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發展戰略下,中國支線航空的破局之路怎麼走?

2021-01-08 澎湃新聞

2020年11月18-19日,民航資源網主辦的2020民航趨勢論壇在鄭州舉辦,本次論壇以「育新機·開新局 疫情常態下中國民航的突圍之道與競爭力打造」為主題,邀請國內外民航業相關人士,共同探討疫情對航空業的中長期影響,思考行業格局戰略調整及發展趨勢,分析中國航司發展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奧凱航空戰略規劃部總經理李明業就疫情下中國支線航空的機遇以及破局之路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對全球航空業帶來了重大的衝擊和挑戰,支線航空在疫情恢復階段為保障生產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更多航空公司計劃引進和運行支線飛機。然而,中國支線航空整體市場基礎薄弱,發展水平遠遠低於民航整體發展。作為公共航空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支線航空肩負著平衡東西部經濟差距、協調區域內航空市場發展的重任。後疫情時代,我國的「雙循環」發展戰略和民航強國建設,將為我國支線航空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而國產支線飛機投入運營以及大型國有航空公司開發支線業務,這兩大內在因素則將帶來支線航空破局與興盛。


現狀:支線航空發展困境

根據中國民航局發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的航空旅客運輸量達到了6.6億人次,保持了7.9%的增速;機隊規模達到3818架,機場總數238個;國際國內航線供5155條。我國的航空運輸規模已經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二位,但如果將其區分支線與幹線,就可以看到幹支發展不均衡的狀況極為嚴重。

4家航空公司(華夏航空、幸福航空、成都航空、天驕航空)、3種機型(ARJ21、CRJ900和新舟60)、84架支線機隊、165個支線機場,這就是我國支線航空的全部家當。支線航線運輸的旅客中有90%以上是由幹線的737和320系列飛機完成的,支線飛機在整個運輸量裡面佔的比例極低。按照全民航的機隊數據來看,平均每個機場擁有16架飛機提供航空運輸服務;而從支線角度來看,平均每2個支線機場才擁有1架支線飛機。

圖一:當前我國支線航空現狀

數據來源:從統計看民航

從單位GDP客運量(旅客吞吐量/GDP)來看,全國均值約為1500人/億元,我國目前有一半的省市區航空旅客運輸發展低於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根據2017年2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民用航空局印發的《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至2025年全國規劃新建民用運輸機場132個,總數達到370個。新機場建設完畢將進一步提高我國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的機場密度。

圖二:2019年我國各省市區機場數量及至2025年建設規劃

圖片來源:2019年各省級行政區民航運輸發展指數報告

但當前支線航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市場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將人口密度和人均機場數量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我國的各個省市區呈現出「剪刀差」效應,即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區人均機場數量越低。2019年我國人均乘機次數為0.49人次,與美國、日本人均2.54、0.93的乘機次數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剔除重複購買因素,國內航線旅客規模1.68億人,截至2019年,中國仍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未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消費升級,航空需求有望充分釋放。

圖三:我國各省市區人口密度與人均機場數量

圖片來源:2019年各省級行政區民航運輸發展指數報告


難題: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

關於我國支線航空發展遲滯的原因,有很多種因素,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不高、低收入人群佔比較高(今年5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講到,我們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以及受高鐵的競爭影響較大、支持支線發展相關政策缺位等因素。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公共航空運輸面臨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是這些年支線航空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發展的核心原因。

在我國的人口經濟地理分布中,有一條看不見的地平線--「胡煥庸線」。從中國地勢圖來看,西高東低,一條500米等高線把中國分為東西兩個部分。這條等高線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巨大,無論是人口分布還是經濟活動,東西兩邊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這條線對我國交通運輸的發展,特別是民用航空運輸的發展意義深遠,因為無論是我國的機場分布還是旅客和貨物運輸量分布,都呈現了東邊密集/西邊稀疏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胡煥庸線東側人口佔比93.7%。而從2019年民航運輸統計數據來看,「胡煥庸線」以西有機場59個,佔全國機場總數的24.8%;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西藏6個省區機場旅客吞吐量1.09億人次,佔全國機場旅客吞吐量的8.04%。

圖四:2019年我國機場旅客吞吐量分布

數據來源:從統計看民航

由於公共航空運輸服務的非排他性,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不能使得支線航空運力和航班供給達到最優;同時,市場機制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實現支線航空資源的最優配置,這就造成了公共航空運輸領域的「市場失靈」,我們認為「胡煥庸線」以西的航空運輸市場存在典型的市場失靈現象。

