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動物保護

2020-12-08 公益時報網
我國古代的動物保護

2019-08-13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今年8月12日是第八個「世界大象日」。據央視報導,我國的野生亞洲象總體呈現增加勢頭,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多頭,增加到如今的大約300頭。我國實行全面禁止象牙貿易已經一年有餘,相信在政府的大力監管下,亞洲象的增長趨勢將會繼續保持。

其實世界上首個禁止象牙製品的禁令也誕生在我國。

《清實錄》記載,雍正皇帝因看到各地進貢象牙製品日盛,對於濫殺大象而取得的象牙頗有感慨,於是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諭旨大學士等:「夫以象牙編織為器,或如團扇之類,其體尚小,今制為座蓆,則取材甚多,倍費人工,開奢侈之端矣。著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為此,則禁其勿得再制。若從海洋而來,從此屏棄勿買,則再造之風自然止息矣。」

而從上古開始,各個朝代對於動物保護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具體措施。

最早的動物保護機構

早在幾千年前的五帝時代,就非常重視野生動物保護。當時管理山澤鳥獸的官員被稱為「虞」。大禹治水時,舜帝同時派益為「虞」。現在看來,「虞」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態保護機構和官職,而益是有記載以來世界上第一位生態保護官員。

儒家經典著作《周禮》詳細地記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澤官員的建制、名稱、編制及職責等。周代設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員中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重要,分管農、林、牧、漁等生產部門。而下屬山、林、川、澤的官吏分別稱為山虞、澤虞、林衡、川衡,並按山林川澤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類機構及員工的數目編制。可見當時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機構是相當健全的,其職責也很明確。周以後的朝代多數也設置了虞、衡等機構來管理山林川澤等,以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其中專管禁獵政令的職務叫「跡人」,由「跡人」設立界限、禁令,派人守護。凡田獵者都必須聽從「跡人」的命令,規定禁止捕殺幼獸、摘取鳥卵及使用有毒的箭射殺禽獸。

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的《伐崇令》說:「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違者受到的懲罰很嚴厲。春秋時,齊國規定山林水澤按時封禁和開放。《管子·地數》載:「苟山之見榮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可見其對於違反保護規定處罰更是殘酷。《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中也記載,當時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禁令規定在生物繁育時期,不準砍伐山中樹木,不準在澤中割草燒灰,不準用網具捕捉鳥獸,不準用網下水捕魚等。這些機構的設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為後來各個時期的野生動物保護奠定了基礎。

春秋時期的野保行動

春秋時期,人們對於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的保護有了較深的認識,人們參與保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日益高漲。

《國語·魯語上》記載了一個「裡革斷罟匡君」的故事。說的是魯國宣公很愛玩,不顧時令,在夏天的時候,他帶人去泗水泛舟撒網捕魚。這事讓大夫裡革知道了,裡革不顧君主情面,將宣公的漁網割斷,扔到岸上,不僅如此,裡革還對宣公講了古代保護野生動物的制度。他說:「古時候,大寒以後,冬眠的動物便開始活動,水虞這時才計劃用漁網、漁笱,捕大魚,捉龜鱉等,拿這些到寢廟裡祭祀祖宗,同時這種辦法也在百姓中間施行,這是為了幫助散發地下的陽氣。當鳥獸開始孕育,魚鱉已經長大的時候,獸虞這時便禁止用網捕捉鳥獸,只準刺取魚鱉,並把它們製成夏天吃的魚乾,這是為了幫助鳥獸生長。當鳥獸已經長大,魚鱉開始孕育的時候,水虞便禁止用小漁網捕捉魚鱉,只準設下陷阱捕獸,用來供應宗廟和庖廚的需要,這是為了儲存物產,以備享用。而且,到山上不能砍伐新生的樹枝,在水邊也不能割取幼嫩的草木,捕魚時禁止捕小魚,捕獸時要留下小獸,捕鳥時要保護雛鳥和鳥卵,捕蟲時要避免傷害螞蟻和蝗蟲的幼蟲,這是為了使萬物繁殖生長。這是古人的教導。現在正當魚類孕育的時候,你卻不讓它長大,還下網捕捉,真是貪心不足啊!」

