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人類太空探索歷程從中國明朝開始

2020-12-03 中安在線網站

    美國東部時間21日9時45分(北京時間21日21時45分)左右,搭載著美國一家私營企業研發的「宇宙飛船一號」的一架噴氣式飛機從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沙漠一家機場升空跑道上起飛。約1小時後,這架名為「白色騎士」的飛機飛抵15公裡高空,釋放出「宇宙飛船一號」。美國「宇宙飛船一號」當日平安返回地面,人類歷史上首次完全由私人企業進行的載人太空飛行獲得成功。

  太空探索其實就是從個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進行載人航天技術實踐的,是中國明朝的萬戶(又名萬福)。據史書記載,14世紀末,明朝一勇敢者萬戶坐在裝有47個當時最大的竄天猴的椅子上,雙手各持一大風箏,試圖藉助火藥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飛行的夢想。儘管這次試驗是一次失敗的悲劇,但萬戶被公認是載人航天技術的世界第一人。為了紀念萬戶,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以萬戶的名字命名。

  1903年,在科尼島開設了第一家月亮公園。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個雪茄狀、帶翼的車,然後車身劇烈搖晃,最後登上一個月亮模型。

  同一年,萊特兄弟在空中噠噠作響地飛行了59秒,同時一位名為康斯坦丁·焦烏科夫斯基、自學成才的俄羅斯人發表了題為《利用反作用儀器進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內演算,一枚飛彈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須以1.8萬英裡的時速飛行,他還建議建造一枚液體驅動的多級火箭。

  19l9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性情孤僻的羅伯特·戈達德用複雜的計算說明,登月火箭是可以製造出來的。「戈達德」這個名字在美洲大陸很快傳為笑柄。戈達德在姨媽的農場裡深居簡出並於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點燃了歷史上第一支液體驅動火箭。

  1923年,研究凡爾納的專家兼物理學家海爾曼·奧伯特發表了一本長達92頁、公式連篇的小冊子。他想使這本名為《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冊子成為宇航的初級課本。

