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關於首都選址問題的爭論

2021-01-10 騰訊網

民國時期北京哈德門外街景。

國都通常是對一個國家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稱呼,也是政治文化中心所在。溢美的表達為首善之區。歷史上的習慣稱呼是都城、國都。1927年4月 18日,國民政府奠都南京。中國歷史悠久,留下西安、洛陽、北京等多個王朝的故都,國民政府便將南京稱為首善之都。這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中就有了「首都」的稱呼。

首都選址問題,民國時期有過1912年、1927—1928年、1935年、1941—1943年、1946—1947年五次爭論。在新發現的中央設計局專家秘密論證的密檔中,北京、南京、西安、武漢四個備選建都城市清晰浮現,建都選址內幕揭開。

孫中山主張:南京

辛亥革命之後,「建都議起,南北殊言」。針對孫中山等主張建都金陵(南京)的主張,章太炎在1912年初致信南京參議會,列述金陵建都的五害。他明確主張建都北京,若遷都金陵,廣大的北方失去了文化和政治經濟中心的影響和統治力,政府「威力必不能及長城以外」,是一害。文化的影響力不及,「是將北民化為蒙古」,是二害。若袁氏被迫南遷,日俄會乘機侵及東北,中原失重,國體將土崩瓦解,是三害。政府南來,蒙古諸王相擁戴,使南北分裂,是四害。若政府和使館南遷,耗資極大,民窮財盡,是五害。因此,章太炎提出,「謀國是者,當規度利病,顧瞻全勢,慎以言之,而不可以意氣爭也」。更不能「忘國家久安之計,而循朋友利祿之情」 (馬勇編《章太炎書信集》第438-439頁)。從後來的實際情況看,遷都南京後,蒙古分裂、日軍侵佔東北等問題,都被章太炎說中了。

畢業於南京高師的商務印書館地理教科書編輯張其昀,1927年5月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中國國都之問題》,為學術界第一次給南京建都所作的論證。他認為北京官吏腐敗,積重難返,人文與物力都不及南京,加上風沙肆虐的環境,和缺乏海道的不利因素,不宜為首都。南京高山、深水、平原並有,有國際交通的便利,人文優勢巨大,最適宜建都。1928年,張其昀被聘為中央大學教授,隨後20年間,他撰文十篇,堅持為南京建都鼓吹。

1928年間所發生的建都問題論爭,起因於1928年6月吳稚暉在上海市黨部第七次「總理紀念周」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披露了國民黨南北軍事集團之間關於在南京、北京建都問題上的意見分歧。他說在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中以蔣介石為首的北伐主力與以馮玉祥為首的東徵主力在徐州會師時,馮玉祥首先向蔣介石、吳稚暉等人提出了國民政府應從南京遷都北京的意見。

由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曾在南京定都,到了1928年6月全國統一之時,南北軍事集團在建都選址問題上展開了爭執。國民黨尤其是蔣介石軍事集團的勢力和利益在江浙,此時又依靠江浙財閥的經濟支持。所以這時候由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站出來講話:「南京建為首都是總理理想的主張,總理還要將遺體葬在南京。……首都建在南京已無問題。」而北方輿論界在閻錫山、馮玉祥等軍事集團的支持下,則有堅持建都北京的主張。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白眉初(月恆)教授,在1928年7月《國聞周報》刊出《國都問題》。他以史為鑑,提出建都北京國運長久,建都南京國運短暫的歷史問題。於是,在1928年7—8月間,雙方以《大公報》系的《國聞周報》為陣地,開始了建都問題的爭論。

白眉初的《國都問題》分四部分:歷史之觀察、地勢之評判、外侮之應付、現狀之宏隘。他首先列舉出中國五個古都的建都時間:長安887年、洛陽822年、北京857年、南京443年、開封163年,並得出相應的結論:「南京十代國都,其特點所在,非偏安,即年促。」其中吳53年、東晉103年、宋60年、齊23年、梁53年、陳31年、楊吳16年、南唐39年、明太祖和惠帝兩朝53年後遷都、太平天國12年。具體說來:「平均之,每代不過四十五年。」「除朱明以外,皆為偏安,而無一能成統一之局者。」

