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學教案: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2020-12-06 新東方網

  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宇宙探測的現狀和發展,人類認識宇宙的範圍不斷擴大。

  2.了解探測開發宇宙和保護宇宙環境的重要意義。

  3.了解中國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歸納教材內容,提高學生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2.通過收集有關資料,訓練學生運用資料、完善知識結構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探測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探索精神。

  2.通過學習保護宇宙環境的有關內容,認識保持太空清潔的重要性,增強保持宇宙環境的意識。

  關於「宇宙探測的發展」的教學建議

  關於宇宙探測的發展,涉及到許多概念:如太空梭、載人飛船、空間站等等。這些概念不需要學生掌握,若學生感興趣,或者問到某些相關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給予適當的補充。本期擴展資料有相關內容。

  這部分內容關鍵應該說明這樣幾點:

  一、人類藉助越來越先進的天文望遠鏡,對宇宙的觀測範圍增加了許多倍。尤其是各種探測器對一些天體的近距離觀察甚至直接取樣等,使人類對於宇宙環境中的很多天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人類不斷增強的宇宙探測能力,不僅僅是滿足認識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例如空間通信、氣象觀測、軍事偵察、飛機導航、地球資源遙感等。

  三、中國在航空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關於這點,教師可以參考「媒體素材」中的課件類素材。擴展資料也有相關內容。教師通過這部分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當然,人類執著地向宇宙進軍過程中,也經歷了不少痛苦的災難。比如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起飛時發生爆炸,7位太空人全部遇難,成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災難。對於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教師可以參考擴展資料中的「世界載人航天大事」,選擇性地介紹,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索的歷程是艱難的。

  關於開發宇宙的教學建議

  關於開發宇宙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從本資源庫提供的媒體資料著手,讓學生從錄像中了解一些人類為開發宇宙做出的各種努力。比如如何建立太空生態系統,讓太空人可以更長時間停留在太空。

  學生很容易認為,在當前條件下,開發宇宙離我們很遙遠,而事實上,人類在這方面已經取得很重要的成果。尤其空間資源是生物學家和物理學家很理想的資源。而太陽能資源的利用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目前很多飛行器和人造衛星都利用太陽能作為能源的供給。發電後送回地球在目前是科學家的設想。對於礦產資源,目前還處在採樣分析階段。但毫無疑問,人類開發宇宙的步伐會越來越快,國際合作也越來越密切。

  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教學重點】

  本節內容是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為線索,由探測宇宙、開發宇宙和保護宇宙環境等內容組成。充分體現了人類活動和宇宙環境的關係。人類探測宇宙的目的是為開發宇宙資源,開發宇宙帶來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宇宙環境的保護,因而在教學中,使學生認識開發宇宙資源和保護宇宙環境的重要意義是本節的重點。本節的知識難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較強,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表資料或補充一些課外資料,運用讀圖、閱讀分析資料和討論等方法,有利於掌握知識,同時也使學生受到正確的思想觀念教育。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要求學生分組收集有關世界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的資料,不同小組負責不同的領域。教師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資料分發給學生。

  【導入新課】通過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和日、月、地的關係,已認識到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然而人類對宇宙的探測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探測宇宙的意義是什麼呢?

  【活動】①由學生把課前收集、了解的關於航天發展的資料內容做簡要介紹。②閱讀教材P11文字和插圖,強調學生注意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裡,並加以說明。

  【提問】人類藉助太空飛行器和航天技術的發展,克服重重困難,穿過地球大氣層,進入宇宙太空,開創了探測宇宙環境的新時代。在進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測器、探測方式、探測內容和意義上,有哪些發展和變化?

  【多媒體課件演示】展示相關的航天科學知識。如太空梭、空間站、宇宙飛船等。

  【活動】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歸納填寫下列表格內容。

  時間探測器探測方式探測內容探測意義

  【視頻播放】播放「人類對火星的探測過程」視頻。

  【視頻播放】播放「拓荒者號火星探測」視頻。

  【講述】通過教材和剛才播放的視頻片斷,我們了解到,太空梭的試航成功,使人類對宇宙空間的認識,已經從空間探索進入到空間開發和利用的新階段。這是因為太空梭能重複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運送有效載荷的飛行器。在軌道上運行時,可以完成多種任務。太空梭的出現是航天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使人類自由往返宇宙空間、開發利用宇宙資源成為現實。

  【多媒體演示】課本「中國向宇宙空間進軍大事記」說明我國已步入世界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多媒體課件中介紹我國航天領域的重大事件。

  【提問】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資源?如何進行開發?開發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活動】學生分組,根據所了解的知識和教材有關內容,進行議論。(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不僅限於書本內容,要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可舉實例說明,也可大膽想像未來開發宇宙的廣闊前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講述】美國的整個阿波羅工程包括(1)確定登月方案;(2)準備了四項登月飛行輔助計劃—「徘徊者」號探測器計劃,發射9個探測器;「勘測者」號探測器並發射5個自動探測器在月面軟著陸;「月球軌道環行器」計劃,發射三個繞月飛行的探測器;「雙子星座」號飛船計劃,先後發射10艘各載2名太空人的飛船。(3)研製運載火箭;(4)進行實驗飛行;(5)研製阿波羅號飛船;(6)實現載人登月飛行。這項工程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參加該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這一切說明探測開發宇宙資源需要以強大的國力做基礎,以科學技術做支撐,否則是難以實現宇宙空間探測和開發的。

  【視頻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維持系統」、「人類登陸火星」等視頻。

  【總結】宇宙太空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後備空間,在人類面臨人口增長、資源枯竭、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諸多問題的情況下,探索開發宇宙資源,有著重要和深遠的意義。宇宙開發離我們並不遙遠,目前人類的技術完全能夠利用地球周圍的資源,如何利用以及什麼程度上的利用取決於經濟上的可行性。宇宙開發對現在的社會生活逐漸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多媒體課件演示】保護宇宙環境部分。

  【提問】發展航天事業固然重要,但這些空間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且體積越來越大,對太空飛行器造成極大的威脅。(可舉實例說明對太空飛行器的破壞),太空垃圾是怎樣產生的?如何將其清除掉?

