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莊小威與北大學子分享科學人生:專注無畏堅持

2020-12-02 科學網

 

■本報記者 鍾華 實習生 李盼

 

8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報告廳近乎可用水洩不通來形容,就連報告廳門口的走廊都擠滿了學生。他們是來聽「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講學嘉賓——一位年輕的女科學家的講座。

 

這位科學家就是莊小威,34歲時成為哈佛大學少有的化學和物理雙科教授。今年5月,年僅40歲的她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又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華裔院士。

 

面對臺下學生充滿崇拜與好奇的目光,莊小威娓娓道來她的科學與人生之路。這條充滿傳奇的道路,又似乎那麼單純;充滿各種機遇,卻又像水到渠成。

 

從物理到生物

 

從小被父親認為有物理天分的莊小威,在成長的歲月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在「神童」聚集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裡,莊小威創造出四大力學課程全部滿分的紀錄,至今依然是科大難以超越的傳奇。199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的她,師從著名物理學家沈元壤先生,獲美國物理學博士。博士後期間,她又進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的實驗室。

 

莊小威十分感恩這兩位導師,她說他們的指導深深地影響了自己的學術道路,「沈先生教給我質疑的能力,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而朱先生則為我造就了一種視野,教我如何提出有科學價值的問題,選擇有意義的題目」。

 

而就是在朱棣文的實驗室,她將研究領域轉為生物學。「為何轉向,是不是因為看到了生物學有一個光輝的前景?」這是她常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莊小威說,當時進朱棣文小組後,自己想做點新的東西。朱棣文問她要不做生物,「我就跟他說why not?就這麼簡單」。

 

她笑著用「無知者無畏」來形容當時的自己。要知道,那時候的她,連DNA和RNA的區別還沒搞清楚。

 

「就我個人來說,雖然轉到生物比較偶然,但是轉了以後,堅持做生物就不是很偶然的事情了。」莊小威說,剛剛做的時候很辛苦,但是慢慢就發現這個領域像一個充滿了珍寶的島嶼,裡面有很多很多可以挖掘的東西。「生物和健康是密切聯繫的,任何一個生物的問題都有可能推動對一種疾病的研究,一種新藥的發展,因此做的過程會有越來越多的滿足感。」

 

科研體制的他山之石

 

在加州伯克利跟隨沈元壤讀博士,在斯坦福朱棣文實驗室做博士後,然後到哈佛建立自己的實驗室,莊小威通過自己的科研經歷,總結出美國的研究體制、人才體制中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莊小威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在美國,做到助理教授就可以馬上獨立。他可以獨立帶一個組,進行獨立的科學研究,而不需要跟著大教授的思路作研究。這樣很容易開發年輕人獨立創新的能力。學術領域有很多未知數,需要很多有創新思想的人才,這樣的體制對於青年人才也很好。」

 

除了科研體制本身,科研資助方面也十分先進,「很多課題,只要你可以說服基金會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很重要的生物問題,或者說服他們自己有一個很新的想法,哪怕你還沒有做出什麼東西來,就能夠拿到科研基金」。莊小威說,在科研評審體系裡,經常會給年輕人一些優越性,「他們鼓勵學者做多方面的思維,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把它馬上聯繫到一個具體的應用上。只要有意思、有意義的研究,他們都可以給你科研的支持,這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科研體系」。

 

此外,外國人在美國生活不會感到太多的歧視。「在科研領域裡,很多學者都是從外國來的。」她說,美國社會有一種容納百川的氣度,這對美國科研的領先都有很大的好處。

 

莊小威同時也指出,目前在美國,除了助理教授的制度還繼續保持外,科研資助和吸納海外人才這兩方面都有令人擔憂的下滑趨勢,「從這兩點看,美國要保持在科學上優勢,一定要完善資助科學的方法,一定讓科學家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與某方面的應用當時就掛鈎。另外就是要保持原先接納人才的好辦法,千萬不要想著給某一種族掛上某一個標籤,大家都是平等的」。

 

近年來,常常回國交流的莊小威發現國內的科研資助環境在逐漸改善,「國內相對來說變好了。過去畢竟由於資源缺乏,就需要在某一方面有選擇性的投入,很多就是要選擇近期有成就的領域。現在隨著經濟實力提升,對學術研究資源的大幅度增長,學術更加自由,更加有自由的空間」。她說,目前國內需要改變的,是科研者本人要有一個長遠的目光,不要急功近利。

 

給學子的建議

 

