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全國醫保電子憑證首發儀式在濟南舉行。很快,這個全國醫保線上業務的唯一身份憑證,將在山東、上海、廣東等七個省(市)陸續開通使用。有了這個電子憑證,市民能刷臉看病,不用掛號直接去診室就診,不用到醫院就可以和大夫溝通,不用跑腿就拿到藥。
一個媒體朋友轉發了這則新聞,很快,下面跟了一則評論:「平臺是山大地緯做的。」
山大地緯?
這個名字乍聽起來陌生,而全國有超過3.5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在使用著它提供的信息化服務——它開發的用電管理平臺管理著全國1/8的用電量;打造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臺創下企業開辦「一次辦好」僅用47分鐘的全國最短用時紀錄;打造的全國最小市級社保服務大廳,讓辦事效率提升了90%……
它長期「隱身」在公眾的視線之外,卻在很多行業被視為「強人」:兩獲世界頂級人工智慧學術組織AAAI創新應用獎;發出中國首張區塊鏈數字營業執照和醫保電子憑證;估值在山東準獨獸企業中排第二、山東省人工智慧企業排第一;正在衝擊科創板,有望成為濟南第二隻科創股。
從總裁到清潔工,見面流行叫「老師」
在山大地緯,公司的高層都稱作「老師」。
他們稱呼的「老師」,不是濟南話「老師兒」,是真的「老師」。總裁鄭永清還有其他多個身份,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商務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山東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工智慧聯合研究院院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客座教授等。事實上,鄭永清與管理團隊,很多本來就是執教多年的老師。
這與山大地緯的出身有關。1992年,山大地緯由山東大學計算機係數據庫與軟體工程專業的幾位教師創立,前10年的時間裡,公司沒離開過校園,目前雖企業駐地搬出山大,但仍是「山大系」核心企業。
山大地緯的高科技基因與生俱來。不過,鄭永清說,在學校教書和在企業搞科研、做經營不一樣。教書時,慣性思維是任何東西都要找來源出處,因為不能把錯誤的東西教給學生;但在企業,卻要敢為人先,去做之前沒有做過的東西。
正因為之前沒有,才更有市場價值。創新是山大地緯一以貫之的追求。他們形成了以正高級職稱7人、博士生導師6人、泰山領軍人才2人為核心,擁有數百名博碩士的高水平創新人才團隊,搭建起「基礎技術-支撐平臺-解決方案」的三級科創研發體系。創新團隊的研究方向覆蓋了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和軟體支撐平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領域,每一項研究都有專家領銜,人數多則60人,少也超過30人。山大地緯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常年保持在15%左右,遠高於中國電子信息百強6%、中國軟體百強10%的業界平均值。
高校資源是山大地緯的獨特優勢。今年7月5日,山大地緯與山東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際知名院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建設了人工智慧國際聯合研究院。這個聯合研究院將吸納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等高水平學校及其知名學者,匯聚山東大學相關學科資源,並聯合政府、企業力量,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人工智慧人才匯聚高地、人才培養高地、科技創新高地和成果轉化高地。
「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驅動模式,配以人財物的大力投入讓山大地緯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力極強。山大地緯先後通過了CMMI5、ITSS2等多項軟體行業認證,取得發明專利、軟體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300餘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等幾十項科技獎勵。
省級以上的科技獎,一家企業隔幾年獲一次就不錯了,山大地緯則每年有收穫。鄭永清說,這是持續創新能力的反映,只有持續投入、長年堅持創新才能做到。
2018年,山大地緯獲得國際人工智慧協會AAAI2018年頒發的「創新應用獎」。這是全球人工智慧領域最高獎項,山大地緯的獲獎科研成果是當年度入圍獎項中唯一一個以中國人為主研發的。2019年,山大地緯再次向AAAI提交成果,並再次獲獎,同時獲獎的還有亞馬遜、臉書、IBM、阿里巴巴等世界網際網路巨頭,而山大地緯也成為除IBM之外唯一兩次獲獎的企業。
既要科學家的「走得快」,也需企業家的「瞄得準」
長期以來,中國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並不關注成果的轉化。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科研成果市場轉化率低的資源浪費。對於山大地緯來說,科學家的創新要求要一以貫之,但作為一個企業,同時需要注重研以致用。
這正是山大地緯三級科創研發體系的魅力,也是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創新研究院著力於基礎技術的前沿性研究,先進技術研究院專注支撐平臺的研發,各事業部分別負責業務解決方案的開發。這一體系極大提升了科技成果的現實轉化能力,11月24日首發的全國醫保電子憑證就是例證。
在智能用電領域,山大地緯是國家電網大數據服務核心合作夥伴,承建了全國接入設備規模最大的智能用電信息採集管理物聯網平臺,管理著全國1/8的電量。
