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煥庸曲線」是我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了一條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這條線從東北的璦琿,連接雲南騰衝。
沿著這條線中國地圖一分為二,即廣義上的東部與西部。
這條線在文人的眼中是小橋流水與大漠孤煙的分界線;
在旅行者眼中是中國景觀的分界線;
在氣象學家眼中是我國乾旱分界線;
在經濟學者眼中是貧困分界線。
跨越這條線向西,就是西部大開發壯闊的畫卷,3.0時代的西部大開發,對發展區域航空帶動東西部協同發展和推進民航大眾化的需求迫切,從東部向西,高鐵、高速將西部城市串聯起來,「一小時經濟圈」將西部主要城市與小城市之間的經濟關係融為一體。在更廣義的地域維度上,航空運輸尤其是支線航空,能夠喚醒更多城鎮的經濟活力,跨越「胡煥庸曲線」打通東西部經濟協同發展。國產客機肩負重任、大有可為。
商飛向三大航交付ARJ-21客機
6月28日,中國商飛向國航、東航(一二三航空)、南航、成都航各交付一架ARJ-21支線噴氣客機,這是國產噴氣客機首次進入世界一線航空公司服役。四年前的6月28日,首架ARJ-21客機交付成都航空,開啟國產噴氣客機的商業之路。四年來,成都航、天驕航、江西航、中飛通航相繼接收這款客機。
6月上旬,商飛向成都航、天驕航、江西航交付ARJ-21。
在四年裡,ARJ-21取得亮眼的成績單,數量最多的成都航在銀川、泉州、嶽陽、威海、哈爾濱設置ARJ-21客機過夜基地,開通了46條航線,包括ARJ-21的首條國際航線,將東北、華北、西北、中南的中小城市靠航空網連接起來。
成都航空ARJ-21客機航線圖
去年7月開始運營的內蒙古天驕航空,雖然運營ARJ-21客機時間不長,但以呼和浩特為中心,相繼開通烏蘭浩特、錫林浩特、通遼、赤峰、海拉爾等航線,這款客機在天驕航空的手裡,正在打通中國跨越經度最大自治區各盟市之間的空中通道。
內蒙古各盟市間動輒十幾個小時的車程真心傷不起啊,天驕航空ARJ-21停靠在烏蘭浩特機場。
今年5月,江西航空的ARJ-21客機正式運行,江西航為ARJ21飛機量身定製了幹支結合的航線布局,優先從省內的支線機場,如從贛州和井岡山機場飛往成都、濟南和浦東。
國東南三家航空公司與商飛籤約不到一年首架即交付,如何定位這款飛機的市場呢?
穿過水門的國航ARJ-21客機
上世紀90年代國航的支線客機在呼和浩特機場,包括運7和Bae146。在80年代運5飛機曾多次客串過自治區內的支線航空運輸,雖然只有10個座位,但對牧區的航空發展起到了騰飛的意義。
內蒙是國航傳統的勢力範圍,在內蒙地區深耕30多年,隨著曾經的支線客機安-24、Bae146、運七的相繼退役,這塊市場逐漸被天津航空、華夏航空以及後來的天驕航空補位,在國航公布的初期ARJ-21航線設置上,這款客機首先面向內蒙地區,執飛連接北京到錫林浩特、烏蘭浩特、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支線航空服務;
南航的ARJ-21客機
1997年-2011年南航在心境運營過5架ATR72支線客機,目前還有10架E190支線客機在廣州運營。
嶺南地區和新疆地區是南航的傳統勢力範圍,在2000年之後巴西造的ERJ145小型支線客機落戶多家國內航空公司,被成為南航「五小花旦」的ERJ145航線遍布華南中小城市,在新疆,ATR42支線客機退役後,空檔的疆內支線市場,成為眾多航空公司競相進入的藍海。南航表示ARJ-21首先在廣州運營,不過在疆內和沿疆區域的市場前景不容小覷,而另一個重頭戲就是北京大興機場的支線航空戰略。
一二三航空ARJ-21降落虹橋機場
運7客機在東航服役14年,圖為東航前身民航華東管理局在1986年4月執行運7飛機首航合肥-上海。
江浙滬包郵區算是東航支線航空的傳統領域,當年上海周邊500公裡的航線網如火如荼,而今統統被高鐵取代,「高鐵沿線寸草不生」這是航空界對高鐵的普遍認識,高鐵沿線的航空公司被迫去更遠的地方討生活了。能否依託虹橋樞紐的集客能力,重新打造泛江浙滬支線包郵能力。
ARJ-21客機駕駛艙
國航ARJ-21客機內飾,國東南三家航空公司都選擇了90座全經濟艙布局的構型。
東航系一二三航空ARJ-21客機內飾
南航ARJ-21客機內飾
ARJ21是我國首次按照國際標準,自行研製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渦扇支線飛機,性能可以滿足我國氣候多樣性、地質多樣性的需求,關於ARJ-21客機的技術難點攻關將在下一期細說,像在北美追冰,冰島追風,海拉爾追寒,吐魯番追熱等等這樣的驗證飛行,其實背後是國家的崛起,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得到認可。
否則,這樣的全球試飛很難短時間完成,舉個例子,隔壁鄰居日本同時間跟咱們一起搞支線客機,他們叫MRJ,意思是三菱支線噴氣客機,在研發過程中一直要看人臉色,而且驗證試飛必須要去美國,就連從日本飛往美國的路上,俄羅斯都要限制航路飛躍,到美國快4年了,科目還沒飛完,疫情一來已經趴在華盛頓州摩西湖機場很久了。
目前,ARJ-21客機已經得到22家客戶的596架訂單,已經向七家航空公司交付31架。三大航站臺國產飛機的背後,不僅僅是中國民機製造「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新跨越,更多的是「中國製造」圍繞民航大眾化戰略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