此外,如同市場有時會失靈一樣,政府有時候也會失靈。從地理分布來看,航空公司主要聚集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北京、上海、廣州分布的主基地航空公司最多,而胡煥庸線以西僅有3家航空公司,目前胡煥庸線以西的寧夏、青海、甘肅3個省和自治區尚無主基地航空公司。飛機運力和航線數量不足,政府的財政支出沒有控制與保障,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支線運營成本過高,一系列供給側的問題導致支線航空的服務質量和效率低於幹線航空。不公平、非排他性和市場失靈等因素導致公共航空運輸尤其是支線航空運輸服務供給不均衡;評估困難、行政層級複雜及局部壟斷則又導致支線航空服務提供的低效率。這些跡象表明,在支線航空領域政府也不能完全替代市場。

圖五:我國運輸航空公司分布

數據來源:從統計看民航


機遇:大眾化航空服務

根據2018年12月10日中國民航局發布的《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該綱要中提到:推進航空服務大眾化,大力發展支線航空,建立通達、通暢、經濟、高效的航線網絡;全面實施基本航空服務計劃,實現老少邊窮地區航線網絡基本通達,打造更加協調的』民生航空』服務體系。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該文件中提到:推進出行服務快速化、便捷化。構築以高鐵、航空為主體的大容量、高效率區際快速客運服務,提升主要通道旅客運輸能力。完善航空服務網絡,逐步加密機場網建設,大力發展支線航空,推進幹支有效銜接,提高航空服務能力和品質。鑑於上述政策的出臺,我們認為支線航空發展機遇在於我國推進的「航空服務大眾化」。

從三個典型支線航空運營模式,我們來進一步分析我國支線航空發展面臨的機遇。

01

典型支線航空運營模式分析--環渤海快線

「環渤海快線」是2008年由渤海灣地區相關機場提出的支線航線網絡的發展設想,指以天津、大連、煙臺等環渤海地區骨幹城市為節點,以民航運輸的空中優勢為基礎,通過參與運行的機場、航空公司之間的資源整合,建立的一種支線快速運輸體系。「環渤海快線」通過優化地面流程,縮短旅行時間,體現民航運輸優勢的區域性空運體系,從而對環渤海經濟圈產生積極的影響。「環渤海快線」航線開通後,區域內的航班和旅客流量大幅增長。在大連-煙臺航線上,航空運輸旺季航班頻次甚至達到每日10班,形成「空中公交」式的航班波。

目前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隨著環渤海快線旅客運輸量的逐年增長,渤海灣各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2019年,該區域吞吐量超過200萬人次的達到了5個,其中:大連和天津均已突破2000萬人次,濟南和煙臺吞吐量在1000萬人次以上,威海機場也超過300萬人次。

圖六:渤海灣各機場旅客吞吐量2008年VS2019年

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環渤海地區地面交通需要繞渤海灣而行,海上運輸受風浪等天氣制約較大,而空中航線卻可以彌補這些不足。環渤海快線是當前市場化較為成功的支線航線,一方面得益於渤海灣特殊的地理分布,另一方面則來源於當地龐大的市場需求。渤海灣地區經濟發達,商旅往來頻繁,航空公司公司積極參與各城市航線網絡的構建,將充分發揮民航運輸支線飛機的近距性優勢,為其城市間提供最短的交往半徑,這正是「環渤海快線」得以形成的原因。

02

典型支線航空運營模式分析--黑龍江支線

黑龍江省支線機場眾多,擁有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牡丹江、雞西、撫遠、建三江、佳木斯、伊春、黑河、五大連池、漠河、加格達奇共13個機場,是我國第四大支線航空省份,非常適合支線航空運輸發展。2011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採用「政府購買航空運力」方式,與奧凱航空籤署合作框架協議,引進MA60支線飛機進入黑龍江省支線航空市場。在該種合作模式下,黑龍江省以哈爾濱機場為樞紐,建立起了「支線通支線,支線連幹線,幹線通全國」的航線布局。

