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宇宙探測的現狀和發展,人類認識宇宙的範圍不斷擴大。
2.了解探測開發宇宙和保護宇宙環境的重要意義。
3.了解中國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歸納教材內容,提高學生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2.通過收集有關資料,訓練學生運用資料、完善知識結構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探測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探索精神。
2.通過學習保護宇宙環境的有關內容,認識保持太空清潔的重要性,增強保持宇宙環境的意識。
關於「宇宙探測的發展」的教學建議
關於宇宙探測的發展,涉及到許多概念:如太空梭、載人飛船、空間站等等。這些概念不需要學生掌握,若學生感興趣,或者問到某些相關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給予適當的補充。本期擴展資料有相關內容。
這部分內容關鍵應該說明這樣幾點:
一、人類藉助越來越先進的天文望遠鏡,對宇宙的觀測範圍增加了許多倍。尤其是各種探測器對一些天體的近距離觀察甚至直接取樣等,使人類對於宇宙環境中的很多天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人類不斷增強的宇宙探測能力,不僅僅是滿足認識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例如空間通信、氣象觀測、軍事偵察、飛機導航、地球資源遙感等。
三、中國在航空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關於這點,教師可以參考「媒體素材」中的課件類素材。擴展資料也有相關內容。教師通過這部分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當然,人類執著地向宇宙進軍過程中,也經歷了不少痛苦的災難。比如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起飛時發生爆炸,7位太空人全部遇難,成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災難。對於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教師可以參考擴展資料中的「世界載人航天大事」,選擇性地介紹,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索的歷程是艱難的。
關於開發宇宙的教學建議
關於開發宇宙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從本資源庫提供的媒體資料著手,讓學生從錄像中了解一些人類為開發宇宙做出的各種努力。比如如何建立太空生態系統,讓太空人可以更長時間停留在太空。
學生很容易認為,在當前條件下,開發宇宙離我們很遙遠,而事實上,人類在這方面已經取得很重要的成果。尤其空間資源是生物學家和物理學家很理想的資源。而太陽能資源的利用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目前很多飛行器和人造衛星都利用太陽能作為能源的供給。發電後送回地球在目前是科學家的設想。對於礦產資源,目前還處在採樣分析階段。但毫無疑問,人類開發宇宙的步伐會越來越快,國際合作也越來越密切。
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教學重點】
本節內容是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為線索,由探測宇宙、開發宇宙和保護宇宙環境等內容組成。充分體現了人類活動和宇宙環境的關係。人類探測宇宙的目的是為開發宇宙資源,開發宇宙帶來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宇宙環境的保護,因而在教學中,使學生認識開發宇宙資源和保護宇宙環境的重要意義是本節的重點。本節的知識難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較強,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表資料或補充一些課外資料,運用讀圖、閱讀分析資料和討論等方法,有利於掌握知識,同時也使學生受到正確的思想觀念教育。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要求學生分組收集有關世界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的資料,不同小組負責不同的領域。教師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資料分發給學生。
【導入新課】通過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和日、月、地的關係,已認識到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然而人類對宇宙的探測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探測宇宙的意義是什麼呢?
【活動】①由學生把課前收集、了解的關於航天發展的資料內容做簡要介紹。②閱讀教材P11文字和插圖,強調學生注意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裡,並加以說明。
【提問】人類藉助太空飛行器和航天技術的發展,克服重重困難,穿過地球大氣層,進入宇宙太空,開創了探測宇宙環境的新時代。在進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測器、探測方式、探測內容和意義上,有哪些發展和變化?
【多媒體課件演示】展示相關的航天科學知識。如太空梭、空間站、宇宙飛船等。
【活動】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歸納填寫下列表格內容。
時間探測器探測方式探測內容探測意義
【視頻播放】播放「人類對火星的探測過程」視頻。
【視頻播放】播放「拓荒者號火星探測」視頻。
【講述】通過教材和剛才播放的視頻片斷,我們了解到,太空梭的試航成功,使人類對宇宙空間的認識,已經從空間探索進入到空間開發和利用的新階段。這是因為太空梭能重複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運送有效載荷的飛行器。在軌道上運行時,可以完成多種任務。太空梭的出現是航天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使人類自由往返宇宙空間、開發利用宇宙資源成為現實。
【多媒體演示】課本「中國向宇宙空間進軍大事記」說明我國已步入世界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多媒體課件中介紹我國航天領域的重大事件。
【提問】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資源?如何進行開發?開發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活動】學生分組,根據所了解的知識和教材有關內容,進行議論。(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不僅限於書本內容,要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可舉實例說明,也可大膽想像未來開發宇宙的廣闊前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講述】美國的整個阿波羅工程包括(1)確定登月方案;(2)準備了四項登月飛行輔助計劃—「徘徊者」號探測器計劃,發射9個探測器;「勘測者」號探測器並發射5個自動探測器在月面軟著陸;「月球軌道環行器」計劃,發射三個繞月飛行的探測器;「雙子星座」號飛船計劃,先後發射10艘各載2名太空人的飛船。(3)研製運載火箭;(4)進行實驗飛行;(5)研製阿波羅號飛船;(6)實現載人登月飛行。這項工程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參加該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這一切說明探測開發宇宙資源需要以強大的國力做基礎,以科學技術做支撐,否則是難以實現宇宙空間探測和開發的。
【視頻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維持系統」、「人類登陸火星」等視頻。
【總結】宇宙太空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後備空間,在人類面臨人口增長、資源枯竭、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諸多問題的情況下,探索開發宇宙資源,有著重要和深遠的意義。宇宙開發離我們並不遙遠,目前人類的技術完全能夠利用地球周圍的資源,如何利用以及什麼程度上的利用取決於經濟上的可行性。宇宙開發對現在的社會生活逐漸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多媒體課件演示】保護宇宙環境部分。
【提問】發展航天事業固然重要,但這些空間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且體積越來越大,對太空飛行器造成極大的威脅。(可舉實例說明對太空飛行器的破壞),太空垃圾是怎樣產生的?如何將其清除掉?
【活動】學生討論上述問題,提出清除太空垃圾的必要性和具體清除的辦法(發散思維)。
【總結】對宇宙環境開發利用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保護,重視實現宇宙空間探測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人類對宇宙的探索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按類別和邏輯關係組織材料、演示成果的能力。
【活動步驟】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人類探測宇宙歷程、探測成果的資料。
(2)總結人類的各種宇宙探測活動取得的成果,製作成合適的講演稿向其他人演示。
(3)討論人類開發宇宙的現實意義。
【注意事項】
(1)學生應該分組搜集資料。教師可以將可能的領域羅列出來由學生自己選擇。比如可以 按照國家分別搜集或者按照開發領域(如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軍事、空間通信等)進 行搜集,或者按照時間段(最好是能體現科技發展實現的跨越)來搜集等。
(2)在討論人類開發宇宙的現實意義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教師可在適當的時機表達自己在這方面的理解,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巧妙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