白眉初傾向於北京建都。他說:「今世強國之都城,皆萃於北緯四十度南北。」這八大都城所佔緯度如下:華盛頓北緯38度32分、倫敦北緯51度25分、柏林北緯52度34分、巴黎北緯48度53分、羅馬北緯41度55分、莫斯科北緯55度50分、東京北緯35度46分、北京北緯40度。白眉初強調:「一種氣候之下,其民族之體力精神,隨之變異。」北京居於國疆之上遊,「表雄視八方之氣概」。他說:「今環擁北京之民族,西則秦隴,南則燕趙,東北則滿蒙,東南則徐淮。此等民族,受氣候之影響,而北京據乎其中,誠具雄武之氣象也。」南京,「就其附近狹小之形勢言之也。苟合大江南北百裡內外觀之,則一平原四戰之區耳。非若北京之有大長城,大山脈,大沙漠。重重疊疊,千裡環抱之雄圖也」。

白眉初指出南京物產豐富,人民生計容易,行則乘舟而體質柔弱,不能與燕趙徐淮之尚武民族比較。在這種文化地理環境下,「南京十代建都,多偏安而年促者,一因北方地勢佔勝,民族強健,或被迫而南遷,或欲北伐而不得勢。此其所以偏安也。二因恃長江以為天險,不修政治,甚且化於文弱,溺於荒淫,而不克自拔,而北方來侵,遂以亡國。前者為受地勢之害,後者為食文弱之賜」。最後,白眉初強調:「假令總理生至今日,亦當幡然改計,以建都北京為宜也。」

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債司司長葉景莘支持白眉初的觀點,他說:「近來建都南京的主張似乎並不是從地理天時上立論,而多是從政治外交經濟各方面說話。」他對吳稚暉講話中所謂北京的建築是封建式的,不適合現代的要求提出質疑。他最後的結論是:「就全國的形勢與國家的大計說,首都應在北京,固無疑義;即就國民政府說,亦未嘗不可建都於北京。」

白眉初所說歷史上南京十代國都「非偏安,即年促」的結論,大大地刺痛了國民黨政府。這等於是在為一個政權敲警鐘或喪鐘,聽起來很不吉利。隨之而來的是代表國民政府的官方言論,是具有權力話語霸權的人身攻擊和政治打壓。著名報人龔德柏的文章《駁白眉初君〈國都問題〉》,不講學理,多談政治需要,以政府代言人的身份,一劍封喉,不容討論。龔德柏說:「白君對於近代國都之議毫無了解。故以十八世紀以前之國都論,而欲適用於現代,根本上已屬錯誤。」強調:「蓋南京建都已系既定之局勢,決不為書生一兩篇文字所左右也。」他針對白眉初所說的「列強之侵略」和「使館保衛界之糾葛」一事,詆毀白眉初,說白的兩段言論「與日人所希望者如出一轍」,「若為中國人(觀此白君為中國人否尚屬疑問)而竟能發此喪心病狂之怪論,不能不使吾人疑為外人作說客,為帝國主義者當走狗」。龔德柏最後的結論更是武斷,他說「白君大著,曲學推崇北京,不惜犧牲一切」,是「荒謬絕論之議論」,「圖欺世人」,「貽誤國家」。

由於這種代表政府權力的話語的出現,學者不再作「國都問題」的學術談論,南京也就自然成了國民政府的首都。

胡煥庸《戰後我國國都問題》。

賀昌群主張:北京

1941年下半年,錢穆在致張其昀的信中談到,他自己雖久抱國都必須遷北方的私見,但不敢輕易發議,特請教張其昀,孫中山是否主張首都必須設在南京?

