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張平
最近,國內經濟領域最熱門話題是,經濟內循環。所謂經濟內循環,就是 「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主要是指,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因為,在未來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內需的動力,而不靠外力,來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過去生產在國內,銷售到國外。而現在是,產供銷都在本國完成。
中國靠經濟內循環主要有以下兩個優勢:
一個是,國內物價可以更加平穩回落。因為,過去國內大量商品通過出口供應歐美國家市場,換來花花綠綠的鈔票後,由於歐美國家對中國出口種種限制,中國又不能購買所需的等額商品,只能購買美國國債。這樣國內商品大量流出後,降低了歐美國家的通脹水平。現在如果中國經濟內循環了,國內物價可以更加穩定了。
另一個是,中國有14億人口,比美國、歐盟的總和還要多,而且中國又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各類商品都有,而且國內需求旺盛,即使不出口(出口也不賺錢),也能玩得轉,因此,國家提出經濟內循環的概念,主要還是激活大國的民眾的消費需求,來拉動國內經濟。把中國經濟由原來的出口導致型,轉為內需拉動型。
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主要是依靠出口、投資(房產+基建),國內民間消費相對弱一點。
而由於未來西方國家有可能會對我國出口圍追堵截。所以,只有通過內需來拉動中國的經濟發展。
而內需現在最有潛力的是民間消費和投資。但現在問題是,啟動民間消費和投資也並非一日之功,要有切實的政策落實,要讓廣大民眾的口袋鼓來,要讓民間資本有很好的投資方向,這樣經濟內循環才能真正啟動。
如何才能促進民間消費呢?
第一,逐步降低房價,讓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從房價中釋放出來。
國內大城市房價這麼高,老百姓一輩子心汗錢都付了首付,剩下還要用二三十年還清房貸,在如此高的生活壓力之下,要想啟動消費是不現實的。我們國家可以考慮推出更多的共有產權房、保障房、公租房等形式降低民眾的住房壓力,那麼,中國民間的消費潛力則是很大的。
第二,政府在切割GDP蛋糕的時候,應該多向企業和百姓傾斜、不要等到發展經濟時,才想到啟動民間消費。
建議進一步對民營企業減稅降費,給他們營造一個較好的生存環境,只有民營企業發展了,就要大量招聘人才,增加工資,這對促進國內消費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政府能做到藏富於民,讓更多的企業能夠健康發展,讓民眾口袋裡的錢不斷增加,啟動內需也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第三,國內物價必須要穩定,如果物價一直呈現上漲趨勢,百姓的收入卻沒有上漲,大家的消費熱情就會降溫。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豬肉在十幾元/斤時,國內消費需求很旺,而豬肉現在是30元/斤時,民眾購買需求反而弱了。
所以,啟動內需,促進消費,除了要給百姓增長收入、減輕負擔之外,還要控制處於高位的物價水平。
此外,還有民間的投資,現在各行各業都不好做,投資的風險是很大的,但是還可以吸引民間投資:
一方面,打破行業壟斷,讓民間資本參與壟斷行業的競爭,只有引入民間資本競爭,壟斷行業的效率就會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國企效率低下,人浮於事,不思進取,可以引入混合所有制,讓民間的資本也能參與國企的改革。
這樣民間資本有了投資方向,而國有企業也能在競爭中成長,在引進民資後效率大幅度提升。
中國要靠經濟內循環獲得發展,這個思路是可行的,畢竟中國是14億口的消費大國,市場前景廣闊。但要擴大內需,啟動消費,恐怕需要降低百姓生活壓力、增加百姓收入、降低通脹做起。並且中國的GDP蛋糕恐怕必須要向民間傾斜,只有這樣民間的消費需求才會逐步釋放。
同時,經濟內循環還要打破行業壟斷、讓民間資本也能參與國企混改,並且擁有話語權,這樣民間消費和投資就啟動起來,中國經濟將步入幾十年穩定增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