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NA2019傳真(05):訓練你的大腦——五大拍案驚奇的成人神經影像學病例

2021-02-13 醫學影像學英語

Case-based Review of Neuroradiology (Interactive Session)

Monday 8:30-10:00 AM | MSCN21 | Room: S100AB

Pina C. Sanelli, MD,MPH

MSCN21ATrain Your Brain: Amazing Adult Cases

Pamela W. Schaefer, MD

MSCN21BBrain: Neoplasm or NOT?

Jacqueline A. Bello, MD

MSCN21CLet's Opine on Clandestine Spine

Adam E. Flanders, MD

MSCN21DSpine Intervention: Follow the Contrast: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Diagnosis and Keep You Out of Trouble!

Vinil Shah, MD


Train Your Brain:

Amazing Adult Cases

Pamela W. Schaefer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

Case 1

案例1

What is the most likely diagnosis?

最有可能的診斷是什麼?

A. Tuberculosis

A、 肺結核

B. Neurosarcoidosis

B、 神經結節病

C. Primary diffuse leptomeningeal melanomatosis

C、 原發性瀰漫性柔腦膜黑素瘤病

D. Primary CNS vasculitis

D、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

E. 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

E、 轉移性腺癌

Case 2

案例2

What is the most likely diagnosis?

最有可能的診斷是什麼

A. Hemangioblastoma

A、 血管母細胞瘤

B. Pilocytic astrocytoma

B、 毛細胞星形細胞瘤

C. Rosette-forming glioneuronal tumor

C、菊形團形成性膠質神經元腫瘤(RGNT)

D. Cysticercosis

D、 囊蟲病

E. DNET

E、DNET

F. Ganglioglioma

F、 神經節膠質瘤

Case 3

案例3

What is the most likely diagnosis?

最有可能的診斷是什麼?

A. Pontine glioma

A、 腦橋膠質瘤

B. Neuro Behcet' s

B、 神經白塞氏症

C. Listeria rhombencephalitis

C、 李斯特菌菱腦炎(腦幹腦炎)

D. CLIPPERS,chronic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with pontine perivascular enhancement responsive to steroids

D、類固醇激素反應性慢性淋巴細胞性炎症伴腦橋血管周圍強化症

E. Multiple sclerosis

E、 多發性硬化

Case 4

案例4

What is the most likely diagnosis?

最有可能的診斷是什麼?

A. Sarcoid

A、 結節病

B.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tis(Wegeners)

B、 肉芽腫伴多發性血管炎(韋格納)

C. IgG4-related disease

C、 IgG4相關疾病

D. Neurofibromatosis type 2

D、 神經纖維瘤病2型

E MALT Lymphoma

E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

Case 5

案例5

What is the most likely diagnosis?

最有可能的診斷是什麼?

A. Masson tumo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

A、 Masson腫瘤-乳頭狀內皮增生

B. Cavernous malformation

B、 海綿狀畸形

C. Meningioangiomatosis

C、 腦膜瘤病

D Lymphoma

D淋巴瘤

E. Amyloidoma

E、 澱粉樣瘤

1. Primary diffuse leptomeningeal melanomatosis

1、 原發性瀰漫性柔腦膜黑素瘤病

2. Rosette-forming glioneuronal tumor

2、菊形團形成性膠質神經元腫瘤(RGNT)

3. Neuro Behcet' s

3、神經白塞氏症

4、MALT Lymphoma

4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

5. Masson tumo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

5、Masson腫瘤-乳頭狀內皮增生



RSNA2019傳真(04):鼻竇腫瘤的診斷與報告書寫

RSNA2019傳真(03):慢性鼻竇炎與鼻竇內鏡手術的影像學評估

RSNA2019傳真(02):急性鼻竇炎:特別注意危險信號和併發症

RSNA2019傳真(01):鼻竇的解剖學

RSNA2020年會將於線上舉行!

好消息!RSNA2019 虛擬會議免費開放至2020年6月30日!

