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細節〡 「快播案」的刑法教義學分析

2021-01-10 澎湃新聞

關於2016年1月7日在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一審開庭審理的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快播公司)及主管人員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以下簡稱快播案),筆者看了全部的庭審筆錄及這兩天的各種評論,再不說幾句就「憋壞了」,那真的是叫「憋得相當難受」。反正也是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

在快播案件的「公審」中,出庭支持公訴的檢察官們因為幾個「無關緊要」的訊問問題,被「斷章取義」的不恰當比喻弄得有點「灰頭土臉」,甚至有點「抬不起頭」來。以致檢察官職業群體的「法律素養」、「知識結構」也因此飽受質疑。

我說那幾個問題「無關緊要」——比如說,公訴人在補充發問中問行為人,「……你們已經知道你們軟體特有的發布方式,相關的監管措施也有漏洞,為什麼你們不轉型?為什麼不停用QSI這個技術?」你說你公訴人問這個幹什麼?人家要不要轉型你管他幹什麼啊?人家要是回答你,「我只會幹這個,我就願意幹這個」——至於「幹這個」是否構成犯罪則涉及到行為人法律認識錯誤的問題,即行為人認為自己「幹這個」是合法的,法律規定這個行為是構成犯罪的(下文將展開論述)——你咋辦?難道你指控制造毒品的犯罪嫌疑人還要問他「為什麼不去幹點別的行當啊」?!

但我們也不能「求全責備」,不能因為這個幾個問題就全面否定檢察官,對不對?其實,公訴人的五組證據基本上還是做到了「穩紮穩打」。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這些問題「無關緊要」,不問,最好,問了,也沒什麼大不了。

當然,被告人及其辯護人(以下統稱辯方)因此——再加上網絡段子手的渲染演繹——而贏得媒體、公眾的普遍「喝彩」(也可能是跟著起幾句哄、喊上幾嗓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成功」的。但如果僅從控方兩天庭審所有的話語中找幾句話「調戲」一下,就能解決這個案件的性質問題,那真的是把問題看簡單了。

平心而論,在刑事案件的庭審中,從技術難度上講,控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要「立」——就是通常說的「指控」,公訴人必須從整個邏輯的周延性上去考慮,要「步步為營」。而辯方是「只破不立」——就是通常說的「找問題」、「挑毛病」、「尋破綻」。抓住一點,不計其餘,否定控方的指控內容就可以了。就好比我們平常的「做工作」, 「做」總要要比「不做」難,而「不做的」卻往往有最後的評論權,說「做的」哪裡沒做好。

當然,這不是說辯方的邏輯就沒有漏洞,真要找的話,也是「信手拈來」。比如辯方想通過否定證人「明知」進而否定自己「明知」,在論述說「……不可能明知違法還加入快播公司」——如果明知違法就不幹了,中國真的就好了;「拿著普通工資,冒這麼大的風險」——法律認識錯誤且不說,拿著更高的工資就可這麼幹?對了,還有那個「獲獎」的「110屏蔽系統」,有的行為人說「110系統一直在運行,大部分淫穢視頻都被屏蔽了」,有的行為人說「不知道屏蔽了多少,估計上千個」。再來看看被起獲的四臺伺服器中的三臺裡被鑑定過的29841個文件,屬於淫穢視頻文件21251個,佔被鑑定視頻數的70%。被屏蔽的「上千個」淫穢視頻和事實上在僅一個地方的伺服器中的「幾萬個」淫穢視頻的客觀存在(既然控辯雙方對此都無異議,我們就相信公安機關的淫穢物品鑑定結論)——這樣的障眼法就和貪官汙吏「主動上交貪汙賄賂款」如出一轍。「上交」兩張購物卡以表清廉,實際上收受或者貪汙何止以「×萬元」計算。

