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湘潭站7月27日訊(湘潭晚報記者 王超 實習生 熊穎)湘鄉市山棗鎮新飛村的謝佩良家,近來發生了一樁怪事。
每晚睡覺時,他總能隱隱約約聽到一些怪叫聲。和平時聽到的動物聲音不同,傳入他耳際的這種叫聲,不但音色清晰,還略微帶有一絲令人驚悚的意味。
家在農村,周圍出現一點動物聲音,本是很正常的事。可時間久了,怪叫聲還是讓獨居在家的謝佩良心裡犯怵。
謝佩良的遭遇經湘潭晚報報導後,引起了知名動物專家,湖南師範大學動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鄧學健的關注。
7月25日,我們和鄧學健一起趕赴湘鄉,對鬧得人心惶惶的「蝙蝠佔屋」事件,展開「揭秘之路」。
初訪「蝙蝠的天堂」
謝佩良的家,位於湘鄉市山棗鎮新飛村境內,是國道邊一棟老式的三層磚瓦房,周邊青山綠水,風景怡人。
「就是這家,簡直是『蝙蝠的天堂』。」有村民指著謝佩良家調侃道。我們行至謝佩良家三樓樓梯間時,一陣窸窸窣窣的叫聲陸續傳入我們耳際。「就是這個聲音,晚上聽了皮都可以起疙瘩。」謝佩良一邊說著,一邊打開了三樓的木門。
就在謝佩良開門的剎那,我們被眼前之景驚呆了:空曠的房子裡,數千隻蝙蝠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屋內的各個角落。
從2012年起,謝佩良家三樓的隔熱層就成了眾多蝙蝠的樂園。考慮到蝙蝠可以吃蚊子,謝佩良最初對這群朋友,心懷感激。
謝佩良說,在蝙蝠到來之前,他家的三樓一直空著。如今,成千隻蝙蝠常年盤踞在家中的三樓,大有「反客為主」的意思,這讓獨居在家的他心裡時不時地發憷。
為趕走這群「鬧心」的朋友,他也曾嘗試過和它們鬥智鬥勇。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群朋友好像誓要與他死磕到底,怎麼也不肯離開。
頻繁出招,招招落敗
尖銳的叫聲,刺鼻的氣味,成堆成堆的蝙蝠在牆壁縫裡鑽來鑽去,直接把謝家當作了自己家。
此情此景,無時無刻不挑戰著謝佩良的最後一道防線。經歷多次失敗後,謝佩良更加堅定了將蝙蝠趕出家門的決心。
謝家來了上千隻蝙蝠的消息,仿佛一顆炸彈,讓原本清淨的鄉野一時間議論紛紛。
劉娭毑家距離謝佩良家僅10米遠,比起謝佩良,她對這群不速之客的到來,有更多的焦慮和不安。
「樣子好像老鷹,翅膀上又帶有很長的刺,聽說還會咬人。」劉娭毑越想心裡越發慌,她說,如果再這樣僵持下去,她就帶著孫子去城裡的女兒家借住一段時間,直到它們「搬走」為止。
其實為讓這些蝙蝠「搬家」,謝佩良想出很多招數。
第一招可稱為貓吃「老鼠」。在農村,蝙蝠又叫「簷老鼠」。那麼既然是「老鼠」,讓它的天敵貓來對付,應該不失為明智之舉。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貓工作幾日後就開始「怠工」了。
第二招是直接用強光照。越挫越勇的謝佩良,沒有就此氣餒。在這時,一位朋友又告訴他,「蝙蝠怕光,用強光可以把它們通通驅走」。令謝佩良懊惱的是,當他用強光照射蝙蝠時,堅強的對手竟趴在了燈光裡睡覺,絲毫沒有畏懼之感。
第三招比較「狠」,用硫酸驅趕。就在我們到訪前,他還特意去鎮上買了瓶硫酸。「平時家裡去不掉的汙垢,碰到硫酸就得馬上溶解。人要是不小心碰到了輕則毀容,重則致命,用來對付蝙蝠應該不成問題吧?」說完,謝佩良迅速打開硫酸水瓶蓋,往地上倒了一滴,地面立即生成了許多氣泡,還發出「嗞嗞」灼燒的聲音。
第四招,求助專家。數招都未能制敵,謝佩良找到了山棗鎮動物防疫站的技術員,看他們能不能幫忙解決難題。實地查看了謝佩良家的情況後,山棗鎮防疫站工作人員也只能嘆息。
最後一招是噴灑農藥。多次打擊後,謝佩良突然想到了一個「怪招」——連人都能毒死的劇毒農藥,是否也能成功「幹」掉這些蝙蝠呢?做好了背水一戰的謝佩良,親自背了箱農藥「應戰」,可幾個回合下來,他不得不認輸。
東亞伏翼喜愛蚊蟲
蝙蝠一日不走,謝佩良的心情就一日不能平復。
「周邊這麼多戶農家,為什麼唯獨我家有?是不是我家的房子有什麼特別之處,讓蝙蝠愛上就不肯走了?