魯宣公聽了之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認為裡革是為了幫助自己改正錯誤,要把這個破網保存起來,作為教訓,時刻警醒自己。

  《田律》
 

最早的保護鳥類法令

到了秦漢時期,法令不斷完善,對於進一步保護野生動物起到了較好的作用。秦代雖然不像周代那樣設有專門的生態保護機構,但是也有了一些較為詳盡的涉及環境和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而秦代又以「嚴刑峻法」著稱,讓保護作用更具剛性。在《秦律十八種》中有一部《田律》,雖然主要講的是農業生產方面的法律,但是其中一系列規定是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特別是與野生動物保護有關。其中規定:春天二月,不準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準堵塞河道。不到夏季,不準燒草做肥料,不準採取剛發芽的植物,或捉幼蟲、鳥卵和幼鳥,不準設置捕捉鳥獸的陷阱和網罟,到七月解除禁令。《田律》中保護的對象包括樹木、植被、水道、鳥獸、魚鱉等,並對捕殺、採集的時間和方法也做了具體規定;對違反規定者還明確了如何甄別情況進行處理的辦法,體現了法律易於執行的特點。因此可以說,《田律》是我國最早的生態環境保護法。

在漢代,山林池澤等國家自然資源是受到政府保護的,平時嚴禁隨意採伐,只有遇到大的自然災害,才由皇帝下令開禁,以使百姓獲得救災活命的物資。所以漢代自然資源和野生動物保護得非常好。漢代還有專門的關於野生動物的保護法令。據《漢書·宣帝紀》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夏六月,詔曰:『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五色鳥以萬數飛過屬縣,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具為令。』」通過這條法令可以看出,當時對於大批遷徙的五色鳥,不準壞鳥巢、掏鳥蛋、飛石打鳥,規定得十分明確,便於執行。因此也可以說,這條法令是我國最早的保護鳥類的法令。

一條執行了200年的法令

唐宋時期,對於野生動物的認識和保護不斷深入,尤其是宋代曾有一條法令執行了200多年,可見野生動物保護深入人心。

唐中宗在位時的安樂公主,愛穿百色鳥毛織成的裙子,而且在當時引領時尚,一時眾人紛紛效仿,各種珍禽飛鳥被捕捉殆盡。據《舊唐書·五行志》載:「(安樂公主)有尚方織成毛裙,合百色鳥毛,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之狀,並見裙中……自安樂公主作毛裙,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嶺奇禽異獸毛羽,採之殆盡。」唐玄宗即位後,接受了宰相姚崇、宋璟禁奢靡的意見,於開元二年(714年)七月下了《禁珠玉錦繡敕》,並對一些奇裝異服採取措施,能染色的,「聽染為皂」,無益於事的,「並即焚與殿前,用絕爭競」。而對於違者「決杖一百,受僱工匠,降一等科之。兩京及諸州舊有官織錦坊悉停」。從此採捕百色鳥獸之風漸息。

宋代十分重視生態保護,專門在工部下設虞部,掌管山澤苑圃之事。而且,宋太祖於建隆二年(961年)下達了《禁採捕詔》:「王者稽古臨民,順時布政,屬陽春在候,品匯鹹亨,鳥獸蟲魚,俾各安於物性,罝罘羅網,宜不出於國門,庶無胎卵之傷,用助陰陽之氣。其禁民無得採捕魚蟲,彈射飛鳥。仍永為定式,每歲有司申明之。」這個禁令是禁止在鳥獸魚蟲的繁殖、生長期採捕的,不僅要求明確,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續性,強調此令固定下來,每年都要重申發布予以執行。

到了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又頒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詔》,其中規定「禁民二月至九月,無得捕獵及持竿挾彈,探巢摘卵」,並要求「州縣吏嚴飭裡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縣於要害處粉壁,揭詔書示之」。這一詔書在前面的基礎上,更要求基層官吏主動抓捕違禁者,並寫在牆上擴大宣傳,影響民眾,自覺保護野生動物。徐松《宋會要輯稿》載,200年後的南宋高宗仍然記得這一詔令,他說:「比得太宗皇帝尹京日、禁斷春夏捕雛卵等榜文,訓飭丁寧,唯恐不至。」並說,「今付三省可申嚴法禁行。」可見一條法令,被延續了200多年,表明了大宋的野保決心和力度。後來大宋王朝還出臺了禁捕青蛙,禁食重點保護鳥獸,禁止以鳥羽、獸皮為服飾等法令。

