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博士解讀諾貝爾化學獎:鋰電池的發明是人類科學史的一項奇蹟

2020-11-23 獵雲網

穿越到20世紀70年代,如果你說鋰離子電池將大規模應用於消費電子與汽車行業,大家也許會覺得你是個瘋子!

獵雲網註: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後,清華汽車系博士、知乎答主「張抗抗」第一時間在知乎撰文解讀三位科學家的貢獻、成就。稱鋰電池的發明並不是人類科技樹的必然結果,而是一項奇蹟。文章來源:IT業界

2019年10月9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者為鋰電池領域的三位學者: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惠廷漢姆和日本學者吉野彰。理由是因發展鋰電池領域所做的貢獻。

在頒獎結束之後,清華汽車系博士、知乎答主「張抗抗」第一時間在知乎撰文解讀三位科學家的貢獻、成就。以下為張抗抗撰文全文:

鋰電池的發明並不是人類科技樹的必然結果,而是一項奇蹟。

如果沒有M. Stanley Whittingham與John B. Goodenough英雄史詩一般的貢獻,也許我們現在還生活在一個沒有鋰電池的世界裡。

Goodenough老爺子已經年近百歲,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再不給他發個諾貝爾獎可能就來不及了!

他拿這個獎可以說是眾望所歸!為什麼這麼說呢?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鋰電池誕生前的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的發明其實比內燃機汽車更早,直到1912年還在市場份額上佔有優勢。

後來由於電池技術進步緩慢而被歷史淘汰,墳頭草都有三尺高了! 正常來說,一項技術路線被淘汰後,永遠出頭之日,例如液晶電視vs等離子電視。

電動汽車之所以能夠在百年之後重返歷史舞臺,正是因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史上英雄人物輩出,奇思妙想的劃時代技術突破,力挽狂瀾地給電動汽車續上了命。

能量密度,繞不開的「鋰」

1859年,法國人普蘭特於發明經典的鉛酸蓄電池,這是一款非常成功的發明,直到今天還被普遍使用。

鉛酸蓄電池結構

但是,如果把它用到車上,就會暴露出巨大的問題:能量密度太低!

有多低呢? 給出下面這張圖來直觀理解:左下角的Lead-Acid就是鉛酸蓄電池,與現在常用的NCM622鋰離子電池相比,重量能量密度與體積能量密度都低4倍左右。

鉛酸電池的能量密度在左下角

汽車的應用場景比較特殊:

一是對體積比較敏感,誰也不想犧牲座艙與後備箱空間來裝電池;

二是對重量比較敏感,若電池能量密度太低,可能就要面臨1噸的車+2噸的電池才能跑500公裡的窘境,這不僅不經濟,從環保的角度來說也是不可接受的!

與鉛酸蓄電池相似,鎳隔電池、鎳氫電池的能量密度也沒改善多少。若沒有新的高能量密度電池,電動汽車將永無出頭之日。

能量密度為啥低呢?我們知道,電池充放電可以理解為氧化還原反應。

初中化學告訴我們:化學性質主要由最外層的電子決定,內層電子都是光吃飯不幹活;電子很輕倒也沒啥,但為了電荷平衡,不幹活的內層電子也需要配上很重的質子。

打開元素周期表,容易找到鉛(Pb)在第5排,有4層不幹活的電子;鎳(Ni)在第4排,有3層不幹活的電子。這就從原子的角度決定了:鉛酸電池、鎳隔電池、鎳氫電池的能量密度潛力都是有限的。

為了減少懶漢數量,提高整體效率,我們還是從元素周期表的前2行來找找潛力股: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

有分析指出:氧與氟都是氧化劑,排除;氦、氖、氮都是惰性或準惰性氣體,排除;碳和氫其實就是石油,已經用過了,也做不成充電電池,排除。

那麼就只剩下鋰、鈹、硼,它們的電子轉移數/原子量分別為14%、22%、28%。再考慮到兩個因素:

鋰電極電勢是全元素周期表最低:做成電池後電壓最高;若轉移同等數量電子(電流相同),對應的功率也最高。

鋰元素的儲量比較高:地殼中鋰元素的豐度比鈹和硼要高一個數量級。

可能還有其它因素,但我不清楚。不管怎麼說,大家達成了一個共識:在造物主的這個時空次元中,能量密度最高的充電電池,大概率是基於鋰元素做出來的。

惠廷漢姆: 「告別化學反應」的鋰離子電池

充電/放電伴隨著化學反應,例如鉛酸蓄電池在充電時:

在上面這個化學反應中,硫酸鉛變成了鉛單質與氧化鉛,意味著化學鍵的斷裂與重組、物質結構的巨大變化。

關於物質結構,大家熟悉的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不同結構的碳:金剛石、石墨、C60、碳納米管。

早期的鋰電池在工作時,也是伴隨著化學鍵的斷裂與重組,這也就是所謂的「鋰轉化」(Conversion)。

負極通常為鋰金屬,發生的反應為:

這不就是導致電動汽車自燃的元兇「鋰枝晶」化學反應嗎?

