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90年代的朋友,一定會對一種零食很有印象,那就是跳跳糖。記得小時候有一種棒棒糖,單吃糖果沒什麼意思,但是把糖果放在棒棒糖裡滾一圈,再放進嘴巴裡,就能感受到跳跳糖和棒棒糖兩種糖果在舌尖跳動的味道。也許現在的小朋友已經不知道這種糖,但對於如今已經成年的一代,相信你們一定沒有忘記吧?

跳跳糖,一直以來困擾著我們,為什麼同樣都是糖果,跳跳糖放進嘴巴裡就會「噼裡啪啦」地跳動,而在空氣裡的時候,跳跳糖就不會有任何動靜呢?其實,跳跳糖的成分和普通的水果硬糖一模一樣,都是用蔗糖、玉米糖漿、食用色素、食用香料做成的,只要仔細品味你就會發現,跳跳糖的味道就是普通糖果的味道。

那麼為什麼跳跳糖會「跳動」呢?因為跳跳糖睡過「高壓艙」。高壓艙,顧名思義就是高壓的一個容器,當人們將糖的原料加熱成糖漿狀態的時候,將糖漿送進高壓艙,利用高壓將二氧化碳氣體壓入糖果裡。二氧化碳在糖裡形成肉眼不可見的高壓氣泡,在糖漿凝固成糖塊的時候,這些氣泡會釋放壓力,將糖塊崩碎,這也是為什麼跳跳糖都是破碎不完整的原因。

跳跳糖雖然保持不了完整的造型,但糖塊碎掉的碎片中仍然留有不少高壓氣泡。當我們將糖的碎片放進嘴巴裡,口水融化了糖塊,裡面的氣體被迅速釋放出來,你就會感受到舌尖有東西噼裡啪啦的跳動,還會聽到「蹦蹦」的細碎聲響。這是二氧化碳在你的嘴巴裡被釋放出來了的過程。

那麼是誰第一個發現二氧化碳被壓進糖果裡,能讓糖果出現「跳躍感」呢?其實跳跳糖的來源,還是一場意外。美國的一位化學家威廉·A·米切爾是跳跳糖的發明者,一開始他只想發明一種「速溶可樂」,就像泡咖啡那樣,把粉末用水一衝就能獲得一杯冒著泡的可樂飲料。

結果化學家並沒有成功發明速溶可樂,反而在把二氧化碳壓進糖裡的時候,發明出了跳跳糖的雛形。不過威廉·A·米切爾並沒有在意這個糖果,他只是隨手將跳跳糖的製作方法記錄下來。20年後才被人們挖掘出來,製作成跳跳糖,並且作為商品生產。

不過,最開始美國人並不買帳,誰敢吃一個在自己舌頭上「爆炸」的糖果啊?所以跳跳糖的銷售量非常差,更有人傳言說,有小孩子一邊吃跳跳糖一邊喝可樂,然後自爆了。這個傳言甚至讓跳跳糖停止出售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人們發現跳跳糖其實無害,二氧化碳才是「噼裡啪啦」的導火索。


雖說吃跳跳糖喝可樂沒有任何問題,但還是不建議大家嘗試這種吃法,因為跳跳糖和可樂裡本身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吃多了雖然不會傷害身體,但是會把自己吃腫了倒是真的。不知道大家已經有多久沒有吃過跳跳糖了?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至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