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就能查胃癌風險,消化內科醫生:超過17分,要儘快做胃鏡

2021-01-13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胃癌新發病例達67.9萬例,死亡病例49.8萬例,兩者均僅次於肺癌,排名第二,全世界近一半新發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我國。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消化內科毛華主任表示,我國早期胃癌檢出率不到10%,極大地影響了胃癌的生存率。他提醒,血清學檢查等早期胃癌篩查手段無創、簡便且經濟,胃癌高危人群應將其列入體檢表。

41歲的《流星花園》中的「道明寺姐姐」徐華鳳;44歲的央視前女主持人方靜; 53歲的《花季雨季》導演戚健;56歲的《媳婦的美好時代》中的「婆婆」柏寒……

這些尚年輕的生命逝去,都是因為一種疾病——胃癌。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67.9萬胃癌患者,死亡數達49.8萬例,僅次於肺癌,更震驚的是,全世界近一半新發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我國。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消化內科毛華主任表示,我國早期胃癌檢出率不到10%,極大地影響了胃癌的生存率。他提醒,血清學檢查等早期胃癌篩查手段無創、簡便且經濟,胃癌高危人群應將其列入體檢表。

胃癌早發現晚發現大不同

胃癌在日本和韓國是最高發的癌症,但是日韓的胃癌死亡率遠遠低於我國。

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2018年1月發表的文章《2000-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率變化趨勢監測研究報告》數據顯示,胃癌5年生存率日本為60.3%,韓國為68.9%,而我國僅35.9%。

差異存在的主要原因或在於胃癌早期篩查的完善。對於胃癌患者來說,「早發現,早治療」直接影響著生存狀況。

「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晚期胃癌生存率大大降低。」毛華主任表示,然而,我國早期胃癌發現率不到10%,也就是說,我國絕大多數胃癌患者「一發現就到了中晚期」。

這與早期胃癌的症狀並不明顯有關。毛華主任介紹,「早期胃癌與淺表性胃炎、消化不良等常見消化道疾病症狀相似,如腹脹、噯氣、反酸、食慾下降等」,出現較為明顯的特異症狀——如消瘦、出血、黑便時,或已經到了中晚期了。」

抽血可篩查早期胃癌

症狀並不足以讓我們早早地「捕捉」到胃癌,體檢可以嗎?

毛華主任表示,篩查胃癌第一步是抽血檢測,項目為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這三項。

這些指標有什麼意義呢?毛華主任解釋到:「胃蛋白酶原Ⅰ反映胃體黏膜功能,胃蛋白酶原Ⅱ屬於炎性指標,二者比值(PGR)異常提示萎縮及胃癌風險;而胃泌素-17提示胃酸分泌水平及胃萎縮情況。這些指標都對於篩查出高風險患者有重要意義。」

另外,幽門螺旋桿菌(Hp)檢測也是一種無創、簡便易行的篩查方法。

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原因,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其定為胃癌Ⅰ類致癌物。專家提出了幽門螺旋桿菌到癌的發生模式——「Hp感染—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腺癌」。研究表明,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能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

這些指標如出現異常,綜合個人情況,可進行下一步的胃鏡檢查。

毛華主任提醒,40歲以上人群具有以下任一胃癌高風險因素,都應及時進行早期胃癌篩查——具有胃癌家族史;患有胃腸道疾病;患有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等胃癌癌前病變;有相關消化道不適症狀;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長期食用醃製食物等高風險行為。(通訊員:伍曉丹、吳燕妮)