圖七:黑龍江支線航線網絡

「政府購買航空運力」是黑龍江省破解支線航空發展難題、促進幹線支線均衡發展的一次積極探索。在支線航空市場欠發達、運力供應緊缺的情況下,採用「政府購買航空運力」的形式能很好的發揮地方政府和支線機場在航線開發上的自主性,以有限的資金投入推動支線機場航線開通,並規避了航空運營的風險。「政府購買航空運力」鼓勵並引導航空公司開發支線航線,能很好的培育支線航空市場,有效的整合了地方政府、機場和航空公司各方優勢資源,可以有效提高支線航線的通達性。

03

典型支線航空運營模式分析--阿拉善通勤

阿拉善盟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東西跨越800公裡,南北跨越400公裡,全盟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裡(大於英國的24.5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5萬人。在這片地廣人稀的土地上,內部交通主要依賴公路,盟內各旗之間路途遙遠,路面狀況較差,且公路密度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地面交通的出行方式不僅影響到阿拉善盟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還制約了阿拉善盟的經濟發展。2011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阿拉善盟為國家通勤航空試點地區,建設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三個機場,飛行區指標均採用3C標準,總投資3.89億元。2013年12月17日,承載著大漠人民飛天夢想的的三個通勤機場同時開航,標誌著我國首家通勤機場正式開始運營。

目前阿拉善逐步開通了多條通勤航線,盟外通達城市9個。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阿拉善機場公司共保障運輸起降5770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19.11萬人次,其中左旗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15.60萬人次、右旗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1.35萬人次、額濟納旗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2.15萬人次。

圖八:阿拉善右旗通勤機場

圖片來源:阿拉善民航機場公司

阿拉善通勤航空試點將原來旗與旗之間公路6-8小時的車程縮短為航空出行的1-1.5小時,在方便百姓出行的同時,潛移默化的改變著當地百姓出行方式和生活節奏,讓我國民航「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惠及大漠百姓。通勤航空極大的改善了阿拉善百姓出行條件,為當地的社會和經濟帶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讓當地更多的牧民百姓乘坐飛機「走出去」;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乘坐飛機「走進來」,領略體驗世界上僅有的三大胡楊林之一的「額濟納旗胡楊林」。

「翻山越嶺跨海峽,東奔西走過沙漠」,這是我們對上面三種典型的區域支線運營模式的總結。支線航空在我國公共運輸運輸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水路、公路、鐵路和航空在不同的區域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但是對於那些地面交通不便的區域來說,支線航空運輸的優勢更為明顯。據了解,青海、內蒙、江西等省和自治區也在使用中小型支線飛機,開始進行通勤短途航空運輸方面的嘗試。


破局:雙循環下的民航強國建設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航空運輸業,全球航空業需求減少,國際航空運輸市場進入了冰封期。航空公司已經停飛大量老舊機型和大型寬體客機,當前全球停放的幹線飛機數量降至6700多架,佔機隊總數的30%,其中停場的單通道佔其機隊的27%,停場的雙通道佔其機隊的41%。相比較之下,各區域內的支線航空市場受疫情影響較小,支線飛機的停場比例更低一些。統計數據表明小機型更適合於疫情期間緊縮的國內航空客運市場。國內華夏航空的航班恢復速度領先並在第二季度率先實現盈利,也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由於需求強烈,且競爭較小,航空公司均把目光瞄向了支線航空市場,這或將為國內支線航空和國產民機帶來一線發展曙光。

圖九:全球民航機隊飛機停放數量統計

01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我國支線航空的巨大影響

今年5月14日,我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研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近期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隨著我國旨在促進國內大循環、釋放國內大需求的相關政策和具體舉措陸續出臺,聚焦民航全產業鏈新內需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需全面啟動。在中國民航處在疫情後的良好回升勢頭之時,民航相關調控政策也在為支線航空「解綁」。為了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激發航空公司內生動力,民航局已經對國內航線航班管理政策進行了合理調整。9月4日,民航局下發《關於2020/21年冬春航季國內航線航班評審相關工作的通知》(局發明電〔2020〕2037號),調整放寬了部分國內航線航班準入政策。此次調整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放開核准航段每周最大航班量限制,二是放寬涉及「北上廣」三大機場支線航線準入限制。

02

支線航空的發展還需要更大的突破

公共航空運輸服務具有天然的基礎設施屬性,支線航空發展遲滯是典型的「市場失靈」現象。對於航空運輸企業來說,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行為目標;而對於運營支線航線的航空公司來說,中西部地區、老少邊窮地區以及一些交通不便的區域基本又很難實現商業盈利目的。多年的支線航空發展結果表明,市場機制並不能很好的解決支線航空面臨的問題,作為市場制度合理的調節者和幹預者,適當的政府主導和國家幹預才是支線發展的出路。