明皇帝拒食野生動物

在封建社會,王朝統治者們的奢侈與愛好,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或者破壞起著重大的作用,即所謂上行下效。

除前面所講的雍正禁止生產象牙製品外,明朝也有部分統治者身體力行,高度重視野生動物保護,示範天下。《明史·食貨志》載:「明初,上供簡省。郡縣供香米、人參、葡萄酒,太祖以為勞民,卻之。仁宗初,光祿卿井泉奏,歲例遣正官往南京採玉面狸,帝斥之曰:『小人不達政體。朕方下詔,盡罷不急之務以息民,豈以口腹細故,失大信耶!』」由此可見,玉面狸是當時供皇宮饌食用的一種野生動物,在當時也屬珍稀野生動物。還有記載,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朝廷多次放生野生虎、貓、鷹、山猴、鴿等,並禁止各屬國進獻珍禽異獸。

(據《羊城晚報》,有修改)

相關焦點

  • 我國發現罕見野生動物白狍 專家:古代被視為神物
    經專家鑑定,確認為罕見的野生動物白狍。2020年4月5日,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大興溝分局轄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監測系統拍攝到一段極為罕見的動物視頻,視頻中一隻全身白色的鹿科動物正在覓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利民說,狍通常情況下都是黃色的,白狍是因為狍子發生了罕見的白化現象。
  • 野生動物能瞎吃?中國古代就有野生動物保護法啦!
    松鼠大家一定不知道吧?在周代環境保護的官員當中,官職最高的被稱為地官大司徒,而這位地官大司徒也位列六卿,是古代王室的顧問。我們曾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那篇文章中說到,正是因為採用了六卿議事制度,才使得楚國最初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國家。把地官大司徒列為六卿之一,可見在我國的周代,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程度。
  • 我國古代五大神話動物,第三種現已被人確定真實身份
    當康,別名牙豚,出自於山海經的神話動物之一,在古代被人認為是五穀豐登的吉祥瑞獸。傳說其形如豬,口中長有四隻長牙,每當農作物豐收之際便會出現。
  • 我國《畜牧法》是農場動物保護的基本法,但缺失動物福利的概念
    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可謂是農場動物福利保護的基本法,然而該法缺失了動物福利的概念,大多數保護動物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各種利益。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畜和禽以外的農場動物福利保護問題。在法律層次上,我國還沒有關於動物屠宰的法律,只有在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層次上有一部《生豬屠宰管理條例》,但可以看出該條例並不能包括所有農場動物。
  • 即使是一級保護動物,也瀕臨滅絕,我國瀕危動物有哪些?
    眾所周知,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動物種類,有很多已經瀕臨滅絕,很多國家都會把瀕臨滅絕的動物劃歸國家級保護動物,受到國家的保護。可是由於人類之前對環境的破壞,很多動物即使作為國家級保護動物,數量還是一直在減少。那麼我國的瀕危動物有哪些呢?
  • 中國動物檢疫:以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為視角探討我國動物保護立法
    本文從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的關係入手,在客觀分析動物權利和動物福利爭論的基礎上,提議應轉變立法觀念,形成保障動物福利、維護動物基本權利、強調人有動物保護義務的法治理念,並在此理念的指導下,循序漸進進行相關法律變革。本文對於正確認識動物權利與動物福利之爭,積極探索雙方都能接受的契合點,推動我國動物保護立法具有參考意義。近日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 古代猛獸「彪」是什麼動物?能殺死老虎,2005年後我國只拍到3次
    保護動物是我們今天一直在提倡的,無論是大自然還是社會環境下,我們都要求一個生態的平衡發展,而只有人和動物和平共處,才能夠保證整個地球以及生態的穩定。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對於動物的保護就更加重視,設定了許多的保護政策,同時還規劃了自然保護區,就是為了讓動物能夠擁有它們的棲身之地。
  • 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請守護這些「國寶級」動物
    近年來,由於環境汙染、人類過度捕獵、棲息地減少等原因,一些動物瀕臨滅絕。4月8日是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讓我們共同守護它們,讓人類不孤單。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現存的主要棲息地位於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等地的山區。
  • 【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線上直播雲講堂 爭當保護野生動物志願者
    珍稀動物(rare animal)是在自然界較為稀有和珍貴的動物。國際上各個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珍稀動物滅絕的問題。為此,國際上將每年的4月8日定為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近些年來,由於環境汙染、人類過度捕獵、棲息地減少等原因,不少動物一度瀕臨滅絕。今天是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請一起守護這些美麗的生靈,留住它們。
  • 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接近40萬隻,是我國動物保護的典範
