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據社交媒體消息:三菱重工決定大幅度削減、凍結國產先進噴氣式客機MRJ的研發預算和人員,可以說,這就相當於正式宣告MRJ項目的死亡,前期投入的數十億美元打水漂了。然而,一天後,三菱重工表示,針對共同社等媒體所報導的該公司旗下支線客機 SpaceJet(原MRJ)研發凍結一事並不屬實。
這就有意思了,MRJ客機的研發計劃究竟有沒有凍結,還有沒有戲?目前,媒體普遍的看法是,該項目已經推遲了6次,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基本上是廢了。
2000年以後,經濟產業省提出設想,研製一型額定載客量為50人左右的噴氣支線客機,用於替代上一代YS-11支線運輸機。一方面,當時的全球支線客機市場蓬勃發展,中國同時期也推出了ARJ21支線客機計劃,日本希望憑藉自己發達的經濟、技術實力,在國際航空市場上分點蛋糕。另一方面,也自己的小算盤,戰後的航空工業基本控制在美國人手中,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雖有研發實力,但在飛機總體設計、項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依然薄弱,無法獨立研製大飛機,只有通過新上客機項目來延續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
2003年,三菱飛機公司中標後就向波音公司求援,波音將為新支線客機的研製提供技術指導和幫助,而三菱又可以藉助波音的實力打開北美市場,可謂一舉兩得。2004年,三菱公布飛機設計方案,為 30 座級,採用 T形尾翼、尾吊 2 臺渦扇發動機。2006 年,三菱更改飛機設計,機身加長至70-90 座級,尾吊發動機改為翼吊發動機布局,T形尾翼改為常規的倒T形尾翼,項目正式定名為「三菱噴氣式支線客機」(Mitsubishi Regional Jet),簡稱MRJ。
按照最初的設想,MRJ客機應該在2010年完成相關試飛工作,2015年首機正式交付客戶使用,2030年之前取得1000架左右的訂單。
但是,三菱公司在渦扇發動機、航電、飛控等關鍵系統方面的技術欠缺太多,全部都要依賴美國的技術指導,導致MRJ在研發過程中出了許多問題,整個項目計劃是一拖再拖。直到2014年10月,MRJ的首架試驗機才完成下線。
2015年,MRJ進行首飛後,暴露出許多要命的問題,例如航空電子系統配置不合理,機翼強度無法達到設計指標等。另外,日本國內的試飛設備也不完善,一些重要的科目不得不到美國進行測試,其結果就是MRJ交付時間從2015年推遲到了2020年。
另外,計劃嚴重滯後,研製費用隨之水漲船高,大大超出了原來的預算。三菱重工非常頭疼,沒辦法,只好在2018年12月繼續增資1700億日元,希望趕緊結束這個爛尾工程。
更要命的是,和MRJ同時立項的中國商飛ARJ21客機早已一飛沖天,都已經陸續交付航空公司。國際客戶正在逐漸失去耐心,2018年1月,美國東方航空公司宣布取消MRJ的訂單,轉而採購巴西航空的ERJ-175型客機。北美市場對MRJ客機項目至關重要,美國客戶的決定對三菱公司的打擊可謂雪上加霜。
還有鬧心的事,2018年10月,龐巴迪公司在西雅圖地方法院起訴三菱重工的飛機部門,指控該公司從前龐巴迪僱員那裡竊取商業機密,以幫助MRJ項目。2019年1月,三菱反訴龐巴迪公司限制競爭。雙方鬧得很不愉快。
雖然,三菱重工現在還否認MRJ開發凍結,但就算MRJ能在今年交付客戶又能怎樣,黃花菜早就涼透了。與我國的ARJ項目相比,三菱的MRJ幾乎同時起步,且在發動機、複合材料方面有技術優勢。可惜日本的航空工業基礎比我國還差,許多技術工藝都沒有學會,加上國內外複雜形勢的影響,研製計劃6次推遲,這個項目基本上就廢了。而我國的ARJ支線客機已經商用很久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ARJ21飛機交付總量已經突破30架,今年ARJ21可能成為全球支線客機交付的亞軍,這個成績相當不錯。
日本的國產大飛機夢已經結束,飯要慢慢吃,課還要接著補,我國也是這樣走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