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0月15日電 題:中國發現世界上唯一一例人類在恐龍遺蹟上長期生活的直接證據
新華社記者 姬少亭 牟旭
中國、美國的科學家15日在中國地質學學術刊物《地質通報》上發表論文稱,在中國重慶市綦江縣老瀛山蓮花保寨發現了中國古人與恐龍足跡共存的實證,這是世界上截至目前,唯一一例人類在恐龍遺蹟上構建居住所並長期生活的例證。
論文作者之一邢立達對新華社記者說,「蓮花保寨除存在大量多樣化的恐龍足跡之外,還有保存完好的要塞結構和歷代題刻,構成了中國古人在恐龍足跡化石點上長時間生活的直接證據,這一時段可能長達700多年。而蓮花保寨的泥裂、鴨嘴龍類足跡和波痕被引申為荷葉葉脈、蓮花和水環境,『蓮花保寨』因而得名。」。
「這項研究表明恐龍足跡參與了中國部分古地名、民間傳說的形成,這些古地名、民間傳說或可成為尋找恐龍足跡的重要線索。」邢立達說。
邢立達目前正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這一論文由邢立達、美國史丹福大學古典學系的阿德裡安娜·梅爾和首都博物館考古學家陳鬱共同署名發表。
論文稱,蓮花保寨恐龍足跡群是中國西南地區中白堊紀地層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約有350至400個恐龍足跡。其恐龍足跡形態有多種不同的保存方式,其保留方式的多樣性遠遠超過了國內其他恐龍足跡化石點。以目前發現的蓮花卡利爾足跡為例,保存方式包括凹型足跡、凹型足跡幻跡、凸型足跡、多層踩踏的凸型足跡和三維保存的立體足跡。
值得注意的是,這批足跡位於一處有人工建築遺蹟的馬蹄形山腰絕壁的凹槽內,當地居民稱該處遺蹟為「蓮花保寨」,並傳說這裡有蓮花、荷葉的痕跡。蓮花保寨的得名與歷代古蹟遺存並無直接干係,而是源於居民的對寨內恐龍足跡的觀察。
「我們在這裡發現了很多有趣的遺蹟,都被居民與蓮花結合起來。波狀起伏的層面構造被引申至水環境,泥裂被引申至荷葉的支脈,酷似蓮花盛放的花瓣的鴨嘴龍類足跡被引申至蓮花,恰與『地湧金蓮』的神跡傳說不謀而合,而洞內頂壁多處保留完好的波痕、雨點、蟲跡等相互交疊綿延,給予古人『蓮葉何田田』的想像空間,也拓展並加深了古人對『蓮花』這一意象的認定。」邢立達說。
陳鬱說,巴蜀地區自古就是雲南、貴州以及緬甸、越南與中國中原地區乃至西域中亞一帶貿易往來的交通樞紐,佛教信仰極為興盛,對佛法象徵的「蓮花」這一意象的認知深入民間。在地理要衝、物產富庶、兵燹頻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民間對心靈信仰的追求和安定生活的期冀也更為強烈,這也是保寨以「蓮花」為名的原因之一。
「這些原因使得居民從水的意象發展到荷葉、蓮花,繼而發展到佛法護佑的完整想像,使得蓮花保寨的傳說在當地流傳至今。」她說。
綦江位於西南邊陲之地,自古以來兵禍不絕,多寨堡要塞,歷史上多有文獻記載。蓮花保寨舊名「蓮花洞」,又名「飛龍洞」。據縣誌載,這一帶漢唐以來一直是當地百姓避亂棲身之地,史載清軍唐炯部也曾駐紮此間、並曾與太平天國石達開部血戰。
寨內恐龍足跡附近保存了多個不同朝代的石刻,其中有確切紀年可考的最早題記出自南宋(1127—1279年),是蓮花保寨化石點已知的最早的文字記錄。時值南宋末年,這裡很可能是當地民眾躲避蒙元軍隊的避難所。清道光19年(1839年),負責編撰綦江縣誌的官員查閱前代古籍證實了這段歷史,並同樣留下了石刻。清同治元年(1862年)5月,命名為蓮花保寨,意為「有蓮花存在的或為蓮花所護佑的山堡寨壘」,題刻寨名和年月的門楣石刻至今尚存。
著名古典學學者阿德裡安娜·梅爾說,蓮花保寨的情況再一次表明,恐龍足跡參與了中國部分古地名、民間傳說的形成。因此,一些特定的神跡,如「石生蓮花」「地湧金蓮」等,以後都很可能會成為尋找恐龍足跡的重要線索。
她認為,綦江蓮花保寨長達700餘年的人文古蹟,與各式恐龍足跡共存的現象,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極其罕見,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和諧新概念,對提升綦江木化石—恐龍足跡國家地質公園的品位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