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將成主基調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下半年政策以及工作目標定調。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布局「內循環」是會議的重要亮點之一,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當前正處於「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計劃制定時期,「內循環」或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重要的經濟戰略布局。
「內循環」概念並非首次提出,今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首次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概念。
5月24日,領導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確立了「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基調。
在7月22日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二、「內循環」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明顯,在疫情影響疊加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加大的大環境下,「內循環」的提出是應對當前形勢的必然選擇。在逆全球化趨勢之下 ,「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我國對外圍環境的依賴,也能夠推動全產業鏈的發展,在全球化分工中擁有更強的話語權,對國內經濟的穩定也將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一)逆全球化趨勢倒逼經濟「內循環」
我國經濟近些年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外循環」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憑藉勞動力數目和成本上的競爭優勢,我國的出口產業鏈初具規模,外需的提振使上下遊產業鏈逐步完善;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標誌著我國正式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成為「世界工廠」。
在「外循環」的模式下,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較高,根據數據顯示,在2007年之前,我國的進出口佔GDP的比重整體呈現震蕩上升的趨勢。
2008年,次貸危機席捲全球的主要金融市場,中國也未能免除波及。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外貿環境整體走弱,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長達一年的時間進出口數據均持續負增長。由於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較高,經歷過次貸危機後,中國無法通過外部市場消化過剩產能,進出口走弱帶來對經濟的衝擊較為明顯,我國意識到要逐漸降低對外貿的依存度。在「十二五」提出擴大內需戰略以尋求改革,即由投資和出口拉動轉向消費和投資拉動,並把消費作為主要著力點,主動化解過剩產能。之後的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央進一步提出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指導意見。
經濟結構方面,自2008年以來雖然外貿佔GDP的比重有所回落,但整體的外貿依存度依舊較高。從中國進出口金額佔全球進出口的份額來看,並未出現明顯拐點,外貿依存度有待進一步降低。
產品結構方面,雖然出口產業正在轉型升級,但對於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依舊較為敏感。我國當前的出口產業正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也有所提升,2000年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約為482億美元,出口規模佔比約為42%,2018年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約為14603億美元,出口規模佔比提升至了58.73%。但這種通過貿易順差實現資本積累和再投資的「外循環」模式對國際經濟環境的波動較為敏感,全球產業鏈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對出口大環境產生影響,產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經濟復甦仍需內需發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7月公布的最新宏觀經濟數據,上半年我國GDP為45.7萬億元,同比-1.6%。單季度方面,相較於一季度-6.8%的增速,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達到3.2%。在疫情的有效控制下,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等經濟數據的單月增速逐步回暖,經濟得到了明顯修復。
投資、消費和出口作為GDP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反映我國目前的經濟復甦程度,總體來看,儘管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三者的增速,也基本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但經濟仍處在持續修復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激發內需潛力,升級需求體系。投資方面,截至6月底,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28.16萬億元,同比-3.1%,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為15.79億元,同比-7.3%。消費方面,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7.23萬億元,同比-11.4%,6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5萬億元,同比-1.8%。
出口方面,數據同樣回暖,6月份出口累計同比-6.2%,較5月份累計降幅收窄1.5個百分點,6月單月出口同比增速0.5%,再度由負轉正。但從具體的出口品類來看,增長大多集中在防疫產品、在線設備等品類。
(三)推進全產業鏈長期布局
在「外循環」模式下,我國在生產環節一直具有比較優勢,所涉及的行業類別也非常豐富。但我國具備比較優勢的產品都集中於低附加值品類,如服裝、家具類產品,而對於晶片、半導體等高附加值產品,產業鏈並不完善,在核心技術方面仍面臨較大的技術壁壘。此外,考慮到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只有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突破技術壁壘,才能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真正實現全產業鏈布局。
根據此次重要會議提出的「鍛長板,補短板」思路,在「鍛長板」方向上發揮自身的成本優勢,在服裝、食品飲料等產業加大布局,面對外需不足或出口過剩等情況,則通過「內循環」承接,激活內需市場。而對於「補短板」方向,其核心就是突破相關產業的技術壁壘,這需要大量研發投入和尖端人才的培養,才能將「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最終實現技術自主可控和全產業鏈布局的長期目標,半導體、通信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不再受制於人,達到「國產可替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