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控制猴子大腦;HIV感染風險可降為零;3D列印器官大突破……

2020-12-08 騰訊網

  盤點

  4/29-5/5 改變未來的科技趣聞

  全文共2495字,閱讀約6分鐘

  1

  AI創造圖像控制猴子大腦

  大腦視覺系統中的神經元對某些圖像的反應會比對其他圖像的反應更強烈,但我們並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引發了這種反應。5月2日,Cell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稱,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使用預訓練的深度生成神經網絡和遺傳算法,可生成刺激猴子特定神經元並讓其反應最大化的圖像,從而加深對大腦識別、理解和解釋視覺信息的機制的理解,有助於學習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研究。研究人員先利用AI生成圖像並展示給猴子,然後AI算法根據其神經元反應的強度來調整圖像,試圖使獼猴視覺皮層的神經元放電最大化。最終,AI生成的圖像成功地激活了特定的神經元,而不會同時激活其他相鄰神經元。整個過程就像用一種神經元自己的語言與之進行交流,傳感器和AI對生物大腦的窺視令人興奮(下圖左為進化調整的圖像,右為自然圖像)。

  網友:人類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

  2

  3D列印器官獲重大突破

  3D列印器官的一個巨大的障礙和挑戰是,無法列印輸送營養的血管,並且兼顧多種不同的管道系統(比如肺部同時擁有氣道和血管,肝臟擁有膽管和血管),這些管道網絡的結構同組織功能息息相關。5月3日,Science發表了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美國萊斯大學與華盛頓大學團隊克服了3D列印器官的一大障礙,製造出能像天然器官一樣輸送氧氣和養分的迷你器官血管。他們先將三維結構分解為多層二維列印藍圖,然後使用一種水凝膠溶液列印,並通過特殊的藍光將其逐層固化形成三維凝膠結構。其性質柔軟,生物可兼容,且內部結構精細,解析度達10-50微米。該血管結構具有足夠的硬度,不會因為血液流動、吸氣和呼氣而破裂。當紅細胞從血管中流過時,能夠有效地從呼吸的「肺部」中獲取氧氣。這些血管在小鼠實驗中被證實可為肝細胞輸送養分。儘管目前列印出的迷你器官比一枚硬幣還小,但研究人員期待在該技術的幫助下,能對3D列印器官產生更多理解,加速「人造器官」上市,造福廣大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

  小WE姐:這項重磅研究登上了 Science 的封面。下面是介紹視頻——

  3

  中國人祖先新證據

  人類何時登上的青藏高原?又是如何適應高原環境的?現今的藏族人、夏爾巴人和鄰近種群都攜帶了一種源自丹尼索瓦人的基因變異,有利於高緯度生存。但是,丹尼索瓦人為何會產生這種變異令人不解,畢竟此前其化石僅來自於海拔700米的西伯利亞南部的丹尼索瓦洞。5月1日,Nature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揭開了這一謎題。中國、德國、丹麥的聯合團隊對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內的一塊人族下頜骨進行古蛋白分析後發現,該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至少有16萬年的歷史,遠早於此前在青藏高原發現的約3-4萬年前的人類存在證據。這是世界首次在丹尼索瓦洞穴以外的地方發現丹尼索瓦人的化石,研究結果說明早在現代智人到來之前,丹尼索瓦人就在中更新世遷移到了青藏高原,並成功地適應了高海拔低氧環境,給現代中國藏民打上了基因烙印。對於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的史前人類活動這兩個國際熱點問題,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助於加強我們對東亞人類演化歷史的理解,為深入了解東亞直立人、古老型智人與現代智人的演化及其相互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

  小WE姐:這塊化石的發現也蠻傳奇的。早在1980年代,一位僧人在修行的洞穴中偶然發現了它,後來輾轉捐給了科學機構。研究團隊經過艱難的野外考察以及對牧民和僧人的尋訪,直到2016年才終於確定化石的發現地。去年正式展開的考古發掘已經獲得了豐富的舊石器文物,後續研究工作可能會帶給我們更多發現。

  4

  HIV感染風險可降為零

  

  現有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能有效降低愛滋病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而病毒載量越低,就越不容易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不過,過往研究多來自於異性戀伴侶,同性戀伴侶的數據十分匱乏。5月2日,The Lancet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在14個歐洲國家招募了972對男同性戀伴侶,其中一方是通過ART控制病情的HIV陽性感染者,另一方則為HIV感染陰性。在隨訪期間(中位數為2年),共有76088起無保護性行為,其中有15名志願者後來感染了HIV病毒,不過這些病毒並非來自他們的固定性伴侶。研究人員綜合分析後提出,通過ART治療,HIV病毒在男性同性戀中的實質感染率可以降為0%。如果儘早檢測並治療,控制體內病毒水平,有望終止HIV病毒的流行。

