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工作的世界,2020年1月14號出版,作者為經濟學背景,4星
在《未來簡史》中,赫拉利提到未來會出現很多「無用的人」,他用這個概念,想要描述的是:這些人是在經濟生活中,無法創造價值。就像當汽車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後,用作運輸的馬匹變得沒有經濟價值了。雖然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馬作為一個物種,還發揮著賽馬,旅遊等用途。然而,馬匹從此不再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該書的主旨:是論述為何人類社會在未來幾十年間,會面臨大規模的結構性失業,以及我們應當如何應對。技術進步和自動化會讓某些職位消失,這樣的論斷不是第一次出現,但書中給出的論述,系統性地說明了為何這一次不同。
書中首先將工作拆解為具體的任務,之後將任務分為常規的流程化與非流程化的,前者的代表是在工業流水線上擰螺絲,後者的代表是撰寫法律文書。之前數輪的自動化浪潮,取代的都是前者;而如今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新,則在那些曾經以為,人類無法被替代的任務上取得了突破。
書中接著將技術進步帶來的益處,歸結為兩類,分別是替代型和互補型。前者如同人類馴服了馬匹,從而讓自己能夠更快的探索世界;而後者如同杜鵑鳥將蛋下到別的鳥的巢中,一旦自己孵化出來,就將原住地的其它鳥蛋通通趕跑。
書中給出的互補型的科技及其影響的典型案例是:在ATM最初推廣時,人們會擔心該技術造成銀行前臺人員的大規模失業,然而實際發生的,卻是由於該技術的普及,人們對銀行業務的需求增加,從而造成銀行網點的增加。銀行職員的崗位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變得更多了。
區別互補型和替代型的,是新技術帶來的三種影響,分別是生產效率的提升,讓社會的財富總量變大,以及讓社會財富的組成方式改變。而最新的技術進步,是在把財富總量做大的同時,讓財富的分配變得更不平等。這體現在貧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發達經濟體內中產階級的消失。
書中花了很大篇幅論證,自動化導致大規模失業這一預言,為何之前幾次都沒有成真,而為何這次情況不一樣。書中給出的回答是:前幾次的技術是互補型的,而這次的技術變革則是以替代型為主的。替代者不是某個強AI,而是一個個在特定任務上做到極致的窄AI。
這意味著,職位的消失不是在特定的某一天發生的,而是在溫水煮青蛙式的,變得越來越嚴重。這使得我們既能夠擁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提出系統性的應對方法,也意味著我們會忽略一旦人類變得如曾經的馬匹一樣在經濟上"無用",問題會有多嚴重。
如今的貧富差距,正在不斷增大。而當大多數人無法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拉大。社會思潮會變得更加民粹,更為排外。而隨著工作崗位消失的,除了穩定的收入,還有個人對社會的責任。當前的主流價值觀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體現在其工作中,當個人在經濟上變成」無用之人「,如何重塑個人與社會的聯繫,將變成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書的第三部分,作者給出的了針對如何應對該問題的兩個指導方向,一是自下而上的通過教育,不過這裡的教育不是教會人工作的技能,而是價值觀上的翻轉,即讓無用之人能夠在不用工作的時光活出自己的價值,而不只是閒著。
而自上而下的解決方案,作者給出的建議不是全民基本工資(UBI),而是有條件的基本工資。前者是給每個人按月發錢,保證其基本生活。而後者則要求在滿足一定條件下,例如參與一定時間的社區服務,即使這些服務由機器完成效率更高。在給公民發放津貼。書中人物後者更能維護社會的團結,並讓個人找到生活的意義。
對於這本書中的觀點,筆者基本是百分百認同的,這是很罕見的。如今我們談到就業率,卻沒有意識到很多職位其實是不必要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的隱形失業。社會還沒有做好準備,面對越來越多在經濟上,完全無用的人。
未來的科研,都會是由機器獨立完成的。人類的科技發展不會停止,掌管一切生產活動的大政府不會回來,但如何對生產出的成果進行分配,卻不得不採取全新的,而不是打補丁式的方法來解決。
人們將工作作為人生的核心,青少年準備工作的技能,而大部分的時候持續地努力工作,直到退休後依賴他人的工作成果,在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部分本應工作的時間中沒有工作,甚至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宅在家從來不工作。這在衝擊現有價值觀的同時,也在提醒我們未來已到,只是程度有所不同。這是歷史的大勢所趨,以工作為核心的人生管理模式終將伴隨這個我們熟悉又厭惡的舊世界消失,而新的時代會是怎樣,則取決於我們當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