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區的安陶小鎮,其入口造型是一個高18米的泡菜罈子,特別吸引眼球。
千百年來,泡菜罈子成了當地陶文化的標籤和符號,也讓榮昌陶一舉成為「中國四大名陶」,榮昌躋身「中國三大陶都」。
如果把泡菜罈子比作榮昌陶的一棵小樹苗的話,如今這棵樹苗茁壯成長並開枝散葉,變成了一片樹林。從過去的一個陶——泡菜罈子,到現在的一片陶——日用陶、工藝美術陶、建築衛浴陶、特種陶集群規模逐步形成。
榮昌在做好「一片陶」這篇文章,已經取得顯著成效。未來,榮昌陶該如何提高點土成金能力呢?
一個陶
泡菜罈子走過千年
12月1日下午3時,安富街道啞口村安北陶瓷廠,一個柴窯剛剛開窯,工作人員從窯中取出茶杯、茶壺、花器等約300件,燒製成功率達70%。
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吉芬介紹,榮昌陶器生產歷史悠久,興起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在安富出土大量漢代陶器。它以「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罄」為特徵,與宜興陶、建水陶、欽州陶並稱「中國四大名陶」。
新中國成立以來,榮昌陶取得了快速發展,呈現「安富場,五裡長,瓷窯裡,燒酒坊,泥精壺壺排成行,燒酒滴滴巷子香」的繁盛景象。
同時,榮昌陶土資源豐富,僅沿著安富街道鴉嶼山脈一線,就有一條長約20餘公裡、寬2.5至4.5公裡的優質陶土礦帶,總儲量約為1.1億噸,
這樣的開窯場景在安富街道上演上千年。每次無一例外,從柴窯立取出的大多是瓶瓶罐罐,產品單一,附加值不高。
一片陶
不斷延長陶瓷產業鏈條
近年來,榮昌立足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陶土資源,從全域謀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做好「一片陶」文章。
榮昌區委常委,榮昌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常曉勇介紹,榮昌加快陶瓷產業的提檔升級,不斷延長陶瓷產業的鏈條,從過去的泡菜罈子、酒罈子等擴展到日用陶、工藝美術陶、建築衛浴陶、特種陶等領域,推進陶瓷產業向高端化、國際化、集群化的發展。
據了解,榮昌獲批重慶市唯一的陶瓷產業園,以輕工陶瓷為主導產業的榮昌高新區成功升級國家級高新區。現有陶瓷企業70餘家,其中規上企業25家,年產值80億元,帶動就業近1萬人。
以奧福陶瓷、兀盾納米科技、唯美陶瓷、惠達衛浴、錦坤陶瓷、宇森陶瓷等為代表的一批龍頭企業在這裡紮下根,壯大榮昌的陶瓷產業集群。
未來
掘金萬億級先進陶瓷產業
「力爭到2030年,榮昌陶瓷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50億元,建成名符其實的中國陶瓷之都。」榮昌區為自己定下了一個宏偉的目標。
如何提高點土成金的能力?日前,在2019重慶「一帶一路」國際陶瓷論壇上,與會專家帶來了一場頭腦風暴,為榮昌陶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清華大學教授謝志鵬說,二次世界大戰後,伴隨著航天航空、機械製造、電子、半導體、冶金化工、能源環保的發展,推動了先進陶瓷的研發與應用,其產品廣泛應用在社會各個領域,如汽車的尾氣淨化用蜂窩陶瓷、大型郵輪的陶瓷軸承、智慧型手機上的陶瓷背板、用陶瓷做的人造牙和骨骼關節等。
「全球市場規模已達萬億級,我國每年還需進口大量的先進陶瓷產品。」謝志鵬表示,希望榮昌抓住機遇,加快轉型發展,在未來先進陶瓷產業佔有一席之地。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所長王東表示,榮昌已逐步形成文化、生活、旅遊有機融合的特色陶瓷產業基地,未來潛力無限。該所願意協同材料領域的各方力量,全力為榮昌企業轉型升級、科技研發提供技術支撐,將重慶市陶瓷產業園作為我所成果轉化的重點平臺之一,共同推動重慶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