張其昀認為建都南京是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古時南京建都,內以長江為控扼,外以淮甸為藩籬。今日之南京,以舟山群島為第一道防線,杭州灣為第二道防線。古時防禦之目標,為南下之鐵騎,今之目標則為東來之戰艦」。張其昀在這裡是討好最高當局,為他們製造了一種虛幻的假象。

秦一統中國後,自漢朝始,中國的外患,一直來自北方。到了明代,才開始有來自海上的東南之患,如倭寇騷擾東南和荷蘭人入侵臺灣。自鴉片入侵而引發的戰爭始,東南海上門戶洞開。從軍事上看,如果沒有強大的海上自衛能力,首都不宜設在東南沿海。

中央大學歷史系主任賀昌群的《再論歷代建都與外患及國防之關係》(《思想與時代》第42期,1947年2月1日),針對張其昀的觀點,提出建都要以中華民國的利益為重,不要把孫中山遺願、中山陵與建都的關係並為一談。孫中山的建都南京計劃,如果條件不夠,任何人也不能以此為藉口,造成一條金科玉律的憲法。中國沒有海軍,也就無海防實力和國防保障。中國的國防第一線至今仍是在大陸。日軍很快侵佔南京的事實說明,海防及軍事的無力,也就無法保障首都的安全並發揮政治、經濟作用。建都長安的朝代是西北塞外民族強盛的時代。在北平建都,從地理上說,是依靠河北的重要地理位置,與東北、山東半島、渤海灣、北方邊事、大西北等多有關聯。同時,中國歷史上是北強南弱,戰爭是北方徵服南方,文化是南方徵服北方。坐守北平可顧及東北、西北。而沒有強大海防即無防禦的南京,設為首都只能是暫時的需要。賀昌群一針見血地挑明:「帝國主義在長江及沿海口岸的勢力,是以兵艦為後盾的經濟侵略,中國的國家財政不能不與帝國主義的經濟勢力相勾結,所以政府遷都南京,無寧說全因國家財政的關係,絕不能以國防為理由。」

事實上,南京有一種歷史的宿命,即短命之首都。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而言,孫中山在這裡不足兩月即讓位給袁世凱,大總統沒有了,首都完了。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在南京十年,因日寇要屠城,棄首都跑到重慶。抗戰勝利後在南京三年多,蔣介石還戴上行憲總統的帽子,很快又被趕到臺灣。

錢穆主張:西安

錢穆研究秦漢史,也是秦漢文化精神的推崇者。他主張戰後新首都建在西北長安,並以北平為陪都。在《戰後新首都問題》(《思想與時代》第17期,1942年12月1日)一文中,錢穆明確提出:長安北平一線,略相對黃河平原之地帶,即代表前期中國漢唐精神的地帶,應使長安為新中國首都。「全國青年受國家政治教育宗教哲學各部門精神方面的訓練培養者,以集中此地帶為相宜。壯闊的地形,嚴肅的天象,深沉古老的歷史文化之真跡,全在此地帶上。這一地帶表示著中國民族之堅毅強韌篤厚偉大。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師、大軍人,全應在此地帶受洗禮。自此以北,益高益冷益曠益大的邊疆區,應成為新中國之兵庫。萬裡長城即其最好的象徵。新中國人應在此帶建設活的萬裡長城。」

錢穆反對首都偏建在東南江海丘陵小局面之下。說偏建在東南會使中國文化,特別是現代中國的中央地帶和亞洲大陸衝蕩鬥爭的大局面閉幕。東南江海丘陵小局面之下的人物,無駕馭大局的能力,也無力迴旋北方的大勢。

賀昌群主要的考慮是防禦侵略,即國防。錢穆具有強烈的儒學復興理想,他把首都看成是「播撒精神種籽的一塊良田」。張其昀因有政治教條和對現政權的依附,主要的考慮在於行政的方便。