說歸說,理歸理。這個案件到底怎麼辦?筆者擬從以下八個方面入手,來分析本案。

一、邏輯

刑事司法領域的判斷邏輯依據形式邏輯中的「三段論」式的推理來進行,即依據大前提(刑事法律規範及有效刑法解釋)、小前提(案件事實),從而形成司法上的判斷。

本案中可能涉及的法律條文及刑法解釋分別是:1、《刑法》第363條第1款:以牟利為目的,製作、複製、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2、2004年「兩高」《關於辦理利用網際網路、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製作、複製、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7條:「明知他人實施製作、複製、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犯罪,為其提供網際網路接入、伺服器託管、網絡存儲空間、通訊傳輸通道、費用結算等幫助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共同犯罪論處。

3、2010年兩高(關於辦理利用網際網路、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製作、複製、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中的第4條:「以牟利為目的,網站建立者、直接負責的管理者明知他人製作、複製、出版、販賣、傳播的是淫穢電子信息,允許或者放任他人在自己所有、管理的網站或者網頁上發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定罪處罰:……(主要是數量和結果)」。

4、3中的第6條:「電信業務經營者、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提供者明知是淫穢網站,為其提供網際網路接入、伺服器託管、網絡存儲空間、通訊傳輸通道、代收費等服務,並收取服務費,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定罪處罰:(一)為五個以上淫穢網站提供上述服務的;(二)為淫穢網站提供網際網路接入、伺服器託管、網絡存儲空間、通訊傳輸通道等服務,收取服務費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三)為淫穢網站提供代收費服務,收取服務費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四)造成嚴重後果的。」

二、行為

(一)基本理論。客觀歸責理論認為,刑法的行為應具備以下特徵:1、行為人製造或者增加了不被(法律)允許的風險。故以下行為應被排除在行為之外:a,減少對被害人存在的危險的行為;b,雖然沒有減少法益損害的危險,但是也沒有提高法益損害的危險(或者增加的危險性極低);c,製造或者增加了危險,但危險被允許。

2、不被允許的危險在客觀上被實現了。故以下行為也應被排除在行為之外:a,行為雖然製造危險,但是結果不是該危險所致;b,沒有存在結果迴避可能性;c,行為沒有引起注意規範保護目的所包含的結果時。

3、結果沒有超出構成要件保護範圍。故以下行為應被排除在行為之外:a,行為人參與他人自損(為吸毒者提供毒品的行為);b,被害人意識到危險但是同意他人實施給自己造成危險的行為(乘客要求擺渡人員在狂風驟雨之夜為其擺渡過河造成損害);c,在防止結果的發生屬於他人的責任領域時,該結果不屬於行為人的行為所符合的構成要件的保護目的之內的結果,不能將結果歸責於行為人。行為表現形式包括作為和不作為。根據人格行為論(代表人物羅格辛),行為系行為人人格的表現,是人類表徵於外的心理、精神活動的總和。不作為必須透過對「作為的期待」,才具有人格的徵表。例如,社會上及法律上無人會期待路人經過電線桿時爬上去,因而,不爬,不是人格表現;路上遇到熟識打招呼(如學生遇到老師等),則是社會期待,不打招呼就是人格表現,因此是刑法上行為,至於這種人格表現算不算侮辱,那是構成要件層次問題,和行為的判斷無關,類似還包括遇到車禍傷患不救助等等。

(二)本案的事實。1、快播 (又叫Qvod或Q播)是什麼?快播,是一款基於準視頻點播內核的、多功能、個性化的播放軟體,因其具有的資源佔用低、操作簡捷、運行效率高,擴展能力強等特點,使其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萬能播放器。簡單說,快播就是個播放軟體,用辯方在庭審中的話,「和過去的DVD差不多」。這個貌似不經意的回答其實模糊了快播的最大特點——過去的DVD需要有片源,才能看內容,而快播有「緩存」,這個緩存功能可不是辯方所說的「防止卡頓」那麼簡單。任何人利用這個快播軟體觀看視頻後,被看過的視頻會被「緩存」起來,供其他使用快播軟體的用戶共享,這就是其所謂「通過交互式的在線數字媒體服務」功能。也就是說,用戶看過的「毛片」,被技術性的「緩存」在那裡,供其他用戶繼續「欣賞」,實現了用戶既是消費者也是提供者的「共享」理念。而這也就是辯方在庭審中一再強調,快播只是技術,技術無罪的奧妙。從形式上看,快播只是為用戶提供一款超強解碼的播放軟體,但從實質上看,快播公司利用這個「緩存碎片」並結合其「萬能」播放功能,不管你看的是哪種格式的「毛片」,在快播這裡都會「緩存」並可能被其他用戶繼續「快播」(不卡頓),這就在客觀上「傳播」了淫穢視頻。

