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中為何河伯「自多」若「自少」?如何避免驕傲自滿

2021-01-15 思維人格呂士申

山林催眠曲-大自然之聲[1]

03:53來自思維人格呂士申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這樣一篇文章《秋水(節選)》,選自《莊子·秋水》。

這裡不做其他方面涉及,僅就對比河神河伯與海神若認識境界的不同進行分析比較,找出河伯驕傲自滿及若謙虛謹慎的原因,並且根據河伯狀態的調整來分析一個人應該如何改變驕傲自滿的心態走向謙虛謹慎的狀態。

這裡的分析和比較全部來自於原文中的內容,是對原文內容的展開和引申,以此步入有關「人」的探討。

我們現在根據原文,來展開論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或帶來啟發。

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原因是「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這種情況下,作為河神的河伯才有了「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念頭。原文中用了「於是」這個連接詞,相當於「因此」之意,表明前者是後者產生的原因。

河伯「欣然自喜」,也就是說河伯作為河神在看到「秋水時至」、「百川灌」入「河」中自己很開心,因為自己是河神,百川灌河不就是自己匯集了百川之水了嗎?為何河伯會「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原因不也在此嗎?自己集合了百川之水,也就是集百川之美於己一身,所以放眼而觀,沒有任何一川能與己比。這可不是「天下之美盡在己」嗎?

這裡的「天下之美」中的「天下」僅就河神河伯的「管轄範圍」而言,也就是針對「百川」而言。對他而言,自己擁有百川之美,超越任何一川,所以「天下」沒有任何「川」能比得上自己的「成就」,自己就是「天下第一」!

因此「河伯」「欣然自喜」原因有二:其一是自己匯集「百川」,相對於「川」,自己容量大,是所有「川」無法比擬的,因自己是「百川」之量;其二是「百川灌河的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這種氣勢也是「獨步天下」,無「任何一川」可比。

由此可見河伯驕傲自滿是因自己氣勢和量均「天下第一」,這時他的比較對象是「川」,而「川」無論在規模還是氣勢方面都遠遠不如自己,因為他們最終都要「灌河」,為自己服務。

現在我們知道河伯驕傲自滿的原因所在了:向不如自己的對象比較,並且視野局限在河神所管轄的範圍內,在這個視野內,自己就是巔峰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海神若。

河是「百川」灌之,而海是「萬川歸之」;河是「兩涘渚崖」皆可視,而海是「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由此可見海是比河伯更有資格「驕傲自滿」或「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但實際上海神若卻沒有任何驕傲自滿之感,原因何在呢?

從文中北海海神若的話語中,我們得知海神與河伯不同的地方在於比較的對象。河伯是與灌河之百川相比,因此得出「天下之美盡在己」,那麼海神若是與什麼比較的呢?

用若的話說就是「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河伯「自多」是因比於川,海神若「未嘗以此自多」是因「比形於天地」,也就是說若是將自身與天地相比,發現自己「見少」而不是「自多」。若列舉了他比形於天地的幾個方面,都是發現自身的「小」而非「多」。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驕傲自滿(也就是自多)與一個人的視野大小及比較對象有關。

自多者往往如河伯一樣,視野不開闊,在局限的視野內,自己就是「最多者」,因此產生「自多」的認識和心態。換句話說自多者類似於「井底之蛙」,世界就是井口那麼多,並且在這個世界中,自己就是「主宰」,因為整個「井底」都是自己的「窩」。

與自多也就是驕傲自滿不同的是謙虛謹慎,我們根據「自多」,可以用「自少」來表示與自多相對的情形,也就是說「謙虛謹慎」可以說就是「自少」,由於「自少」不多、不足,因此才會更加虛心地學習。

自少者往往如海神若一樣,視野開闊,在廣闊的視野中,自己就是「至少者」,因此產生「自少」的認識和心態。換句話說自少者類似於「宇宙之眼」或者說「宇宙之心」,心中裝的是整個宇宙,並且在這個宇宙中,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就整個宇宙來說自己是可有可無的。既然這樣就不會認為自己是很重要的,就可以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會患得患失。

這方面來看與老子《道德經》中的認識相同。

在《道德經》第十三章中,老子是這樣說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

人之所以「寵辱若驚」是因為「貴大患若身」,而人「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裡不也是說明人寵辱若驚就是人太看重「自身」了嗎?如果一個人「無身」不就「無患」了嗎?