胡煥庸主張:武漢

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在1941-1943年間,從實際可操作層面,為戰後首都選址、還都或遷都時間步驟等,進行了具體秘密設計。一份1943年6、7月的《中央設計局擬定戰後復員計劃綱要》機密檔案顯示,有來自學界、政界、軍方的多份意見和總結報告,並用統一的紙張書寫後呈報。其中氣象學專家、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的《關於戰後國都及陪都問題之意見》一文,列舉出北平、南京、西安、武漢四地選址優劣,指明以天時言,北平最為相宜;以國防地理論,則西安應為首選;以人口物產立論,則南京、武漢有勝於北平與西安。從歷史與現實國際大環境看,主張戰後首都必須以北平為首都,重慶、西安為陪都。竺可楨的意見基本上是發揮了以往章太炎、白眉初、葉景莘、賀昌群的觀點,做出以北平為首都的結論。

軍事委員會中將高級參議、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委員丁錦的《建都地點之商榷及實施之步驟》,主張戰後首都設在西安,並列舉出建都地點所必備之八項條件,他同時也提出了分批北遷,三批完成的具體步驟。

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1935年6月,在《地理學報》二卷二期發表《中國人口之分布》,提出了「璦琿—騰衝」這一大致為傾斜45度的直線——線東南36%的國土,居住著96%的人口,自古以農耕為經濟生活方式;線西北自古為遊牧民族的天下。戰時他參與中央設計局擬定戰後復員計劃綱要工作,在《戰後我國國都問題》的意見書中,他明確主張首都設在武漢,理由是武漢為地域、交通、人文與財富中心;同時增設陪都三個,即蘭州定為西京,瀋陽定為東京,廣州定為南京。

包凱是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戰訊發布組少將組長兼中央設計局委員,在《提請另建新都議》一文中,他主張建新都武漢。

相對於以往二十多年關於在哪裡建都的討論,中央設計局的這個復員計劃綱要更為具體,武漢是過去北京、南京、西安三個選項之外,新出現的城市。

中央大學政治系主任、國際公法專家黃正銘在《建都芻議》的意見書中,以國防、交通、糧食、人口、氣候、民俗六大條件為選址標準,主張以北平為首都。同時提出,先在抗戰勝利後還都南京一年,然後再行奠都北平。

法學家錢乃信在提交的《主張戰後仍以南京為首都意見》中,以務實的理由稱,南京已經具備為首都的有利條件,在南京之外新建首都,國力所不許;抗戰以來規復南京之冀念,意見成為一種政治力量。抗戰勝利,正應回都南京,以維持利用此種力量。

中央設計局委員、「戰後復員計劃綱要」中「首都」設置項目召集者許孝炎在此項目的總結報告中,將南京、北京、武漢、西安四個備選方案加以總結說明,肯定它們各自所擁有的優勢,也提醒西安、南京、北京歷史上作為首都的得失,特別是現實政治地位,呈報給最高當局。他認同胡煥庸的主張:武漢。

結果,是錢乃信的意見務實,政治正確,且符合國民黨人一貫堅守「總理遺願」的教條,還都、奠都南京成為事實。

「非偏安,即年促」的王朝悲劇命運再次應驗。1949年,歷史大轉折時,主張定都南京的吳稚暉、張其昀、龔德柏、錢乃信、黃正銘(主張先還都南京),主張定都西安的錢穆,主張定都武漢的許孝炎都隨南京國民政府潰敗,離開了大陸;共和國新政府1949年9月下旬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北京建都,奠定建國基業。主張定都北京的葉景莘、賀昌群、竺可楨到新政府首都北京就職。

只顧眼前政治正確的做法,往往是悲劇宿命的癥結所在,這也是歷史的通鑑!