面對眼前年輕的「90後」學子,莊小威覺得他們比自己那一代大學生更活躍,膽子也更大了。「他們不會縮手縮腳,什麼問題都敢問,而且創造性比以前更強了。我們當時讀大學沒什麼創造性,覺得凡是書上的都是對的。一旦有這種想法就再也沒有創造性了。我是到伯克利以後才一步一步學會的。但是,現在這些小孩子剛進大學就知道要做科研,也知道批判性地閱讀、懷疑性地閱讀。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趨勢。」

 

與之相對應,她也發現了一種不太好的趨勢,就是浮躁,「他們耐心不夠,更不要說耐得住寂寞。一方面是有一些急於求成,另一個方面則是有些同學過分自我、過分張揚」。

 

在講座中,莊小威給自己的科學人生作了一個簡單的總結,這也是她給後輩學子的建議——首先要專注於科學研究(Single-Mindedness),然後通過科研訓練獲得研究的視野與遠見(Vision),在研究中要不畏困難(Fearless):不怕選擇難度大且有深遠影響的課題。選定目標後,一定要堅持(Persistence)。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那就等著運氣來敲門吧。

 

《中國科學報》 (2012-08-29 B1 大學周刊)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莊小威入選北大「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
    莊小威在獲頒入選證書後,對北大學生作了題為《從物理到生物》的報告。 莊小威15歲時從蘇州中學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34歲時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物理系雙聘教授,也是獲得美國「天才獎」的第一位華人女科學家。今年5月,剛剛40歲的她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為該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 莊小威說,人生總需要一些運氣,她很感謝成長過程中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有了很多機遇。
  • 莊小威:做學問不應是為拿諾貝爾獎—新聞—科學網
    莊小威表示,她想以自己的切身體會來分享一個經驗,這就是不要浮躁,不要急躁,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急功近利,要很有耐心的做博士和博士後,用這段時間積累知識,積累經驗,積累方法,最重要的是積累思想,這對一個學者將來如何做好學問非常重要。 莊小威說,她的博士後導師在這方面給她了一個很好的啟發。
  • 《徒手攀巖》空降北大 男主角霍諾德送上人生寄語
    1905電影網訊8月30日,奧斯卡獲獎佳作《徒手攀巖》「開學第一課」活動在北京大學舉行,本片主角、全球徒手攀巖第一人亞歷克斯·霍諾德親臨現場,在現場分享自己的極致生活,與學生答疑解惑,與北京大學的學生進行了一堂生動有趣的開學第一課。
  • 天才神童莊小威:祖國傾力培養,學成後她卻直接加入美籍
    1940年,英國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屈辱,但同時隨之而來的,就是科學的思想和精神,它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為了促進本國的科學發展,中國從1872年派遣了近代第一批留學生,這些留學後學成回國後,大都成為了所學領域的佼佼者,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莊小威:從蘇州中學到哈佛教授,2019年獲「NAS科學發現獎」!
    在這次畢業演講中,何江講述了自己的「農村故事」,並在演講中介紹中醫在中國農村發揮的作用,進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學所專注的生物光學、物理專業研究,「以一個理科生的角度,來反思科技知識和技術在社會上不均衡的分布,以及如何將自己研究的科技技術,更廣泛地傳遞到世界不同地方」。
  • 中科天才錯失諾獎,莊小威:從物理到生物,心無旁騖做科學
    中科大畢業後,莊小威決定到美國繼續鑽研物理學,在美國,她的開掛人生依舊讓人瞠目結舌。02莊小威便赴美開始碩博連讀,那年她僅僅19歲。父親建議她去舊金山,因為不用轉機,莊小威便選擇了回家方便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科學網—專訪:謝曉亮的科學人生
    1992~1998年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環境分子科學實驗室工作。1999年受聘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正教授,2009年受聘哈佛Mallinckrodt講席教授。2011年5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他還獲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生物物理學會會士和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
  • 「少年班神童」莊小威,博士畢業才學生物卻與諾獎擦肩而過
    莊小威全家福,左一為同年莊小威受父母親的影響,莊小威從小就對科學感興趣,同時也被物理嚴謹的推理之美所吸引。初中時,她就曾獲全國數理化競賽第一名。莊小威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畢業照然而在她沾沾自喜時,她也迎來了人生第一個打擊。
  • 莊小威,陳志堅和許晨陽今獲突破大獎 | 鄰家女孩的螢光之舞
    許晨陽北京大學畢業,海歸北大任教數年後,去年歸海麻省理工學院工作。他因在極小模型和代數品種模應用方面的工作而獲獎。值得一提的是,許晨陽2017年榮獲了號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但在突破大獎中,他獲得的是數學新銳獎。
  • 美國最年輕華人院士莊小威:對老家印象最好