《放射學實踐》:RSNA2019腹部影像學

《放射學實踐》:2019 RSNA肺部影像學

《放射學實踐》:RSNA2019乳腺影像學

《放射學實踐》:RSNA2019骨骼肌肉影像學

《放射學實踐》:RSNA2019心臟CT和MRI

RSNA2019精選(013):肋骨腫瘤、類似病變、非創傷性活動性異常的放射科終極指南

RSNA2019精選(012):肩鎖關節的解剖、影像與病理

RSNA2019精選(011):腹直肌腫塊:何物,何時,為何?

RSNA2019精選(010):鑑別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的重要意義

RSNA2019精選(009):非血栓性肺動脈栓塞的影像學特徵

RSNA2019精選(008):五種較少見的肺部囊性疾病的臨床、病理及影像學表現

RSNA2019精選(007):CTPA診斷中的誤區

RSNA2019精選(006):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後病理完全緩解的MRI評估:我們是否可以等待?我們會觀察到什麼?

RSNA2019精選(005):冠脈CTA評價心肌橋的解剖和功能

RSNA2019精選(004):如何利用雙能量能譜CT更快地檢出肺栓塞,特別是小栓子

RSNA2019精選(003):心臟MRI評估右室收縮功能:方法知多少?方法如何用?

RSNA2019精選(002):腹部平片24例:找尋腹內外異常氣體

RSNA2019精選(01):汪登斌:乳腺影像學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所遇到的挑戰

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集上線,歡迎各位讀者留言提出您的見解!

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解答(1)兒科病例:PTEN錯構瘤症候群, BRR型

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解答(2)神經病例:肉芽腫性多血管炎(GPA)

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解答(3)體部病例:腹腔甲狀腺腫

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解答(4)核醫學病例:宮頸癌並副腫瘤症候群

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解答(5)胸部病例:瀰漫性特發性肺神經內分泌細胞增生(DIPNECH)

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解答(6)乳腺病例:特發性肉芽腫性乳腺炎

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解答(7)血管介入病例:盆腔孤立性纖維瘤多發肝轉移最優治療方案選擇

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解答(8)肌骨病例:PTEN錯構瘤症候群之Cowden症候群

RSNA 2019:每日病例挑戰(星期四)

RSNA 2019:每日病例挑戰(星期三)

RSNA 2019:每日病例挑戰(星期二)

RSNA 2019:每日病例挑戰(星期一)

RSNA 2019:每日病例挑戰(星期天)

RSNA 2019:每日病例答案(星期四)

RSNA 2019:每日病例答案(星期三)

RSNA 2019:每日病例答案(星期二)

RSNA 2019:每日病例答案(星期一)

RSNA 2019:每日病例答案(星期天)

RSNA觀察:教育展板是臨床分析和教學能力的體現,我們重視的不夠

盤點|RSNA 2019 :你不能錯過的七大創新!

《6年113篇RSNA中稿背後的故事》 ——與陝中院放射科於楠博士的對談

RSNA2019主席發言中文版

RSNA 2019 President Speech

RSNA 2019 電子展板(DPS)已經上線!

顧俊:我的第一次RSNA開幕式

RSNA 2019:龔啟勇教授將出席周一特別論壇,討論影像學在抑鬱症的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

RSNA之AI論文趨勢—劉士遠教授CCR主題報告管窺

RSNA 2019 論文彙編已經上線!

RSNA前世今生(下)- RSNA舉辦地點變遷

RSNA前世今生(中)- RSNA雜誌的誕生

RSNA前世今生(上)- 美國倫琴射線協會和 RSNA誕生

RSNA 2019 APP現已上線!

RSNA2019學術系列報導-周誠:一個老影像學者的RSNA回憶

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集上線,歡迎各位讀者留言提出您的見解!

RSNA 2019 APP現已上線!

RSNA2019中稿結果出爐:參會者微信群成立!