在當前的鋰離子電池中,鋰枝晶現象僅在超快充、過充等極少數異常情形下才發生,就已經有如此大的危害。

早期鋰電池竟然以「鋰枝晶」為基本反應,把砒霜當成便飯來吃,豈不是非常危險?

事實的確如此,售出數百萬早期鋰電池的加拿大公司Moli Energy,一年之內發生數起安全事故而破產。日本NEC將Moli Energy收購之後研究發現:這種以「鋰枝晶」為基本反應的早期鋰電池,在5000次循環之後幾乎全部出現故障失效與安全事故。

以鋰金屬為負極的鋰電池,安全事故不是偶然是必然,不是個別是全部!這個結論將鋰電池打入冷宮,行業上下一遍悲觀。站在這個時間點,幾乎沒人會相信,幾十年後電動汽車又能重返舞臺。

如果「鋰轉化」(Conversion)的技術路線困難重重,那我們避開不就可以了嗎? 說的容易,要知道那時候所有的充電電池,包括鉛酸電池、鎳隔電池、鎳氫電池,都是基於「轉化」(Conversion)反應的!

時代在等待一位英雄,於是M. Stanley Whittingham(麥可·斯坦利·惠廷漢姆)出現了!

他指明了除「鋰轉化」(Conversion)之外的另外一個技術路徑:鋰嵌入(Intercalation)。

通俗易懂地講:以特殊的層狀材料作為宿主(hosts),鋰離子(Li+)作為客人(guests)可以較為隨意地嵌入(Intercalation)或脫出,基本不影響宿主的物質結構。

正負極材料均為好客的宿主,鋰離子可以來去自如

在鋰嵌入(Intercalation)系統中,鋰離子不必再經歷痛苦的轉化(Conversion)。「告別化學反應」之後,鋰離子變得瀟灑飄逸很多。

當然,必須嚴肅地指出:鋰嵌入(Intercalation)中鋰離子看起來僅發生了物理運動,但本質上依然是化學反應。

鋰嵌入(Intercalation)帶來很多好處,大大提高了充放電反應的可逆性;也避免使用鋰金屬作為負極,提高了安全性。

從鋰轉化」(Conversion)到鋰嵌入(Intercalation),是鋰電池的技術革命。因為這個貢獻,惠廷漢姆被稱為「鋰電之父」(Founding Father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y)。

最後要提一下的是,鋰嵌入(Intercalation)在電極電勢上佔優勢,但在能量密度上佔劣勢。

很容易理解,若以鋰金屬作為負極儲存鋰離子,那材料利用率肯定很高。正因為如此,基於鋰轉化」(Conversion)的鋰金屬電池技術路線雖然困難重重,但為了更高能量密度的鋰電池,現在科學家們還是硬著頭皮前僕後繼地投入研究。

Goodenough先生: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惠廷漢姆指明了鋰嵌入(Intercalation)的技術方向,但距離做出鋰離子電池還有很長的距離。鋰電池歷史上第二位英雄人物出場了,他的名字很特別: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

以前讀論文,見到「Goodmann」(好人先生)就已經讓我足夠吃驚了,而這位巨匠的名字明顯更勝一籌:「Goodenough「(足夠好的先生)。

概括一下,Goodenough先生最讓人敬佩的是:年過半百才投入鋰電池研究,以一己之力發現了大部分關鍵正極材料:層狀結構的鈷酸鋰(LiCoO2 lattice structure)、尖晶石結構的錳酸鋰(LiMn2O4 spinel structure)、橄欖石結構的磷酸鐵鋰(LiFePO4 olivine structure)。

今年已經98歲,Goodenough先生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希望為下一代鋰固態電池做出突破。

推動汽車電動化的其他人物/公司

惠廷漢姆和Goodenough的科研貢獻,奠定了鋰電池大發展的理論與技術基礎。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鋰電池的大發展光靠科研也不行,還必須依賴產業。產業界也湧現了不少英雄人物,限於篇幅,他們的故事在此只能用一句話概括。

