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是什麼?「內循環」「雙循環」主要內容

2020-11-28 綜投網

  一、「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將成主基調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下半年政策以及工作目標定調。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布局「內循環」是會議的重要亮點之一,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當前正處於「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計劃制定時期,「內循環」或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重要的經濟戰略布局。

  「內循環」概念並非首次提出,今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首次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概念。

  5月24日,領導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確立了「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基調。

  在7月22日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二、「內循環」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明顯,在疫情影響疊加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加大的大環境下,「內循環」的提出是應對當前形勢的必然選擇。在逆全球化趨勢之下 ,「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我國對外圍環境的依賴,也能夠推動全產業鏈的發展,在全球化分工中擁有更強的話語權,對國內經濟的穩定也將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一)逆全球化趨勢倒逼經濟「內循環」

  我國經濟近些年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外循環」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憑藉勞動力數目和成本上的競爭優勢,我國的出口產業鏈初具規模,外需的提振使上下遊產業鏈逐步完善;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標誌著我國正式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成為「世界工廠」。

  在「外循環」的模式下,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較高,根據數據顯示,在2007年之前,我國的進出口佔GDP的比重整體呈現震蕩上升的趨勢。

  2008年,次貸危機席捲全球的主要金融市場,中國也未能免除波及。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外貿環境整體走弱,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長達一年的時間進出口數據均持續負增長。由於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較高,經歷過次貸危機後,中國無法通過外部市場消化過剩產能,進出口走弱帶來對經濟的衝擊較為明顯,我國意識到要逐漸降低對外貿的依存度。在「十二五」提出擴大內需戰略以尋求改革,即由投資和出口拉動轉向消費和投資拉動,並把消費作為主要著力點,主動化解過剩產能。之後的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央進一步提出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指導意見。

  經濟結構方面,自2008年以來雖然外貿佔GDP的比重有所回落,但整體的外貿依存度依舊較高。從中國進出口金額佔全球進出口的份額來看,並未出現明顯拐點,外貿依存度有待進一步降低。

  產品結構方面,雖然出口產業正在轉型升級,但對於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依舊較為敏感。我國當前的出口產業正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也有所提升,2000年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約為482億美元,出口規模佔比約為42%,2018年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約為14603億美元,出口規模佔比提升至了58.73%。但這種通過貿易順差實現資本積累和再投資的「外循環」模式對國際經濟環境的波動較為敏感,全球產業鏈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對出口大環境產生影響,產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經濟復甦仍需內需發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7月公布的最新宏觀經濟數據,上半年我國GDP為45.7萬億元,同比-1.6%。單季度方面,相較於一季度-6.8%的增速,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達到3.2%。在疫情的有效控制下,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等經濟數據的單月增速逐步回暖,經濟得到了明顯修復。

  投資、消費和出口作為GDP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反映我國目前的經濟復甦程度,總體來看,儘管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三者的增速,也基本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但經濟仍處在持續修復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激發內需潛力,升級需求體系。投資方面,截至6月底,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28.16萬億元,同比-3.1%,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為15.79億元,同比-7.3%。消費方面,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7.23萬億元,同比-11.4%,6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5萬億元,同比-1.8%。

  出口方面,數據同樣回暖,6月份出口累計同比-6.2%,較5月份累計降幅收窄1.5個百分點,6月單月出口同比增速0.5%,再度由負轉正。但從具體的出口品類來看,增長大多集中在防疫產品、在線設備等品類。

  (三)推進全產業鏈長期布局

  在「外循環」模式下,我國在生產環節一直具有比較優勢,所涉及的行業類別也非常豐富。但我國具備比較優勢的產品都集中於低附加值品類,如服裝、家具類產品,而對於晶片、半導體等高附加值產品,產業鏈並不完善,在核心技術方面仍面臨較大的技術壁壘。此外,考慮到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只有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突破技術壁壘,才能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真正實現全產業鏈布局。

  根據此次重要會議提出的「鍛長板,補短板」思路,在「鍛長板」方向上發揮自身的成本優勢,在服裝、食品飲料等產業加大布局,面對外需不足或出口過剩等情況,則通過「內循環」承接,激活內需市場。而對於「補短板」方向,其核心就是突破相關產業的技術壁壘,這需要大量研發投入和尖端人才的培養,才能將「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最終實現技術自主可控和全產業鏈布局的長期目標,半導體、通信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不再受制於人,達到「國產可替代」水平。