2、快播公司應該做什麼?根據前文客觀歸責理論的分析,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快播公司「上傳」了淫穢視頻,但是其提供的快播軟體服務客觀為傳播淫穢視頻提供可能。從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的角度,我國《刑法》禁止傳播淫穢物品。根據前文對人格行為論中對「不作為」的分析,不作為的成立必須透過對作為的期待,才具有人格徵表,而這種期待應該是社會上或者法律上的一種期待。從行為角度分析,快播播放器被網絡用戶用於發布、搜索、下載、播放淫穢視頻,快播公司的先前行為(通過交互式的在線數字媒體服務)引起了其防止淫穢物品被傳播的義務,「防止淫穢物品被傳播」成為社會和法律的合理期待,而行為人未履行該義務,升高了刑法所禁止的風險。因而具備刑法上的行為屬性,即不作為。

3、快播公司及其主管人員做了什麼?辯方稱,其創新的「110系統」一直在「發揮作用」,而事實上,這個被授予獎項的屏蔽技術所屏蔽的淫穢視頻的數量較之實際緩存的數量幾乎就是九牛之一毛。這到底是「不能」還是「不想」?這個問題就要和下面要分析的責任要素緊密相連了。

三、責任

1、牟利。快播公司向用戶提供使用的快播軟體是免費的,用戶大約上億左右,那麼其盈利點在哪裡呢?根據庭審記錄,行為人的口供以及證人證言中表述,詳細見(庭審筆錄)第三組證據,能夠證明快播公司是通過在用戶安裝播放器時捆綁其他公司軟體和資訊窗口進行盈利。這就是說,儘管從形式上看,使用快播播放器是免費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實質上,快播公司仍然是利用用戶使用快播播放器進行盈利,只不過是一種間接的牟利模式罷了。那麼,用戶為什麼要使用快播播放器?是因為其具有其他播放器不具備的「功能」,其中之一就可以搜索、觀看淫穢視頻。如此,關聯性就具備了。這就好比使用一種商品是免費的,但是使用該種商品必須同時出錢買另外一個商戶的商品,提供免費商品的服務商形式上沒有直接從使用者這裡收費,但其通過和捆綁的另一個商戶「分點」或者直接根據一定的比例向代理商出租窗口上面的廣告位收費,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2、明知。關於快播公司是否明知用戶大量使用其播放器觀看淫穢視頻並「緩存」,在其他用戶觀看淫穢視頻「卡頓」時,利用緩存補足,從而提供「優質服務」?從行為人的供述及庭審看,均可以證明其主觀上的「明知」。首先,證人何某某證明存在向行為人匯報過關於淫穢視頻的事實;其次,行為人共同商議並考慮過解決,但是「未積極全面履行監管責任」,進而放任淫穢視頻傳播的後果。

3、放任。行為人在明知道淫穢視頻的之後,認為自己沒有義務限制或者屏蔽。一方面證明了行為人的明知,另一方面證明了行為的放任意志因素。

四、危害結果

快播公司通過提供快播播放器服務,在明知道存在淫穢視頻的情況下仍然予以放任,導致大量淫穢視頻在實施上的被傳播。這一點從快播的技術特點上可以證明。因為快播不直接上傳淫穢視頻,是有用戶看後共享,緩存中的視頻數量越多,則越能證明淫穢視頻被傳播的面積越廣泛。危害結果不言而喻。至於別的公司是不是也幹這個事情,不影響對行為人的評價。

五、因果關係

根據「條件說」,本案行為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直接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簡略)

