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鍾華 實習生 李盼
8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報告廳近乎可用水洩不通來形容,就連報告廳門口的走廊都擠滿了學生。他們是來聽「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講學嘉賓——一位年輕的女科學家的講座。
這位科學家就是莊小威,34歲時成為哈佛大學少有的化學和物理雙科教授。今年5月,年僅40歲的她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又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華裔院士。
面對臺下學生充滿崇拜與好奇的目光,莊小威娓娓道來她的科學與人生之路。這條充滿傳奇的道路,又似乎那麼單純;充滿各種機遇,卻又像水到渠成。
從物理到生物
從小被父親認為有物理天分的莊小威,在成長的歲月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在「神童」聚集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裡,莊小威創造出四大力學課程全部滿分的紀錄,至今依然是科大難以超越的傳奇。199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的她,師從著名物理學家沈元壤先生,獲美國物理學博士。博士後期間,她又進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的實驗室。
莊小威十分感恩這兩位導師,她說他們的指導深深地影響了自己的學術道路,「沈先生教給我質疑的能力,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而朱先生則為我造就了一種視野,教我如何提出有科學價值的問題,選擇有意義的題目」。
而就是在朱棣文的實驗室,她將研究領域轉為生物學。「為何轉向,是不是因為看到了生物學有一個光輝的前景?」這是她常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莊小威說,當時進朱棣文小組後,自己想做點新的東西。朱棣文問她要不做生物,「我就跟他說why not?就這麼簡單」。
她笑著用「無知者無畏」來形容當時的自己。要知道,那時候的她,連DNA和RNA的區別還沒搞清楚。
「就我個人來說,雖然轉到生物比較偶然,但是轉了以後,堅持做生物就不是很偶然的事情了。」莊小威說,剛剛做的時候很辛苦,但是慢慢就發現這個領域像一個充滿了珍寶的島嶼,裡面有很多很多可以挖掘的東西。「生物和健康是密切聯繫的,任何一個生物的問題都有可能推動對一種疾病的研究,一種新藥的發展,因此做的過程會有越來越多的滿足感。」
科研體制的他山之石
在加州伯克利跟隨沈元壤讀博士,在斯坦福朱棣文實驗室做博士後,然後到哈佛建立自己的實驗室,莊小威通過自己的科研經歷,總結出美國的研究體制、人才體制中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莊小威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在美國,做到助理教授就可以馬上獨立。他可以獨立帶一個組,進行獨立的科學研究,而不需要跟著大教授的思路作研究。這樣很容易開發年輕人獨立創新的能力。學術領域有很多未知數,需要很多有創新思想的人才,這樣的體制對於青年人才也很好。」
除了科研體制本身,科研資助方面也十分先進,「很多課題,只要你可以說服基金會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很重要的生物問題,或者說服他們自己有一個很新的想法,哪怕你還沒有做出什麼東西來,就能夠拿到科研基金」。莊小威說,在科研評審體系裡,經常會給年輕人一些優越性,「他們鼓勵學者做多方面的思維,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把它馬上聯繫到一個具體的應用上。只要有意思、有意義的研究,他們都可以給你科研的支持,這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科研體系」。
此外,外國人在美國生活不會感到太多的歧視。「在科研領域裡,很多學者都是從外國來的。」她說,美國社會有一種容納百川的氣度,這對美國科研的領先都有很大的好處。
莊小威同時也指出,目前在美國,除了助理教授的制度還繼續保持外,科研資助和吸納海外人才這兩方面都有令人擔憂的下滑趨勢,「從這兩點看,美國要保持在科學上優勢,一定要完善資助科學的方法,一定讓科學家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與某方面的應用當時就掛鈎。另外就是要保持原先接納人才的好辦法,千萬不要想著給某一種族掛上某一個標籤,大家都是平等的」。
近年來,常常回國交流的莊小威發現國內的科研資助環境在逐漸改善,「國內相對來說變好了。過去畢竟由於資源缺乏,就需要在某一方面有選擇性的投入,很多就是要選擇近期有成就的領域。現在隨著經濟實力提升,對學術研究資源的大幅度增長,學術更加自由,更加有自由的空間」。她說,目前國內需要改變的,是科研者本人要有一個長遠的目光,不要急功近利。
給學子的建議
面對眼前年輕的「90後」學子,莊小威覺得他們比自己那一代大學生更活躍,膽子也更大了。「他們不會縮手縮腳,什麼問題都敢問,而且創造性比以前更強了。我們當時讀大學沒什麼創造性,覺得凡是書上的都是對的。一旦有這種想法就再也沒有創造性了。我是到伯克利以後才一步一步學會的。但是,現在這些小孩子剛進大學就知道要做科研,也知道批判性地閱讀、懷疑性地閱讀。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趨勢。」
與之相對應,她也發現了一種不太好的趨勢,就是浮躁,「他們耐心不夠,更不要說耐得住寂寞。一方面是有一些急於求成,另一個方面則是有些同學過分自我、過分張揚」。
在講座中,莊小威給自己的科學人生作了一個簡單的總結,這也是她給後輩學子的建議——首先要專注於科學研究(Single-Mindedness),然後通過科研訓練獲得研究的視野與遠見(Vision),在研究中要不畏困難(Fearless):不怕選擇難度大且有深遠影響的課題。選定目標後,一定要堅持(Persistence)。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那就等著運氣來敲門吧。
《中國科學報》 (2012-08-29 B1 大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