相關焦點

  • 「內循環」+「雙循環」:時間與空間
    成熟階段的典型特徵是製造業基礎和出口產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機場等)和社會基礎設施(學校、醫院等)發展迅速,投資和淨出口是此階段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但淨出口和投資帶來的經濟增長勢必導致國民收入水平的上升,進一步傳導到消費總量和消費GDP佔比的上升,最終進入大眾高額消費階段。
  • 吳曉求:中國經濟要處理好「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關係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成都8月21日電(單鵬)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20日晚在參加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成都東部新區專場活動時表示,中國經濟從「國際大循環」走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時,要處理好「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關係。
  • 從科技角度分析「內循環」,國產作業系統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或者「內外雙循環」的解讀,大多是基於經貿領域。然而,這樣的思路顯然妨礙了我們對於「內循環」概念的全面理解。  作為科技自媒體,我就試著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分析,「內循環」對我們的意義。    所以,如果站在發展「內循環」的新要求下,補足國產高端晶片半導體以及軟體作業系統的短板,就成為了實現「內循環」的必然要求。
  • 地球其實就是內循環經濟,以地球為例看一個國家內循環的最重點
    如果把地球看成是一個國家,那地球村本來就是一個內循環。如果地球人都是同一個國家、又是同一個族群的人民,實行的是共同進步、相互扶持的政策,那GDP、外貿、匯率、商業模式、競爭力這些都是浮雲。只有各種資源和能源才是實實在在的,有了這些東西,再加上人民的勞動,生產了各種物質,最後合理的分配,才能實實在在保證全體人民的生活。
  • 經濟內循環是什麼意思?你該如何看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千眼觀市網,ID:gh_13452850db37 】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最近,國內經濟領域最熱門話題是,經濟內循環。所謂經濟內循環,就是 「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
  • 到底什麼時候使用內循環、外循環呢?
    開車的朋友都知道,汽車空調有兩個通風設置,內循環和外循環,那到底什麼是內循環和外循環?什麼時候開內循環?什麼時候又開外循環呢?今天輪谷就來給朋友們說說這個話題,也糾正一些朋友的使用誤區。什麼是內循環?內循環是從車內吸取空氣,形成車輛內部的氣流循環。通俗點說,內循環就是停止車內外空氣置換,阻隔車外的空氣進到車內,同時也不讓車內的空氣跑到車外。什麼是外循環?
  • 關於什麼時候開內循環,什麼時候開外循,讓你遠離瞌睡蟲
    首先我們先來搞清楚什麼是外循環和內循環。首先外循環指的就是從車外吸取空氣,引導到空調系統進行加熱或製冷後,從出風口吹出!外循環其實就是補充新鮮的空氣,改善車內的空氣品質。比如我們在冬天除霜或者夏天除霧等情況都要用外循環。
  • 張平:經濟內循環是什麼意思?你該如何看待?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張平最近,國內經濟領域最熱門話題是,經濟內循環。所謂經濟內循環,就是 「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主要是指,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因為,在未來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內需的動力,而不靠外力,來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過去生產在國內,銷售到國外。
  • 華立科技賦能產業內循環,從全產業鏈的「齊全」到全價值鏈的「高質」
    今年下半年,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成為經濟工作主基調。其中,中國的「內循環」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這種背景下,廣州華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順勢而為,以品牌優勢、科研實力作為支點,在董事長蘇本立的領導下,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通過建鏈、壯鏈、固鏈一系列手段,暢通上下遊產業鏈「內循環」,在「危」中創新「機」。
  • 智庫報告|江小涓、孟麗君: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與更高水平雙循環