採訪中我們注意到,無論是從房屋結構還是建築風格來說,謝佩良家的三層磚瓦房和村上其他農戶家的房子幾乎都如出一轍。
這些蝙蝠到底從哪裡來?為什麼只聚集在謝佩良家?面對突然激增的蝙蝠數量,是否有科學可行的方法趕走它們?
鄧學健的到來,能否解除謝佩良心中的「蝙蝠之困」?
出發前一天,鄧學健在湖南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對從謝佩良家取來的蝙蝠標本做了初步研究。他先將麻醉過的蝙蝠放在解剖盤裡,然後對蝙蝠標本的長短、翼長等部位進行測量,經過一系列比對後,鄧教授得出了初步結論。
通過蝙蝠外形,鄧學健能初步確定盤踞在謝佩良家的蝙蝠為「東亞伏翼」。這種蝙蝠,廣泛分布於東亞地區,在湖南,江南一帶也都有分布。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蝙蝠聚集在謝佩良家呢?
鄧學健解釋,謝佩良居住的山棗鎮新飛村屬於農耕區,蚊蟲較多。蚊蟲的聚集,一方面給東亞伏翼帶來了豐富的食物源,同時也導致它的天敵數量日漸減少。
「沒有天敵控制它,它就爆發性的增長。」鄧學健表示,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村上蝙蝠數量最多的兩戶人家,戶主幾乎都很少打掃房子。這一行為也給蝙蝠釋放了一個信號,即這個地方沒人幹擾,它可以放心地住在這裡。
鄧學健認為,蝙蝠剛來謝佩良家時,由於無人打擾,讓它們感覺到了這是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而蝙蝠屬於群居動物,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蝙蝠開始在謝佩良家聚集、繁殖。
硫磺和辣椒齊上陣
有什麼方法能趕走謝佩良家的蝙蝠?鄧學健說,從學科理論上來看,能起作用的有兩個辦法——用煙燻,其次是驅趕。
鄧學健解釋,用煙燻的辦法是建立在蝙蝠要呼吸,通過嗅覺刺激驅走它們。當天,聽說煙燻的辦法能驅走蝙蝠,謝佩良決定按鄧學健教授說的辦法做。他當即去鎮上買了包硫磺回來。
「在火堆裡加入硫磺和辣椒,讓它產生刺激性氣味,這樣它們(蝙蝠)總沒辦法對抗了吧?」謝佩良還找來一颱風扇助力。
一切準備就緒,謝佩良又拿來一把榔頭對著隔熱牆一頓猛敲,不一會兒,牆上就出現了一個大洞。
澆汽油、點火、撒辣椒硫磺粉、開風扇。火焰開始伴著濃煙透過牆上的大洞吹進屋內。這時,屋內的蝙蝠群開始躁動起來,幾隻蝙蝠中途從大洞中鑽了出來,在樓梯間的天花板上四處亂飛。
大約半小時後,閣樓裡已滿是嗆人的氣味。備受煎熬的蝙蝠為求活路,不得不從牆壁裡鑽出來,朝露天的地方飛去,或乾脆鑽進旁邊沒有「受汙染」的瓦片裡。
由於沒有做好相關防護措施,煙燻計劃不得不臨時終止。謝佩良無奈的說,「為什麼蝙蝠就是不肯離開?難道是因為蝙蝠的幼崽們還不能飛行?」
「它裡邊已經有小蝙蝠,小蝙蝠把這裡當成家了。」鄧學健說,成年的蝙蝠有超強的戀家性,僅靠人為的驅趕根本就不能奏效。因為這些成年蝙蝠寧可犧牲生命也要來護住它的幼崽。
「只有等幼體能夠飛的時候,再去驅趕它們了。」鄧學健告訴我們,蝙蝠的壽命可達30歲,在6—7歲成熟之前,雌蝙蝠是不會產崽的。成熟後,它們通常每年產一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