相關焦點

  • RSNA2019精選(009):非血栓性肺動脈栓塞的影像學特徵
    、病理及影像學表現RSNA2019精選(007):CTPA診斷中的誤區RSNA2019精選(006):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後病理完全緩解的MRI評估:我們是否可以等待?RSNA2019精選(002):腹部平片24例:找尋腹內外異常氣體RSNA2019精選(01):汪登斌:乳腺影像學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所遇到的挑戰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集上線,歡迎各位讀者留言提出您的見解!
  • RSNA2019精選(010):鑑別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的重要意義
    《放射學實踐》:RSNA2019骨骼肌肉影像學《放射學實踐》:RSNA2019心臟CT和MRIRSNA2019精選(009):非血栓性肺動脈栓塞的影像學特徵RSNA2019精選(002):腹部平片24例:找尋腹內外異常氣體RSNA2019精選(01):汪登斌:乳腺影像學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所遇到的挑戰RSNA 2019 周日專家讀片會病例集上線,歡迎各位讀者留言提出您的見解!
  • 聰明大腦與年齡無關 五大因素造就最強大腦
    人腦潛力被低估  大腦潛力或許沒人能說清楚,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年齡不是記憶的絆腳石。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喬立豔指出,大腦結構在3歲左右基本發育成型,但大腦的結構塑形要持續到青春期。孩子的大腦擁有和成人一樣的神經元,但神經元之間沒有經常性的交流,軸突和樹突也沒有建立有效的聯繫,無法形成一個有效的神經通路功能。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癲癇(epilepsy)是大腦神經元反覆異常放電導致的病理性腦功能障礙性疾病,全球大約有6500萬癲癇患者,其中有20%~40%為藥物難治性癲癇。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影像質量和成像方法得到極大提高,但單_模態的成像方法所提供的信息較片面,因此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而多模態神經影像學是將不同模態的成像方法組合,避免了組織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較低的缺點,最大限度的發掘各種模態提供的影像學信息,得到正常或病變組織更豐富的信息
  • 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上,兒童大腦的處理方式與成年大腦不同——前者處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區域完全重疊,而後者則是由兩個相鄰區域分別處理。大腦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例如在學齡初期,大腦的代謝率會逐漸下降,神經元的數量也開始減少;進入青春期後,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大腦的代謝率都會降低到最低點。
  • 陳根: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上,兒童大腦的處理方式與成年大腦不同——前者處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區域完全重疊,而後者則是由兩個相鄰區域分別處理。大腦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例如在學齡初期,大腦的代謝率會逐漸下降,神經元的數量也開始減少;進入青春期後,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大腦的代謝率都會降低到最低點。這些變化可能都是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雖然基於實驗室的訓練方法產生了學習效果,但在成年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語音學習能力的最佳訓練條件目前還不清楚。
  • 陳根: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上,兒童大腦的處理方式與成年大腦不同——前者處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區域完全重疊,而後者則是由兩個相鄰區域分別處理。大腦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例如在學齡初期,大腦的代謝率會逐漸下降,神經元的數量也開始減少;進入青春期後,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大腦的代謝率都會降低到最低點。這些變化可能都是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雖然基於實驗室的訓練方法產生了學習效果,但在成年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語音學習能力的最佳訓練條件目前還不清楚。
  • 圖文:寨卡病毒相關神經系統疾病影像學表現大全
    繼2015年末在巴西發現首例與寨卡病毒(ZIKV)相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疑似病例後,目前已有幾項研究探索了該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及其相關併發症。除了與新生兒小頭畸形密切相關外,ZIKV感染還可引發成人嚴重神經系統併發症,如吉蘭-巴雷症候群、神經根神經炎和腦膜腦炎。