    傳奇天才,更靠專注與堅持  莊小威的父母都是如皋人,退休前是中科大教授。1972年,莊小威出生於如皋,此後就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到5歲。兒時的莊小威便表露出了超出同齡人的聰慧。「神童」莊小威從上學起就走上了「學霸」之路。中學時代,她獲得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被北京景山中學中科大預備班錄取後,父母擔心她才13歲,年紀小,給她轉入了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科大預備班。
  • 美國科學院院士莊小威:莊家有女是奇才—新聞—科學網
    >5月1日,是莊小威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滿兩周年的日子。 享受科研 「在科研領域搭建關係網絡並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和博士後階段更應該專注於課題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一定會引起別人的關注,功到自然成。」 在哈佛,如果6年期間發表的論文沒有達到要求的數量,就要走人。
  • 1988屆校友、核物理學家高海燕與清華學子暢談科研與人生
    她建議同學們在考慮自己的人生規劃時也應該仔細思索興趣所在,並且勇敢追夢,而不是隨波逐流。這一心得引起不少同學的共鳴。正如計算機系2017級碩士生曾海天所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她在核物理專業難就業的情況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個專業、是否堅持下去的那段經歷。高教授無疑是幸運的,她的興趣和工作合二為一,我相信這種幸運來自於熱愛和心無旁騖的鑽研。
  • 29歲成為北大博導,近日再獲科學大獎!她給學子們寫了一封信
    本文募格學術整合自:科學網、科學中國人(李剛)
  • 莊小威15歲進中科大,中國天才卻成美國院士,改善學術環境是關鍵
    她1972年1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是著名的生物物理學家,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頭銜,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她還是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聘教授,是學術界為數不多的多面手。
  • 15歲考入少年班,34歲差點奪得諾獎,莊小威是真正的科學家
    莊小威的內心充滿了挫敗感!是啊,一個在人生的前二十幾年裡幾乎順風順水的人,自然是無法接受這樣的落差。然而也正是這次的挫折,卻令莊小威正式自己自大的缺點,她很慶幸,自己能夠在此時認識到這件事。」;2012年,40歲的莊小威回到中國,成為北京大學第二位大學堂頂尖學者;2018年,獲得2019年度生命科學突破獎。
  • 「青鳥計劃·北大清華學子濰坊行」活動舉行
    11月7日至8日,「青鳥計劃·北大清華學子濰坊行」活動舉行,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優秀學子組成的參觀團到我市參觀交流。團省委副書記劉少華,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範福生參加活動。11月7日上午,在高新區泰山教育創新研究院舉行的座談會上,範福生首先對北大清華學子來到濰坊表示歡迎。
  • 北大學子赴新疆支教,甘當大漠中輸送知識的胡楊
    有位著名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我是北大畢業的,別問專業,問專業你就是沒文化。可見北大的厲害之處。北京大學,作為全國最頂尖的學府,是無數學子嚮往的聖地。但北大有他特有的責任和擔當,那就是服務國家戰略,勇擔時代使命。
  • 莊小威訪問母校中國科大 會場「站」無虛席—新聞—科學網
    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會見了莊小威教授,認真聽取了她對於我校在人才引進和學科發展等方面的建議。   7月3日下午,莊小威教授在生命科學學院禮堂向全校師生做題為「揭示生命中不可見的奧秘—利用超解析度成像在納米尺度上對生物系統的精細解析」的報告,「大師論壇」報告會由我校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主持,整個會場可謂是「站」無虛席,莊小威老師剛踏入會場,臺下便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 莊小威15歲進中科大少年班,中國天才卻成美國院士,如今又獲大獎
    莊小威是誰?當然,莊小威也並非第一次獲得科學大獎,她曾因為在科研上的傑出貢獻和成就,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和全球獎金最高的獎項,獎金額度高達300萬美元的科學突破獎。莊小威這位厲害的科學家,其實是來自中國。作為出中國走出去的科學家,莊小威也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師講席教授,擔任生命科學學院國際科學諮詢委員會成員,更為中國相關國家實驗室的建設作出了極大的努力,並且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博士生,甚至還曾為科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
  • 29歲成為北大博導,近日再獲科學大獎!她給學子們寫了一封信
    而在2017年,她就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2018年獲獲國家優青項目資助;2020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幾乎把所有青年科學家所能獲的獎項都囊括了,2019年,在北大的本科錄取通知書上,黃芊芊也為學子們寄語寫了一封信。一位非常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是怎麼練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