六、共同犯罪

本案中既不需要依據共同犯罪的基本原理,即不需要引用共同犯罪的司法解釋條款。行為人的行為就構成不作為的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簡略)

七、法條關係

本案中涉及的罪名和《刑法》第364條第1款系法條競合關係。(傳播淫穢的書刊、影片、音像、圖片或者其他淫穢物品,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同時,需要說明的是,《刑法》第363條第2款規定,為他人提供書號,出版淫穢書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明知他人用於出版淫穢書刊而提供書號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包括刑法修正案九增加的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等行為,在處罰根據上具有同一性,容後分析。

八、法律認識錯誤

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性質的認識錯誤,不影響刑法上的判斷。(簡略)

行文至此,看似虎頭蛇尾,主要是因為夜深人靜,窗外微風細雨,文中問題不宜再寫。待到天明,陽光普照,再深耕細作。文中觀點及論述不當之處,尚祈方家賢達斧正。

***

法治中國,不在宏大的敘事,而在細節的雕琢。在「法治的細節」中,讓我們超越結果而明晰法治的脈絡。本專欄由法律法學界專業人士為您特供。本文由「刑事實務」微信平臺首發,「澎湃」經作者授權刊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個學法的碼農看快播案(續)
    一篇文章發布之後(《一個學法的碼農看快播案》),有讀者反饋兩個問題,一是文章後面貌似剛開頭還沒展開詳細論述就結束了,比如緩存數據應該等同於網絡傳輸這個論點。二是有些技術詞彙非網際網路專業人士搞不明白。所以續寫一篇,正好看到了韓友誼老師的《「快播」案的刑法學分析》,文中的一些觀點不太同意,所以一併探討下。
  • 【法治文化】2020 年的 80 種法律好書
    全書通過分析真實刑法案件、張三的犯罪行為,激發讀者用獨立、睿智的法學思維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最後,每一位讀者都能帶著法學思維回歸到工作、生活中去。31. 《洞穴奇案》《私權的分析與建構:民法的分析法學基礎》
  • 高銘暄:我與刑法70年
    1951年8月,高銘暄來到了人大攻讀研究生,系統學習蘇聯刑法。兩年後,高銘暄正式脫離學生身份,成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教研室的一名教師。歷經刑法立法工作的「三起兩落」1954年10月,高銘暄接到通知,要求暫時擱置學校工作,去全國人大參加刑法立法工作,當時他26歲。這是刑法立法的「首次上馬」。
  • 刑法學術史|我對陳興良教授的序跋的喜愛並不亞於他的正式著作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他因不滿於我國刑法學研究對於理論品味的缺乏,而大力提倡刑法哲學研究,並以《刑法哲學》《刑法的人性基礎》《刑法的價值構造》三部曲奠定了學術地位,同時在青年學人中颳起了一陣研習刑法哲學的旋風。
  • 高考故事|刑法專家趙秉志憶高考:機會只給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與法治結緣 經歷人生四次重要選擇恢復高考後,趙秉志從政治學專業轉而學習刑法專業,這其中有怎樣的故事呢?對於這段經歷,他回憶道:「當年,我考入鄭州大學政治系開始讀的是政治學專業。1987年我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專業博士生畢業,隨後從事高校法學教研工作至今,這其中的故事可以說是我經歷了四次最重要的人生選擇。」
  • 科學界定法益概念 指引刑法現代化
    在刑法中,沒有回答甚至回答含糊的法律規定,是不符合憲法規定的法治原則的。對於什麼利益可以受刑法保護和什麼利益不受保護的問題,尤其是刑法是否只可以保護有物質損害表現的利益,而不可以保護諸如「義務」「規範」這樣的非物質性利益的問題,刑法學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法益保護說」「法益侵害說」與「義務違反說」「規範違反說」之間的爭論。
  • 法律移植與和諧刑法的構建
    本文將對和諧刑法的概念、內涵以及法律移植在構建和諧刑法中的可能性和價值作初步的探討,並以期待可能性的借鑑為視角進行實證研究,指出法律制度的移植絕非生搬硬套、全盤接收,而是一項複雜、系統的工程。一項法律制度要在陌生的法律語境下生根發芽,必須需要與之相應的制度支持和深層次的法治精神與法治觀念的土壤。
  • 刑法解釋專欄 | 王東海:以動態維度解釋運用刑法規定
    為此,應當倡導和踐行刑法解釋動態觀,即刑法解釋要以刑法規定為起點,以規範邏輯和情理價值為主線,以多元主體參與、歷時性和共時性相結合為支撐,將抽象的刑法規定與特定的案件事實涵射對應,得出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的司法結論。刑法解釋動態觀既是一種立場觀念,也是一種具體方法。
