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161期|沈衛峰教授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變異度是影響經皮冠脈介入治療術後支架內再狹窄的重要因素

2021-02-25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re under substantially higher risk of in-stent restenosis (ISR)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We sought to investigate whether visit-to-visit HbA1c variability is a potential predictor of ISR in diabetic patients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Methods: We consecutively enroll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performed follow-up coronary angiography after around 12 months. The   incidence of IS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visit-to-visit HbA1c variability, expressed a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standard deviation (SD) and variability independent of the mean (VIM), were studied.  Multivariabl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HbA1c variability for ISR.

Results: From September 2014 to July 2018 in Ruijin Hospital, a total of 420 diabetic patients (688 lesions)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During a mean follow-up of 12.8±1.3 months, the incidence of ISR was 8.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higher CV of HbA1c (P=0.001). The mean diameter stenosis (DS), net luminal loss and net luminal gain were 22.9±16.8%, 0.42±0.88 mm and 1.66±0.83 mm, respectively. Greater DS was observed in subjects with higher tertiles of CV of HbA1c (P<0.001), and this trend was more prominent in patients with optimal glycemic control (HbA1c≤7%) in the baseline.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HbA1c variability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ncidence of ISR after adjustment for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and mean HbA1c (HR: 3.00 [95% CI:1.14~7.92] for highest vs. lowest tertile). Inclusion of CV of HbA1c led to a better risk stratification accuracy. Assessing HbA1c variability by SD or VIM yielded similar finding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visit-to-visit HbA1c variability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incidence of ISR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中文摘要】

背景:2型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後支架內再狹窄(ISR)的發生風險明顯增高。本研究旨在探明糖尿病患者血糖變異度是否為ISR的潛在預測因子。

方法:本研究連續入組從2014年9月至2018年7月於瑞金醫院行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的2型糖尿病患者,隨訪1年後複查造影。分析1年後ISR發生率及其與隨訪期間糖化血紅蛋白(HbA1c)變異度(包括變異係數[CV]、標準差[SD]、均值獨立性變異度[VIM])的相關性,並通過構建多變量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血糖變異度對ISR的預測價值。

結果:本研究最終入組420例接受PCI術的糖尿病患者(共688支病變血管)。平均隨訪12.8±1.3月後ISR的發生率為8.6%,隨HbA1c變異度的增加而顯著升高(P=0.001)。平均管徑狹窄率(DS)為22.9±16.8%,管徑淨丟失為0.42±0.88 mm,管徑淨獲得為1.66±0.83 mm。HbA1c變異度越高,管徑狹窄率越大(P<0.001),且這種趨勢在基線血糖控制水平理想的患者中更為突出(HbA1c ≤ 7%)。多元分析顯示,校正了傳統危險因素及平均HbA1c後,HbA1c變異度與ISR發生率之間仍具有獨立相關性(HR:3.00 [95% CI:1.14~7.92]),且HbA1c 變異度可在傳統模型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危險分層的準確性。同時,應用多種血糖變異度的評價方法(CV、SD或VIM)分析均得到了類似結果。

