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造衛星的輝煌成就,不僅是靠現代人的努力,還有前人栽的樹。
尤其是建國初期,科研條件差,環境簡陋,很多高學歷的科學家可以有更好的物質環境選擇,但他們最後選擇留在了國內。
1907年,趙九章出生在河南開封的一個名醫世家,原本可以衣食無憂地長大,但天有不測風雲,他父母早逝,為了生存,他也早早地去做學徒。
不過好在他姑媽見他這樣,於心不忍,開始接濟他,趙九章也爭氣,先是考上了河南附中讀中學,要知道,那時候教育資源匱乏,中學不多,考不上就沒其他辦法了。
在中學,趙九章學習也很認真,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浙江工專電機系,如果只是不聞窗外事,只把心思花在學業上,然後順利畢業,那時候大學生又吃香,肯定能找到不錯的工作,衣食無憂過一輩子。
但處在亂世的趙九章,像很多年輕人一樣有熱血,他積極參加反帝反軍閥的戰鬥中,1928年被逮捕入獄。
這樣情況隨時有生命危險,但好在他舅舅戴季陶得知這一消息後,想了個辦法把他救出來,並留他在身邊給自己做秘書。
戴季陶覺得這個外甥聰慧,做事又認真,撇開親戚關係,他也很賞識這樣的人,如果趙九章走仕途,有舅舅提拔,起點可以說很高,但奈何,他喜歡搞科研。
所以在1929他又考入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繼續學習,他的成績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異,葉企孫也注意到他,後來發現無論是態度還是成績,趙九章都是很好的,所以1933年,他畢業後,葉企孫就留他在身邊做助教。
葉企孫是有遠見的人,他不僅發現人才,還會調配人才。氣象學在農業跟軍事上都有很大的用途,但當時,國內在這一塊研究十分薄弱,他先是讓趙九章參加留學報考,拿到資格後,他再讓趙九章去氣象學專家竺可楨那裡學習一年,因為他準備讓趙九章去國外進修高空氣象學。
趙九章不負葉企孫的期望,去了氣象所才半年,就發表了國內第一篇研究東亞氣團的論文《中國東部空氣團之分析》。
1935年,趙九章來到德國柏林大學,師從當時國際氣象領域的頂級專家菲克教授,他的名氣讓世界優秀的學生都爭搶到他那裡,所以開始並未覺得趙九章有什麼特別,但隨著相處增多,他發現趙九章記憶裡好,很聰慧一點就通,而且認真做科研,不僅僅是為了拿學位而應付他。
1937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信風帶主流間的熱力學》,這篇文章引起了國際氣象學領域的人重視,他們沒有想到一個中國學生竟然能寫出這麼優秀的論文。
1938年,趙九章拿到了博士學位後,沒有選擇留在國外享受生活,而是回到滿目瘡痍中的國家。
他先是在西南聯大擔任氣象系主任,在那些年中,他用心在栽培了很多學生,這些學生,有不少成為建國後這一領域的專家。1944年,又去氣象所工作,後來兩黨對峙,趙九章把氣象所的設備跟人員全部留下,交給解放軍,對方空、海軍沒了氣象所供給的信息,戰鬥能力大大減弱,所以後來解放軍的勝利,趙九章在其中也做了貢獻。
建國後,國家要研究發展衛星這一塊,這必然少不了氣象這一塊的幫助,1957年,中國科學院成立衛星工作組,趙九章擔任副組長,隨後,他一心投入這個研究中。
天有不測風雲,1968年,因為一些原因很多人被調查了,趙九章也停止了工作,每天被掛著牌子遊街,做著粗重的活,還要遭受別人言語的謾罵,甚至有些人還用菸頭燙他的腿。
精神跟身體的雙重折磨,他終於支撐不住,在1968年10月選擇了自殺,他的死在當時並沒有引起重視,1978年,趙九章得到平反,八寶山革命公墓裡有他碑,但骨灰盒卻什麼都沒有,因為他骨灰沒找到。
如今科技再發達,也有前人做下的貢獻,看他們的故事,令人唏噓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