    說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多數人都會想到大熊貓、金絲猴、朱䴉、老虎、雪豹等,這些動物在我國的數量多的三四千隻,少的只有幾十隻,所以一級保護動物在多數人眼裡就是那種非常稀少、處於滅絕邊緣的物種。那麼,有一種一級保護動物數量都快接近40萬隻了,你相信嗎?
  • 我國麝類動物瀕危 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升為一級
    麝牛  千龍新聞網訊(記者 貞子)由於我國麝類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麝類動物已經瀕危,國務院日前批准,麝類所有種類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這是自1988年12月10日國務院批准《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之後,第一批由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物種。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寫入「藥用研究」?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中華白海豚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其為瀕危等級。如果將白海豚列入特色藥用海洋動物資源,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科學家孫全輝對健康時報記者介紹,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往往意味著物種的野外種群數量較低,分布範圍較小,如果不加強保護,這些動物可能存在滅絕的風險。
  • 麗水發現瀕危動物黑臉琵鷺 現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麗水發現瀕危動物黑臉琵鷺 現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2020-10-22 14:35:47  來源:浙江衛視
  • 我國重點"保護動物",卻成了湖南的下酒菜,當地人:是合法的
    我國重點"保護動物",卻成了湖南的下酒菜,當地人:是合法的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對於飲食是非常的講究的,為此我們國家還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飲食文化,當然,也正是因為我們國家地域比較廣闊,所以受到了相關地理因素的影響,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以及一些相關的美食,比如中南和西南一帶的人,往往都比較喜歡吃辣,還有些地方比較喜歡吃甜的等等
  •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動物
    文 / Zio了解古代近東社會,不僅要關注人類的生存繁衍,也要考察當地的物種,它們與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宗教、政治息息相關。與今天相比,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自然環境和動物種類都有變化,下面就對後者進行簡要介紹。
  • 麻雀竟是我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你知道原因嗎
    麻雀竟是我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你知道原因嗎 今日頭條 | 2020-06-19 14:32:27 還記得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沒有那麼多的娛樂項目。對於我們而言,快樂的源泉主要來自於大自然,比如說抓麻雀、抓昆蟲以及捕魚等。
  • 科學家揭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群體演化歷程
    新華社昆明2月7日電(記者嶽冉冉)科學家揭示了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的群體演化歷程,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介紹,朱䴉是世界瀕危鳥類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人工保育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 沼澤地裡有一窩野鶴,它們叫赤頸鶴,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沼澤地裡有一窩野鶴,它們叫赤頸鶴,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2020-11-29 15:57 來源:動物大觀察
  • 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我國「國寶級」動物有哪些?
    從17世紀到20世紀末,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生活質量飛速提升,由於種種原因地球上有很多美麗的動物走向滅絕。國際上各個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珍稀動物滅絕的問題。為了保護在自然界較為稀有和珍貴的動物,國際上將每年的4月8日定為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
  • 我國珍惜保護動物,在湖南成了下酒菜?當地人:以前一斤2000
    不過,有一種動物,明明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結果在湖南當地卻成了百姓嘴裡的家常美食。按理來說,吃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不被允許的事情。結果當地人表示,我們吃的這東西是合法的,不僅合法,早在20年前這東西還能賣到每斤2000元,光是它的苗就能賣到800元一尾。如今在張家界當地,它已經不是稀罕物,價格年年下滑,現在穩定在每斤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