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刻寫製備氮摻雜的碳化矽材料能用於生物調控

2020-11-23 中國科學技術館

雷射刻寫過程及其應用的圖示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az2743

在材料科學領域,導體和半導體材料可以被嵌入絕緣的聚合物基底中,以在生物界面上得以應用。然而,直接通過化學過程得到這樣一種複合結構卻極具挑戰性。雷射輔助合成是一種用於製備多種材料的快速且成本低廉的技術手段,但是這種技術在製造生物物理工具和生物醫學材料方面的應用還並未被深入研究過。在一篇最近的報導中,Vishnu Nair與一支來自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匯集了化學,分子工程,物理學和原子探針斷層掃描領域人才的科研團隊合作,使用雷射刻寫將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基質的部分區域轉變成為了氮摻雜的立方碳化矽(3C-SiC)。他們通過使用海綿狀的石墨層將緻密的立方碳化矽層與PDMS基質相接,提升了這兩層表面之間的電化學和光電化學活性。他們也開發了在PDMS表面的二維碳化矽圖樣以及獨立的碳化矽三維構造。Nair等人同時也為這些雷射製造的複合體材料建立了功能應用的基礎,他們先是將其使用在柔性電極上,用於刺激離體心臟搏動;又將之使用在光化學電極上,為平滑肌片層局部輸送過氧化物。這項工作現如今已發表於《科學進展》。

雷射輔助的材料合成

雷射輔助的材料合成由於其簡單的應用,低廉的成本,以及其獨一無二的製備複雜多相結構的能力而被經常使用。雷射製造的複合材料的設計原理也可以拓展為生物傳感和生命活動研發的材料和器件。比如,科學家們曾使用雷射刻寫來製備基於石墨/石墨烯的導體材料,並用於汗液中代謝物的電化學檢測。在現今的這一工作中,研究團隊選用了除了矽之外的另一種材料平臺,實現了對多尺度的生物組分進行電學,電化學,光化學,以及光熱控制。矽的缺點包括其在生理條件下會降解以及其有限的電化學性能。相比提升結構的精確性,生物電子器件和生物材料必須要更注重提升操作的靈活性。因而,在生物界面研究中一直存在著引入雷射刻寫技術或者基於噴嘴的噴印技術的需求,用以開發經濟節約,並且用戶友好的材料和器件。

掃描電子顯微鏡-能量色散X射線譜 (SEM-EDS)揭示了3C-SiC-MnOx的化學組成。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az2743

碳化矽

Nair等人在這一工作中使用碳化矽的原因在於其在半導體工業中的重要性。儘管其合成需要嚴苛的條件,立方3C晶型的碳化矽(3C-SiC)仍具有高電子遷移率,高熱導率,以及高飽和漂移速率的特點。該研究團隊使用PDMS(聚二甲基矽氧烷)作為前體,展示了3C-SiC通過雷射刻寫得到的二維和三維圖樣。通過在富氮氣氛下使用雷射燒蝕,他們得到了一層緻密的碳化矽層,進而按照預想的幾何形狀製備出這種複合材料。碳化矽在嵌入的石墨網絡的幫助下,展現出了贗電容性的電化學性質和光電化學活性。研究者們又使用二氧化錳將碳化矽功能化,以進一步提升其光電化學活性。利用這些基於碳化矽的器件,他們成功在離體心臟和培養的細胞中實現了對生命活動的操控。這項工作展現出了雷射刻寫是如何為生物界面研究高效地製造靈活的多功能柔性半導體材料的。

使用碳化矽仿生器件對人類主動脈平滑肌細胞進行刺激。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az2743

碳化矽的合成與結構表徵

在實驗中,Nair等人準備了一塊純淨的PDMS聚合物平板,並在一臺商用雷射切割平臺上將其燒蝕出想要的圖樣。這個過程會將聚合物材料轉化成一種通過一層深色薄層連接著PDMS基質的黃色固體。研究團隊使用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HAADF-ST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以及選區電子衍射(SAED)分析了其結構。結果顯示出了在界面兩側分別是帶有整齊晶體的緻密固體層與類似石墨的海綿狀層狀晶格網絡。這些結果證實了這種一步式合成法成功製備出了由海綿狀石墨網絡連接著3C-SiC和PDMS的結構。雷射光點的直射產生的高溫可能促使了PDMS轉化為SiC,而周圍環境相對低一些的溫度則可能導致了石墨的形成。最終所得到的這種基於熱梯度形成的半導體-導體結對於許多電化學與光電化學器件而言都是必需的組件。

