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書評:如何適應一個工作越來越少的社會-讀《A world without...

2021-01-12 巡洋艦人工智慧學堂

一個沒有工作的世界,2020年1月14號出版,作者為經濟學背景,4星

在《未來簡史》中,赫拉利提到未來會出現很多「無用的人」,他用這個概念,想要描述的是:這些人是在經濟生活中,無法創造價值。就像當汽車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後,用作運輸的馬匹變得沒有經濟價值了。雖然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馬作為一個物種,還發揮著賽馬,旅遊等用途。然而,馬匹從此不再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該書的主旨:是論述為何人類社會在未來幾十年間,會面臨大規模的結構性失業,以及我們應當如何應對。技術進步和自動化會讓某些職位消失,這樣的論斷不是第一次出現,但書中給出的論述,系統性地說明了為何這一次不同。

書中首先將工作拆解為具體的任務,之後將任務分為常規的流程化與非流程化的,前者的代表是在工業流水線上擰螺絲,後者的代表是撰寫法律文書。之前數輪的自動化浪潮,取代的都是前者;而如今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新,則在那些曾經以為,人類無法被替代的任務上取得了突破。

書中接著將技術進步帶來的益處,歸結為兩類,分別是替代型和互補型。前者如同人類馴服了馬匹,從而讓自己能夠更快的探索世界;而後者如同杜鵑鳥將蛋下到別的鳥的巢中,一旦自己孵化出來,就將原住地的其它鳥蛋通通趕跑。

書中給出的互補型的科技及其影響的典型案例是:在ATM最初推廣時,人們會擔心該技術造成銀行前臺人員的大規模失業,然而實際發生的,卻是由於該技術的普及,人們對銀行業務的需求增加,從而造成銀行網點的增加。銀行職員的崗位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變得更多了。

區別互補型和替代型的,是新技術帶來的三種影響,分別是生產效率的提升,讓社會的財富總量變大,以及讓社會財富的組成方式改變。而最新的技術進步,是在把財富總量做大的同時,讓財富的分配變得更不平等。這體現在貧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發達經濟體內中產階級的消失。

書中花了很大篇幅論證,自動化導致大規模失業這一預言,為何之前幾次都沒有成真,而為何這次情況不一樣。書中給出的回答是:前幾次的技術是互補型的,而這次的技術變革則是以替代型為主的。替代者不是某個強AI,而是一個個在特定任務上做到極致的窄AI。

這意味著,職位的消失不是在特定的某一天發生的,而是在溫水煮青蛙式的,變得越來越嚴重。這使得我們既能夠擁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提出系統性的應對方法,也意味著我們會忽略一旦人類變得如曾經的馬匹一樣在經濟上"無用",問題會有多嚴重。

如今的貧富差距,正在不斷增大。而當大多數人無法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拉大。社會思潮會變得更加民粹,更為排外。而隨著工作崗位消失的,除了穩定的收入,還有個人對社會的責任。當前的主流價值觀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體現在其工作中,當個人在經濟上變成」無用之人「,如何重塑個人與社會的聯繫,將變成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書的第三部分,作者給出的了針對如何應對該問題的兩個指導方向,一是自下而上的通過教育,不過這裡的教育不是教會人工作的技能,而是價值觀上的翻轉,即讓無用之人能夠在不用工作的時光活出自己的價值,而不只是閒著。

而自上而下的解決方案,作者給出的建議不是全民基本工資(UBI),而是有條件的基本工資。前者是給每個人按月發錢,保證其基本生活。而後者則要求在滿足一定條件下,例如參與一定時間的社區服務,即使這些服務由機器完成效率更高。在給公民發放津貼。書中人物後者更能維護社會的團結,並讓個人找到生活的意義。

對於這本書中的觀點,筆者基本是百分百認同的,這是很罕見的。如今我們談到就業率,卻沒有意識到很多職位其實是不必要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的隱形失業。社會還沒有做好準備,面對越來越多在經濟上,完全無用的人。

未來的科研,都會是由機器獨立完成的。人類的科技發展不會停止,掌管一切生產活動的大政府不會回來,但如何對生產出的成果進行分配,卻不得不採取全新的,而不是打補丁式的方法來解決。