1.突破:通過政府干預機制來彌補市場失靈

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府有責任保障公民得到滿意的公共服務,這是由公共物品的特性及市場在提供公共物品是存在的市場失靈所決定的。這一點在城市的公共運輸運輸體系中體現的尤為突出,保障城市中心區域、近郊、遠郊以及城鄉結合地區有充足的公共運輸設施,是城市所在地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將城市公共運輸的距離放大百倍以上,就是國家公共航空運輸服務的責任與功能。與城市公共運輸的作用相類似,公共航空運輸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

根據國際經驗和國際理論,政府對公共領域的介入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

●通過政府財政投入來提供公共服務;

●補貼,對提供或享受公共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群體進行補貼;

●政府立法,規範市場和公共服務供給。

像美國的「普遍航空服務」(Essential Air Service,簡稱EAS)計劃一樣,我國也需要加快推進「國家基本航空服務計劃」(簡稱「基本航空服務」)政策體系。

2.突破:完善政企協調機制來應對政府失靈

從行業發展階段來看,我國支線航空尚處於行業發展的成長期初期,幹線航空公司與支線航空公司兩者之間運營模式差異並不明顯,也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分工與合作機制。

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支線航空政策規章體系,對支線航空與幹線航空進行界定,並對幹線和支線進行等級劃分來實施不同的政策。而對於我國政府出臺的各項支線航空管理措施和鼓勵政策,其出發點應在於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公共航空運輸資源和供給的調控活動。破解支線航空發展難題,需建立起「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務提供模式。即倡導以政府(主要指國家)為支線航空的核心主體,動員行業組織、地方政府和支線機場等非政府的公共組織,建立支線航空的公共管理主體。通過完善支線航空政策規章體系,建立健全協調發展機制,發動更多公共航空運輸企業參與來彌補支線航空發展中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

