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用客機領域,波音空客兩家基本上佔據了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幹線市場,而在支線客機方面,則有點百家爭鳴的意思,加拿大龐巴迪、巴西EMB先來居上,而近些年又增加了日本三菱的MRJ(現在改稱SpaceJet)、中國商飛的ARJ21、俄羅斯蘇霍伊的SSJ100和MS21等競爭者。不過就在最近,日本的MRJ卻突然宣布下馬了。
日本MRJ宣布下馬
MRJ改名SpaceJet
MRJ一度曾被視為中國ARJ21的強力競爭者,兩者開始研製的時間差不多,定位也基本相同。不過,日本MRJ採用的氣動布局更加先進,發動機、機身材料和航電系統均領先一代,而ARJ21則被視為中國縮水版的麥道82,然而如今的結果,卻是MRJ項目因為訂單不足,不得不被「凍結」,而ARJ21則剛剛啟動第二條生產線。目前ARJ21已經累計交付38架,預計明年可以交付100架。
ARJ21已交付38架
明天ARJ21將累計交付100架
從表面上看,MRJ支線客機的失敗,原因在於它採用的PW1000G發動機可靠性不佳,比如空客的A320NEO就停止採用這種發動機,轉向波音737MAX和中國商飛C919的CFM56。也可以說,MRJ的失敗可以歸咎於日本國內沒有風洞,航空基礎研究比較薄弱。
PW1000G發動機是個坑
或者說,MRJ的失敗可以歸咎於三菱公司和供應商能力不夠和腐敗,比如在2017年10月,為MRJ提供鋁材的神戶制鋼所爆發大型造假案,公司出面承認在長達十年以上時間內,其生產的部分鋁製和銅製產品強度和耐久度數據作假,以達到客戶品質要求,MRJ也被牽扯其中。當然,你也可以說是日本政府的支持不足,政策傾斜不夠,國家意志不夠強等等。
日本三菱MRJ客機採用了神戶制鋼所的鋁材
但是,MRJ真正失敗的原因,在於市場的不足。自《廣場協議》籤訂以來,日本經濟陷入幾十年的停滯,導致其國內民航市場對MRJ這樣的支線客機需求不足。在MRJ的規劃中,國內市場只佔20%左右,而80%的市場份額在北美,為此,三菱公司還特意推出PLUS版MRJ,也就是MRJ90,以適應北美市場的需求。然而,正是此舉,將MRJ送進了墳墓。
MRJ80%的市場在北美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最新規定,支線客機的座位數量不得高於76個,最大起飛重量不得超過86000磅,而MRJ90的座位數為92個,最大起飛重量87200磅,均已經超標,這意味著它在北美市場必須直面波音的競爭,這顯然是死路一條。
FAA這個規定讓MRJ走向末路
實際上,自二戰之後,日本研製飛機和軍艦均採用低標高配的形式,比如日向級、出雲級被稱為直升機護衛艦,其實是直升機航母。C2表面為兩發中型運輸機,實際運載量卻造超過運20的一半。這種做法,是日本突破「和平憲法」的關鍵,但是在民用飛機也照搬這種思路,企圖瞞天過海,最終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C2運輸機就是典型的低標高配
當然,為MRJ釘上最後一塊棺材板的,還是這次全球範圍的疫情,全球民航市場急劇萎縮,波音生產出來的飛機無人問津,甚至連員工的停車場都被飛機佔滿了,在這種情況下,將80%的市場放在北美的MRJ,焉有存活下來的道理?
像烤腸一樣封存的波音737MAX白機身
相反,我國正在研製和運營的客機,無論ARJ21,還是C919,雖然使用的是外國的發動機,但最主要的市場,一直立足國內。這些年蓬勃的經濟發展,和全民抗疫形成的風景這邊獨好的局面,讓它的銷售一直非常火爆。
ARJ21第二條產線投產
所以說,決定客機發展命運的,不是多麼先進的技術和多麼拉風的外形,也不是給飛機改個吉利的名字,而是國運大勢,而這個國運大勢,不是上天賜予的,而是我們十三億老百姓和政府一起爭取來的。
ARJ21也很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