3C-SiC電極的二維與三維列印及其贗電容性質

在完成了一次普通的雷射掃描之後,研究團隊又對基底上的刻線或溝槽的寬度與深度進行了控制,以便進行半導體-柔性體複合材料的可控開發。作為一個概念上的驗證,他們將一張二維圖畫向量化後列印在了PDMS上,然後利用拉曼光譜掃描,以從細節上檢測SiC的形成。對於三維列印,他們則使用了逐層列印的方法,通過在列印好了SiC的一層PDMS基質上添加一層新的PDMS基質,繼而再在新基質上進行列印的方法以達到SiC在層間的結合。Nair等人在列印好的3C-SiC-石墨-PDMS複合材料上研究了3C-SiC的電化學性質。他們首先將石墨-SiC複合層的石墨側通過銀漿連接上銅導線,使之成為一個電極,然後再將整個裝置密封起來,只讓緻密的SiC暴露於電解質中。記錄下來的雙電層電容及降低的電荷轉移阻抗則可以幫助研究者們讓裝置在生物調控實驗中實現複合材料表面與細胞和組織之間更佳的偶合。

這些科學家們接下來列印出了基於SiC的柔性生物電子器件,並測試了其在組織刺激上的功能。他們先固定了一顆還在搏動的大鼠心臟,然後將柔性SiC器件放置於在左右心室上以對心臟提供電信號刺激。心臟受到刺激時,心律同時與刺激信號的頻率同步,擾亂了心電圖,顯示出明顯的超速起搏效果。而當電刺激停止時,心臟又回歸了其緩慢的房室結節律。這一實驗顯示了SiC-石墨-PDMS複合材料完全可以應用於對組織和器官的調節。除此之外,Nair等人還研究了SiC表面在光激發後的電化學性質。結果顯示列印出的3C-SiC器件具有作為光陽極的性質。他們通過水被氧化成過氧化氫的化學反應證實了了這一發現,並基於這一結果,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研究方案以了解他們所觀察到的催化過程的確切機理。鑑於過氧化氫以及其他活性氧物種通常在平滑肌細胞的調節中扮演重要作用,該團隊用3C-SiC作為過氧化氫源,研究了過氧化氫對肌肉的刺激效果。根據實驗結果,他們提出了將這種器件應用於遠程醫療,用以在創傷手術中幫助血管收縮,或者在慢性脊髓損傷後幫助括約肌收縮。

通過這種方法,Vishnu Nair及其同事們展示了如何用雷射在PDMS基底上二維地或三維地刻寫出氮摻雜的3C-SiC。得到的SiC層與PDMS形成了軟硬的無縫接合。這種柔性器件可以作為離體心臟的刺激電極,亦可以作為光電極在局部產生過氧化氫。這些科學家們的目標是將這種半導體-柔性體複合材料無縫整合到對「晶片上的器官」或「晶片上的類器官」的研究中,或者利用其光電化學性質將其整合到微流體系統中。之後的研究也會更為準確地探究這種器件產生過氧化氫的電化學機理。

撰文:Thamarasee Jeewandara 

翻譯:馬新雨

審校:郝豪

引進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引進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8-laser-nitrogen-doped-silicon-carbide-biological.html

 