  小WE姐:抗艾三十年,從「死刑」到現在可藥物控制為慢性病,科學家們真是太厲害了

  5

  新發現近20萬種海洋病毒

  包括病毒在內的海洋生物是地球碳循環的重要一環,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和生物質,儲存在海洋深處,延緩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升溫。此前有記錄的海洋病毒一共為15000種,然而最近Cell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Tara Oceans項目團隊根據2009-2013年間從全球各處海域採集的生物樣本,發現了大量前所未見的病毒、細菌和古細菌等微生物,種群數量達到195728種,其中大約40%的新型病毒種群都來自於北極——北極的生物多樣性遠遠超出此前預期,研究人員認為需要進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這次獲得的海洋病毒的分布地圖,有利於理解病毒的全球流動和對整個地球的生物化學的影響,並幫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海洋「碳泵」的機制,或許未來我們可以利用病毒來調節碳循環,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小WE姐:科學家們預計大概有數千萬種海洋病毒——我們對這個星球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6

  為什麼深夜吃東西會發胖?

  生物鐘(或叫「晝夜節律」)是我們體內一個24小時的生物循環,在輪班工作或跨時區旅行中,非正常時間的進食行為是導致生物鐘中斷的主要原因,容易引發肥胖。不過,之前我們並未準確了解生物鐘如何感知和響應用餐時間,因此難以找到相應的幹預措施。Cell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稱,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的科學家們首次發現我們進食時分泌的胰島素,可以作為整個身體細胞的定時信號,能將膳食時間傳達給身體的細胞時鐘,加強晝夜節律。胰島素會通過刺激一種名為PERIOD的蛋白質生成,調節許多不同細胞和組織中的晝夜節律。當把胰島素在「錯誤的」生物時間(比如通常休息的時間)注入到小鼠體內,就會擾亂正常的晝夜節律,造成晝夜失衡。因此,注意用餐時間和光線照射可能是減輕這種生物鐘失衡的最佳方法。該研究對於進一步了解生物鐘及其相關疾病有重要意義,並有助於理解在特定時間進食或服用針對胰島素信號傳導的藥物的作用機理。