人們將工作作為人生的核心,青少年準備工作的技能,而大部分的時候持續地努力工作,直到退休後依賴他人的工作成果,在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部分本應工作的時間中沒有工作,甚至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宅在家從來不工作。這在衝擊現有價值觀的同時,也在提醒我們未來已到,只是程度有所不同。這是歷史的大勢所趨,以工作為核心的人生管理模式終將伴隨這個我們熟悉又厭惡的舊世界消失,而新的時代會是怎樣,則取決於我們當下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如何寫書評?
    一篇高質量的書評,不僅要描述全書本上的大致內容,還應該分析這本書的目的,並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表達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無論是作為作業,還是尋求約稿,寫書評都應該對書本、對自己,維持相當程度的準確性、分析性與強烈的個人性。
  • 2019,一個書評媒體的回答
    基於這些堅持,我們並不把訂閱數量或者閱讀量看得太重,我們做的其實是把那些認同書評周刊的人們逐漸聚集,然後以網狀形式慢步擴散。我們不可能讓騷動的人群沉靜,但我們卻可以給那些追求沉靜的人群一個棲息之地。 2019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震驚、喜悅、難過、惋惜的消息都向我們湧來,引來一波又一波人們的熱議。然而,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裡,深入我們腦海中的事件卻少之又少。
  • 英國專家:《泰晤士報》偏"左" 但書評儘量中立
    英美書評界有何不同?  儘管伊恩·布魯瑪是《紐約書評》最活躍的撰稿人之一,但他認為英國書評普遍更犀利,且關注細節、關注花邊新聞,讀起來比專業性更強的美國書評更有趣。對此,諾曼·萊布雷希特表示認同,他說英國有個專門頒給言之有理、惡毒犀利書評的「斧頭獎」。作為小說家,他表示寧願接到一篇惡毒的好書評,也不願意接到一篇說好話的中庸書評。
  • 「瞬間看眼紅」的英文留言:句子雖短卻霸氣,怕你讀不懂!
    「瞬間看眼紅」的英文留言:句子雖短卻霸氣,怕你讀不懂! No matter the ending is perfect or not, you cannot disappear from my world. 6、愛情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謊言 Love is a carefully designed lie.
  • 5部官場小說:從村幹部到市長,主角在官場上左右逢源適應規則
    5部官場小說:從村幹部到市長,主角在官場上左右逢源適應規則。1、《巴國侯氏》作者:小橋老樹書評:主角侯衛東身上具有優秀的品質和超高的智慧,才能讓自己在10年中,從村幹部升到市長這個職位。侯衛東學校出來一開始也迷茫,但他很快的學會了如何去適應這個社會,並且左右逢源。
  • 語言適應與社會順應
    因為「熟練掌握普通話的農民工基於人力資本優勢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普通話熟練者往往具有更多的培訓機會、更高的工作技能、更為強烈的自我價值意識、更加健康的身心狀態,以及更強的工作條件和工作關係適應能力」[15]。因此,流動人口的語言演化在與社會發展、社會交際要求等方面才顯現出一致性特徵。
  • 我曾經1年讀100本書,卻越讀越困惑,直到掌握了這個秘密武器
    因為我在2019年,分別參加過兩個和閱讀有關的訓練營,一個是和提高閱讀速度有關,一個是和提高閱讀記憶有關。這兩個訓練營,讓我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前前後後讀了將近100本書,在認知上得到的提升非常大。我特別特別苦惱,總覺得自己不是不會寫,而是沒有真正摸到寫作的門道,為此我還特地分析了原因,然後找到自己存在的幾個大問題:1.行動力太弱2.拖延症太強3.讀的書太少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我去參加那兩個訓練營的事情發生
  • 一個來自底層的社會學家,如何反思面對出身的「羞恥感」?
    新京報·文化客廳第46期,我們聯合後浪出版公司,邀請《回歸故裡》的譯者王獻,與你一同品讀迪迪埃·埃裡蓬,解讀這位來自底層知識分子的社會反思。通過對回歸的度量我們結束了自己的流亡▼回歸故裡一個來自底層的知識分子的社會反思| 活動時間 |2020年8月15日周六19:00線上微信群直播分享| 主講 | 王獻《回歸故裡》譯者,法語專業學士,電影學碩士,現為北京大學傳播學在讀博士生。
  • 考研英語美文賞讀(15):無意義的工作為何存在?
    想像一下,你接了一項工作,為一個大型公司會議寫一份兩頁的報告,你拿到了1.2萬英鎊的報酬,結果那次會議根本沒有討論這份報告。   或者,你需要租輛車開上500公裡,負責監督一個人的電腦被從一個房間挪到5米外的另一個房間。