相關焦點

  • 海豚、海獅、白鯨……這位消化醫生成為動物胃鏡「專業戶」
    醫生,最可貴的品質首先要善良。這種善良不僅是剛性的道德約束,更是內心自然產生的對病人溫柔的一種心境。鄞州人民醫院醫共體消化內科主任許豐就是這樣一位善良、仁愛、謙和的醫生,一位心懷百姓的良醫,從醫19年來,他用精湛的醫術,診治每一位無助的患者,為他們除去病痛,給他們帶來健康和快樂。
  • 「大家沒事就去做個胃鏡腸鏡吧!」一位醫生的沉痛建議
    過完十一長假,回到工作崗位的空軍第986醫院普外科醫生雙劍博看著眼前的一堆腫瘤檢查結果,打開自己的微博,發出了沉痛呼籲:希望大家沒事就去做個胃鏡、腸鏡吧,早期發現,就不用來找我們外科醫生了。
  • 胃部腫瘤需要胃鏡來進行檢查,這三類人一定要每年做一次胃鏡
    胃鏡能讓醫生最直觀地觀察細微的黏膜變化,不會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一、出現哪些症狀,需要警惕胃癌呢?早期胃癌往往沒有特殊不適,正因如此,才極易被忽視,等到有症狀的時候,往往已經是進展期。2.消化不良,胃是重要的消化器官,食物通過食管進入胃,要在胃內進行打磨加工,最後變成食糜,排入小腸,進行營養物質的充分吸收,如果出現了胃癌,胃的動力和消化能力都會明顯下降,就會出現諸多消化不良的表現,如腹脹,反酸,噯氣,呃逆,厭食,嘔吐。
  • 健康科普堂 & 秋冬季疫情常態化也應及時胃鏡檢查
    臨床上有多種方法用於胃癌的診斷,常用的篩查方法包括:胃腸鋇餐X線造影、CT檢查、胃蛋白酶原(PG)檢測、血清胃泌素17(G-17)檢測,其中最近流行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這三項。胃蛋白酶原Ⅰ反映胃體黏膜功能,胃蛋白酶原Ⅱ屬於炎性指標,二者比值(PGR)異常提示萎縮及胃癌風險;而胃泌素-17提示胃酸分泌水平及胃萎縮情況。
  • 北京腫瘤醫院院長:什麼樣的人要做胃癌篩查?
    在兩三代的親屬中,有得過消化系統腫瘤或者其他腫瘤,其得胃癌的機率就會更高。應對方法是:比家族中患癌成員的最小年齡提前10年左右,做專業的腫瘤篩查,針對胃癌應做胃鏡檢查,每隔3年做一次,具體可根據醫生建議。比如家族中患癌成員的最小年齡為55歲,那麼在40歲時就應做第一次胃鏡檢查。
  • 重醫附二院每年為4萬例消化道腫瘤高風險人群做胃鏡篩查
    「為了進一步檢查尹先生有沒有並發肝硬化等常見併發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我們為他做了胃鏡檢查,」尹先生的主治醫生重醫附二院消化內科鄧超醫生介紹,正是這次內鏡檢查,成了挽救尹先生的「上帝之手」。常規胃鏡報告提示:尹先生的食管中段大片黏膜發紅粗糙,長約5cm,寬超過1/2周接近3/4周,可疑早癌病變,為了進一步確診,隨後幾天醫生又為尹老先生做了放大染色胃鏡,「也就是我們消化內科大夫所說的「胃鏡精查」。鄧超醫生說,通過精查,果然如我們所料,尹先生患上了食管癌,慶幸的是病變還處在早期,腫瘤浸潤深度淺,淋巴結轉移風險低。
  • 從胃癌分型、臨床診斷及治療出發,看胃癌綜合診治的重要性
    早期胃癌指病變僅限於黏膜或黏膜下層,不論病灶大小或有無淋巴結轉移,癌灶直徑在10 mm以下稱小胃癌,5 mm以下為微小胃癌。早期胃癌根據病灶形態可分隆起型、表淺型以及凹陷型,其中表淺型還可分為淺表隆起型、淺表平坦型和淺表凹陷型。 進展期胃癌是指癌組織浸潤深度超過黏膜下層,按Borrmann分型法可分4 型: 息肉型、潰瘍局限型、潰瘍浸潤型以及瀰漫浸潤型。
  • 共餐、接吻就能得胃癌?一文讀懂幽門螺桿菌
    要不要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 對兒童來說,沒有必要,需要時成年後進行即可。不過,胃癌的高危人群以及有明顯幽門螺桿菌感染症狀的,是必須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治療的,非以上人群的話,可自行選擇。查證者:魏瑋 | 消化內科醫生(還有更多健康求較真?
  • 女子突然噁心嘔吐,一查竟胃癌晚期 !胃癌來臨有6個信號,很多人白白...
    不過話說回來,年輕人胃不舒服可真要注意。畢竟胃癌近年來越來越年輕化,有時候你以為只是小毛病,想著忍一忍或者自己隨便買點胃藥吃就過去了。但其實胃已經難受死了,它在「呼救」,而你的不作為對它來說是「雪上加霜」!
  • 吃個膠囊就能做胃鏡檢查,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落戶寧夏醫科大學...