相關焦點

  • 用於生物調製的氮摻雜碳化矽的雷射寫入
    雷射輔助合成是一種用於製備各種材料的快速且廉價的技術,但它們在構建生物物理工具和生物醫學材料中的應用仍有待探索。在一份新報告中,Vishnu Nair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的化學,分子工程,物理學和原子探針層析成像研究團隊使用雷射寫入將部分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轉化為摻雜氮的立方矽。碳化物(3C-SiC)。
  • 飛秒雷射製備FBG有何技術及應用優勢?
    然而傳統紫外雷射製備的光纖布拉格光柵熱穩定性差,高溫條件下易被擦除,需要繁瑣的光纖載氫預處理,不適用於高溫環境。而飛秒雷射微納加工技術由於具有無熱效應影響、加工材料範圍廣、突破衍射極限的加工精度以及能夠在透明材料內實現三維加工等優點,被用於玻璃、晶體、金屬等各類材料的微納加工。同時光纖光柵飛秒雷射製備技術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 SCMs|氮摻雜碳納米管陣列用於電化學還原CO2製備CO/H2
    近日,天津大學張兵教授和史豔梅博士等人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發表研究論文,發展了一種簡易的等離子體處理策略,利用氮摻雜碳納米管陣列(N-dop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CNTA)作為電催化劑,通過電化學CO2-H2O還原製備CO/H2比例可控的合成氣。
  • 劉忠範院士團隊《ACS Nano》:高導電、高質量的氮摻雜垂直取向的...
    為了避免在具有高催化性能的金屬表面上製備石墨烯之後的轉移工藝,有不少研究已實現在功能絕緣基板上直接合成石墨烯。例如低成本、高透明的玻璃材料,可成為直接製造基於石墨烯電子產品的理想平臺。然而,在低溫(約600°C)下沉積在無催化絕緣基板上的石墨烯通常具有高缺陷密度、較差的結晶質量和導電性。
  • 分子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氮摻雜石墨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崔萍博士與李震宇教授、曾長淦教授等校內外同行合作,在氮摻雜石墨烯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利用芳香性分子C5NCl5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的氮摻雜石墨烯。
  • 掃描熱探針刻寫技術-綜述
    探討了掃描熱探針刻寫技術(thermal scanning probe lithography,t-SPL)的常規和獨特功能,尖細的探針快速準確的溫控實現納米級解析度的材料表面加工。  2. 總覽了t-SPL用於納米器件製備案例,從量子技術到材料科學t-SPL改進納米製備的過程。更多新興課題有待發掘。                      3.
  • 武漢紡織大學:牛仔布廢料通過熔鹽熱解製備摻氮多孔碳材料
    本文要點:通過熔鹽熱解將三聚氰胺改性牛仔布廢料轉化為氮摻雜多孔碳簡易方法成果簡介 將生物質廢物轉化為摻氮多孔碳已被認為是實現儲能材料具有前景的方法。本文,通過使用三聚氰胺改性牛仔布廢料作為原料通過熔鹽熱解(MSP)成功地製備了摻氮活性碳材料。
  • 三種碳化矽的主要製備方法
    打開APP 三種碳化矽的主要製備方法 半導體促進會 發表於 2020-11-20 10:53:36 目前碳化矽單晶的製備方法主要有:物理氣相傳輸法(PVT);頂部籽晶溶液生長法(TSSG);高溫化學氣相沉積法(HT-CVD)。
  • 高導電、高質量氮摻雜垂直取向石墨烯薄膜用於多功能電極相關應用
    還基於甲烷/乙腈前體的合成策略,通過氮摻雜來調整載流子濃度。當該氮摻雜VG薄膜的透明率為88%時,其電阻可以降低至約2.3kΩ·sq–1,導電性比常規的基於甲烷前體PECVD產品提升了一倍多。該合成方法可製造30英寸規模的均勻氮摻雜的石墨烯玻璃,從而促進其在高性能可開關窗戶中的應用。另外,這種氮摻雜的VG膜也可被用作電催化放氫反應的有效電催化劑。
  • Carbon:可擴展生產多層鋰硫電池的氮摻雜碳
    本文提出一種新穎的可擴展合成方法,其通過三聚氰胺浸漬和隨後的熱分解從商業炭黑材料生產高度多孔的氮摻雜碳。在大於100 g的批次水平上證明了工藝放大規模。通過熱解溫度和碳與三聚氰胺的比例控制氮的摻雜。硫碳陰極在中等的電解質與硫比為7μLmg S -1時表現出增強的循環壽命。
  • 多孔碳化矽塗覆生物活性鉭新型生物醫用材料的影響因素及生物學性能
    :通過較高溫度的燒結工藝製備的多孔陶瓷材料,具備高開孔率、密度小、強度高、耐腐蝕等獨特優點,其多孔結構具有與人體骨骼的小梁結構相似的生物形態結構,並且能夠加工成各種複雜形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其已成功用於臨床作為生物醫用金屬材料,但由於鉭金屬既昂貴又難以加工,鉭作為生物材料的使用受到限制,通常以粉末形式生產,同時也可以作為塗層施加在固體和開放的多孔植入物表面上。