  •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制度
    修訂的刑法包括總則、分則、附則三部分,共15章,將1979年刑法的192個條文,增加到452個條文,其修改幅度之大,涉及範圍之廣,在我國可謂空前。修訂的刑法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順應時代的要求,貫徹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從而大大推動了我國刑事法治建設的進程。修訂的刑法的鮮明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現刑法的統一性和完備性。
  • 淺談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論
    摘 要:期待可能性理論作為一種既能彰顯人性關懷又能容忍人性脆弱的刑法理論,在體現刑法的公正性、人道性、謙抑性方面有著強大的理論根基與應用價值。本文通過在對期待可能性理論歷史淵源闡述和基礎價值分析的基礎上,論證了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對我國刑法的意義,以期能夠更好地完善我國刑法的理論體系。
  • 河東:法治思想的濫觴
    法治即依法治理,是指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和方略的實施。在現代社會,法治是一種政治法律制度,也是一種治理方式。法治社會,是法治理念在全社會得到公認並得以實行的一種社會狀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法治思想。「古中國」堯舜禹時期,已經出現「罪」、「刑」、「罰」、「法度」等法治概念,孕育形成中華法治的文化基因。
  • 【法治新聞】警惕竊取個人信息詐騙陷阱
    【法治新聞】警惕竊取個人信息詐騙陷阱 2021-01-1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存疑有利於被告人」的刑法解釋規則之提倡
    其一,從刑法價值即應然意義上的刑法功能看,現代刑法不是價值中立的,而是以保障自由為出發點的。所謂「現代法律」,絕不是一個時間概念,「現在的法律」並非就等於「現代法律」,法學領域的「現代(化)」有著特有的實質內涵,即「從人治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的轉型過程,是人治型的價值—規範體系向法治型的價值—規範體系的變革過程」。
  • 張明楷:憲法與刑法的循環解釋
    我國的憲法學也應當論證和肯定比例原則是憲法原則,使這一原則對刑法以及其他部門法的解釋發揮重要作用。同樣,倘若憲法學能夠清晰地說明人民主權原則、人類尊嚴原則、尊重與保障人權原則、法治原則、權力制約原則等憲法原則的具體內容,必然對刑法與其他部門法的解釋與適用產生重大影響。02.
  • 重大變革:12月26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表決通過!
    法治|回首2020 未來可期2020年即將收官 年終歲尾時中國法律界迎來重大變革12月26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表決通過我國第一部法典《民法典》2021年1月1日即將正式實施讓我們回顧一年來發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事件回首這不平凡的一年中法律界的沿革脈絡 法治路程關注|山東替考案山東考生陳春秀高考成績高出當年大專錄取分數線27分她報考了山東理工大學但是並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原以為自己落榜20歲的陳春秀走入社會 做過服務員 刷過盤子一直打工為生
  •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少校)近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50多位專家圍繞近四十年來中國法治的成就經驗及改革方向展開研討。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編輯部承辦。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對中國刑事立法四十年發展歷程作總結回顧。
  • 生態刑法與環境刑法的區分
    【摘要】生態刑法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生存和發展都建立在其與既存的環境刑法之間的區別之上。文章從「生態」與「環境」概念上的異質性,生態刑法與環境刑法研究對象上的異質性入手,闡述生態刑法與環境刑法的區別,論證生態刑法較環境刑法更加符應生態系統健康有序發展的需要,更加能夠幫助人類避免生態危機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