這一點上老子與「若」的觀念一致,認為人在宇宙中就是「大倉」中的「稊米」,所以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重!否則就是自尋煩惱!

那麼一個「自多」者如何才能改變自身的驕傲自滿呢?

答案也在文中,就在河伯自身認識轉變中。

河伯是如何意識到自己的自多是可笑的呢?

河伯是「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之後才「望洋興嘆」的。

換句話說河伯「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是河伯走出自身局限的關鍵,這是這個行動讓他得以見「洋」從而擺脫了自己之前的局限,開闊了視野。

如果河伯一直呆在黃河而沒有「至於東海」,那麼他是不可能有震撼的,因為見到的是他之前想像不到的。

畢竟「百川」與「萬川」不是一個概念,兩者也沒有可比性。換句話說當河伯面對「海」時,才發現自己就如同灌河的「川」。海就是「百川灌河的河」,河伯就是「百川灌河的川」,就是這種地位的反轉才讓河伯有了反思,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之前「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只不過是「貽笑大方」而已。

這種心態的轉變讓河伯由「自多」轉向了「自少」,雖然這種轉變是被動的,而不是如若一樣。

但就是這種轉變,才讓河伯有了海告訴他「道」的資格。

通過河伯的轉變,我們可以總結出人由自多轉變的條件:

第一,「驕傲自滿」者要改變「驕傲自滿」的狀態就要通過實踐到新的不熟悉的天地中去 。

因為驕傲自滿就是「自多」,而這個「自多」就是在現有環境下產生的,因此要想改變「自多」狀態就要打破現有的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離開這個讓自己產生「自多」的環境,這樣就客觀上消除了產生「自多」的現實土壤。

第二,在新的天地,由於視野更開闊,發現之前自身的局限性,由此而產生反思並「虛心請教」。

在新的天地,很多是之前自己熟悉的環境所沒有的,而自己之前的經驗、認識等都無法直接適應新的要求。這樣新的環境的要求與壓力就促使自己進行調整,並且在適應的過程中,對自己之前的「自多」心態就是一種修正和調整。這個過程中一個人就要先放低自己的姿態,「自少」就已經產生了。

第三,由實踐上升到認識,形成新的思維習慣,比較對象也與過去不同。

通過新的環境實踐,人的認識得到了修正;然後通過新舊環境的認識的不同的對比產生了反思,這個過程中新的思維習慣開始形成。

為了避免犯之前的「自多」錯誤,就開始把之前「向不如自己者」比較轉向比自己更強大者比較。也就是慢慢形成海神「若」的比較認識方式。

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避免「自多」,從而能保持個人的「謙虛謹慎」的習慣。

通過以上來看,如果想讓「自多」者不「自多」僅僅通過「說教」是不夠的,還需要先讓其通過新的實踐對自己「自多」產生懷疑,這樣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讓我們把「驕傲自滿」扔掉吧,撿起「謙虛謹慎」,毅勇前行吧!