推動汽車電動化的關鍵人物:

本田宗一郎:本田汽車創始人。上世紀70年代,在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推行清潔空氣法案被通用汽車阻撓的時候,發明新型燃燒室技術幫助加州證明法案的合理性,使得排放法案得以繼續推行下去。

姊川文彥:東京電力高管。21世紀初,在美日汽車行業均不看好的環境下,聯合三菱汽車與斯馬魯汽車推行電動車計劃,間接促使日產推出聆風電動汽車。

伊隆馬斯克:與日產聆風幾乎同時,用大規模的松下18650電池成功造出市場歡迎的電動汽車。

推動鋰離子電池商用的關鍵公司:索尼

1991年,索尼發布了第一個商用鋰離子電池,後來被廣泛地用在相機、手機中。

鋰離子電池助力了消費電子行業,改變了整個世界;反過來,消費電子行業的巨大市場,也大大助力了鋰離子電池技術與產業的迅速發展。

如果沒有消費電子行業的助推,在21世紀初的時候,也許根本找不到可以達到電動汽車應用標準的鋰離子電池 —— 消費電子行業助力鋰離子電池從1進步到10,電動汽車行業才有機會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

對電動汽車的發展來說,索尼也功不可沒。可悲的是,現在鋰電行業已沒有索尼的身影:索尼總是超前地做出驚豔的產品與技術,但無法堅持到吃到勝利果實的一天。

小結

在汽車的AI(自動駕駛)、Connectivity(智能互聯)與e-tron(電力驅動)三個趨勢中,電力驅動技術給人心理上的衝擊,也許沒有自動駕駛那麼大,猛一看顯得不算是「劃時代「的突破。

今天,我們已經習慣了鋰離子電池技術帶來的便利,覺得這項技術稀鬆平常,沒什麼特別;但是,穿越到20世紀70年代,如果你說鋰離子電池將大規模應用於消費電子與汽車行業,大家也許會覺得你是個瘋子!

類比地,今天我們覺得自動駕駛技術驚駭世俗,但在30年後的人們眼中,可能也覺得這只是稀鬆平常的技術,沒什麼特別。所以,我們不能憑藉主觀上的衝擊力來判斷哪項技術「劃時代「,哪項技術很一般,而應該站在歷史的長周期角度來判斷。

如果站在歷史的長周期角度來看,鋰電池發展史,是人類不斷追求可充電電池理論極限的科技史。電力驅動的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的崛起,依賴於科研界與產業界的共同創新,過程中英雄故事數不勝數,才在極端不利的情形下找到一個突破口,幫助電動汽車百年之後重返歷史舞臺。

