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試驗田到世界第二,中國資本市場未來將開啟「內循環」?

2021-01-08 MBA中國網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老八股」上市交易;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並於次年7月正式營業——這兩家交易所的成立,標誌著全國性資本市場正式形成。從1990到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從零開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截至2020年12月初,兩市已有上市公司4120家,總股本達到7.33萬億股,總市值達到83.17萬億元。然而,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中國資本市場也顯現出市場結構不均衡、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對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芮萌、蘇錫嘉和黃生三位教授將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來講述和闡釋中國資本市場風雨兼程的30年。

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試驗田

1990年年底,國家先後設立深交所和上交所兩大證券交易所。設立的目的,更多還是把其當做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一塊試驗田。伴隨著之後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資本市場在30年間一共經歷了4次制度改革,對其自身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一階段(1990-1992年)

初創期。在這段時期,中國證監會還沒有成立,政府也還沒有出臺證券法,股票市場由多個部門共同監管。所以,當時的監管體制還稍顯稚嫩,股票供給也非常少,甚至會出現股民瘋搶的情況。

第二階段(1993-1998年)

審批制階段。1993年,全國統一的股票發行審核制度建立,以行政主導的審批制開始付諸實施,以維護上市公司的穩定。審批制先後經歷了「額度管理」和「指標管理」兩個階段,但市場在定價等諸多方面都受到行政幹預。

第三階段(1999-2019年)

核准制階段。核准制以強制性信息披露為核心,旨在強化中介機構的責任,減少行政幹預。另外,證監會在整個過程中也會起到監管和審核的作用,而在實際操作中,市場依然沒有擺脫行政幹預的色彩。

第四階段(2019-目前)

科創板開板、註冊制實行、新《證券法》實施,這些都是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改革的措施。同時,中國資本市場對境外合格投資者的開放舉措也不斷加碼,比如取消了一定的牌照限制、股權限制等等。

總的來說,中國資本市場的成長與發展依靠股權分置、發行制度、交易制度以及外資準入制度這四大改革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從數據來看,我們目前85%左右的企業融資主要還是依靠銀行,而非資本市場。也就是說,雖然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了30年,但股市在中國經濟中扮演的融資角色還是次要的,其第一要務依舊是市場經濟改革的試驗田。

目前,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這和我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相匹配。但中國經濟想要由大變強,依靠的不僅僅是股票市場,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實體經濟。

理想的資本市場:好公司+理性投資者

回顧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歷程,我想到了當年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先生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為了能夠建立和培養中國的證券市場,梁先生曾告訴時任總理朱鎔基,中國的人口現狀是大量的中青年養活少量的老年人,但這樣的人口結構終究會倒過來,到了那個時候,少量的中青年如何養活大量的老年人?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目前正在工作的中青年將收入的一部分拿出來作退休基金,並投入到股市中。這樣一方面可以讓企業發展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則可以讓這部分人退休的時候有穩定的經濟來源。

據說梁定邦先生的這個想法最終打動了朱鎔基總理,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區別於其他國家的地方:我們的股市不僅承擔了資源配置的工作,還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社會維穩的工作。所以,我們不能用其他國家、其他市場的規則和常理來判斷中國的資本市場。

就拿最近被暫緩上市的螞蟻金服為例,各方其實都希望在博弈中尋找一條最佳路線——儘量減少社會震蕩,讓民眾有一個進入該行業投資的機會,同時也讓市場能夠得到一些資源和經營條件方面的許可。這個博弈才剛剛開始,但我相信各方應該可以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且社會成本最低的方案,我們需要有一點耐心。

資本市場不是讓大家發財的,而是要解決社會資源配置的問題。對於資源配置,我們有一個基本目標就是要增加直接投資的比重。一個好的資本市場需具備兩個要素:一是有大量的理智、清醒、理性的投資者;二是有值得投資的,有願景、能創造價值的好公司。你不能指望每個股東都那麼理智,也不能指望每一家公司都是好的,但是,一個股市的主體必須要將這兩種要素結合在一起,才可以實現健康發展。

未來開啟資本市場「內循環」?

談到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就不得不提及美國市場,因為它長期以來是核准制下過不了關的中國創新企業的重要融資和投資者退出之地。過去20年,美國國內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市場呈現出劇烈的萎縮狀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新上市的IPO公司越來越少,總的上市數量跌至每年差不多100家左右,這其中還包括了IPO比例不斷上升的外國公司,尤其是中概股,其所佔比例已經超過外國公司IPO總數的一半。