在智慧醫保醫療領域,山大地緯研發了 「智慧醫保服務」「一站式融合支付」「互聯互通平臺」「醫保醫療大數據」「處方流轉」等一系列解決方案。他們搭建起診間結算平臺,在山東省立醫院、千佛山醫院、省中醫院等200餘家醫院使用,讓病人住院期間排隊次數從至少9次減少為最多4次;承建了濟南市電子健康卡平臺和「健康濟南」APP,助力濟南成為全國第三個實現全市電子健康卡統一管理、結算的副省級城市。
他們自主研發的「智慧人社」SmartHS4.0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在人社信息化行業的市場佔有率佔全國前三。目前,全國有50多個地市、相當於三個省的容量在用山大地緯的「網際網路+人社」服務平臺。最典型的案例是他們在威海打造的全國最小市級社保服務大廳:國內的市級社保大廳往往需要100個以上窗口,而這個大廳通過實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同城通辦、異地可辦」等功能,僅佔用8個窗口就可以辦成業務,大幅提高了辦事效率,壓縮辦事時間90%以上,讓老百姓一年少跑腿距離可以繞地球682圈。
這個大廳得到了人社部的高度評價:「為當前困擾社保經辦中如人手不足、能力不強、場地不夠、服務不到位、管理不精確等諸多問題的解決找到了路徑」。為此,應用案例被人社部三次發文提及、四位部長聯合批示,山東省委深改組推薦,國家行政改革藍皮書收錄。
科學家的創新精神,讓山大地緯走得快,領先行業半步;企業家的犀利眼光,讓山大地緯瞄得準,站上了發展的風口。
最近,區塊鏈再次現熱潮,許多企業聞風而動,甚至出現了一些炒概念的亂象。而山大地緯不聲不響,早就實質性地出發了。
山大地緯是中國最早從事區塊鏈應用研究的企業之一,中國首張區塊鏈數字營業執照就是濟南高新區在山大地緯的區塊鏈平臺支撐下發出的。他們的區塊鏈核心產品「大緯鏈」,底層核心技術擁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2018年獲批國內首版次高端軟體,如今已通過國家首批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入選全國101個網絡安全技術應用試點,並成為山東首個通過國家區塊鏈系統功能測試的企業。這意味著山大地緯在運營服務、技術功能與信息安全三大關鍵領域均已獲得國家級的認定,拿下了山東唯一一個區塊鏈資質「大滿貫」。
從基礎技術、支撐平臺,到運營平臺、應用服務,山大地緯是國內罕有的能夠覆蓋整個區塊鏈產業鏈的企業,今年3月份國家網信辦發布的首批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名單中,山大地緯旗下有3項區塊鏈信息服務通過備案,而入圍這個名單的,山東省總共只有5項。
目前「大緯鏈」已成功運行在聯通雲、電信雲、阿里雲、華為雲等國內主流公有雲及政務雲平臺上,在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電力等領域實現了電子證照、處方流轉、電子合同等眾多場景的成功應用。
如今,山大地緯又趁勢推出了殺手級應用——數字保險柜。政府、機構、企業、個人,所有的使用主體都可以通過數字保險柜上鏈、管理、使用所有的數字材料。鄭永清說:「區塊鏈技術是可信的,也就保障了這些數字材料的可信。」數字保險箱將帶動一大批軟體企業成為區塊鏈應用的開發商,推動濟南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區塊鏈產業集群。「山大地緯能夠提供從底層技術到應用服務的全方位支撐,我們的目標是做區塊鏈領域的阿里巴巴!」
用諾獎經濟理論構建模型,用工業流水線思維再造流程
針對很多傳統軟體企業拘泥於技術、忽視用戶需求的問題,鄭永清強調「做有靈魂的軟體」,跳出「技術誤區」,注重發掘用戶問題的「本質」,首先明確目的,然後通過理念創新、機制創新,靈活利用技術找到解決問題路徑。這也正是為何在激烈的軟體競爭中山大地緯始終可以脫穎而出的原因。
山大地緯首創的「5A政務服務模式」正逐步成為全國性政務服務的標準。山大地緯一樓展示廳有一塊顯示屏,展示政府辦事實時監控情況,上面的數字不斷更新,一個顯示為辦事材料的圖標在名稱為不同辦事環節的版塊間跳動。這是2018年8月他們為濟南高新區打造的「一次辦好」智能政務系統,是山大地緯「AI+區塊鏈」的標誌性創新成果。該系統創造了企業開辦「一次辦好」僅用47分鐘的全國最短用時紀錄。
針對「放管服」「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他們創新性地提出用網際網路做傳送帶、構建政務服務智能自動化流水線的 「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新模式。這就是「5A政務服務模式」,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讓全體服務對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選擇合適的方式獲取各項服務。
2016年,哈佛大學教授奧利弗·哈特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本特·霍姆斯特朗因為在完全契約理論方面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山大地緯將經濟學領域的完全契約理論引入政務領域,對行為建模。通過分析政務行為,他們發現業務環節間的協作消耗掉了70%以上的時間,是影響服務效能的重要原因。
在據此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後,他們又仿照工業流水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智能流程控制技術、人工智慧算法和區塊鏈可信傳遞為支撐,用網際網路代替辦事窗口作為傳送帶,讓軟體機器人代替群眾和工作人員跑路。辦事事項一旦提交網上,流水線便自動運轉,智能驅動業務傳遞到各個環節,同時依託區塊鏈技術保證全程透明留痕,極大提高了協同效率和協同質量,形成一體化的「智能+政務服務」新模式,工作效率最高顆提升90%。