相關焦點

  • 《去更遠的太空》:揭開太空神秘面紗,告訴你人類對太空探索歷程
    它講述了太陽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關係、銀河系以及宇宙知識,以及空間技術發展歷程。作者西蒙▪泰勒是一位英國作家、插畫家和設計師。他致力於用圖像的力量解釋科學、地理和宇宙探索等。曾以昆蟲形態、行星運動、DNA結構、極地探險、恐龍進化和黑洞為主題,創作過海報和書籍。《去更遠的太空》圖文結合,語言簡潔,讓枯燥的太空專業知識變得有趣生動。
  • 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不僅是展示人類從古到今,從無到有,一步一步探索太空的整個歷程。 更重要的是它向孩子傳達的人類寶貴精神力量:努力拼搏的精神,勇不放棄的決心,團結合作的重要性,美好的夢想,還有對未來滿滿的期許。 書針對的是6-12歲的孩子,內容非常豐富、精彩、且通俗易懂。
  • 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停,空間站領域的先驅,禮炮一號的歷程
    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停,空間站領域的先驅,禮炮一號的歷程探索宇宙空間是人類一直以來不斷進行的一項偉大事業,這決定了未來地球資源耗盡時候人類可以有更多的出路可以選擇,飛出地球選擇一個其他星球生活,而為了實現這一關鍵性的步驟,飛出地球進入地外空間,人類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科技大發展後,進行了不斷的科學嘗試,而製造在地球外層空間繞地球飛行的軌道空間站,讓人類先進入空間站長時間的生活和進行相關的科學實驗,就是人類努力研究飛出地球的一個主要方向,七十年代開始,前蘇聯在這方面的科研進展上有了重要的突破。
  • 嫦娥號探月為國爭光,最早探索太空的中國與美蘇航天技術哪家強?
    中國其實是最早嘗試探索太空的國家甚至早在明朝就有一位叫萬戶的官員把自己綁在插滿火箭的椅子上試圖登月,並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甚至在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的火箭專家的一些著作中,也都提到了這件事。認為萬戶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後人進入太空打開了思路。雖然萬戶探月失敗並因此喪生,但是他的精神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直到今天。
  • 《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一部人類從古至今探索太空的...
    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繼而對宇宙太空的認識,一點點從混沌到清晰。而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還在繼續。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中國從古至今的天文發展歷程,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腳步
    我不知道你是從何時起對宇宙產生好奇,或許是在某個夏夜乘涼的夜晚,我們抬頭望天,看到滿天星雲,在心底深處自然而然的蔓延出一種探索欲,一種好奇感。有時候我會想,探索浩瀚無垠的星空是否就是人類的終極使命?仿佛被銘刻進我們每個人的基因,從古至今,一代人換一代人,多少事物在起起落落,唯獨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外媒看中國)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多國媒體高度關注這一重大航天工程,認為其成功實施對於航天領域各項研究與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卡西尼號」太空飛船對泰坦星的探索歷程!
    「卡西尼號」太空飛船對泰坦星的探索歷程!除了「惠更斯」探測器,「卡西尼號」太空飛船也正在對泰坦實施科學調查,來看看它對泰坦星的探索歷程吧!該宇宙太空飛船正執行著45項指定性近距離途徑泰坦(土星最大的衛星)的飛行,期間最近距離的飛行距地表僅590英裡(950千米)。泰坦是處於「卡西尼號」太空飛船的運行軌道中,大小唯一足夠能使「卡西尼號」太空飛船獲得意思非凡的重力助推飛行的土衛星。「卡西尼號」太空飛船以精準的領航和點的定位飛越泰坦,將會實現對飛行軌道形狀的測定。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文化基因決定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英)克裡斯·英庇 浙江人民出版社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孫珺)《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講述了人類從走出非洲到飛出地球的史詩般歷程,揭示了冒險基因如何驅動人類的進化,以及人類將來如何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
  • 人類首次!中國最新太空計劃讓世界矚目,登陸月球背面才剛開始
    近日,據媒體報導,最近中國的最新太空探索計劃讓世界矚目,原來中國航天這次直接走出地球,並在使用嫦娥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而登陸月球背面的舉動在人類歷史上還是首次,就連美國都未曾實現,看來中國最新的太空探索計劃已經開始領先世界了,而且中國登陸月球背面才只是剛剛開始,下一步中國還將更深入彈射宇宙。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倒數開始人類已經到過了月球,機器人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為什麼在不停探索?請看太空探索相關圖片。美國應該把他們的太空探索項目交給私人公司-甚至可以交給其他國家來做。但是那些致力於讓人類成為真正的宇宙民族的人們提出反擊,他們認為太空探索會在各領域為人類帶來切實的利益,諸如健康、礦藏以及安全,在精神層面也大有益處。這裡列舉最強有力的論據來說明太空探索的必要性。10.
  • 人類再現太空探索繁榮景象,這一次,中國不會缺席
    ,隨著中國世界大國地位的重新樹立,中國逐步成為了太空探索領域美俄之外的第三個大玩家。美國、俄羅斯、日本也許是感受到了中國的壓力,紛紛制定自己的太空計劃,在過去的十年,不但國家間在太空探索領域競爭越來越激烈,像馬斯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貝佐斯(藍色起源)等美國富豪,宣稱著改變人類、改變地球的情懷和使命,紛紛投入巨資加入,更進一步激發了世界各國對太空探索的關注,點燃了人們對未知宇宙的興趣。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
  • 探索太空奧秘,領略中華航天文明
    中華航天博物館坐落在北京中軸線天安門以南十多公裡處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內,是展示中國航天科技與成就的專業博物館。一層和二層展廳為對外展廳,主要分為運載火箭、載人航天、人造衛星、月球探測、火箭發射演示、太空飛行器、中國航天形象、航天集團綜合簡介、古代航天探測、國際合作與交流、未來航天展望等十多個展示區域。這些展區以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翔實珍貴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實物與模型,以現代的展示手段生動的展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過去和未來。
  • 人類太空探索的黑暗面,軍備競賽才是不能說的秘密
    1、人類「低空飛行」的實現如果說早期人們對於天空的探索多停留在「觀察」階段,如戰國時代石申夫和甘公總結了行星星表,同期的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畫出的1025顆恆星星圖,又如我國張衡發明的渾天儀,郭守敬主持修建了中國最早的天文臺等,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3.了解中國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歸納教材內容,提高學生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2.通過收集有關資料,訓練學生運用資料、完善知識結構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探測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探索精神。
  •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幾千年前,人類已經揭開了星空神秘面紗的一角。現在,人類更是把探索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太空。燦爛的星空、浩瀚的太空、無邊的宇宙、人類探索的歷程,以及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這些專業深奧的天文知識,如何讓孩子們輕鬆接受和理解呢?英國作家西蒙·泰勒深諳其道。西蒙·泰勒不僅是作家,還是插畫家和設計師。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挖土」回歸,SpaceX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中國已經成為太空探索的「頭部玩家」?2020後航天任務將迎來爆發
    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今年的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升空。根據預定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會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之後抵達火星附近,並開始進行一系列的火星探索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