  • 訓練神經網絡的五大算法
    訓練神經網絡的五大算法 Alberto Quesada 發表於 2017-11-16 15:30:54   神經網絡模型的每一類學習過程通常被歸納為一種訓練算法。
  • 實戰病例:手把手教你「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
    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你掌握了嗎?近期(6月16日)Neurology雜誌報導了一例53歲女性患者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一起看看其臨床推理過程吧。但病史和檢查結果不支持這些診斷:反射正常使脊髓病變不太可能,純感覺症候群在橫貫性脊髓炎中很少見,因為它會影響脊髓的橫截面,並且未見大腦或腦幹受累;緩慢進展和上升性感覺症狀,而無脊髓病變的證據,則更提示周圍神經病變,如感覺性多發性神經病。
  •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中胼胝體的神經影像學改變
    胼胝體(CC)是大腦中最大的白質結構,由2-2.5億對側大腦半球交叉過來的軸突組成。它是人類大腦半球主要的聯繫通路。胼胝體的病理學改變涵蓋了各種各樣的病因,包括先天、炎症、腫瘤、退變、感染等等。本研究回顧了在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中人類胼胝體最可靠的神經影像學數據,以促進對不同胼胝體病理學實體的認識,及其在可能的預後結果的評估作用。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大腦神經可塑性,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電腦的系統升級,也可以叫系統更新。因為我經常會提到大腦可塑性,所以很多家長對這種可塑性提出了很多問題。之前科學界認為大腦裡的神經是不能再生的,出生時有多少,就永遠固定在那個數字上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元還會死亡,人就慢慢衰老了。加州大學最開始是在老鼠身上實驗發現了神經可塑性,也就是神經元可以再生。後來在人類的大腦裡發現了海馬體,它負責存儲、檢索記憶。如果海馬體可以再生神經元,那麼生出新的神經元,就會通過學習再進入大腦,然後跟著其他皮層裡的神經元協同作戰,幫助人類日常生活和學習。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大腦神經可塑性,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電腦的系統升級,也可以叫系統更新。因為我經常會提到大腦可塑性,所以很多家長對這種可塑性提出了很多問題。神經元是大腦裡面基礎的單元,每個神經元都有獨特的功能,或者由幾個神經元素組合到一起,幫人類執行一些人體的活動、語言、情緒、思維、行為等等。之前科學界認為大腦裡的神經是不能再生的,出生時有多少,就永遠固定在那個數字上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元還會死亡,人就慢慢衰老了。加州大學最開始是在老鼠身上實驗發現了神經可塑性,也就是神經元可以再生。
  • 2019 | 神經反饋訓練,STN LFP,帕金森
    神經反饋訓練,STN LFP,帕金森張國坤 供稿
  • ​【原著介紹019】:兒科影像學
    Cellini——美國放射科住院醫師最佳影像學圖書推薦【原著介紹018】:肌骨影像學基礎原著介紹(017):神經影像學巨著推出精華版:《Osborn腦精要:住培及專培基礎指導》原著介紹(016):神經影像學巨著又出新版:《Osborn腦:影像學、病理學和解剖學》第二版原著介紹(015):神經放射學——關鍵鑑別診斷及臨床問題原著介紹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任超然課題組2019年的工作發現retina-vLGN/IGL-外側韁核(LHb)通路可介導光療的抗抑鬱作用。 6,Stroke:步數與腦小血管疾病的關係 來源:梅斯神經 腦小血管疾病(CSVD)是大腦老化的常見亞臨床特徵。每天步行可能有助於預防CSVD。
  • 精彩病例:一例神經梅毒的「五維診斷」與治療
    病例摘要 患者許某,女,47  歲職員。因「記憶力下降 5  周,抽搐伴精神異常 1  天」入院。
  • 2020年《Nature》重磅來襲:成年大腦神經元可「返老還童」
    研究人員對這些腦組織樣本進行了抗體螢光標記,並通過影像學技術確認細胞形態來驗證。結果顯示,與嬰兒與兒童時期的腦組織樣品相比,腦部的新生神經元主要出現在胎兒發育期,並在14周的時候數量達到頂峰,22周以後則開始減少;同時,新生神經元表現出細長而簡單的細胞形態,並隨著發育逐漸生長為成熟的神經元形態。而到了7歲左右,就基本不會再產生新生神經元了(圖2)。
  • JPD:帕金森症的起源——腸道還是大腦?
    近日,在《Journal of Parkinson's Diseas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論文中,科學家們猜測帕金森症可以分為兩種亞型:第一種起源於腸道的外周神經系統(PNS)並擴散到大腦;第二種起源於大腦或者通過嗅覺系統進入大腦,然後擴散到腦幹和周圍神經系統。
  • 遊泳運動,什麼是神經訓練,為什麼要這麼做
    任何技能都是電化學信號從大腦經過神經系統傳播到一組肌肉的結果。要完善和編碼該技能(使它不易受疲勞,失去關注點或在比賽中使用腎上腺素刺激的氣氛影響),人們必須以一種精確的方式執行它數千次。每次重複都是神經連接更加牢固,這意味著到達肌肉時「信號強度」更大。低效的重複-甚至只是有些偏離您的最佳水平-不僅不能促進神經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