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創新—全球化變局中的國際非營利組織

2020-12-05 騰訊網

2020年11月11日至12日,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學會協辦的「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北京舉行。作為分論壇之一,由CCG和亞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NGO圓桌論壇,於12日順利舉行。

NGO圓桌論壇現場

圖源:全球化智庫(CCG)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NGO作為推動全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積極支持世界各國抗疫的同時,也面臨調整自身策略任務,採取創新舉措應對全球社會、經濟、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此次圓桌論壇以「挑戰與創新—全球化變局中的國際非營利組織」為主題,邀請了來自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以及福特基金會、世界資源研究所等7家國際NGO代表,共同探討國際NGO如何更有效地支持中國和世界各國應對緊迫的發展問題,提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NGO圓桌論壇現場

攝影:劉聖楠/亞洲基金會

亞洲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計洪波女士出席論壇,就在全球化進程中,亞洲基金會如何促進亞洲的繁榮與發展,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增進理解、加強合作,分享了以下幾點原則:

首先,以長期承諾為前提。亞洲基金會自1954年成立以來,長期紮根亞洲,並於1979年開始在中國逐步設立項目,開展工作;1994年,正式設立辦公室;迄今為止,已在中國開展工作40餘年。期間,我們也見證了本土NGO的蓬勃發展。今天有很多中國NGO也在推動南南合作,在亞非拉地區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開展民生、醫療、教育等領域項目,分享中國經驗,推動共同發展。結合亞洲基金會自身發展軌跡與經驗,我們認為在中國NGO走出去的過程中,長期承諾和堅守是至關重要的,是建立理解和信任,貢獻中國力量的前提。

第二,以尊重當地為基礎。尊重當地,首先表現在遵守當地法律,確保基金會工作在所在國的法律框架內開展。尊重當地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是全面推進本土化發展。今天的世界,似乎在朝著全球化,同質化的方向快速發展,但其實很多事務卻更加本地化,異質化,這更需要我們建立本土團隊—一支能夠紮根所在地,與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深度融合的團隊。

第三,以夥伴關係為支柱。要在當地做什麼,什麼是最迫切需要的、最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要怎麼做,怎樣達到預期效果……這些都要以當地合作夥伴為主導,提出、設計和執行。這是亞基會的項目原則,所以我們跟中方機構的關係是合作夥伴的關係,不僅僅是出資方和受資助方的關係。

最後,以靈活創新為指引。隨著世界的飛速發展,作為具有高度靈活性的第三部門,一定要具備創新精神。比如,在數位化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不管是在東協國家開展針對小微企業和農民商戶的數字營銷培訓,還是通過設計APP等手機應用軟體,為尼泊爾的跨境勞工提供就業信息和指引,亞洲基金會都把充分利用數位技術解決發展問題作為貫穿所有項目的指引。與此同時,在中國,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亞洲基金會所做的工作更加集中在如何加強中國NGO走出去的能力,如何推動中國在海外投資的企業深入關注社區溝通,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這些都是在新形勢下,亞洲基金會以靈活和創新為指引,持續做出的回應和調整。