原創 李明業 民航資源網 

原標題:《李明業:疫情下中國支線航空的機遇以及破局之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李明業:疫情下中國支線航空的機遇以及破局之路
    」為主題,邀請國內外民航業相關人士,共同探討疫情對航空業的中長期影響,思考行業格局戰略調整及發展趨勢,分析中國航司發展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奧凱航空戰略規劃部總經理李明業就疫情下中國支線航空的機遇以及破局之路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對全球航空業帶來了重大的衝擊和挑戰,支線航空在疫情恢復階段為保障生產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更多航空公司計劃引進和運行支線飛機。然而,中國支線航空整體市場基礎薄弱,發展水平遠遠低於民航整體發展。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邵鳳茹發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主題演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時代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服務雙循環格局也是對民航業的必然要求。
  • 雙循環格局下地方金融的定位與發展戰略
    會議以雙循環格局下地方金融發展為主題,重點研討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在雙循環格局下的市場定位和戰略發展,鄉村振興與數字金融等內容。-----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陝西省分行行長鄒菊方闡述了在雙循環格局下,如何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問題。他說,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雙循環格局的形成,這是我們的任務。怎麼推進?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是一個解決辦法。
  • 運力購買協議模式是中國支線航空發展的出路嗎?
    編者按:2020年10月16日,為探討未來中國支線航空的運營模式,巴西航空工業公司舉辦了主題為「CPA(運力購買協議)模式在中國的應用前景」的線上研討會,給民航業內各領域的從業人員和研究人員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平臺,共同來討論和交流CPA模式在中國的發展。
  • 中國航空輪胎發展迅速,產業迎來新破局,國產部件突破之路不容易
    航空輪胎國內需求巨大,但是技術難度大,進入市場不容易中國有著世界上發展最快潛力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場,2017年5月5日,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成功首飛, C919的到來帶動了國內飛機製造產業鏈的高速發展
  • 都知道中國支線航空市場潛力巨大 該如何發掘?
    後疫情時期,中小型飛機以及支線航班在為恢復重建國內航線網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國內航空公司正在引進和運營更多的支線飛機。但在支線飛機的運營模式上,仍面臨一定挑戰。在運營支線飛機方面,美國CPA(運力購買協議)模式作為促進幹支結合的工具,能否為中國民航提供借鑑,是關乎支線航空運營模式創新和突破的重要議題。
  • 全球航空樞紐的分布、發展與潛力分析(下)
    全球航空樞紐的分布、發展與潛力分析(下篇:全球航空貨運樞紐分布特徵與中國航空樞紐發展破局) 4.全球航空貨運樞紐分布特徵全球航空貨運樞紐50強排名中,第一名中國香港機場2016年航空貨物吞吐量461.5733
  • 華夏航空接收首架ARJ21飛機
    ,積極探索我國支線航空發展的商業模式,共同開啟中國支線航空發展新篇章。——中國商飛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賀東風隨著建立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為路徑的國家戰略逐漸展開,我國中小城市之間的航空需求開始產生,中國支線航空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華夏航空訂購百架國產民機,既是對中國支線市場基本面的信心,也是對ARJ21這款飛機的信心。
  • 中國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現狀及「雙循環」戰略下行業投資機會分析(圖)
    中商情報網訊: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
  • 在疫情影響下,中國航空公司如何破局?
    在現代社會航空出行已經變成了人們工作、旅遊出行的方式之一,但在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大部分的航空公司的發展都步履維艱,甚至有些航空公司都倒閉了,為了改善這種狀況,中國各大航空公司在這樣局勢下開始進行花式自救,用「隨心飛」系類套餐破新冠陰雲,一方面讓受到疫情重創的航空旅行市場重新煥發活力,還讓人們對於經濟的復甦有了更好的期待和信心。
  • 國產支線飛機運行支持戰略院士專家座談會召開
    支線飛機運行支持戰略院士專家座談會。來自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的18位院士,以及來自政府機構、航空公司、航空製造企業、高校的80餘位專家分別在現場和視頻參會,圍繞國產商用飛機健康穩步發展談思路、獻計策、提建議。
  • 經濟大家談|正確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
    當前,我國提出的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全球疫情蔓延、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世界經濟模式重構,中國經濟關係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受阻,為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梗阻問題,為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而構建的一種新發展格局,這種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點在於暢通國內的經濟循環。
  • 深度|支線航空重回首都機場 坐國產飛機去草原
    時隔15年,北京首都機場重啟支線航空,國產支線噴氣客機ARJ21在北京起飛。要說明一下,首都機場雖然沒有國內支線航班,但是有國際支線航班,是俄羅斯S7航空用75座的E170客機飛的烏蘭烏德往返北京的航班。
  •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雙循環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商業經濟發展「課題...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雙循環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商業經濟發展」課題座談會近日在昆明舉行。座談會以經濟雙循環、雲南綠色食品牌、八大產業為支撐,依託雲南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和2021年雲南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機遇,研究和探討如何建立基於生物多樣性和雙循環發展的國家級雲南農產品精深加工樞紐,進而實現「農民有增收、企業有營收、政府有稅收」。
  • 中國支線航空聯盟模式初探
    在後疫情時代,這種發展模式對國內這個航空旅客流量以年均10%的增速增長的航空市場而言已經不適用了,能否有效發展支線航空將成為影響到整個民航業是否能健康、快速地發展的決定性問題,其中的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航空出行的「泡泡」化趨勢,而960多萬平方公裡的中國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大泡泡,其市場體量足以容納下所有航空出行的場景,也就是說,我們面對的是把一個已經全球化的行業放到一個960多萬平方公裡和
  • 華夏航空接收首架國產ARJ21飛機
    與中國商飛100架國產民機籤約發布暨第一架ARJ21飛機交接活動在重慶舉行。這標誌著ARJ21飛機正式入列中國長期專注支線運營的華夏航空機隊,國產商用飛機運營客戶數量增至7家,未來將進一步豐富我國支線航空網絡,助力民航業大眾化發展。
  • 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築基「雙循環」發展格局
    人民網濟南1月9日電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基於國內外發展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基礎,是塑造「雙循環」格局的重要先手,具有強大的乘數效應。
  • 中國航空發動機公司成立 瞄準航空發動機自主創新
    作為實施航空發動機專項的責任主體,中國航發對走出一條自主發展的道路充滿信心:「實現航空發動機從測繪仿製到自主創新的戰略轉變,實現我國由航空大國向航空強國的戰略轉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
  • 「雙循環」戰略,如何做好「內外兼修」?
    在不久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除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等目標外,「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首次錄入綱要,並迅速引發社會各界及市場的熱議。事實上,「雙循環」戰略在今年的高層會議中已經被多次強調。如何理解「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怎樣做好「雙循環相互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