沈衛威 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相關焦點

  • 市民發現民國時期老井蓋 經80年仍在用(圖)
    中華門外的民國老井蓋至今仍在「服役」  80多歲窨井蓋還在南京「服役」  窨井蓋是民國時期的,它們見證了首批喝上自來水、用上電話的南京人  在南京中華門外,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發起人高松,近日意外發現了幾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 在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
    由於話題的深入,民國時期的相關歷史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而大洋就是民國歷史的重要部分。我們不難發現,民國劇中出現最多的貨幣也就是大洋,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社會底層,使用最多的貨幣也無非就是大洋。可以說,大洋已然成為民國時期的硬通貨。
  • 民國時期的行政機關及人員編制
    中央部委所屬的機關並不都在首都南京辦公,有的設立在省、直轄市。例如,財政部在各地設關監督和稅務局;資源委員會在各地設立的工礦企業或辦事機構,等等。1946年中央各機附屬機構實有人員達到了189853人(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1947.p.124)。
  • 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文/老揚歷史說俗話說得好:「兩種東西最值錢,盛世的古董和亂世的黃金」,動亂時期,貨幣往往容易貶值,而黃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很值錢,尤其是在動亂時期。想必大家平時沒少看和民國有關的電視劇,小編經常看到這種情節:在軍火交易的時候,往往用成箱的金條。金條和貨幣相比,自然是不方便攜帶,但它的價值高並且穩定,這一點是貨幣不能比的,所以民國時很多有錢人會在家裡的保險柜裡藏著金條,以備不時之需。金條其實就是指「黃魚」,這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什麼又是「大黃魚」和「小黃魚」呢?
  •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到底價值多少
    民國時期的金條大多是各錢莊、銀鋪、銀行自己熔鑄,重量是根據客戶需要而來,並無一定定製,常見的有10兩、5兩、2兩、1兩等,習慣上把1兩重的金條稱為小黃魚,而10兩重的叫大黃魚。除了這些常見的今天外,還有用於黃金交易和國際結算中的大條標金重達70兩。因此不同的金條重量差距巨大。
  • 2018民國時期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研討會專家報告(一)
    難民問題是抗戰時期中國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而饒家駒在上海建立的難民區,以及他推動南京國際安全區的建立、籌劃漢口難民區,不僅保護了數十萬中國難民,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種戰時保護平民的模式,並催生了1940年《日內瓦第四公約》,即今天的國際人道法的前身,可見其所做的貢獻,是人道主義的光輝典範。
  • 民國時期的美女廣告,難得一見,最後2張要美哭了!
    原標題:民國時期的美女廣告,難得一見,最後2張要美哭了! 民國時期的香菸廣告, 「美女」成為廣告畫中的絕對主角, 使得廣告散發出誘人的女性魅力, 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三杯牌香菸廣告 民國時期是我國現代廣告業發展的一個高峰期,打開舊上海的報紙,整版整版的廣告鋪天蓋地地映入眼帘,而在這些商品廣告中,香菸的廣告最多,也最醒目。
  • 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現在咋樣了?
    那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差不多應該是現在的清北的地位啦!那它現在啥近況啦?我們先看看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是個啥子情況:1902年5月,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向清廷上奏,呈請在兩江總督署江寧(即南京)辦一所師範學堂,同年,三江師範學堂開始籌建,開啟南京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之先河。(詳見「三江師範學堂」)。1905年,三江師範學堂易名兩江師範學堂。
  • 民國時期的頂尖科學家們
    民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科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學者們擺脫了封建八股的束縛,勇敢地向著浩瀚的科學海洋進發,使得落後西方百年的中國科學迅速崛起,為日後中國科學屹立於世界科學之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民國時期的頂尖科學家們
