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件淬火後要及時回火

2021-01-10 洛陽金潤寶

工件熱處理淬火後回火不及時對整個產品質量的影響,根據鋼種不同影響結果也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鋼淬火後得到馬氏體組織,根據含碳量不同還有可能有殘餘奧氏體或碳化物代,由於組織(除了碳化物)都是亞穩定組織,在室溫下有向穩定組織轉化的趨勢,淬火後的回火只不過加速了這個趨勢而已。同時,淬火產生了很大內應力,不管是組織應力造成的還是熱應力造成的,都會殘留在鋼中形成內應力。不穩定組織+殘餘內應力,這就是淬火後的狀況。

1、對於低碳馬氏體鋼,由於淬火組織應力很小且有良好的強韌性,不及時回火也問題不大,甚至於可以不回火直接使用。

2、對於中碳鋼,由於淬火組織應力較小且有較好的強韌性,不及時回火問題也不是很大,就是時間不能間隔太長,時間太長不穩定組織發生變化,附加在內應力上會導致增加變形開裂的危險。因此,最好及時回火,不能及時回火的也不應該超過24小時。

3、對於高碳鋼,由於淬火組織為片狀馬氏體,內部產生孿晶和微裂紋,過飽和度大,因此,應力大且有較強的脆性,變形開裂的危險性加大,必須及時回火,最長不應該超過6~8小時。

