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遊幼蟲分為兩種,一種是終生營浮遊生活的,;另一種則是階段性的,幼體隨波逐流,成體營底棲生活,兩者皆沒有發達的遊泳器官。除原生動物外,幾乎所有各類無頸椎動物在發育過程中都經過浮遊幼蟲階段,甚至連某些仔魚也是浮遊幼蟲。它們是海洋浮遊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態多變,能作為魚蝦的天然餌料,與漁業的關係十分密切。由於體型比較微小,無法用肉眼仔細觀察,一般人可能只知道名字,卻不知道長什麼樣,花上幾分鐘,就能管中窺豹,走進繁華的浮遊世界。
多毛類
先來了解一下多毛類,屬於環節動物門中的一綱,長得挺像蠕蟲。此類動物通常包括擔輪幼蟲和後期擔輪幼蟲(疣足幼蟲),長什麼樣呢?
不知大傢伙玩過陀螺沒,就是那種用鞭子一抽,就轉個不停的那種。
就是它了,一個不正經的陀螺,人家正經的陀螺是用鞭子抽的,而它居然靠纖毛,一顫一動的,一看就很不正經!
後來它長大了,變強了,可是沒有變禿……可悲(xi)的是,它,長殘了!長成了這樣。
不僅是身體多出了幾個體節,還在兩側長出了「翅膀」(剛毛),到最後,甚至大多變了心,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波浪,投向海底的懷裡,過上了美好的底棲生活。
軟體動物
接下來是我們最熟悉的軟體動物了,較為常見的是腹足類和瓣鰓類的擔輪幼蟲幼蟲、面盤幼蟲和後期幼蟲。擔輪幼蟲和多毛類的十分相似,即靠纖毛震動的不正經陀螺。
之後,變成了面盤幼蟲,看起來又呆又萌!
別被它萌萌噠的外表欺騙了,這個時候的它可是有著兩個砂鍋大的「拳頭」(遊泳盤或稱面盤),上面著生長長的翅膀(纖毛),翅膀一揮動,便可以遊泳和吃飯,順帶還長出了足、眼點和觸角,還有外殼,戰鬥力一路飆升(微弱運動能力)。
在面盤幼蟲時期,由於不等生長,貝殼會螺旋地增長,身體和內臟團也會隨著出現扭轉現象。海洋大了,什麼幼蟲都有,瓣鰓類的面盤幼蟲沒有出現扭轉現象。
在流浪中,不斷生長,它成了後期幼蟲,此時面盤依舊不離不棄,外殼也在不斷成長中。在腹足類(比如各種螺)中,貝殼在糾結中進一步扭轉,肛門轉向右邊,與口靠近。(咦咦咦,有點變態!)而在瓣鰓類(各種貝殼),兩片貝殼越來越發達,於是它多了個外號,叫殼頂幼蟲。
可惜,這個曾經萌萌噠的幼蟲,依舊沒有抵住來自海底的誘惑,逐漸變態,在突然之間,拋棄了青梅竹馬的面盤,毅然決然投向了海底的懷裡,從此過上了美好的底棲生活。
本期介紹了多毛類的擔輪幼蟲和後期擔輪幼蟲(疣足幼蟲),關鍵詞為:環節動物門,陀螺,體節,剛毛;軟體動物的擔輪幼蟲、面盤幼蟲,後期幼蟲,關鍵詞:陀螺,面盤,糾結,變態。
註:幼蟲圖片來自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學專業英語》△內容來源: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林潔琪,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