  【活動】學生討論上述問題,提出清除太空垃圾的必要性和具體清除的辦法(發散思維)。

  【總結】對宇宙環境開發利用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保護,重視實現宇宙空間探測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人類對宇宙的探索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按類別和邏輯關係組織材料、演示成果的能力。

  【活動步驟】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人類探測宇宙歷程、探測成果的資料。

  (2)總結人類的各種宇宙探測活動取得的成果,製作成合適的講演稿向其他人演示。

  (3)討論人類開發宇宙的現實意義。

  【注意事項】

  (1)學生應該分組搜集資料。教師可以將可能的領域羅列出來由學生自己選擇。比如可以 按照國家分別搜集或者按照開發領域(如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軍事、空間通信等)進 行搜集,或者按照時間段(最好是能體現科技發展實現的跨越)來搜集等。

  (2)在討論人類開發宇宙的現實意義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教師可在適當的時機表達自己在這方面的理解,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巧妙的引導。

相關焦點

  • 高一地理教案:《陸地水》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陸地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
  •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設計思路: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後,外力中增加了人為作用的影響,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影響日趨明顯。  本研究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學會將自然和人為因素結合起來分析地表形態的發展變化。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 地球上的大氣 天氣與氣候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天氣與氣候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氣團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一、課標分析  (一)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本教學設計為第一節的第一部分內容。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區位及農業區位的含義。  (2)學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3)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地理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知道地理課的學習內容。  2、知道學習地理的目的、意義。  3、知道學習地理課的學習方法。  2、通過為什麼要學地理,幫助學生樹立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保護「人類家園」——地球而學習的志向。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為什麼要學習地理?從學生日常生活和身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入手,讓學生「想一想」。讓學生從已學過的自然課常識,舉例說出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用途,繼而誘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甲烷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甲烷 2013-01-13 23:5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問題研究中初步學會探究學習。  [教學重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教學難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3.月球基地的整體規劃。
  •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有關地震波的基本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教學,培養學生「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而現象總是表現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  教學重點  1.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結構,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地球的結構》說課稿說課過程: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是繼前面三節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和地球自轉及公轉的地理意義後,繼續學習地球自身的特點,為後面章節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變化的學習打下基礎。
  •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知識整合、梳理,學會分析地理事物因果關係,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 通過具體的活動觀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在活動中感悟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解決學習的困難中培養堅強的恆心和學習毅力 。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4.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學建議   關於地球的公轉的 教學建議   關於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教師可向學生介紹克卜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轉內容的講授。
  • 高一歷史教案:《兩極格局的形成》教學設計
    高一歷史教案:《兩極格局的形成》教學設計 課標 要求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具體表現 教學 重點 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   教學 難點
  • 高一化學教案:《硫酸》教學設計
    高一化學教案:《硫酸》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是硫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是一種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質  4話動線:學生閱讀課本獲取信息,學生動手實驗,小組討論,教師演示實驗  5.情景線:生活素材——課本素材——科學素材——生活素材  五條線索間的關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學中,知識線和學生認識發展線確定了教學的目標,問題線、活動線和情景素材線展現了實現目標的途徑。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陸地環境的組成——巖石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整個單元的知識基礎,關於這一點教材在引言部分敘述的較清楚,引言部分說明巖石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環境和整個地理環境重要的組成要素,是陸地上生命及人類生存的基地。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教學建議   關於大氣的垂直分布的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是關於大氣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層的特點,特別是對流層和平流層與人類活動關係極為密切,教材講述的較為詳細,平流層以上部分,包括中間層、熱層、外層,教材歸納為高層大氣,這是新教材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教材這樣處理,既突出了重點即與人類關係極為密切的對流層和平流層,同時又利於學生了解高層大氣中與人類關係較為密切的電離層
  •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位移和時間的關係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位移和時間的關係 2013-01-17 16:4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增殖》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增殖》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一)細胞增殖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增殖」 是《生物1(必修)──分子與細胞》第六章第1節的內容。雖然他們在初中學過「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但是在當時對細胞分裂的了解還是很淺,沒有深入到細胞分裂過程的水平。因此,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並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使新知識有效地整合進學生原有的知識網絡中,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豐富和發展。
  • 高一生物教案:《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教學設計
    高一生物教案:《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第三節「細胞呼吸」第2課時的內容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細胞呼吸的過程及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其中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是教學的重點,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是教學的難點。  由於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對「細胞呼吸」的認知。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癌變》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癌變》教案一  教材分析:  本章的學習,是學生從前面了解了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構成和功能之後,來認識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因此本章的學習需要以前幾章的內容作基礎。
  •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癌變》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癌變》教案一  教材分析:  本章的學習,是學生從前面了解了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構成和功能之後,來認識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