  • 氮化物結合碳化矽耐火材料的種類及製備方法
    與Si3N4結合SiC、Si2N2O結合SiC材料的製備方法類似,Sialon結合SiC製品的製備也可以用反應燒結法,即以單質矽粉、氧化鋁粉和不同顆粒級配的SiC為主要原料,在氮氣氣氛下氮化燒結,通常形成的結合相為β-Sialon。另一種方法是碳熱還原氮化葉臘石或者黏土礦物來獲得Sialon結合的SiC製品。卜景龍等利用凝膠注模成型技術,再經機械加工,得到了精度很高的製品。
  • ...合作發文 通過「光學摻雜」實現材料電磁特性調控-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電子系李越《科學》在線合作發文 通過「光學摻雜」實現材料電磁特性調控清華新聞網3月15日電 3月10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青年教師李越合作在《科學》(Science)期刊在線發表題為《近零介電常數媒質的光學摻雜》(「Photonic doping of epsilon-near-zero
  • 解析碳化矽外延材料產業鏈
    與傳統矽功率器件製作工藝不同的是,碳化矽功率器件不能直接製作在碳化矽單晶材料上,必須在導通型單晶襯底上額外生長高質量的外延材料,並在外延層上製造各類器件。 在器件製備方面,由於材料的特殊性,器件過程的加工和矽不同的是,採用了高溫的工藝,包括高溫離子注入、高溫氧化以及高溫退火工藝。
  • ZIF-8衍生氮摻雜分層多孔碳材料用於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碳氣凝膠
    成果簡介 本文,使一種簡易原位沉積方法結合隨後的碳化作用,使用殼聚糖製備由ZIF-8衍生的多孔碳(ZIF-8-C)固定的氮摻雜碳氣凝膠(CA)。電化學性能的改善歸因於其分級的多孔結構,超高的比表面積和適度的氮含量。該方法為高性能儲能應用提供了CA支持的MOF衍生材料的智能設計。圖文導讀 圖1。ZIF-8和殼聚糖氣凝膠形成ZCCA複合材料的自組裝機理示意圖。圖2。
  • 上海大學劉浩:電紡絲氮摻雜碳纖維用於電催化
    電紡氮摻雜碳纖維具有尺寸均勻、缺陷可控、排列有序和可批量生產等優點,這有利於在電催化中的實際應用。氮摻雜可以激活相鄰的碳原子。石墨氮可以向π-共軛碳體系提供電子,吡啶氮對相鄰的碳原子具有電子吸引作用,從而提高了電催化性能。然而,純氮摻雜碳纖維的催化活性無法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員對優化碳纖維的結構和組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我校教師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工程學院疏瑞文博士等人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化學會旗下著名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年影響因子IF = 8.456,中科院SCI期刊分區:工程技術一區TOP期刊)上發表了題為《Facile
  • 《化工進展》2021年第1期綜述與專論——雜原子摻雜碳材料活化過硫酸鹽技術的研究進展
    雜原子摻雜碳材料用於活化過硫酸鹽降解有機汙染物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氮摻雜碳材料是目前研究最廣泛的雜原子摻雜碳材料,共摻雜策略已被證明可以進一步提升活化過硫酸鹽的性能,但相關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雜原子摻雜方法及合成條件能夠調控碳材料表面活性位點種類與含量,是提升催化活性的重要因素。未來雜原子摻雜碳材料活化過硫酸鹽降解有機汙染物的研究仍需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深入研究。
  • 超快雷射直寫二維材料製備多功能光子學器件綜述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Centre for Translational Atomaterials研究團隊綜述報導了用雷射直寫技術在二維材料中製備功能性光子器件的最振奮人心的進展,提出了深層次的總結和理解。綜述文章發表在Chinese Optics Letters2020年第2期。
  • 合肥研究院製備出高性能紗球狀MoS2電極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部研究員趙邦傳課題組,在MoS2鋰/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性能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對材料的形貌進行優化設計,製備出一種高性能的紗球狀MoS2電極材料,相關研究成果以Yarn ball-like MoS2nanosphe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