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海底到底沉積了多少塑料,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給出了答案,在相關的報告中,可以發現至少有1500萬噸以上的塑料在海底以沉積物的形式存在著,比起海面汙染,這個數量已經高出了兩倍。
在距離澳大利亞海岸線數百千米的範圍內,研究人員在海底取得了51個沉積物樣本,深度大概在1600-3000米這個範圍內。經過一系列檢測,可以發現每克海底沉積物裡存在著14個塑料微顆粒。以樣本中的平均數量為參考,可以估計出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微顆粒至少在1500萬噸以上。
對於人類產生塑料的總量,很多人都還沒有概念。按照美國方面的調查,僅是2017年美國生產的塑料製品就有3540萬噸,美國塑料生產約佔全球的30%,換言之每年全球生產塑料製品的總量在1億噸左右。
但是被收回利用的不過才16%,大多數都是被看做成無法回收的垃圾,最終被送去了填埋場,亦或是在野外丟棄著,還有很大一部分伴隨著河流進入了大海。眾所周知,塑料降解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但是一個礦泉水瓶想要降解就得等上450年,這可比人類生產垃圾的速度慢多了。
2018年,人們曾在泰國海岸附近發現一頭領航鯨,其體內竟然存在80多件塑料垃圾,像這樣的消息還有很多很多。這些垃圾佔據著生物胃內的大量空間,無法消化也難以排出,但卻影響了它們正常的飲食,最終導致營養嚴重不良,無法再和惡劣的生存環境作鬥爭。
動物吃塑料,人可沒有這麼傻,不會主動去吃的,那,有沒有被動的吃過呢?奧地利某機構曾做過研究實驗,他們挑選了一些年紀在33-65歲間的人,這些人生活在不同的洲,彼此都不認識,從事的職業各不相同。測試時間為一周,在這期間他們正常飲食,有淡水魚也有海洋魚,還有塑料包裝產品等等,但最終檢測時卻都從糞便中檢測出了微塑料顆粒。
人類不會吃塑料,這是不可能的。垃圾在漂浮的過程中慢慢降解,有不少都沉入了海底,有的被海洋生物食入,最終在食物鏈的幫助下又回到了人的身體內。荷蘭有家WHIM公司曾計劃,把太平洋中的垃圾都利用起來,將4.4萬噸垃圾打造成一個漂浮島,聽上去還挺誘人的,但是過去了十幾年都沒有任何動靜。
從相關數據來看,如今美國人是全球生活垃圾製造量最大的人,和全球平均數據相比,他們的垃圾生產量足足高出3倍,但美國垃圾回收比例卻是西方發達國家中最少的。令我們高興的是,中國與印度的人口佔全世界的36%以上,但城市垃圾只佔27%。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畢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