計洪波女士遠程發言

攝影:王群/亞洲基金會

相關焦點

  • 大變局下的國際社會思潮流變
    其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這「兩個大局」,是事關國內國際發展大勢的戰略判斷,深刻詮釋了世界之於中國和中國之於世界的辯證關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推進的大背景、大環境,其中的機遇和挑戰皆前所未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力量,影響著國際格局的變革和調整。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係的再定位
    中法應該成為推動國際關係創新的夥伴,以創新、責任、共贏的精神,推動構建平衡的新型大國關係和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全球治理供給和新的國際制度供給,推動構建新型文明關係和觀念創新。  關鍵詞:中法關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外交;新型國際關係  今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
  • 鄭永年: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創新的未來
    我們今天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那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我們的國家、企業、技術創新意味著什麼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由中美關係的變動引起的。大家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現實是中美已經陷入了一種深刻的新型冷戰狀態。上一個冷戰,即美蘇之間的冷戰,經歷了半個世紀。所以我們要思考接下來至少半個世紀的事情,而不僅是五年十年的事情。
  •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角度觀察和解讀一個重大戰略判斷
    左鳳榮(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國政室主任)在後冷戰的全球化時代,中國是發展進步最快的國家。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對國際格局巨大變遷和國內治理出現綜合難度的重大判斷。
  • 是什麼決定了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分布和增長
    非營利組織是社會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理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就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已有研究已較多涉及非營利組織的規模、範圍、地理分布、流行程度、地理密度和增長率等問題。但這些研究主要是跨國分析,或是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進行的。相對來說,對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地理分布卻研究甚少。
  • 逆全球化思潮正在發酵 習近平提出中國主張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 2.面對嚴峻的全球性挑戰,面對人類發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抉擇,各國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 2020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也給全球治理帶來嚴峻考驗。中美關係緊張升級,逆全球化浪潮襲來。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嚴重衝擊國際經濟秩序,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大幅上升。而這些全球危機更加凸顯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程度,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更加迫切的需求。
  • 疫情後的全球化與中國對策
    二、新冠疫情之後的全球化:向前還是向後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在一起,被賦予了諸多屬性,疫情最終將平息,但其對全球化及國際經濟格局的影響將是長期的、深遠的。聯合國、WTO、WHO等國際組織權威性受到大國挑戰,其協調組織能力和約束力削弱,面臨這些問題束手無策。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大多數瘟疫並沒有終結甚至緩解大國競爭,更不用說推進全球合作。當前的疫情,發生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附著了太多東西,更不能期求國家層面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
  • ...訪問瑞士、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並訪問在瑞士的國際組織
    國際社會對加強全球治理能力,早日走出困境充滿期盼。去年9月,習近平主席成功主持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提出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發展。之後,在秘魯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又為維護開放共贏的世界經濟注入正能量。
  • 讀懂中國 | 在廣州,觸摸大變局中的中國脈搏
    大變局中開新局: 在廣州,見證中國變革脈絡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深刻演變——大國間的關係在重新定位,全球治理挑戰愈發突出,國際秩序面臨新的選擇,人類將走向何方? 在危與機並存的複雜環境中,在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下,廣州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強化創新驅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讓經濟保持高質量發展。
  • 現代院報告:新冠疫情加速世界百年變局演進
    世界變局加速推進報告指出,2020年是二戰結束與聯合國成立75周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突如其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戰疫加劇國際格局「東升西降」「中進美退」,大國博弈激烈複雜,全球治理備受考驗,地區熱點有增無減,政治思潮相互激蕩,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 「大變局」「大考驗」下 世界需要更好的合作
    演講中,他對中國「十三五」時期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三十年來,中國實現了世界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為國際合作的發展做出了越來越大的貢獻」。「我贊同中國長期以來的信念,即發展國家之間的利益匯合點,建立堅實的共同利益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在全球政治和經濟的大變局中,構建利益共同體。」
  • 2020新議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全球化轉型與國際合作治理
    因此,分析研究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審視其對全球化結構性轉型的影響、探討國際合作治理的挑戰與應對,是當前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議題,也可稱之為2020新議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發展漸入應對世界格局與國際秩序新挑戰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隨著全球化的演進,國際主要經濟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改變,國際治理體系顯現相對滯後且改革進展緩慢,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趨升,「不確定性」常常被國內外學者描述為「全球發展面臨的最顯著的確定性」。
  • 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全球化蓬勃發展同期展開,在貫徹實施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與各國、各區域、各國際組織機構的合作與交往不斷加強,各方利益也產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交融。在一定意義上,中國深度融入世界與國際社會和各國已形成了「環球同此涼熱」的局面。今天的世界正面對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
  • 研究丨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全球化蓬勃發展同期展開,在貫徹實施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與各國、各區域、各國際組織機構的合作與交往不斷加強,各方利益也產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交融。在一定意義上,中國深度融入世界與國際社會和各國已形成了「環球同此涼熱」的局面。 今天的世界正面對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
  • 面對全球的「大變局」「大考驗」 「讀懂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讀懂中國」也再度證明,疫情阻隔不了互聯互通,阻隔不了世界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關切的目光,更阻擋不了後疫情時代全球化發展之路。在短短三天之內,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等共約150名國際嘉賓以及中國有關部委和地方負責人、學者、企業家匯聚一堂,在平等對話中推動合作,在相互「讀懂」中凝聚共識。
  • 彭順豐和吳遐雙雙在聯合國獲得國際大獎
    《社會影響力創業行動》聯合發起方優客工場、社創之星和中國萬企等機構,將會在豐富與優化創業生態的進程中注重融入更多社會責任、凝聚創新動能、建立全球視野,引領創業群體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價值觀;《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行動》聯合發起方埃爾卡拉基金會、ChildWise國際、艾兒思兒童國際教育集團、美中經濟學社、星心橋(北京)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等機構,將在美國CDA早教師資培訓認證、大學由你
  • 「讀懂中國」國際會議11月20日廣州開幕
    南都訊 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將於11月20日至22日在廣州舉行,聚焦「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就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下,人類共同面臨的大考驗和基於利益交匯點的大合作展開交流研討。11月13日上午,廣州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第223場)舉行,南都記者在會上獲悉上述情況。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an Shechtman:科技企業家對創新至關重要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12月6日上午,鈦媒體和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聯合主辦的2019 T-EDGE全球創新大會在北京市大興區開幕,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準晶體結構首位發現者Dan Shechtman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隨著中國撫養比率的提高,每位員工將不得不提高人均GDP來維持生活水平
  • 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一書中明確指出,構建美國帝國需要形成大眾認同,構成社會凝聚力的基礎是美國認同。美國認同的核心是盎格魯—新教文化。即是否是白人、是否是歐洲人、是否是基督教信徒是國家認同和國家集團認同的政治標準。  文化上新保守主義以「文明衝突論」為理論依據主張文化種族主義。亨廷頓預測21世紀將是文明衝突的世紀,對此要建立「民族主義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