  網友:中國有句老話:馬不吃夜草不肥

   順手投個票

相關焦點

  • 《柳葉刀》: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下HIV病毒感染零風險
    科學家們發現,在現有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下,即便是進行了無保護的性行為,HIV病毒的感染風險依然是0%!這一研究也讓人類站到了消滅愛滋病的歷史節點上。愛滋病是一種影響廣泛的疾病,在全球約有4000萬名患者。這種疾病的歷史並不久遠:1981年6月,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才報導了愛滋病的首個病例。
  • 3D印表機技術突破 未來可實現列印人體器官
    3D印表機技術突破未來可列印人體器官據eurekaler3月12日消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3D印表機,它使用可見光和紫外光模式來決定兩種單體中的哪一種聚合形成固體材料,不同的光圖案提供了產生多材料部件所必需的空間控制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不過,賀永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坦言,很多人認為生物3D列印已經無所不能,甚至覺得很快就可列印心肝腎肺等器官,實現器官移植,然而,事實上生物3D列印還遠未達到我們最初器官列印的設想,體外列印能夠用於移植的活性器官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 「透視」技術為精確3D列印人體器官帶來曙光
    怎樣3D列印出逼真的人體器官?據《每日郵報》24日報導,德國慕尼黑大學埃蒂爾克領銜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能夠精確描繪器官內部結構的「透視」技術,3D列印人體器官將「有圖可依」,為醫療領域帶來顛覆性變革。示意圖:3D列印透明器官報導稱,研究人員利用溶劑使器官變得透明,然後用雷射在顯微鏡中掃描器官,從而獲取包括血管和每個細胞位置在內的整個器官結構。利用這一結構圖,研究人員可以先用3D列印造出器官的支架,再將幹細胞裝入3D印表機,注入正確位置,使器官正常工作。
  • 有了人體器官的透明圖譜,3D列印人體器官的時代將到來?
    將來,這項技術可能為許多有需要的病人按照他們的需求生產人工器官。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經過反覆試驗,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叫做CHAPS的洗滌劑可以在「僵硬」的人體器官中製造出小孔。由此一來,CHAPS允許其他的解決方案深入數釐米厚的人體器官,並將其轉換為透明結構。
  • 科學家創造了透明的人體器官 為3D列印器官打下基礎
    【CNMO新聞】一般來說,要想清楚地知道我們的器官裡發生了什麼,就需要進行深度切割,也就是切掉組織。然而現在,我們也許可以在不破壞組織的情況下就能觀察到人體器官的每一處細節。據外媒報導,赫爾姆霍茲研究所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阿里·埃蒂爾克領導的研究人員進行了透明人體器官的3D列印,並創造出了透明人腦、眼睛和腎臟的圖像。透明眼睛創造透明的器官依賴於一種叫做「光學清除(optical clearing)」的過程。
  • 3D列印新突破!空中微流體技術或將造福器官移植患者
    3D列印這門技術早在1986年就已經誕生了,當時是由美國的科學家查克·赫爾所發明。但礙於技術不夠成熟,知曉3D列印技術的人少之又少。但在近幾年,科學進步飛速,這項頗為冷門的技術突然又火了起來。人們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
  • 3D列印材料新突破:乳膠3D列印
    要實現科學工程的突破,需要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更需要專業團隊技術攻關。 近日,據白令三維了解,來自高分子創新研究所、科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跨學科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乳膠3D列印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也與米其林北美合作開展這個項目。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在美國,每年約有90萬死亡案例,或者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可通過器官或者工程化組織的移植避免或者延遲。可想而知,移植器官的需求極其之大。如果皮膚能夠在實驗室中列印出來,不難想到它將會被應用於治療嚴重燒燙傷的皮膚。目前,皮膚移植手術是最常見的皮膚燒燙傷治療方式,但它會導致出血和感染,復原時間也通常很長。與此同時,合成毛囊的開發似乎為可減少脫髮的商用產品或者移植奠定基礎。
  • 新生物墨水讓人體內部器官3D列印不再受紫外線局限
    Image: Ohio State UniversityA lattice structure implanted directly into soft living tissue目前,僅在美國就有近7萬人在等待器官捐獻的名單上。生物列印的夢想是有一天,病人不需要再等待捐贈者,比方說,利用3D列印技術,從活細胞中按需「組裝」腎臟。
  • 3D列印器官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用3D生物印表機列印出可與人體相容的體內植入物,甚至用細胞作為「墨汁」列印出器官和組織的技術也正不斷取得突破,3D生物列印時代距離我們已經觸手可及。  3D列印組織模型  助醫生「精準手術」  去年年底,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突然接到了一名來自深圳的小病人小謝。
  • 3d列印的優點和缺點
    3d列印的優點   1、製造複雜物品不增加成本   就傳統製造而言,物體形狀越複雜,製造成本越高。如果人們所需的物品按需就近生產,零時間交付式生產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長途運輸的成本。   5、設計空間無限   傳統製造技術和工匠製造的產品形狀有限,製造形狀的能力受制於所使用的工具。例如,傳統的木製車床只能製造圓形物品,軋機只能加工用銑刀組裝的部件,制模機僅能製造模鑄形狀。3D印表機可以突破這些局限,開闢巨大的設計空間,甚至可以製作目前可能只存在於自然界的形狀。
  • 3D列印器官,重新定義「上帝之手」「星醫療」
    3D列印也稱增材製造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簡單來說,3D列印就是把傳統列印的耗材——紙和墨換成了金屬、塑料、陶瓷、樹脂等新型材料。列印時,耗材會一層一層地列印出來,層與層之間通過特殊的膠水進行粘合、固定,最終呈現出一個完整的3D列印物品。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或用於器官移植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加入不同菌種形成不同三維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
  • 3D列印器官,實現完全「自主存活」還要多久?
    以最常見的心臟移植為例,全球每年大約有1790萬人因為各種心臟疾病而死亡,而相應的器官移植比例僅佔0.04%。器官移植面臨著巨大缺口。那麼,為什麼不用3D列印技術列印一個呢?若這項技術能夠發展成熟,無疑能夠解決器官移植領域長期存在的供體短缺和免疫排斥反應等多方面的問題,為患者帶來福音。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直至今日3D生物列印技術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仍十分少,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此外,模塊的可堆疊性使它們能夠像玩具磚一樣進行交互,提供可伸縮性和數千個潛在的幾何配置。最終,俄勒岡小組的目標是擴大技術和使用微型籠子生產實驗室製造的器官代替人類移植。 俄州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副教授luizbertassoni博士說:「使用專利持有者非常容易,它可以像lego一樣堆放在數千種不同的配置中,以匹配幾乎任何東西的複雜性和大小。」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盤點:2018上半年3D列印人體器官!
    如今,3D列印、區塊鏈、無人駕駛、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都成為了「網紅」技術,吸引了大批忠實的粉絲。這些技術應用在生產生活中,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地改變。   時至今日,大到航空航天小到孩子手中的玩具,利用3D列印技術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大腦能復活,心臟能列印!最近醫學研究太「硬核」了!
    本期亮點內容包括:Advanced Science:首個3D列印完整心臟亮相!來感受下帶細胞的心臟Nature: 神奇!死亡幾小時後的大腦竟存活了36小時JAMA:HIV暴露前預防增加性病風險?潔身自好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