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新展望 本報記者 張煒
2021年首個交易周,A股上演「開門紅」,上證指數與創業板指周漲幅分別達2.79%、6.22%,滬深兩市連續5個交易日成交超萬億元。有市場人士稱,A股有望以註冊制與退市制度改革為契機,迎來全新的發展格局,打破滬指「牛不過三」魔咒。
深化改革提升市場人氣
A股2019年與2020年連續兩年上漲,上證指數與創業板指分別累計上漲39.26%、137.20%,跑贏美股。雖然上證指數1994年以來從未有過連續三年上漲,但投資者對新一年的行情充滿期待。新年之際,場外資金入市熱情高漲,新基金髮行持續火熱。1月4日至6日,有7隻權益基金髮行首日售罄,可帶來逾千億元增量資金。
相比A股以往市場熱情升溫時,當前出現兩大新變化。一方面,結構性行情特徵突出,代表大市值股票的滬深300指數於1月6日突破了2015年牛市高點,創2008年1月以來新高,新年第一個交易周累計上漲5.45%,表明A股核心資產受捧。創業板指升至5年半新高。相比之下,代表A股中小市值個股表現的國證2000指數新年第一周下跌1.99%。另一方面,在「炒股不如買基金」效應推動下,間接入市漸成趨勢,投資者尤其是年輕人參與公募基金的積極性提高,帶動投資者結構改善。
這些變化發生在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國證監會2019年制定實施《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總體方案》,推進交易、退市等關鍵領域的一攬子基礎制度改革,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進一步增強。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座談會上表示,將以註冊制和退市制度改革為重要抓手,加強基礎制度建設。
滬深交易所2020年12月31日發布並施行修訂後的退市規則,從嚴設置重大財務造假退市量化指標,調整優化組合類財務指標,完善重大違法類退市的限制減持情形。投資者注意到,優勝劣汰效應逐漸增強。
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王堯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一系列改革開放舉措的加快實施,去年A股市場快速向成熟市場靠攏,為A股推行全市場註冊制奠定了基礎。他指出,去年7月上證指數核心編制方法進行了調整,剔除ST股及次新股等風險因素,為市場穩步走強奠定基礎。而且,去年公募基金募集超過3萬億元,北向資金持續流入,從而使機構投資者的話語權不斷增強。這既為慢牛行情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推動A股市場快速向成熟市場靠攏,使價值投資越來越深入人心。
個股兩極分化現象凸顯
王堯基指出,今年有望全市場實施註冊制改革,這意味著更多公司能夠更快捷地上市,市場面臨的最大挑戰很可能將是擴容過快,而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將使市場流動性相對緊張。因此,全市場推行註冊制,既要把握好擬上市公司的上市節奏,也要加快績差及問題公司的退市步伐,還要進一步鼓勵和推動國內外長期資金入市。無論新發基金規模、養老金入市規模,還是外資入市規模都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部分投資者對2021年面臨流動性邊際收緊存在一定擔心。不過,新年A股迎來強勢行情,顯示場外增量資金入市意願較強。中信證券發布的2021年資本市場十大展望稱,預計2021年A股淨流入資金7500億元。其中,淨流入資金主要包括權益類公募基金9500億元,北向資金2000億元,保險權益2000億元,理財子權益1000億元,私募及兩融資金等1500億元;淨流出資金主要包括IPO資金分流5500億元,產業資本減持3000億元。
王堯基提醒投資者,全面放開註冊制將對投資者的專業能力提出新的挑戰。註冊制下中國股市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上市公司的稀缺狀況將明顯改變,具有真正增長潛力的公司會在市場上獲得長足發展,並為投資者帶來較好回報。相比之下,那些背離基本面炒作的公司最終很可能面臨被退市風險。因此,在市場上個股兩極分化顯著加快的情況下,投資者對企業內生價值的判斷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成熟市場長期牛市,指數上漲主要是績優權重股拉動,而績差股與問題股下跌多。市場資金向核心資產匯集是共有現象。國盛證券的研報指出,美國、日本、韓國等股市中,市值排名後50%的股票的成交佔比均低於5%。A股市值排名後50%的股票成交佔比從2016年的33%降至2020年的19%,未來該比例有望繼續下降,流動性進一步向大市值標的集中。
有市場人士稱,隨著全市場推進註冊制改革,股票發行越來越多,但核心資產是稀缺的,在投資者結構不斷完善的市場中仍可能受寵。退市制度改革帶來優勝劣汰機制完善,「炒小」「炒差」的風險增大,那些業績平平的小盤股可能被市場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