準體溫」,還是源自1851年德國醫生卡爾溫德利希的研究成果。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現在人們的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鍊、不濫用空調、放鬆心態緩解壓力等方式,從一點一滴的小細節中,適當提升體溫。
  • 正常的體溫標準不再「正常」
    自從98.6華氏度(37.0攝氏度)被確立為「正常」體溫的標準以來,將近兩個世紀以來,它一直被用作衡量發燒的標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健康成年人的體溫降低已被廣泛報導——例如,最近在英國和美國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現在發現提斯曼尼人也出現了類似的減少,提斯曼尼人是玻利維亞亞馬遜地區的土著覓食園藝家。
  • 體溫到底在多少度為正常?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新冠病毒爆發後,可能很多人每天最關心的事情,除了口罩,就是自己的體溫和免疫力了,只要體溫稍微有點升高,就開始自我懷疑了。即便現在有的人已經開始復工了,在進單位前還是要測量一下體溫的。那麼,體溫與免疫力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體溫保持在哪個範圍,說明免疫力還比較不錯?體溫的正常範圍到底是多少呢?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每天測量體溫是我們的日常操作,現在也有不少人復工了,進單位前或回家時或都需要測體溫。很多細心的人就發現了測量額頭、手腕和耳後,得到的溫度有所差別,那麼人的正常溫度到底是多少?測量哪裡更為準確呢?超過多少度才算是發燒?
  • 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影響體溫變化的因素
    人的體溫雖然不是恆定不變的,但它的正常體溫是趨於一個範圍的,一般來說,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呢?影響體溫變化的因素又是哪些呢?下面我們來詳細探討下。  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一般人在健康的狀態時,其體溫一般是趨於恆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於36.2℃~37.3℃這個範圍),而受到外界的影響,也會使體溫有所改變。  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包括腋窩、口腔以及直腸。
  • 人類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除了吃飯睡覺,估計體溫就是今年以來大家最為關注的事了吧。只要體溫一超過37℃就緊張得不行。  37℃從何來?1851 年,一位名叫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人類的生存需要保持一個恆定的體溫,必然要選擇一個產熱和散熱最容易平衡的點,在這一溫度時,機體活動所產生的熱量最容易與機體散失在環境中的熱量平衡,也就最容易保持體溫的恆定。
  • 37度體溫是發燒嗎?主任直言:人類正常體溫一直在改變
    (體溫)體溫:什麼是新常態?最近對溫度趨勢的分析表明,由於生理變化,人體的平均溫度自19世紀以來一直在下降。這項新研究的作者還強調了這些變化的根本原因。新的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正常體溫已經下降了。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擔心發燒時才會體溫,比如因為感染或感冒。但體溫可以被許多其他因素所指示和影響;生活方式、年齡和環境溫度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如何散熱。體溫也是代謝健康的標誌。具體來說,這項新研究的作者解釋說,體溫反映了新的衰老的代謝率,其中一些與長壽和體型有關。
  • 為什麼我們的正常體溫一直在下降?人類要變成冷血動物了?
    很可能你會拿起溫度計,測量你的體溫,並希望達到大家都認為「正常」的98.6華氏度(37攝氏度)。儘管我們普遍認為37度為正常溫度,但臨床醫生認識到,對於每個人來講,沒有一個統一的「正常」體溫。在一天中,你的體溫變化高達1度,清晨最低,下午晚些時候最高。它會在你生病的時候發生變化,在運動中和運動後會上升,並且在個體之間也會有所不同。它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換言之,體溫是你體內發生了什麼的指示器,就像新陳代謝恆溫器一樣。
  • 較真丨人體正常體溫37度已成歷史是真的嗎?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從19世紀到現代,人體體溫持續緩慢下降。 2人體體溫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綜合多種因素的結果,比如現代人不必不再需要為抵抗高溫或嚴寒而付出大量的能量、患感染性疾病的機會也大幅降低等。但體溫下降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呢?是因此更加健康,對環境適應能力更強,還是變得更弱,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研究數據告訴我們是哪一個。
  • 體溫升高是懷孕初期的症狀 究竟孕婦體溫多少算正常
    不過很多孕媽媽也表示,自己雖然知道孕期體溫會有一些變化的幅度,但是至於在哪個幅度範圍內是正常的呢?或者說自己在孕期的時候體溫多少正常呢?自己身體的溫度變化在什麼時候下降?或者什麼時候上升呢?這些都困擾著咱們的孕媽媽和備孕準媽媽。所以就這些問題,我們做了以下的整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到多少度 體溫範圍在多少度才算正常
    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到多少度 體溫範圍在多少度才算正常  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範圍。機體深部的體溫較為恆定和均勻,稱深部體溫;而體表的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和差異較大,稱表層溫度。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深部體溫。
  • 深度好文: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1、最主要的原因——缺乏運動科學家分析, 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在離我們並不遙遠的50年前,人們每天都要做很多運動:農村的人要種莊稼或者放牧,即使是城市人群,也會每天手洗衣服、自己做飯、清掃房間;大家出門會優先考慮步行或自行車,閒暇時靠戶外運動打發時間。
  • 37°C是人體正常體溫?科學家發現基礎體溫正在下降
    醫學界將37°C作為正常體溫的「生理點」,這一理論可能不再適用。在醫學科學界,沒有什麼是永垂不朽。最近,被架在放大鏡下觀察的,是「人體基礎體溫」。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期刊eLIFE刊發最新研究稱,美國史丹福大學發現,近百年來,美國人的基礎體溫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下降。將37°C作為正常體溫的「生理點」,這一理論可能不再適用。
  • 成年人正常體溫是多少度?體溫37度算發燒嗎?看醫生怎麼說
    在多數人看來,37攝氏度是正常的體溫,超過37度就是發燒了,但真的是這樣嗎?成年人的正常體溫到底是多少度?下面醫生給大家詳細說清楚,可能很多人一直以來所認為的並不是很正確的。成年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37度是大家一直以來認為的正常體溫,一般來說,這是正確的。不過醫生也提醒大家,人的體溫不是固定一個數值不變的,每個人的體溫不完全一樣,測量不同的部位得到的體溫也是不一樣的。通常情況下,測量腋溫是常見的方式,腋溫在36-37.2之間是正常的範圍。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