僅在2019年,就有25家中資企業赴美上市,佔到在美上市企業總數的近20%,而這一數字在2020年可能還要更高。遺憾的是,美國市場政治化傾向變濃,美國參眾兩院高票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對在美上市的外國企業進行更加嚴格的審核。儘管該法案給了這些企業三年合規時間,因此留下了中美雙方就此跨境監管合作斡旋的時間,但這樣的不確定性無論對中概股還是美國資本市場自身都將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從中國企業來看,不少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其融資體量之大、頻率之高是甚至包括香港在內的國內市場所不一定能承受的,無論是從監管角度還是市場深度來判斷。以拼多多赴美上市為例,這家企業在2018年赴美IPO融資達16.3億美元;半年之後,其FPO(後續公開募股)又融資12億美元;2019年9月,發行可轉債融資達10億美元;2020年3月,定向增發11億美元;就在上個月,這家企業又進行了可轉債+增發,最高融資金額可能達到61億美元。從上市以來短短的一年半時間,拼多多的股價表現與融資實現了很好的正向互動。

所以,在我看來,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乃至是中國的創新生態,還是有一定的歷史貢獻的。畢竟它們的市場深度、機構的力量和比例,在全世界範圍內幾乎是無可比擬的。

但無論是主動變革還是為應對美國監管部門可能對中國企業的態度更政治化的不利局面,我們看到國內資本市場在過去一段時間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我把這些改革稱為「國產替代」。從2019年至今不到兩年,中國上市公司增加了400多家,上市公司總數已超過4100家,另外還有2000家左右的企業正在排隊上市……

在我看來,國內資本市場的改革,應遵循資本支持產業、產業回報資本的邏輯。一方面,流動性寬鬆環境下,資本尋求回報,居民有財富管理需求,但投資標的資產有限;另一方面,科創企業又有大量的、長期的資本支持需求。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有一個資本市場版的「內循環」?當然,資金的供給和需求能否匹配,這要取決於市場能否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及其效率,以及能否給投資人帶來合理的投資回報。從這一點來看,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處於政策的紅利期,其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整個創投體系和生態的活躍度不斷提升。但伴隨而來的是,一部分板塊的估值偏高,有些可能已經與納斯達克泡沫時期相提並論,甚至更高,這可能會有一定的風險,但目前一些聰明錢依舊還身處其中,監管也保持著一定的容忍度。問題是,因為長期機構的缺失,市場上充斥著短期情緒,這也必將帶來市場的波動性,而這對科創企業所需的長期思維也不利。

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正當其時。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有利於不同公司或同一公司在不同階段的資本運作。未來一定時期內,上市公司的數量將快速增加,大多數行業仍處於擴張期。但從中長期看,則會出現一個產業整合的過程,企業資本化後也帶來了整合的需求和便利。整合的結果是,市場會集中到兩頭:一頭是大企業,有很強的盈利能力去做從1到N的事情;另一頭是創新的中小企業,它們則負責去做從0到1的事情。

另外,有前瞻性視野的金融機構,眼光不能僅停留在IPO註冊制帶來的機會上,也應該對已經開始進行的產業整合和行業效率提升進行業務布局,研究如何引領企業為未來計劃,以及如何在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增值服務的同時,為自身創造更多於同行的機會

