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浮遊幼蟲,多毛類和軟體動物

2020-12-03 可為漁業

浮遊幼蟲分為兩種,一種是終生營浮遊生活的,;另一種則是階段性的,幼體隨波逐流,成體營底棲生活,兩者皆沒有發達的遊泳器官。除原生動物外,幾乎所有各類無頸椎動物在發育過程中都經過浮遊幼蟲階段,甚至連某些仔魚也是浮遊幼蟲。它們是海洋浮遊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態多變,能作為魚蝦的天然餌料,與漁業的關係十分密切。由於體型比較微小,無法用肉眼仔細觀察,一般人可能只知道名字,卻不知道長什麼樣,花上幾分鐘,就能管中窺豹,走進繁華的浮遊世界。

多毛類

先來了解一下多毛類,屬於環節動物門中的一綱,長得挺像蠕蟲。此類動物通常包括擔輪幼蟲和後期擔輪幼蟲(疣足幼蟲),長什麼樣呢?

不知大傢伙玩過陀螺沒,就是那種用鞭子一抽,就轉個不停的那種。

就是它了,一個不正經的陀螺,人家正經的陀螺是用鞭子抽的,而它居然靠纖毛,一顫一動的,一看就很不正經!

後來它長大了,變強了,可是沒有變禿……可悲(xi)的是,它,長殘了!長成了這樣。

不僅是身體多出了幾個體節,還在兩側長出了「翅膀」(剛毛),到最後,甚至大多變了心,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波浪,投向海底的懷裡,過上了美好的底棲生活。

軟體動物

接下來是我們最熟悉的軟體動物了,較為常見的是腹足類和瓣鰓類的擔輪幼蟲幼蟲、面盤幼蟲和後期幼蟲。擔輪幼蟲和多毛類的十分相似,即靠纖毛震動的不正經陀螺。

之後,變成了面盤幼蟲,看起來又呆又萌!

別被它萌萌噠的外表欺騙了,這個時候的它可是有著兩個砂鍋大的「拳頭」(遊泳盤或稱面盤),上面著生長長的翅膀(纖毛),翅膀一揮動,便可以遊泳和吃飯,順帶還長出了足、眼點和觸角,還有外殼,戰鬥力一路飆升(微弱運動能力)。

在面盤幼蟲時期,由於不等生長,貝殼會螺旋地增長,身體和內臟團也會隨著出現扭轉現象。海洋大了,什麼幼蟲都有,瓣鰓類的面盤幼蟲沒有出現扭轉現象。

在流浪中,不斷生長,它成了後期幼蟲,此時面盤依舊不離不棄,外殼也在不斷成長中。在腹足類(比如各種螺)中,貝殼在糾結中進一步扭轉,肛門轉向右邊,與口靠近。(咦咦咦,有點變態!)而在瓣鰓類(各種貝殼),兩片貝殼越來越發達,於是它多了個外號,叫殼頂幼蟲。

可惜,這個曾經萌萌噠的幼蟲,依舊沒有抵住來自海底的誘惑,逐漸變態,在突然之間,拋棄了青梅竹馬的面盤,毅然決然投向了海底的懷裡,從此過上了美好的底棲生活。

本期介紹了多毛類的擔輪幼蟲和後期擔輪幼蟲(疣足幼蟲),關鍵詞為:環節動物門,陀螺,體節,剛毛;軟體動物的擔輪幼蟲、面盤幼蟲,後期幼蟲,關鍵詞:陀螺,面盤,糾結,變態。

註:幼蟲圖片來自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學專業英語》△內容來源: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林潔琪,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