    綜合考慮各方面變化,今後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的各自地位和相互作用與前40年有很大不同,本文簡要論述與「內循環」、「外循環」相關的發展表現和理論演變,描述我國不同階段兩種循環的繼起與並存,分析今後我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約束條件以及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的發展趨勢,指出今後中國發展中兩個循環的特點和相互關係,即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雙循環暢通高效,並就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 汽車上的內循環和外循環的正確用法
    當我們使用空調的時候,吹出來的風有兩種模式:一個是內循環模式,另外一個是外循環模式。你們知道什麼情況下用內循環,什麼情況下用外循環嗎?內循環是重複使用車內空氣,空調的效果會比較好。但是如果車上人多的情況下會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又需要大量的氧氣,最好定時隔一段時間開一下外循環,讓外面的新鮮空氣進來補充一下。密封性比較好的車子如果一直使用內循環會造成缺氧、頭暈現象,甚至死亡。我們看到過很多在車上開著空調睡覺沒有醒來的新聞了,就是在空氣不流暢的環境下開著內循環模式長時間使用空調缺氧造成的。
  • 雙循環是什麼意思?體現在股市上的機會有哪些?
    雙循環是什麼意思?體現在股市上的機會有哪些?什麼是雙循環?體現在股市上的機會有哪些? 2020年6月18日,我們的高層在陸家嘴論壇上做了書面發言:「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什麼是雙循環?
  • 助推經濟內循環 WiFi萬能鑰匙連接激發下沉市場新動能
    (原標題:助推經濟內循環 WiFi萬能鑰匙連接激發下沉市場新動能)
  • 冬季開車|用內循環還是外循環?哪個更好些?
    有很多人問應該是用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這兩個有什麼區別?冬天開暖風時,應該用內循環還是外循環?但是,持續的內循環,車內雖然溫度容易保持,可車內的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增多,所以,要每隔1小時最好調到外循環,換一換空氣。
  • 高房價成經濟內循環攔路虎?買房者:還房貸都是問題,拿什麼消費
    高房價成經濟內循環攔路虎?買房者:還房貸都是問題,拿什麼消費 推薦語:改革開放40多年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三駕馬車就是投資、消費與出口。尤其是自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以來,中國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世界第二大進口國。
  • 車上的「內循環」和「外循環」要怎麼用?看老司機怎麼說
    什麼是內循環,內循環就是不讓外面的空氣進入車內,只利用車內已有的空氣進行循環。目的就是為了阻止外面的有害物體一塊跟著新鮮空氣進來。內循環主要用來阻止外部灰塵和有害氣體進入車內,比如行車時通過煙霧、揚塵、異味區域或車輛密集緊湊行駛時,阻擋周圍排出的有害尾氣進入車內。
  • 汽車的「內循環」和「外循環」,怎麼區別和正確使用呢?
    汽車的「內循環」和「外循環」,怎麼區別和正確使用呢?「內循環」顧名思義,汽車空調出風口的風從車內吸入,經由空調冷卻或加熱後從出風口吹出,相當於車內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外循環改變了空調的吸氣方式,從原來從車裡吸空氣的方式變成從車外吸空氣進入車內,相當於在車內可以不斷換氣。
  • 夏天汽車,打開AC開關後,必須用內循環,能用外循環嗎?
    夏天汽車,打開AC開關後,必須用內循環,能用外循環嗎?都知道汽車上帶有內外循環,這個相對比較好理解,外循環就是車內與車外空氣的互相交換,而內循環主要是車內空氣循環流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開內循環依然會有20%左右的空氣與外界保持互換,所以並不會像有些人說的長期開內循環會造成車內氧氣不足,可能有些人還不知道怎樣正確使用,那就結合這個問題來詳細說一下。
  • 內循環外循環選哪個?看心情!你這麼任性,壓縮機知道麼?
    經過小編的排查指導後,得到結果令人大跌眼鏡,開空調時車內溫度下不來,居然是內循環和外循環設置惹的禍。今天小編就給朋友們講講,如何通過內外循環設置,更高效地使用車內空調。內外循環分清楚,否則既費油又遭罪。車載空調如何實現製冷制熱車載空調系統的製冷功能,是通過空調壓縮機實現的。
  • 夏天汽車開空調,該用內循環還是外循環?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空調應該開外循環還是內循環,兩者有什麼區別以及各自的功能,什麼時候應該開哪個 首先,讓我們談談什麼是內在的,什麼是外在的。什麼是內循環,就是要把車外的空氣保持在外面,防止有害物體帶著新鮮空氣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