相關焦點

  • 「改革先鋒」禹國剛: 中國資本市場的探索者
    &nbsp&nbsp&nbsp&nbsp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三十而立,「敢闖敢試」的精神逐漸為特區資本市場體制機制注入了創新動能。禹國剛不僅是深交所建立、成長、發展階段的見證者,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探索者。
  • 張平:經濟內循環是什麼意思?你該如何看待?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張平最近,國內經濟領域最熱門話題是,經濟內循環。所謂經濟內循環,就是 「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主要是指,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因為,在未來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內需的動力,而不靠外力,來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過去生產在國內,銷售到國外。
  • 吳曉求:中國經濟要處理好「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關係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發表演講。主辦方供圖中新網成都8月21日電(單鵬)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20日晚在參加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成都東部新區專場活動時表示,中國經濟從「國際大循環」走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時,要處理好「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關係。
  • 吳曉求:中國資本市場要進行結構性改革 特別要推動債券市場發展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豔明 1月1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華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教授為論壇致辭並作題為「新時期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重點與發展目標」的主題報告。
  • 經濟內循環是什麼意思?你該如何看待?
    因為,在未來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內需的動力,而不靠外力,來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過去生產在國內,銷售到國外。而現在是,產供銷都在本國完成。中國靠經濟內循環主要有以下兩個優勢:一個是,國內物價可以更加平穩回落。
  • 等待了30年的註冊制究竟對中國資本市場意味著什麼?
    中國資本市場三個十年,跨越全球資本市場百年。從零而始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證券市場,中國資本市場以無以倫比的發展速度,助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發展,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完善社會資源配置與分配方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資本市場改革手冊(2020年版)
    隨著2019年3月1日科創板推出並實施註冊制、2020年3月1日新《證券法》正式實施、交易所債市和發改委企業債實施註冊制以及2020年8月21日創業板實施註冊制,意味著中國新一輪的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基本已經進入深水區,並不斷煥發生機。
  • 內循環是什麼?「內循環」「雙循環」主要內容
    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布局「內循環」是會議的重要亮點之一,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當前正處於「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計劃制定時期,「內循環」或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重要的經濟戰略布局。  「內循環」概念並非首次提出,今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明日,深圳,中國資本市場大事件!
    在這個四季火熱的城市,中國資本市場的年度盛會——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如約而至。中國最頂尖的投資機構,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還有數百家優秀上市公司的代表將齊聚一堂,共話這一年的成敗得失,共議未來風口方向。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同時又是「十四五」的謀局之年。
  • 2021中國轉向「震動四鄰」,「內循環」撬動世界經濟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後,2021年中國和世界的關係已經改變。不是中國融入世界,而是中國在用國內經濟撬動國際市場。中國正在以自身內部的經濟整合,構建新的「市場結構」,從而影響著世界經濟。這些看似形而上的宏觀表述,實際上無不在說明中國經濟將在2021年之後發生大的變革。中國原來依靠國際資本、國際市場、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將轉向以中國國內經濟為主。通過金融、資本市場的資金供給流向的調整;通過對實體產業、產品的供給結構調整;以及對於需求方面的疏通、管理,構建中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中國經濟和企業的資本循環和產業鏈將構成一個「內循環」的整體,重新構建產業預期和資本估值。
  • 「內循環」+「雙循環」:時間與空間
    但淨出口和投資帶來的經濟增長勢必導致國民收入水平的上升,進一步傳導到消費總量和消費GDP佔比的上升,最終進入大眾高額消費階段。以進出口依存度(即進出口額佔GDP的比例)為標準來檢驗,中國的經濟增長過程大致符合這個理論。如下圖所示,從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曆年進出口依存度持續上升,可謂典型的世界工廠。
  • 上海交通大學屠光紹接受《中國金融》專訪談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
    2020年,時值《中國金融》雜誌創刊70周年。《中國金融》雜誌開設「70年 • 70人」專欄,邀請70位與《中國金融》同命運、共成長的金融界領導、專家、學者,暢談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故事以及與《中國金融》雜誌的深厚情緣。
  • 劉煜輝:偉大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 奠定了昂揚向上的牛市基石
    最近的這50年,最偉大的事件無疑是中國的改革開放。40年改革開放,中國靠著自己的努力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實現了偉大的經濟崛起。 對於他來講,未來這個情況,通過加稅、稅制結構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改變今天美國的撕裂,人和資本的尖銳矛盾,只有一個方式,MMT。 無論從積極還是從消極接受現實的角度,去考慮MMT是必然的選項。
  • 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十大新聞
    本次證券法修訂進一步完善了證券市場基礎制度,體現了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是我國證券法實施20年來最重要的一次修訂,也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的新徵程。註冊制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一種證券發行制度,新證券法直擊資本市場焦點問題,在證券發行制度、投資者保護、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重大修訂。此前,A股投資者保護更多地依賴單一行政手段,維權成本高等問題較為突出,導致中小投資者維權難。
  • 深化資本市場改革 A股或打破「牛不過三」
    這些變化發生在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國證監會2019年制定實施《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總體方案》,推進交易、退市等關鍵領域的一攬子基礎制度改革,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進一步增強。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座談會上表示,將以註冊制和退市制度改革為重要抓手,加強基礎制度建設。
  • 劉煜輝:我們正在打造一個繁榮的、有深度和廣度的資本市場
    過去長時間高槓桿高負債,如何去踐行中央所確立的內循環為主、雙循環搭配的格局呢?第二,坡長且陡。中國面臨著滯脹——經濟下行過程中疊加難以克服的通貨膨脹預期,註定是一場持久戰;第三,路況複雜。黑天鵝事件頻發,川普的出爾反爾、突發的新冠疫情、自然災害都是路面上的坑,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調整的,這兩年來不容易。
  • 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推動資本市場供給側改革 不...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朱寶琛金融市場與資本市場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怎麼做?新基建投資、消費升級、外貿優勢的保持如何進行政策引導?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網際網路+監管」會怎麼樣?人民幣國際化未來會怎麼走?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談及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問題,章俊表示,首先是對內放寬準入門檻,在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做好「引進來」。
  • ...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二集《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解說詞
    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二集《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解說詞 原標題:   【解說詞】  當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來臨時,處於嚴重衰退中的世界經濟,正奮力尋找著擺脫困局的出路。  中國,此時已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國企改革】主題板塊投資日曆2021-01-12
    根據方案,深圳將從九大方面進行39項試驗探索,努力打造成為黨的領導堅強有力、國資監管科學高效、國企活力充分激發、創新驅動不斷增強、全面落實國家戰略的國資國企改革高地。推動國有資產向上市公司集中,成為深圳本次綜合改革試驗的重頭戲。根據方案,到2022年,深圳將力爭實現每家市國資委直管企業原則上控股1家以上上市公司。
  • 智庫報告|江小涓、孟麗君: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與更高水平雙循環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採用大數據方法追蹤了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集群,研究全球範圍內的創新如何相互交織在一起。研究發現,21世紀之前僅3個國家(美國、日本和德國)就貢獻了全球所有專利活動的2/3。將其餘西歐經濟體包括在內,這一比例達到了90%左右。然而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藉助全球研發網絡,世界其他地方貢獻了所有專利活動的1/3,以及科學出版物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