為打造這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山大地緯集中了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進行了長達一年半的封閉開發。平臺融合了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解決了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跨行業的政務服務協同等共通性、規律性問題,適用性和可複製性極強。「5A政務服務模式」目前已在全國20多個省份、50多個城市實現應用,被山東省省長龔正作為「數字山東」目標要求,被雲南等省市作為「放管服」改革的任務目標。正是這個「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臺,今年獲得了山東省2018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去年被世界頂級人工智慧學術組織AAAI授予了「創新應用獎」。
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支撐平臺是山大地緯的另一個亮點。新一代信息化平臺建設需要充分融合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這使得信息化平臺開發的技術門檻不斷提高。傳統的利用底層基礎技術和工具進行硬編碼的模式,已經難滿足多種技術融合開發的需要。為此山大地緯組建龐大的研發團隊研發了這個平臺,在已有的智能企業級框架基礎上,封裝業界主流關鍵技術,使得山大地緯掌握了軟體行業的「金剛鑽」,補上了我國應用軟體基礎支撐平臺的短板。
用鄭永清的話,這等於是用「收割機」代替「鐮刀」,大幅提高了軟體開發工作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研發運維效率最高可提升70%。這個平臺也可以向其他軟體開發商開放,並為政府、企業的數位化轉型賦能,在中國人壽的新一代信息化平臺選型中,SEF2.0與阿里巴巴、用友等企業的軟體平臺產品同臺競技,最終脫穎而出。
「智能軟體工廠+智能軟體產品」,這是山大地緯在推動中國軟體產業變革生產方式、解放生產力的重要嘗試,也為濟南市做大做強「軟體名城」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自己為管理下定義
技術上,鄭永清得心應手;但隨著公司變大,管理問題一度讓鄭永清迷茫。他說:「大家都是從學校裡出來的,一開始沒想著別的,就想著做業務。當公司做到一定程度時,大家突然發現管理很重要,但都不知道什麼是管理、怎麼管理。」
於是,鄭永清跑了很多書店,買了一大堆管理書籍學習。但鄭永清發現,書裡介紹的管理方法各種各樣。就連管理的定義,各位大師都說法不一。鄭永清翻遍了市面上的書籍,仍沒找到一個理想的答案。
那就自己給管理下定義。鄭永清把科研的思維和精神用到了管理上。在執著探尋事物「本質」的驅動下,他對公司的實際情況和問題抽絲剝繭、條分細縷,找到了山大地緯自己的答案:只要你做的有助於「把事情做好」,就可以理解為管理!
他認為,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管理定義——簡明、直觀、易懂,容易達成全員共識。隨後,他給出了一個更完善的版本:管理就是為了把事情做好、實現預期的目標,而採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
後來,他又把「一個核心、四個維度、十條線索」作為山大地緯開展管理工作的指引。一個核心,就是把事情做好。四個維度,即質量、效率、成本、風險,用來評價事情做得好不好。怎麼把事情做好,即開展管理工作的10條線索,分別是目的、目標、組織、決策、執行、監督控制、考核評價、指導培訓、溝通、總結與規範,分別對應的是為什麼做、做什麼(以及明確「質量、效率、成本、風險」預期)、怎麼做、誰來做、付諸行動、及時發現問題並糾正、論功行賞、對不足採取提升措施、團結協作和步調一致,最後是總結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形成規範。
鄭永清還發現,這10條線索都能找到對應的成語,事出有因-目的、有的放矢-目標、運籌帷幄-計劃、厲兵秣馬-組織、當機立斷-決策、雷厲風行-執行、明察秋毫-監督、隨機應變-控制、論功行賞-考評、前車之鑑-總結、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規範、金玉良言-溝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訓指導。於是,他把自己對管理的理解、對管理的要求等,編成一個小冊子,叫《水煮成語:管理意識培養》。
管理體系的逐漸成熟、創新的發力、業務的擴展,使得山大地緯近年發展迅速。目前公司有1400餘人,數量比3年前翻了兩番,僅今年就招收應屆畢業生400人。
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更加印證了公司的成績。2015年,山大地緯掛牌新三板,成為全國校辦企業新三板創新層第一股,被權威機構評為新三板十強公司之一、新三板最具投資價值十強企業之一。山大地緯的市值列山東新三板企業前五,累計實現股權融資金額5.27億元,融資平均市盈率(扣非)超過40倍,遠高於A股融資平均水平。在山東省工信廳發布的2018年山東省準獨角獸企業名單中,他們以4.69億美元的估值位列榜單第二位。今年6月27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他們的科創板IPO申請,這是濟南第2家、山東第6家科創板IPO獲受理企業。
目前,山大地緯正在章丘新建一個軟體產業研發基地。該基地佔地187畝,投資10億元,主體工程即將完工。鄭永清為此去了三趟美國,專門考察學習谷歌、蘋果、微軟等世界級IT企業的總部,對標國際一流企業。明年,山大地緯的總部將搬到這個新研發基地,他們也將迎來一個更高的新起點,未來可期。(責任編輯:洪大陽 執行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