結論:本研究提示,PCI術後長期HbA1c變異度是2型糖尿病合併冠心病患者支架術後再狹窄的獨立預測因子。

相關焦點

  •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標準化 促進糖尿病臨床診治一致性
    近年來,糖化血紅蛋白(HbA1c)因能有效輔助糖尿病的診斷篩查、治療監測、預後評估,成為糖尿病臨床管理的重要指標之一。日前,在上海舉辦的羅氏診斷全國生化學術交流暨糖化血紅蛋白一致性會議上,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 HbA1c 在糖尿病管理方面的重要價值,以及 HbA1c 檢測標準化和一致性的發展計劃對於促進糖尿病臨床診治的重要指導意義。
  • 診斷糖尿病的新指標來了,糖化血紅蛋白≥6.5%!
    曾經有調查顯示,我國人群糖化血紅蛋白的上限值為6.3%,因此很多專家也推薦把糖化血紅蛋白納入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最近,我國最新發布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已經把糖化血紅蛋白≥6.5%納入糖尿病的輔助診斷標準中了。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是什麼?
  •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技術標準化及臨床應用現狀
    糖化血紅蛋白測試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2~3個月血糖控制情況。 糖化血紅蛋白於1958年被使用色譜法首次從其它類型的血紅蛋白中分離出來,並於1968年被分類為一種糖蛋白。1969年,人們發現糖化血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血中增多。1975年研究者們得到了生成糖化血紅蛋白的反應式。國際純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於1986年首次推薦使用糖化血紅蛋白這一名稱,即非酶促的血紅蛋白的糖基化。
  • 糖尿病不單查空腹和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大於6.5也是糖尿病
    檢查糖化血紅蛋白不受飲食影響,可以不需要空腹查,糖化血紅蛋白≥6.5%作為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之一。因此,以後要想體檢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要查一下糖化血紅蛋白。三、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應2-3個月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與紅細胞內血紅蛋白A中的2條鏈N端的纈氨酸縮合形成的產物,整個過程不需要酶的參與,是一個不可逆的反應。
  • 糖尿病人,糖化血紅蛋白與血清蛋白之間的聯繫,為您分享相關建議
    糖化血糖蛋白作為診斷標準還是有一定優勢可言的,比如不需要空腹,節省一定的時間、變異性低。但是它是也受一些相關因素的影響,任何影響到紅細胞壽命或者是紅細胞在高血糖之中暴露的時間長短都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它的測定結果。
  • [OCC2017]周玉傑:經導管介入治療未來發展熱點探討_介入治療_OCC...
    目前已有許多TMVR瓣膜進行臨床試驗並取得令人滿意的初步隨訪結果,但所有臨床試驗均為短期隨訪結果,對於長期的有效性、耐久性、安全性尚未可知,還需要持續不斷的探索和創新。4.經皮三尖瓣置換經導管三尖瓣介入治療技術可以應用於既往有左心瓣膜手術史、再次外科手術風險高的患者。
  • 什麼是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高吃什麼
    大多數人可能對糖化血紅蛋白這個詞比較陌生,這是人體內的一種物質,如果糖化血紅蛋白偏高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那麼,什麼是糖化血紅蛋白呢?糖化血紅蛋白高吃什麼比較好呢?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紅細胞當中血紅蛋白和血糖結合的產物,這種結合生成的糖化血紅蛋白是不可逆的,並且和血糖的濃度成正比,保持一百二十天左右。糖化血紅蛋白的英文代號為HbA1c。糖化血紅蛋白測試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
  • 糖化血紅蛋白天天說,這些未必都知道
    傳統的糖尿病篩查和診斷是基於血糖水平變化,主要方法為血糖水平檢測,包括空腹血糖(FPG)、隨機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等。糖化血紅蛋白(HbA1c)因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成為判定血糖長期控制情況的良好指標,逐漸被臨床廣泛應用。
  • 每周一次2.0mg索馬魯肽 可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
    編譯丨柯柯當地時間11月17日,諾和諾德公布了SUSTAIN FORTE試驗的主要結果,該試驗是一項為期40周的3b期臨床試驗,在961例需要強化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開展,旨在分析接受每周一次2.0 mg和1.0 mg索馬魯肽(semaglutide
  • 糖化血紅蛋白有時也出錯
    HbA1c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葡萄糖持續且不可逆地進行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應的產物,其壽命與紅細胞的壽命相同,HbA1c能反映糖尿病患者過去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降糖藥物等因素的影響。與隨機血糖相比,糖化檢測值不受一時偶然因素的影響,與採血時是否空腹無關,因而穩定性更好,能評價糖尿病患者在90天內血糖控制總體狀況。
  • 立足當下 著眼未來-淺談糖化血紅蛋白的前世今生
    眾所周知,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會極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如何早期篩查診斷進行較嚴格的血糖管理從而減少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發展是當前我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目前國際公認的糖尿病血糖控制與監測的金標準,其臨床應用還拓展至糖尿病診斷、慢性併發症的預測等方面,成為集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複合指標[2-4]。
  • 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OCT):讀懂支架內再狹窄的「神器」
    那麼臨床上我們如何應用 OCT 來增進對 ISR 發病機制的理解,以及指導相應的治療呢?OCT 青年醫師俱樂部副主席,《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在冠心病中的臨床應用與進展》一書主編張瑤俊教授,在本文中將系統的為大家闡述 OCT 在支架內再狹窄中的意義。
  • 完全可降解支架引領第四代冠脈介入治療革命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四個階段。1977年全世界首例冠脈介入治療, PTCA,所謂的血管球囊擴張開展1986年第一個金屬裸支架誕生2002年,藥物塗層支架誕生2006年,全世界第一例可降解藥物支架由雅培生產冠脈介入治療經歷了四個技術革新階段——我們把完全可降解支架稱為冠脈介入治療的第四個裡程碑。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75期|張瑞巖主任醫師發表佐他莫司藥物洗脫支架治療合併糖尿病冠脈病變的有效性研究成果
    Results: Baselin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lesion characteristics data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2 groups.
  • 我為什麼要查糖化血紅蛋白
    從未測過糖化血紅蛋白當我問及老人最近一次糖化血紅蛋白值是多少的時候,老人回答說不知道,因為她從來沒有進行過這項檢查。起初我並沒有在意, 因為從未檢查過糖化血紅蛋白的患者大有人在。原因或者是因為很多醫院條件所限,還沒有開展這項檢查,或者是經治醫生沒有為患者開過此項檢查。
  • 從8個方面詮釋支架內再狹窄的治療_支架內再狹窄_DES_醫脈通
    藥物洗脫支架(DES)可改變支架置入後的癒合過程,減少新生內膜形成,並使支架內再狹窄(ISR)的發生率降低至5%-10%,第二代DES的ISR發生率仍相似。近日,在Circ Cardiovasc Interv發表的一篇綜述中對ISR的治療進行了匯總。 1.
  • 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 專家共識解讀
    轉自:《國際糖尿病》,原標題: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專家共識解讀  謝建軍1李全民2  1.江蘇省蘇州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院  2.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內分泌科  2型糖尿病(T2DM)是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血糖達標是預防和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重要措施
  • 貴州百靈:糖寧通絡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8月28日,貴州百靈發布公告稱,已收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關於《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觀察糖寧通絡膠囊治療新診斷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臨床試驗總結報告》,試驗結果證實糖寧通絡膠囊安全、有效,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 新型藥物洗脫支架提升冠心病介入手術治療效率—新聞—科學網
    隨著醫療技術革新,冠心病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簡稱PCI)治療因其創傷小、恢復佳、再狹窄發生率低等優勢,逐漸成為主流的治療方案。數據顯示,我國的PCI治療規模在過去30餘年的發展中不斷擴大,目前已達56萬例,其中藥物洗脫支架(簡稱DES)的使用比例從2012年開始基本保持在99%以上。
  • 解析2014最新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專家共識
    目前,在相當一部分國家和地區HbA1c是糖尿病首選診斷指標,我國新版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建議:「暫不推薦在我國將HbA1c作為糖尿病診斷切點,但對於採用標準化檢測方法,並有嚴格質量控制,正常參考值在4.0%~6.0%的醫院,HbA1c≥6.5%可作為診斷糖尿病的參考。」因此,保證HbA1c測定質量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