  • 為什麼現在歷史作品越來越多,但好讀耐讀的卻少之又少?
    不由得讓人很期待有一個清音唱響或是一陣清風拂面。在譚徐鋒的新作《察勢觀風 近代中國的記憶、輿論與社會》中,我看到他一次精彩的發言《青年史學家的自我修養》。他的大意是,我們在逼近歷史對象,往往切割了很多多餘的目光,以便乾淨利落地進入歷史的腹地,進而取走我們所要探求的歷史研究之物。
  • 鄭戈:機器算法時代,如何定義「人的尊嚴」?丨燕京書評
    在商業的邏輯下,既然機器學習可以形成一整套如何去操縱人類行為的知識,那麼個體出於對於自身權利的保護,該如何抵抗機器算法、商業世界的侵蝕?還是說,人類只能接受被大數據操控的事實?在工具理性取代價值理性的現代社會中,「個體的尊嚴」又如何定義? 就此,《燕京書評》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鄭戈。
  • 嚴飛:社會結構讓人不得不「內捲化」
    無論發生什麼樣的社會變遷,包括社會制度的變化、社群的分裂與聚合,以及個體層面的愛恨情仇、傷痛、欲望和喜怒哀樂,社會學歸根到底都在關心每個個體在時代的系統之內所面臨的困境、在當下的掙扎和對未來的期待,以及人和人之間的互動;社會學也關心,每個個體又如何去回應時代的變遷,他們如何做出選擇,這些回應和選擇又如何深刻地影響到每一個個體的命運、家庭的命運以及後代的一個生命歷程。
  • 為什麼氣溫轉高之後,魚口越來越少,越來越慢呢?這是魚層變化了
    氣溫越來越高,冬釣仿佛只在昨天,現在就要考慮哪種防曬服效果更好;值得高興的事,只要熬過了立夏,天氣基本上會趨向穩定,雖然時不時也有氣溫回落的時候,但是整體來說,不需要像春冬二季一樣,時刻擔心氣溫影響魚口;有高興的事,就有不高興的事,就是隨著氣溫不斷升高,魚開口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除了早晚
  • 每周讀一本英文原版好書: Atomic Habits
    亞馬遜官網購買讀者書評摘錄:Lee NevilleWow, really goodFebruary 27, 2019Format: HardcoverVerified PurchaseI am a Life Coach so my entire world is basically coaching habits.
  • 重點高校農村孩子越來越少,對農村人是壞消息嗎?恰恰相反
    最近教育的問題又被不少人拿出來說了,網友說自己是清華某班的,班裡就自己一個農村生源,某重點大學的教授也說,自己帶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而關於教育最集中的問題是,家長抱怨要輔導,孩子抱怨作業多,老師抱怨不敢管,社會抱怨不公平。
  • 《時間簡史》合著者列納德:如何擺脫社會不適應?請嘗試彈性思考
    ,如何適應?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範式轉移,就是人做事與思考方式發生完全的變化,這不僅發生於科技工作中,也發生在生活裡,如我們打車的方式、交流的方式等。何以判斷現在人們面臨的衝擊比以前更深呢?列納德以自己的經歷舉例道,幾十年前他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如果去買東西,是媽媽帶他到商店女店主面前買東西,用現金付款,不用信用卡,更不可能說掃碼。
  • 讀中專如何提升學歷?
    讀中專如何提升學歷?近兩年,教育類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除了聚焦親子相處模式外,也折射出了「教育熱」現象。畢竟在大家根深蒂固的觀念中,高學歷等同於好工作。而隨著教育擴招政策的大力落實,相信以後的高學歷人才將會越來越多。雖然國民教育素質上升,有利於國家進步。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也會加劇中專學歷被邊緣化的進程。身邊不少進入社會的中專生們都意識到了「學歷歧視」。
  • Network World 網絡狀況調查:邊緣計算越來越重要
    並且該研究是在代表 IT 和安全決策者的六個 IDG Communications 品牌(CIO、Computerworld、CSO、InfoWorld、ITworld 和 Network World)的用戶中進行的。
  • 起點某作者靠短篇書評籤約,推薦不斷,上架拿全勤,書評很獨到
    起點某作者靠短篇書評籤約,推薦不斷,上架拿全勤,書評很獨到。 起點籤約說難不難,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籤約的,短篇火起來很難,所以平臺給的推薦也不會很多,目前小編知道的唯一一個短片寫得比較火可讀性很強很有感染力的是
  • 為什麼年輕人的性生活越來越少了?
    日本的年輕人性生活越來越少了。「無性症候群」,這是日本媒體發明的詞,用來形容當下日本年輕人對於親密關係和性生活的冷淡。日劇《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劇照,劇中男主被設定為一個無性無欲、每日只一心讀書看片的「高等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