相關焦點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在《秋水》中,講了黃河的河神「河伯」與「海神若」的七段對話,講述了河伯從洋洋自得、盲目尊大,自以為是天下的中心,「天下之美盡在於己」,到認識到萬事萬物的無窮性的過程。然后庄子又講了六個好玩的寓言故事,這七段對話和六個寓言故事,就構成了《秋水》的主要內容。
  • 《莊子-秋水》:井中蛙、梁下魚,怎樣凸顯人生真與樂?
    前言:《莊子-秋水》屬於莊子外篇。根據古書體例,其內容可能或為莊子所作,或為後人據莊子思想所整合。此篇自古以來就以義理深刻而著稱。篇中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我們熟知的望洋興嘆、貽笑大方、井底之蛙、邯鄲學步、濠梁歡魚等,指導我們認知事物該有怎樣的心態。那《秋水》怎麼說?我們又該怎麼做?
  • 努力吧,你的人生會因豐富的知識更加多彩——讀《莊子●秋水》所悟
    《莊子●秋水》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 《莊子》秋水,為什麼可以被稱為千古名篇?
    在《一人之下》裡馮寶寶的眼神是不一樣的畫風,打光非常多,瞳孔非常大,散點分布,清澈明亮,老天師看見了以後,稱之為神瑩內斂。問先生神是什麼,先生說,神是陰陽和合之名,神而明之,叫做神瑩。問先生為什麼神瑩,先生說,陰陽相抱,自然明照。
  • 《莊子》的《秋水》篇,主張人性應向自然復歸,富有文學意味
    可是當他順流東行,來到北海岸邊,縱目遠眺,竟連北海的邊都望不到時,頓生羞愧之感,就對北海的海神若(何以稱海神為若,王夫自以為是取其「若有若無之謂」)感慨道:俗語裡有這樣的話:「聽到的道理多了,就自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就是在說我啊。
  • 《莊子》經典名言十句,感悟透徹受益一生
    ——戰國·莊周《莊子·漁父》 精誠的人,毫不虛偽,沒有謊言,他們勤勉而刻苦,堅韌而剛強,在與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以誠實的心面對所有人,給別人以激勵和安慰,他們也因此獲得人們的信任和讚揚,在他們的生命之路上開滿了燦爛的鮮花。 2.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更多出自莊子的成語 及解釋  大而無當: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意思:當:底。雖然大,卻無底。原指大得無邊際。後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實際、不合用。   大相逕庭: 「 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意思:指彼此相差極遠或矛盾很大。   眾狙皆悅。」
  • 如何理解「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這句話的含義?
    原文出自《莊子·秋水》,不過前面一段也重要並有意思,直接催生了很常用的成語,我們一併來看: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 除了四海龍王之外,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海神是誰?全知道的不多
    說到神話傳說中的海神,我們很多人大概想到古希臘的波塞冬比較多,要說我們中國神話中的海神是誰?恐怕還得想一下,比較出名的,大概就是四海龍王?其實四海龍王的說法,最早也是結合了印度龍王神話而產生的。 因此我們還是把龍王排除,說一說除了四海龍王之外,我們中國本土神話中的海神是誰?
  • 莊子是個不講道理的人?看看《莊子·秋水》就知道了
    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學過像《論語十則》《塞翁失馬》這些經典文言文,當時的我們一心沉浸在老師精彩講述激情中,沒有發現這些課文有啥問題,甚至覺得課本講的就是對的。長大後一研究,才發現這些課文也有不可取之處,洗掉了許多孩子的邏輯能力。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安危相易 《莊子·則陽》 人生中的平安與艱難,順境與逆境都是辯證的,常常互相轉化,順境中不懂得居安思危,順境也會慢慢變成逆境。 不系之舟 《莊子·列禦寇》 莊子形象地把逍遙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達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無約束的。濟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太空人」莊子的瑰麗宇宙觀
    我們今天主要來聊聊道家兩位代表人物之一的莊子的宇宙觀。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哲學家,創立了哲學上的莊子學派。莊子學識淵博,對很多學派都有研究。在他的哲學思想中,也包含了早期的對宇宙規律的認識,我們今天主要來談談莊子的宇宙觀。
  • 莊子與你論逍遙,老莊道學中庄子的戲份有多足?
    論起莊子的逍遙,不免涉及到「道」的含義,古往今來,人就沒有停止對「道」這一門學科的解讀,何為道?天理尋常為道,天時地利為道,順應世間萬事萬物為道,為天地人三才之道。對於老子而言,更講究的是天道的觀點,人道只是為了天道服務的,即人道必須建立在天道這一大循環中,準確就是隨從天道發展。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二、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沒落貴族,隱而不仕,創立莊子學派
    莊周是戰國時期宋國人,他學問淵博,人們尊稱他為「莊子」。莊子的遠祖是宋國的國君,到了他這代,家庭已經沒落。莊子曾經出任過管理漆園的小官,沒過多久就辭官隱居,再也沒有出仕。莊子的生活十分貧寒,魏王派人請他入朝輔政,莊子講了一個神龜的故事,委婉拒絕。魏王的使者描述過莊子的窘迫生活,他住在偏僻的小巷,連普通的溫飽也不能保障。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
  • 莊子的「夏蟲不可以語冰」,聰明的人讀出的絕不止這三點
    《莊子》這句話出自《莊子》的秋水篇,其中「夏蟲不可以語冰」這句話得到了很多人的讚許,在遇到談不攏的人和事的時候《秋水》篇莊子這句話的意思,若是自己翻譯翻譯,意思就是說:對著井裡的蛙,不可以和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因為井底之蛙眼界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