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稱之為「劃時代「並不誇張。

相關焦點

  • 投票 | 誰能獲得2017諾貝爾化學獎?
    ,但這並不妨礙科學家們把諾獎季當作是一場盛大的科學派對,把預測諾獎得主當作是派對的重要助興節目。明日,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將揭曉獲獎者的名單了。哪些科學家可能獲獎呢?鋰電池是這個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事物。沒有鋰電池,手機和電腦就不會得到那麼廣泛的應用。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預測:鋰電池之父有望獲獎
    最開始只設立了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與和平五種。1969年瑞典銀行用諾貝爾的名義捐了一筆款,增設了經濟學獎。值得一提的是,以遺產設立該獎項,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傑出的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不「化學」根據維基百科列出的1900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單,統計發現,其中有17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
  • 「鋰電池之父」獲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官方評價道:「他們的研究工作,為一個無線的、可擺脫化石燃料的世界奠定了基礎。」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職於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的M Stanley Whittingham發明了鋰電池。他採用硫化鈦作為正極材料,金屬鋰作為負極材料,製成首個鋰離子電池。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在獎項公布的第一時間,多位領域專家用通俗的語言,在知乎為廣大網友解讀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 中科院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呂瑞清、知乎id「莫小軒」稱,氧氣可以結合血紅蛋白,為有機體的氧化還原反應提供支持;但過多的氧氣又會造成機體損傷,比如氧自由基能夠破壞很多蛋白質分子,也是人類衰老的元兇。
  • 科普:讓光成為奇蹟工具——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科普:讓光成為奇蹟工具——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付一鳴隨著人類的研發和技術應用走入更高階段,我們往往要不斷地「鑽牛角尖」,比如在實驗室中觀測並分析極其微小的病毒
  • 日本學者再獲諾獎:吉野彰等3人分享化學獎 他們開發了鋰電池
    而吉野彰也憑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成就,成為第8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同時也是第22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獲獎人簡介- 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 1922年7月25日,古迪納夫教授在美國出生,現年97歲。
  • 「鋰電池之父」獲2019諾貝爾化學獎 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10月9日,從瑞典皇家科學院傳來消息,「鋰離子電池之父」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等3人,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說,「鋰離子電池自1991年進入市場以來,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為無線、無化石燃料的社會奠定了基礎,為人類帶來了最大效益。」
  • 諾獎大預測: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會頒給誰?
    諾貝爾獎儼然成為了科研界的狂歡,其中將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周三)17:45分公布的「最正統」的諾貝爾化學獎尤甚。初識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著名科學家艾爾費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自1901年起開始頒發。最開始只設立了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與和平五種。1969年瑞典銀行用諾貝爾的名義捐了一筆款,增設了經濟學獎。
  • 昱見|諾貝爾化學獎為啥總是「不務正業」
    諾貝爾化學獎素有「諾貝爾理綜獎」的外號,自設立以來,曾多次頒發給生物、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物理等領域的科學家。明明有生理學獎和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為什麼老要這麼「跨行打劫」呢?這就要說到近代科學史上的一段趣談了。
  • 百年諾貝爾化學獎:97歲獲獎最勵志,獨享才是常態!今晚,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
    小編整理歷屆化學獎的相關數據,帶你翻看百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諾貝爾獎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美國化學家約翰·古德伊納夫(John Goodenough)、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電池發明道路上所做的奠基性貢獻,榮獲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昱見|諾貝爾化學獎為啥總是「不務正業」
    明明有生理學獎和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為什麼老要這麼「跨行打劫」呢?這就要說到近代科學史上的一段趣談了。想當初,如今地位尷尬的諾貝爾化學獎在諾貝爾諸多獎項中原本是老大哥的地位:由於諾貝爾本人就是研究炸藥聞名的化學家,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化學獎和文學獎(諾貝爾同時還是業餘文學家)應當是他一開始就考慮設立的獎項。諾貝爾當時這樣考慮也是有其道理的。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10月7日晚,來自清華北大的三位學者和特邀主持人張天驕一起解讀諾獎10月7日晚,《知識分子》聯合騰訊新聞對諾貝爾化學獎進行直播和解讀。,經常有人把化學獎叫做「諾貝爾理綜獎」,因為很多獲獎者和獲獎研究,有的跟化學相關,有的則跟我們日常熟知的化學學科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比如冷凍電鏡等。
  • 北大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這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是這個方向的先驅人物。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在1994年,此次獲獎的德國人科學家施泰方·海爾當時還是博士後,最先從提出了受激發射損耗的方法(簡稱STED)來打破光學衍射極限,並最終於2000年在實驗上得以實現。
  • 被諾貝爾化學獎所鍾情的鋰電池
    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裔美國化學家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發明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貢獻。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給了「鋰電池之父」等三位科學家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位的獲獎理由是:為鋰電池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 榮膺諾貝爾:鋰電池的前世今生
    屋內,人類最頂尖的科學家匯聚一堂,屋外,浪花輕輕拍打著礁石,波羅的海的一改往日的狂暴洶湧,仿佛是對人類又一次突破科學桎梏的敬重。作為1896年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去世時設立的五大初始獎項之一,諾貝爾化學獎在科學界具有高山仰止的地位,只有做出劃時代貢獻的學者才可獲此殊榮。
  • 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
    新華網上海12月9日電(蘆俊文) 8日,由上海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活動在滬開講。
  • 美英科學家獲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科學網
    生命向熱泉、深海和乾旱的沙漠擴散,而這均因為進化解決了諸多化學問題。生命的化學工具——蛋白質得到優化、改變和更新,從而創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受到進化力量的啟發,並且利用了相同的原理——基因改變和選擇來開發能破解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
  • 97歲科學家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仍有三個獎項待發
    每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通常都是記錄的締造者,在他們這個領域一定有著他們的輝煌和傳奇,然而2019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出現了新的記錄,這和所處行業無關,而是美國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以97歲高齡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惠廷厄姆(M.
  • 三位美英科學家分享2018諾貝爾化學獎 一半獎金給她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運用了進化的理論,並在他們的實驗室裡進一步推進了它。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正是受到了進化力量的啟發,他們使用相同的原理來開發蛋白質以解決人類的化學問題,這些原理便是遺傳變化和遺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