    民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科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學者們擺脫了封建八股的束縛,勇敢地向著浩瀚的科學海洋進發,使得落後西方百年的中國科學迅速崛起,為日後中國科學屹立於世界科學之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關於民國綠泥,全網最客觀的介紹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關於電木茶盤,你真的了解嗎?|從業者告訴你,紫砂泥並沒那麼值錢|從製作工藝說紫砂的真假鑑別(一)灌漿壺|從製作工藝說紫砂的真假鑑別の機制、機車與手拉篇|從製作工藝說紫砂的真假鑑別の半手工篇|訂閱我們立刻馬上看!
  • 呂文浩:思想史視野中的民國社會學家
    黃文山和陳序經兩位社會學家在西方文化人類學和文化社會學等新學科的基礎上努力建構「文化學」的思想體系,堪稱民國時期文化學學科建構的兩座高峰。陳序經的文化學論著近年來頗為學術界重視,不僅舊著《中國文化的出路》和《文化學概觀》得以重刊,也有多部(篇)相關的研究成果問世。
  • 瀘州民國時期園林建築及名流私家花園,如今還剩幾家?
    關於私家花園別墅,今天的瀘州市和周邊區縣也並不是什麼稀罕的玩意,雖然不是人人能擁有,但是瀘州有錢人也不少,條件好了,人家是有條件購買別墅的無可厚非。而且開發商也樂意做一些標杆的項目來吸引需求客戶。沽酒客一個朋友告訴我,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私家院子的情節,我想她這句話是對的。
  • 民國時期文玩收藏之首的銅爐
    民國時期銅爐歷史由來已久,在古代暹羅國使者為大明朝帶來了數萬斤風磨銅,也就是黃銅。當時雲南的銅礦尚未開採,金燦燦的大量黃銅讓朱瞻基極為欣喜。他命人將這數萬斤 風磨銅化為銅水,重新鑄造成一萬八千多件傳統禮器,其中包含了3000件香爐(一說為5000件)。
  • 民國時期國人遊記中的新疆邊疆危機
    民國時期國人遊記中的新疆邊疆危機李 潔(蘭州大學 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20)[摘 要] 民國時期的新疆孤懸塞外,又處於英俄覬覦之下,其「神秘」與危機激發了國人遊歷、考察之興趣,並於行走中記錄了彼時新疆風土人情、社會狀況。
  • 民國時期,一根「大黃魚」究竟值多少錢?
    民國就是一個戰亂時期,各國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角力,而在民國的時候,一根所謂的「大黃魚」,究竟價值多少錢呢?大黃魚,這個詞猛地一聽,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其實這所謂的「大黃魚」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金條,除了「大黃魚」,還有「小黃魚」,小的一根是一兩金子,大的是十兩金子。
  •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都是一箱箱送!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都是一箱箱送!大家都知道黃金是一種稀有貴金屬,古往今來,金子一直被視為財富的象徵。在上世紀民國時期,中央造幣廠發行了一種被稱作「黃魚」的金條 ,我們在現代的一些反應民國軍閥時期的影視作品裡面,時不時的會看見土匪軍閥為了賄賂高官,給他們送的一箱一箱的金條,就是大家熟稱的「黃魚」。那麼這是一種啥樣的金條?它現在的價值又是多少呢?
  • 安師大發現民國時期學生名冊 生源涵蓋全國各省
    安師大發現民國時期學生名冊 生源涵蓋全國各省 2008年06月04日 14:43 來源:大江晚報 發表評論   近日,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民國圖書資料時,發現一份《國立安徽大學三十五學年度學生名冊》。
  • 民國時期,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民國金條而民國期間,由於國民黨混亂的金融政策,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法幣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金圓券,貶值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民國時期上海灘雖然國民政府早在1935年就禁止市場買賣流通黃金和白銀,並要求全部兌換成法幣,但是由於國民黨糟糕的貨幣政策和低效的行政能力
  • 民國時期的1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人民幣?
    很多人或許以為銀元是民國時期的專屬貨幣,可實際上銀元卻是一種舶來品,而且銀元在中國流通也並非始於民國。清朝早在光緒年間就已經設計並鑄造發行了銀元,那時的銀元還非常具有中國特斯,幣面印著一條龍,所以這個時期的銀元也被稱為「龍洋」。