相關焦點

  • 第三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45:軟體動物
    環節動物門動物身體同律分節;有發達的次生體腔(真體腔);其中的多毛類動物出現原始的附肢——疣足;閉管式循環系統;多數具按節排列的後腎;鏈狀神經系;海產種類有擔輪幼蟲期。海洋中的環節動物主要是沙蠶等多毛類動物,它們的頭部和感官發達,有疣足,無環帶,雌雄異體。
  • ZooSCAN在浮遊動物群落特徵與水溫關係研究中的應用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浮遊動物佔據著食物鏈的一個中心位置,它是初級生產力向高營養級進行傳遞的中間傳遞者,也是浮遊食物網、物質循環及能量流動的關鍵組成部分(圖1),並且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們的豐度、生物量、群落和粒徑結構的變化是體現整個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
  • 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 一種浮遊軟體動物
    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 一種浮遊軟體動物時間:2020-04-27 13:04   來源:封面新聞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 一種浮遊軟體動物 【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揮舞著透明翅膀像跳舞】近日,俄羅斯潛水員在白海冰下拍到裸海蝶。
  • 劉光興——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浮遊動物生物學和生態學、生物...
    三、研究方向與興趣  海洋浮遊動物生物學和生態學、生物海洋學、海洋環境生態學。  目前的研究重點主要包括:(1)浮遊動物生物多樣性,主要研究我國近海浮遊動物的多樣性及其變化規律;(2)浮遊動物分子生態學,主要通過獲取浮遊動物種群動態、遺傳變異、種群補充及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學證據,研究浮遊動物的多樣性、進化歷史及浮遊動物對環境波動的響應等;(3)海洋橈足類生物學與實驗生態學,主要研究海洋橈足類的生殖生物學及其培養技術,橈足類對赤潮生物的攝食及其與浮遊植物的相互關係
  • 浮遊生物都是些啥?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浮遊生物都是些啥?答:浮遊生物指體形細小,遊於水層中,沒有或僅有微弱遊泳能力隨波逐流的水生生物。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1浮遊植物體內含有葉綠素或其他色素,能吸收水中營養物質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主要有單細胞藻類,常見的有硅藻、甲藻、金藻、黃藻、綠藻和藍藻,以及光合自養細菌。2浮遊動物體形細小,缺乏或僅有微弱的遊動能力,主要以漂浮的方式生活在各類水體中。包括動物中營浮遊生活的成體和幼蟲。
  • 大亞灣海域首次發現浮遊軟體動物尖筆帽螺爆發
    漂積在海灘上的尖筆帽螺 圖片來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在首席專家黃洪輝研究員帶領下,堅持開展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近日,在大亞灣海域首次發現浮遊軟體動物尖筆帽螺大量爆發
  • 很微小很美妙 那些你從未在意過的海洋浮遊生物
    來源:Newyorker.com 作者:Nicola Twilley 攝影:Christian Sardet來自大洋洲的一種漂亮的水母       在浩瀚的海洋中,存在著一種我們看不見的龐大群體,其中約有150萬個物種,包括植物和動物、細菌和病毒、小魚和微藻類捕食者、寄生蟲和獵物,科學家們將這種單體的、不會自主遊泳只能隨波逐流的生命定義為浮遊生物
  • 寒武紀地層新發現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
    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前。研究表明該動物營管居固著生活,屬於現生多毛綱的長手沙蟲科,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為了解環節動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也揭示了寒武紀環節動物的生態和形態多樣性。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
    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環節動物多毛類古扇蟲 Ipoliknus avitus復原圖(楊定華繪)  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後者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
  • 自然界中身體透明的動物你見過嗎?
    《神奇四俠》中的隱形女俠深受人們的喜愛,她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來使自己的身體變得透明,從而隱身。它不是水母也不是螢火蟲,整體身長約二公分到三公分,為浮遊軟體動物。雌雄同體,生活在北極、南極等寒冷海域的冰層之下。通體透明,又被稱作「海天使」、「冰之精靈」、「冰海精靈」等。之所以有如此雅稱,是由於她們遊動時拍動著透明的兩翼,外型看似傳說中的天使。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新聞—科學網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和海山區軟體動物新屬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軟體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馬努斯弧後盆地水深1740米的熱液區發現了軟體動物腹足類一新屬和一新種,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空白。自2014年4月起,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下,海洋所依託「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以及搭載的「發現」號ROV,分別對衝繩海槽熱液區、南海冷泉區、雅浦海山區以及馬努斯熱液區進行了數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大量軟體動物標本,其中很多為未經發現和描述的新種
  • 顯微鏡下的海洋浮遊生物,是有多精彩?
    有孔蟲:海洋的「記號筆」這個看起來像是用精緻工藝打造的「玻璃花瓶」可不是人造物,而是有孔蟲。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原生動物,5億多年前就存在於海洋當中了。有孔蟲是海洋食物鏈的一個環節,它的主要食物為剛剛說到的硅藻以及菌類、甲殼類幼蟲等,個別種的食物是砂粒。
  • 科學家發現5.14億年前新型多毛類環節動物,它們竟然長這樣
    6月11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和布裡斯託大學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的寒武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距今約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這是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 感謝這些浮遊生物:產生地球一半的氧氣
    提起海洋浮遊生物,我們通常會想到它們可以為海洋動物提供食物,可以為我們人類提供氧氣。通過研究和分析,科學家們發現,浮遊生物的特點並非僅限於此。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動物,還有細菌、病毒以及其它漂浮於海洋中的各種微生物。
  • 浮遊動物的定向培養
    浮遊動物是我們養殖池塘和自然水體中常見的種類,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下面是從四個方面對浮遊動物的定向培養技術的介紹。
  • 中英科學家發現一種距今約5.14億年的新型多毛類環節動物
    研究團隊在中國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距今約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是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這是固著類環節動物的最早化石證據,也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在化石記錄中的首次出現。」
  • 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浮遊動物:浮遊動物會成為人類未來的食物嗎?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人類從未停止進軍藍色牧場的腳步,逐漸研究開發了多種多樣的水母。很早就有人提出:浮遊動物或將成為人類未來的日常食物。會有那麼一天嗎?雖然這兩種水母經濟價值不高,但它們通過濾食,可以吃掉水中絕大部分浮遊動物、魚卵及幼魚等,且通過觸手的刺細胞麻痺、致死部分浮遊動物和魚類,因此,它們的大量增加會給漁業造成嚴重的危害。此外,水母旺發還會引發另一個重要問題,水母會堵塞發電廠冷卻水的進水口。青島發電廠就曾因為海月水母大量存在於冷卻水中,而出現管口堵塞的情況。
  • 千奇百怪的海洋動物
    所謂海洋動物指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種動物的總稱。據統計,海洋中大約有16萬~20萬種動物,其中最小的是單細胞原生動物,最大的是長達30米,種約190噸的藍鯨。海洋動物的活動範圍也很廣,從海面到海底都有它們的身影。
  • 發育階段中,浮遊動物是適合的餌料
    導語:發育階段中,浮遊動物是適合的餌料苗種生產用的餌料臂尾輪蟲和雙殼類的幼體,是目前海產魚苗種生產廣泛使用的初期餌料。雙殼類的幼體比臂尾輪蟲小,所以用於少數魚類的剛孵化的仔魚。這幾年來,臂尾輪蟲培養技術進步顯著,大量生產比較容易,成本亦低,故用於大部分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