當然上述說法沒有考慮合金元素的作用和零件形狀的影響,一般說來,合金元素越多,零件形狀越複雜,淬火和回火之間的間隔越短。

相關焦點

  • 熱處理4把火:淬火、回火、正火、退火
    淬火冷卻時,除需合理選用淬火介質外,還要有正確的淬火方法,常用的淬火方法,主要有單液淬火、雙液淬火、分級淬火、等溫淬火、局部淬火等。 3. 鋼鐵工件在淬火後具有以下特點: 得到了馬氏體、貝氏體、殘餘奧氏體等不平衡(即不穩定)組織。
  •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對比和區別
    ,稱為 「四把火」,其中的淬火與回火關係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後,在水、油或其它無機鹽、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淬火後鋼件變硬,但同時變脆。為了降低鋼件的脆性,將淬火後的鋼件在高於室溫而低於710℃的某一適當溫度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卻,這種工藝稱為回火。
  •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藝區別
    馬氏體組織是鋼經淬火後獲得的不平衡組織,它的硬度高,但塑性、韌性差。馬氏體的硬度隨鋼的含碳量提高而增高。4.回火鋼件淬硬後,再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下的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後冷卻到室溫的熱處理工藝稱為回火。
  • 淬火、回火、正火、退火,這4把火終於搞明白了!
    淬火冷卻時,除需合理選用淬火介質外,還要有正確的淬火方法,常用的淬火方法,主要有單液淬火,雙液淬火,分級淬火、等溫淬火,局部淬火等。鋼鐵工件在淬火後具有以下特點: 得到了馬氏體、貝氏體、殘餘奧氏體等不平衡(即不穩定)組織。 存在較大內應力。 力學性能不能滿足要求。
  • 鋁型材熱處理的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
    正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後在空氣中冷卻,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組織更細,常用於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有時也用於對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的較終熱處理。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後,在水、油或其他無機鹽、有機水溶液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淬火後材料為不平衡組織,通常很硬很脆,需要在高於室溫的某一溫度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 卻,這種工藝叫回火(時效)。
  • 一張圖看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本文內容摘自網絡並經作者整理,如有出入請留言補充和修訂       所謂退火,就是將金屬或合金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溫一定時間, 然後隨爐緩慢冷卻的熱處理工藝,其實質是將鋼加熱奧氏體化後進行珠光體轉變       是將工件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後在空氣中冷卻,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組織更細,常用於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時用於對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為最終熱處理。       淬火就是將鋼加熱到Ac3或Ac1點以上某一溫度,保持一定時間,然後以適當速度冷卻獲得馬氏體和(或)貝氏體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 熱處理工藝中回火的目的是什麼?用什麼油?
    熱處理行業的許多小夥伴們都了解熱處理工藝中的4把火:分別是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在熱處理工藝中回火工藝是淬火後接著進行的一種操作步驟,一般又是工件進行熱處理的最終一道工藝程序。按加熱溫度的差異,把回火分成低溫回火,中溫回火,和高溫回火。
  • 精密鑄造過程中淬火工件硬度不足或不均
    一、精密鑄造過程中淬火工件硬度不足硬度不足是指精密鑄造工件淬火後整個工件或工件的較大區域內硬度達不到工藝規定要求的現象。(1) 硬度不足的原因如下:a.對過共析鋼,加熱溫度過高,奧氏體含碳量過高,淬火後殘餘奧氏體數量增多,也會造成硬度值偏低。
  • 產生回火脆性的原因及回火常見問題與解決技巧
    其實若使用100℃的熱水來進行回火,會有許多優點,包括:(1)100℃的回火可以減少磨裂的發生;(2)100℃回火可使工件硬度稍增,改善耐磨性;(3)100℃的熱水回火可降低急速加熱所產生裂痕的機會;(4)進行深冷處理時,降低工件發生深冷裂痕的機率,對殘留奧氏體有緩衝作用,增加材料強韌性;(5)工件表面不會產生油焦,表面硬度稍低,
  • 熱處理:淬火、回火、正火和退火
    常用的熱處理工藝方法主要有淬火、 回火、正火和退火等。1.淬火將鋼加熱到A1(對過共折鋼)或A3線(對亞共析鋼)以上30-70℃,在此溫度下保持一段時間,使鋼的組織轉變成奧氏體,然後放人水中(或油中.鹽溶液中)快速冷卻,使奧氏體來不及分解,合金元素來不及擴散而形成馬氏體組織,稱為淬火。淬火後可以提高鋼的硬度、抗拉強度及耐磨性。
  • 將經淬火的碳素鋼工件加熱到Ac1(珠光體開始轉變為奧氏體)前
    將經淬火的碳素鋼工件加熱到Ac1(珠光體開始轉變為奧氏體)前 2019-01-25 14:20  來源:  字體:大小  列印
  • 淬火後工件開粗選擇什麼刀具加工?
    淬火後高硬度工件一般選擇PCBN刀具加工,淬火後開粗更是選擇整體式CBN刀片進行加工。立方氮化硼PCBN刀具材料加工領域介紹立方氮化硼刀片是主要加工黑色金屬材料,如灰鑄鐵、高鉻鑄鐵、淬火鋼、耐磨鋼等材料工件立方氮化硼刀片的應用:最早開始立方氮化硼刀片是以焊接式PCBN為主,用於小餘量的切削。
  • 鋼為什麼要調質?
    調質處理:淬火後高溫回火的熱處理方法稱為調質處理。高溫回火是指在500-650℃之間進行回火。調質可以使鋼的性能,材質得到很大程度的調整,其強度、塑性和韌性都較好,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調質處理後得到回火索氏體。
  • 滲碳淬火+感應淬火工藝案例分享
    生產工藝流程:鍛造→正火、回火→粗車→探傷→半精車→滲碳→淬火、回火→感應淬火→精車。十字軸滲碳淬火工藝如圖3所示。表1 試驗15CrNi4MoA鋼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圖3 十字軸滲碳淬火工藝十字軸經滲碳淬火後,在其中一個軸頸上進行感應淬火,採用套圈連續加熱的方式進行,由於十字軸滲碳淬火加低溫回火後,其表面組織為高碳回火馬氏體,組織應力較大,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二次淬火,容易出現淬火裂紋,為了解決此問題,感應淬火採用自冷的方式進行冷卻。
  • 熱處理正火回火的解釋及熱處理的工藝特點
    熱處理的正火和回火的解釋  1. 正火: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臨界點AC3或ACM以上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在空氣中冷卻,得到珠光體類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2.退火annealing: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至AC3以上20—40度,保溫一段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卻)至500度以下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 淬火時硬度不足的解決方法,使用!
    法律顧問:趙建英律師 在生產中,有時會出現淬火後硬度不足情況,這是熱處理淬火過程中常見的缺陷。「硬度不足」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為整個工件硬度值低,另一種表現為局部硬度不夠或出現軟點。
  • 熱處理工藝及淬火冷卻-鋼結構螺栓硬度
    一:對於碳鋼及低合金鋼產品,為使其達到使用所要求的強度,將其加熱到GS線以上50°C的溫度保溫後,放於水中和油中急冷,然後在適當的溫度中進行回火。進行了淬火,高溫回火作業「調製」處理就算完成了。熱處理工藝最主要的兩個參數是溫度和時間。
  • 加工中心工廠必備-工件熱處理的方法
    熱處理一般不改變工件的形狀和整體的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改變工件內部的顯微組織,或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賦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點是改善工件的內在質量,而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金屬熱處理的工序有哪些,我們先來看這個下面的這張的導圖:其實熱處理的作用就是提高材料的機械性能、消除殘餘應力和改善金屬的切削加工性。
  • 常用感應淬火鋼的熱處理規範及力學性能表
    感應加熱熱處理 induction heat treatment 用感應電流使工件局部加熱的表面熱處理工藝。這種熱處理工藝常用於表面淬火,也可用於局部退火或回火,有時也用於整體淬火和回火。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蘇聯先後開始應用感應加熱方法對零件進行表面淬火。
  • 熱處理淬火工藝類型有哪些?
    (2)雙液淬火為了克服單液淬火的缺點,使工件的淬火冷卻儘可能接近理想情況,可以將兩種冷卻能力不同的介質配合起來使用,即將加熱後的工件先淬入第一種冷卻能力大的介質中,待其冷至稍高於Ms溫度(約300℃),然後立即轉入第二種冷卻能力較小的介質中冷至室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