    「年紀大了,像以前那樣插管檢查難受,沒想到現在吃個膠囊就能檢查!」12月24日,60多歲的患者單平珍因先前做過心臟手術,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為其做了「膠囊胃鏡檢查」。這是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運用膠囊胃鏡機器人技術為胃病患者診療的最新一個病例。
  • 查出來幽門螺桿菌陽性,但沒有症狀,會不會得胃癌?要不要治療?
    回答這個問題,醫生往往要了解很多您的情況,比如年齡、性別、既往史、家族史、過敏史、生活飲食習慣、甚至工作環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建議和方案。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很多消化科醫生都會建議根除治療。我國幽門螺旋桿菌(以下簡稱HP)的感染率高達50%—67%,意味著幾乎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被感染。
  • 「做胃鏡為何要抽血查梅毒、愛滋??」
    「做胃鏡為何要抽血查梅毒、愛滋??」 採血工作中,很多病人會問我們:「我是來做胃鏡檢查的
  • 從體檢結果正常到查出胃癌,僅僅隔了半個月時間!||-健康界
    一個女孩在單位體檢中查出來幽門螺桿菌陽性,其他各項都沒有明顯異常,諮詢需不需要治療。因為平時生活習慣不規律,「偶爾會有噁心,吃完飯會有些脹滿不舒服的感覺。就是飲食不太規律,經常飢一頓飽一頓的,還愛吃外賣......」醫生建議做胃鏡檢查。數天後,活檢結果出來了:低分化印戒細胞癌!
  • 頭暈倒地,居然要驗糞便、做胃鏡!這個發現,讓患癌的她躲過死神追擊
    在醫生的強烈建議下,錢阿姨做了糞便隱血和急診胃鏡檢查。檢查結果證實了急診醫生的猜測——錢阿姨胃竇部有個潰瘍,這正是引起她貧血和黑便的原因。更槽糕的是,第二天的活檢病理證實,這個潰瘍是低分化腺癌。胃癌按病理類型分為腺癌、腺鱗癌、鱗癌、類癌、未分化癌及其它癌,其中,腺癌中分化較差的一類又稱為低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不僅是我國胃癌中最常見的病理亞型,腫瘤的惡性程度及遠處轉移風險也遠高於分化較好的腺癌。
  • 與胃鏡有什麼區別,哪些情況需要做超聲胃鏡
    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超聲胃鏡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什麼是超聲內鏡超聲內鏡是將內鏡和超聲相結合的消化道檢查技術,將微型B超探頭安置在內鏡頂端,當內鏡插入體腔後,在內鏡直接觀察消化道病變的同時,可利用內鏡下的超聲行實時掃描,可以獲得胃腸道的層次結構的組織學特徵及周圍鄰近臟器的超聲圖像,對消化道病變性質進行鑑別診斷,判斷其侵襲深度和範圍,鑑別病變的良惡性。
  • 「我28歲,入職體檢,查出了胃癌」
    和胃炎傻傻分不清楚 早期胃癌症狀隱匿,容易跟普通胃炎混淆。 有些患者甚至沒有很明顯的不適症狀,所以,很多患者在被診斷為胃癌時,一上來就是分化程度低、惡性程度高的中晚期胃癌。 2.
  • 【貼心醫生】抽血化驗能預測早期胃癌,靠譜嗎?
    在我國,胃癌、結腸癌、食管癌,被稱為消化道的三大惡性腫瘤,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其中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均居第二位。目前我國發現的胃癌90%屬於進展期,5年生存率低於30%,而早期胃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超過90%,甚至達到治癒效果。可見,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胃癌早期篩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高鹽飲食+幽門螺桿菌=胃癌高危
    核心提示:日前召開的第七屆中國腫瘤內科大會公布了一組數據:我國胃癌患者約佔全球胃癌患者總數的40%;預計到2015年,我國胃癌的發病率還將以每年1.6%的幅度攀升,胃癌和哪些因素相關,生活中又該如何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